1. 馬邊的山
周朝春秋戰國時期,今四川地區由蜀與巴兩支部族建立蜀與巴兩個奴隸制國家,其疆域:「蜀地東接於巴,南接於越,北與秦分,西奄峨蟠」。蜀王杜字「以南中(今滇北)為園苑」。(《華陽國志•蜀志》)巴國則「東至魚復、西至焚道,北接漢中,西接黔涪」(《華陽國志•巴志》)今馬邊在焚道之西,越與南中之北,當屬蜀國范圍,位其南。秦惠王九年(前316年),秦滅巴蜀。後行郡縣制,將蜀巴二國更名為蜀巴二郡。蜀郡在今樂山處建南安縣,在今宜賓處建焚道縣。馬邊分屬這兩縣。
漢承秦制。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唐蒙通西南夷,析巴蜀二郡南部建犍為郡,稍後,漢析蜀郡西南部建越西郡。犍為郡轄十二縣,含原蜀郡的南安、焚道二縣,越西郡轄十四縣,其中在今美姑縣境建卑水縣。現馬邊地區位於當時犍為、越西兩郡,南安、焚道、卑水三縣的結合部。處於馬邊河水系中下游的馬邊北中部和沐川縣屬南安縣管轄。處於馬邊河上游的馬邊西南部屬卑水縣所轄。處於金沙江水系的馬邊東部屬焚道縣管轄。蜀漢,黃茅崗山脈以東的小涼山地區新設三縣,即在今屏山縣新市鎮處建安上縣,在雷波縣黃螂處建馬湖縣,在今馬邊縣境建新道縣。漢制「邑有蠻夷日道」(《漢書•百官公卿表上》)。新道縣為土著民族和漢族移民的雜居區。這三縣歸越西郡「遙領」。新道是犍為越西兩郡的重要通道。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南征,在焚道分兵後,親自率主力溯金沙江抵安上登岸,就經新道抵越西(今西昌)圍叟帥高定。
西晉惠帝永安元年(304年),整個四川「半為僚據」,焚道南安亦為「夷僚所侵」,越西也成「僚郡」。馬邊亦「沒為夷僚」。僚人所據之處都有各不相屬的部落政權。
隋唐宋王朝對少數民族實行羈縻州統治,「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雖貢賦版籍不上戶,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新唐書地理志》)於此,在小涼山區建立馬湖部,轄殷、馴、騁、浪四個羈縻州。馬邊屬於其中的馴騁兩州地。唐初,馬湖部彝族首領董嘉慶被唐朝廷封為歸義郡王。宋代,四州演變為三十七部,仍總稱馬湖部,彝族首領董春惜自稱三十七部王子。馬湖部在唐時隸於西川劍南道戎州府,宋時屬梓州路敘州府,成為敘州三路蠻(馬湖、橫江、南廣)之一。而馬邊西部,則屬於另一個彝族虛恨部所轄。虛恨部主要居住在美姑、峨邊這一帶,唐時屬南詔國,宋時屬大理國。與此同時,中央王朝在今址建犍為縣,隸屬嘉州。隨著漢族移民再度沿馬邊河向縱深開發,犍為縣一直把馬邊的漢族人居住區視為其轄區。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犍為縣官員先後在馬邊河畔建賴因寨(今縣城處)和榮丁寨。這兩個漢族寨連同沐川寨、利店寨、籠篷寨合稱犍為五寨,受成都府嘉定州犍為縣管轄。宋代馬邊的歸屬又呈現錯綜復雜的情況:嘉州犍為縣只管幾個漢族寨;而散居山野的彝族部落片,則為敘州府所領;西南高山區則為大理國的虛恨部落所據。 元朝統一全國,創行省制,建四川行中書省。行省下為路(府)、州、縣幾個層次。在民族地區、則變羈縻制為土司制,在省與路之間設置宣尉司或宣撫司。以。。掌軍民之務,分道以總郡縣」。據此,在川南一帶建立敘南等處蠻夷宣撫司。在這之下,變馬湖部落為馬湖路,路率泥溪(今屏山)、蠻夷(今屏山新市鎮)、平夷(今雲南綏江縣)、夷都(今屏山中都)、雷波、沐川六個長官司。至元二十五年(1298年),元朝把賴因、榮丁、利店、沐川、籠篷五寨劃歸馬湖路。至此,馬邊隸屬於敘南等處宣撫司馬湖路沐川長官司。宣撫司流土官並置,路和長官司兩級均由彝族首領擔任土官,世襲。
明朝承襲元朝土司制度,四川行中書省更名為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簡稱行省或布政司。撤敘南等處宣撫司一級政區。馬湖路更名為馬湖府;府下,夷都長官司並入沐川長官司,平夷長官司並入蠻夷長官司。馬邊在明朝領屬線索為:四川布政使司一馬湖府一沐川長官司~賴因鄉和榮丁鄉。
明弘治八年(1495年),進行「改土歸流」,在馬湖府廢除土著世襲知府,派漢族官員擔任可以輪換的流官——知府。但長官司仍為土著世襲。元明土流並置,彝漢結合的政權建制,適應了馬湖地區彝漢族雜居的情況:「邊職之漢夷並設,實番蠻雜處,非兼土司不能聯屬也」(建昌兵備道鄧昌貴語)。
二、建置沿革之設治後
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雷波楊九乍、黃螂安興、膩乃(今美姑一帶)撒假三個彝族諾伙家支對賴因、榮丁、煙峰等處進行掠奪騷擾,被平定。明朝廷遂「增設馬湖安邊廳,建城賴因鄉,御名新鄉鎮」(《馬邊廳志略卷五•建新鄉城碑記》),並派四品官員擔個彝安邊員擔任安邊廳同知。從此,今馬邊縣地屬安邊廳,與沐川長官司脫離隸屬關系,但仍為馬湖府所轄。隨著新鄉鎮和煙峰兩地建城,又建軍事組織「馬邊營」,列兵二千,設守備。馬邊之名由此出。
清初,留馬邊營裁安邊廳同知。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將馬湖府並入敘州府。居馬湖府治的屏山縣(仍為明萬曆十七年所建)管理馬湖府地,馬邊遂屬敘州府屏山縣。屏山縣在馬邊建立菠壩、川秧、上溪、下溪四個鄉。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外地漢族移民日增,墾殖事業發展。四川總督阿爾泰奏請朝廷從屏山分設馬邊廳,直屬敘州府,並從富順調出「督捕理民i匝判』』移住馬邊,頒發關防。嘉慶十三年(1808年),改派同知主政。全廳設九鄉,以漢族官員主持。在彝族聚居區設九個土百戶,由四川省提督衙門發給號紙(委任狀),由彝族頭人擔任土目,皆世襲。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建道,把四川劃分為川西、22 Jlli南、下川南、JIIZ、川東、邊東、邊西七道。以省統道,以道統縣。馬邊廳屬於下川南道(道治今瀘州市)。民國3年(1914年),又將下川南道更名為永寧道,領縣25;馬邊廳亦更名為馬邊縣。後,四川各路軍閥連年混戰,備據防區,道已名存實亡。民國l7年(1928年)正式裁道。 民國元年至23年(1912年至l934年),各路軍閥在本防區內總攬民政、財政、教育、
建設大權,進行徵兵、征糧、征稅。名有省,實不能充分行使權力。民國5年(1916年)蔡鍔反袁起義後,滇.EX JIl,馬邊為滇軍防區的一部分。民國9年(1920年),滇軍和南路漢軍互相較量和交替,馬邊一年曾換知事多次。民國l0年(1921年),駐樂山的川軍第八師師長陳洪範、團長徐洪斌率伍進駐馬邊,由陳委派縣長。從此,統轄馬邊縣的治所由敘州府轉移到樂山。民國14年(1925年),陳洪範勢力被陸軍24軍軍長劉文輝所取代,由劉文輝防區委派馬邊縣縣長。民國23年,陸軍21軍劉湘勢力趕走24軍,馬邊又隸屬於21軍防區。
民國24年(1935年),防區制結束,四川實行行政督察制,將全省分成十八個行政督察區,作為省的派出單位,由專員主政。由於受南路漢軍和樂山陳洪範八師進駐的影響,原屬於敘州府,T JIl南Z、永寧道轄區的馬邊、雷波、屏山三縣,全劃歸治所在樂山的第五行政督察區。這是馬邊縣隸屬關系的又一次轉折。從此,隸屬層次為:四川省第五行政督察區馬邊縣。
1949年12月至l950年8月,通過反復斗爭,馬邊解放,成立馬邊縣人民政府。馬邊縣屬川南行署樂山專區管轄。
。 原屬於西康省的涼山彝族自治州劃歸四川省領導。從l956年元月起,馬邊縣劃歸涼參山彝族II治州,由樂山專區代管。
塾 1984年4月9日,國務院決定,撤銷馬邊縣,建立馬邊彝族自治縣,並從涼山彝族爹自治州劃出,正式劃歸樂山地區管轄。1984年10月1日,馬邊彝族自治縣成立。l985年鍪6月,國務院決定,撤銷樂山地區,建立樂山市,實行市管縣體制,馬邊彝族自治縣隨之`屬樂山市管轄。
人民政權建立後,馬邊縣行政區劃有幾次重要調整:l955年全縣彝族聚居區按照1952年8月頒布的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的要求和程序,建立8個區和52鄉、鎮。l95年底,榮丁(當時為三鄉一鎮,即三合、光榮、群眾三鄉和榮丁鎮),石樑鄉、平等鄉由沐川縣劃歸馬邊縣。l958年,最西部的挖黑區及下屬五個鄉,劃歸涼山彝族自治州白洪溪縣。l962年,挖黑區又隨洪蹊縣並入該州的美姑縣。1970年4月,馬邊西北端的平等鄉劃給峨邊縣。
三、建置沿革之縣名考
對馬邊的得名,民國時期的報刊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民國24年重慶中國銀行調查組在《川邊季刊》上發表的《馬邊調查》稱:「本縣在雷波縣馬湖之旁,故得名馬邊。,,另一種說法在民國35年10月25日樂山《立言報》發表的《馬邊輪廓》稱:「馬邊大概是因為這一帶過去曾屬於馬湖路。馬邊是馬湖腹地邊境的緣故吧!」民間流傳的,後人著述引的,皆系前者。而後一種說法幾致湮沒。
馬邊縣志辦公室同人詳加考證認為:「馬邊因在馬湖之旁而得名」之說,經不起推敲,馬湖附近的縣有雷波、沐川、屏山、永善、綏江、馬邊。與湖距離近者為雷波、永善,遠者為馬邊。近者未得名而遠者得名,於理不合。「馬邊是馬湖路腹地邊境的緣故」而得名,則較符合實際。從文獻上看,馬邊之名首次出現於萬曆二十年(1592年)。馬邊,這是居於明馬湖府治(今屏山縣城)的官員對所屬邊遠地帶的泛稱。當時馬湖府的邊遠地帶——馬邊,既包括現今馬邊縣,又不僅限於馬邊縣,還包括雷波、沐川西部乃至美姑一帶。曾任馬湖府知府的尹廷俊在萬曆二十年撰寫的《建新鄉鎮碑文》說:「萬曆戊子,馬邊夷膩乃(今美姑)黃螂(今雷波黃螂)叛……」這就是說現今的雷波美姑也在「馬邊」——馬湖府邊遠地帶的大范圍內。
尹文又說:「己丑春,夷得盪平,尋議善後,疏上報,可增設馬湖安邊廳,建城賴因鄉,御名新鄉鎮」。隨著設廳、建城、賜名,今馬邊縣城遂成馬湖府邊遠地帶的中心。原來「馬邊」即「馬湖府邊遠地帶」的內涵便逐步向這個中心縮小和集中。漸漸地,新鄉鎮及周圍的地方,就逐步壟斷了本來泛稱的「馬邊」之名了。其實「馬湖安邊廳」的簡稱也正好是「馬邊」。
明崇禎五年(1632年),張頤南以「馬邊營體統指揮」名義撰《新鐫捍邊復地敘夷安民碑記》稱:「上請戎部,題以都統指揮體統署守馬邊。按馬邊於屬為邊徼之末。」從作者「署職」、「命題」、「述文」中三度提到的「馬邊」,有兩重意義:一是馬邊為邊徼之末,有馬湖府邊遠地帶的含義,他捍的邊,復的地,正是這一大片;二是「馬邊營」、「署守」的「馬邊」,既有這一大片。又有馬湖安邊廳城這個點,兩者結合,反映了「馬邊」的概念有個從面向點周圍逐步縮小、集中的過程。
清朝,馬湖安邊廳隨明朝的滅亡而消失,但馬邊之名已固定在馬湖安邊廳周圍。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就以俗成之名的馬邊,直接作為建廳的稱謂。
但是,馬邊的得名,同馬湖(今雷波縣內的一個內陸湖)有間接關系。因馬邊的母體馬湖府確同馬湖有關。馬湖府脫胎於馬湖路。《元史•地理志》說:「馬湖路……漢唐下名馬湖部,宋時蠻主屯湖內。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內附後,立總管府,遷於夷都溪口」。可見,馬湖路確因馬湖而得名。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馬湖路治才從馬湖附近遷到今屏山縣城,而路府名一直未改。路以湖名,府為路變,廳為府生。作為馬湖路(府)一部分(邊遠部分)的馬邊其得名與馬湖府有間接關系。
馬邊彝族為一戶一屋的小家庭,數戶或數十戶雜錯相鄰,成自然村落。
彝族所居之房屋甚為矮小,多用木料穿抖的排列落地式結構,圍土牆,雙斜面屋頂,蓋木瓦板,瓦板上壓石頭,稱「瓦板房」。彝稱「窄易」或「枇易」。還有用木立柱,蓋瓦板,圍以竹笆,冬天為防風避冷,竹笆外圍以蕨草或苞谷桿。彝稱「祖易」;有的頂蓋茅草或竹笆彝稱「日易」或「批易」。現木排列瓦房逐漸增多,「日易」、「批易」基本消失。高卓營、鐵覺、永紅、白家灣、三河口、先家普等主要場鎮農民、個體戶還建有二層樓或三層樓的混泥磚瓦房。
彝族房屋每戶一屋三間,正中為廚房兼客堂,右側為寢室和貯藏貴重物品處所。左側作儲藏糧食磨坊和雞圈之所。廚房左上角設火塘,塘周立三石以撐鍋鐵,名曰「鍋庄」,彝稱「甘奴」。塘內燒火,用以炊事、照明、取暖。塘邊座次,主人在右(靠寢室一方),客人在左,右上席為貴,不作客座。房門為獨扇。
彝族修造房屋,必先請看星象之人擇定吉日,吉日擇定後,如用泥巴築牆,則以吉日那天開始動工,如一天修不完,可繼續修。至於竹笆瓦板屋須在吉日當天完工。搬進房子也要擇吉日,如屋未修好而吉日已到,仍須搬進住上一宿,然後搬出再修。
房屋完工之日,即最後蓋瓦(蓋草或蓋瓦板)之日,左鄰右舍均每家攜粑前來相助,主人要專殺一豬或一羊來酬謝前來相助之人。住新房要擇吉人,如畢摩算出屋內有邪氣,要牽一公牛或公羊先進屋沿屋走一圈後才進人,意為有角之物把邪氣頂出,保主人平安。
凡住房屋,居住已久,人死二、三,則又須搬遷,原屋不再住,如死老年人則不一定搬遷。
富裕人家房屋建築注重裝飾,房門兩側用小木塊的正方形帶花圖案飾。屋檐橫方起翹狀,橫方撐柱雕刻鋸齒形或馬蹄圖案。梁坊、橫架雕刻有牛羊頭圖案。鍋樁石呈鷹嘴狀,雕有方環交錯連續圖紋。壁板用小木塊拼鑲。住房一般用竹面樓,用以放置家什和炕糧食。
解放後,仿照漢區建木樑穿逗結構瓦房,排列多為「五柱二」「五柱三」「五柱四」。四壁多為土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境寬裕的人家用磚砌壁。場鎮附近、公路沿線的人家建有一樓一底的磚木結構房屋和數層樓的混凝土結構房屋。
(二)服飾
馬邊彝族的服飾美觀、精緻,服裝色彩鮮艷,圖案別致,刺綉精美;服飾男女截然有別,老人小孩也各具款式。主要有:襻唄、施嚕、阿褙、哦綈、哦爾、襻子、襏、褙、啦、嘻喲、嘻綈帕、麻珙井嘻、胡胡、依伙、呷比、羅斯、具畢、勒助、勒格、蒙諾、咪井、拉打、卜古
(三)飲食
馬邊彝族的食物以苞谷、蕎麥、洋芋為主,以豆類、油麥、元根蘿卜、青菜佐之;近年來,在涉農部門的扶持、幫助和技術指導下,除河谷平壩地區外,高山地區也種植小麥、稻穀、紅苕等農作物,增加許多糧食種類,糧食產量也大大增加。肉類有豬、羊、牛、雞,煮或燒烤砣砣肉吃。其獨具風味,自成民族風格食品的當算蕎麥粑、苞谷粑、泡水酒、砣砣肉、酸菜湯等等。
(四)器具
石器
1、石磨。用青石打制,操作時由手握把柄推轉,磨糟用整木鑿成。
2、碓。主要用於舂穀物,搗柱是用一硬木質的粗木棒做成。
3、石臼。用於舂海椒、花椒、大蒜等佐料。
4、水缸。用整石鑿成。
木器
1、高足木盤。直徑約為30cm,盤口呈葵花狀。里外生漆塗刷,盤口邊沿和外表面用紅黃漆繪成圖紋,多為盛飯肉之用。
2、木缽。里外用生漆塗刷,外表再用紅黃色漆繪制圖案裝飾,帶以盛湯盛菜之用。
3、木碗。用色漆繪制貓眼、日月等圖紋等飾之;用於調食炒、面或以酒具使用。
4、酒壺。壺身呈橢圓形,酒壺兩半成子母合扣,壺頂呈珠塔狀,壺身用色漆彩繪圖案裝飾。壺腹部上端斜插一竹管至壺底。足底中央裝置一竹管至壺心,酒從足底部竹管注入。飲酒時從壺上端竹管吸飲。酒壺無論倒置和斜置,酒均不溢出。
5、酒杯。高足體小,小巧玲瓏,有用鷹爪、雁爪做足的木質酒杯,稱「鷹爪酒杯」「雁爪酒杯」;還有銅質酒杯、銀質酒杯等。
6、木勺。匙部呈扁圓形,手柄裝置匙邊側,就餐時作匙使用;還有匙大而柄長、作鍋內舀湯用的大木勺。
竹器
竹斗。口大底部小呈喇叭形,量器,約盛裝30市斤左右糧食。
竹升。圓形,量器,可容納3公斤玉米。
竹簍。圓柱體形,體積小,播種時盛種子掛在腰間,也可在採茶、收割時使用;另一種呈長方形或三角形,孔眼大而稀,作盛木勺之用。
簸箕。細編,呈大圓形平底,作揉團粑和曬穀物用。
簸籮。體小,邊沿用細篾編制呈稜角,用於盛飯或盛面面;底部稀眼的專做篩子;用硬篾編制,形呈扁園的專盛苞谷粑用。
竹箱。按一定圖案編制,呈長方形,四邊成棱形,上有蓋,用於裝衣物或貴重物品。
撮箕。用於撮垃圾、撮土和施肥,硬篾編制。
筐筐。口大底小,稀眼,用於背肥、收苞谷等。
皮革器具
盔甲,盔用牛皮製成帽形,內外用生漆塗刷數層,用於保護頭部;甲用牛皮製成小方塊穿孔,用漆塗刷後串連成衣裝,打仗時穿於身上,以作保護軀體。
手護筒。牛皮製成筒形,戴在手腕上護手。
皮碗。牛皮製作,用於調食炒麵或作酒具用。
金屬器具
銀碗。造型與用途與木碗同。
銅鍋。淡紫紅銅鑄造,形體似茶壺,上有蓋,一般用於野外炊事。
銅瓢。口圓平底,有手柄,用於舀水。
苗族的家用器具基本與鄰居的彝族和漢族相同。
(五)傳統節日
1、庫施
庫施,即彝族過年。具體時間是在農歷10月15日前後。離過年日期一月左右,以自然村寨為單位,請看星象之人擇吉日為節期。為更好地落實黨和國家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政策,有利於統一安排機關、學校的節假時間和各族群眾的生產生活安排、有利於提高行政管理效率。2002年10月14日樂府函〔2002〕99號規定:「每年農歷十月初五為彝族年節,農業十月初五、初六、初七日為彝族年假期。」 這樣將樂山市的彝族年節統一並固定在每年的農歷十月初五、初六、初七這三天。
庫施前要准備好足夠的年貨。年節期間有不少禁忌,如不能推磨、不能劈柴,不能挖地等。因此,年前半月,一般人戶都要煮泡水酒,磨好年節期間的主食苞穀米粑,蕎粑、油麥面等,儲備燒柴、蕨草。距過年期二至三天推豆腐,點魔芋;過年的頭天要磨刀、捆殺豬架、挖地灶、備佐料(蒜泥、海椒、木姜子等)等,晚上舉行家宴,彝稱「覺勒機」,必用上年年豬油、肉炒豆腐、魔芋、筍子。寬裕之家,如備兩頭年豬的還要先宰一頭,或殺一隻羊、一隻雞,並敬獻先靈,敬祖先返家過年。
過年期一般為三天,盡情歡樂。
第一天,彝稱「烏迂」,即殺豬。雞叫起床,清洗家什,把屋內打掃干凈,把垃圾倒到十字路口;在火塘邊的客人坐處,輔上過年用的蕨草後,將已在火塘內燒紅的石塊夾於盛有清水的木盆內,產生水蒸氣發出哧哧之聲,在鍋庄、寢室、家什、拴年豬用的繩子上繞一圈後,把水潑於屋外,意在去污穢。彝稱「爾擦蘇」。天蒙蒙亮時,女人們在屋外的地灶燃火燒開水準備燙豬毛,小夥子們則逐戶按豬。把豬按倒後,讓它嚎叫,聲音越高越久越吉祥。殺豬時專人執盆(盆內先放好鹽、蒜泥、木姜子等佐料和清水)接豬血,共同看豬血是否純潔。顏色呈火紅叫「查」(意為熱),注意防火和醉酒。呈紫黑色示屋內有邪氣。呈深紅、淺紅示吉祥。豬血來的多則示來年糧豐畜旺;彝族的豬血用途較多,所以要十分珍惜;如貫香腸、做豆渣粑等,原料都要混合豬血。豬殺死後裝置磨糟用開水燙毛(也有用火燒毛的),把毛刮干凈後抬至「煙甘」或「貝斯」(用篾編制的專用篾笆)或用蕨箕草鋪墊的地上進行剖腹。取豬脾、苦膽觀看財喜,並將苦膽掛在靈牌之前的柱上,如豬脾平展,顏色紫紅,邊緣沒有缺口或缺口為單數為吉,如不平展示有人將醉酒或屋內有點邪氣;苦膽大而膽汁多為佳,示來年糧食豐收,過年豬肥壯之意。隨即取肝、腰子、脾、胸部肉,切成砣砣肉煮食,彝稱「色虎」。先將一些腰子、脾、數片肝和數個砣砣肉加兩個粑裝入「苦惹」(木碗)或「瓦意」(竹編小簸箕)內在鍋莊上繞一圈,斟第一碗泡水酒,敬獻祖先靈位。無靈位之家置於寢舍內祭祖,父母健在者送至父母享用。祭品安排妥當,再請其它人食用。食畢,可送些「色虎」與鄰居嘗食,意為年食家內家外之人均共享用。
「色虎」是象徵性的頓餐,吃了「色虎」後,還要煮一頓正式的飯菜食用。
吃「色虎」之前,家裡的雞、狗、貓等六畜要關拴好,不可在祭祖前沾上豬血、肉,待吃過「色虎」後才把六畜放開。
彝族年節的頭一天家人比較忙碌。用飯後,家裡人各做其事,腌掛臘肉、貫香腸、做豆渣粑等,至下午六、七點,甚至晚九、十點才能把事情做完。臘肉、香腸掛好後,火塘升火,熏炕生肉,晝夜不滅。
第二天,彝稱「朵博」,是相互拜年的一天。雞叫起床,把豬心肺砸切成碎肉,混筍子豆腐等煮成心肺湯,在天亮之前食畢,具有豬心肺吃的早,來年農活早忙完之意。
吃完早飯,彝家山寨處處活躍起來,同村寨人三五成群,挨家串戶,相互拜年祝賀。每至一家,進屋前均要高吼「哎……哦……拜年來勒!」(拜年來羅),主人喊「哦博拜年來」(歡迎來拜年)後進屋,主人舀出滿碗泡水酒招待客人。客人很客氣地接酒喝後,邊稱贊酒味邊問主人「烏幾烏勒沾」(豬脾膽是否吉祥)主人作滿意的回答後亦詢問客人的脾膽情況。有的客人還用手指測量(順著量)主人家掛著肉的肥度。
彝族非常好客,拜年者不分生人熟人均以禮相待,酒肉款待。遠道而來的拜年者,不論有無親屬關系,不分生疏均要主動友好地訊問客人的姓名、家支、居住地點、家庭近況、糧食收成等情況,使人感到陌而不生,娛樂活動也主要集中在這一天,摔跤、口賽、妞妞伙(詠歌)、打牌等,直至天明。
這天還有一個「阿依舍惹」的集會。上午各自然村落的小孩子,均帶上煮熟的豬蹄肉、泡水酒至一指定地點混合分食,意為團結友愛。
第三天,彝稱「烏吾楚」,意為吃豬腸。下午五、六點采鮮青菜煮在腸湯內食用。據說晚一點吃豬腸湯,意為來年糧食才能夠吃,不至於鬧夏荒。這天出去拜年的家人均要回家過夜,傳說回來過年的祖先們在回去之前,把全家所有的人秤稱一下,以保安康。還要拍打一下吹脹後掛在壁上的豬膀胱,留下印記,印記大而深者來年過年豬又大又肥壯。
第四天,彝稱「阿普吉」。雞叫起床,在鍋內烤幾個很薄的蕎粑,意為給祖先帶去路途食用;將前三天獻祖先之肉、粑等祭品烤熱一並放在祖先靈位前。隨即舀一點豬飼料,裝在豬槽內,將拴年豬的繩子套成一個圈置於糟上,喚豬吃食。意為先輩即起程,請將過年豬牽走。此時,如豢養有豬狗的人戶,男主人出門站在山崗上隨公雞鳴叫,呼出「哦—哇!哦—哇」的喚狗聲,有的還嗚槍。具有送走祖先,來年豬狗獵得更多的野物或喚進財寶之意。獻畢祖先,把年節期間敬獻祖先之酒肉拿出,將肝片、腰子、脾等先給長輩食用,然後家人分食。
以後,各家背上酒、肉、蕎粑、雞蛋等食品,帶上小孩去岳父母、舅父母家拜年。
2. (2012沐川縣二模)構建知識網路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如圖是關於氫氧化鈉化學性質的知識網路,「──
(1)根據鹼的化學性質進行判斷,在鹼的四條化學性質中,除了酸鹼指示劑,還有三類物質,即非金屬氧化物、酸、鹽,C既能與鹼反應,又能與酸鹼指示劑作用,所以C為酸,可以是鹽酸,B就可以為鹽,可以是碳酸鈉,所以A為非金屬氧化物,可以是二氧化碳,故答案為:C02;Na2CO3;HCl;
(2)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可生成碳酸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OH+CO2=Na2CO3+H2O.
3. 四川省沐川縣養老金七月份漲不漲
漲是肯定的,全國都與去年一樣上調百分之五,有些省市已經發放了,四川去年是七月份補發的,今年也應該會在這個月補發下來
4. 沐川縣介板鎮慶元村扶貧建房資金是怎樣支付。啥時候才能全付
,[]我區全面部署秋季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了一步深化旅遊安全生「打非治」工作,有效防範和遏制涉旅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生,旅遊局合旅遊行特,極展「打非治」行,重做好以下五方面的查,[]戚家山:黨政領導深入一線檢查踏勘重點抗台部位整治工作,努力各法患扼於萌芽。
一是查旅遊企用工情。保障旅遊人,[]10圓加盟飾品連鎖店 10飾品連鎖店加盟賺錢嗎?合法益和保障人身、安全的角度出,全旅遊企是否及與工合同,事特種位的人是否持上及事游工作的人是否持有游,[]失竊且未結案車輛無代位求償權_保險案例·汽車大世界等情行抽查,抽查中存在的企再採取全面查,並採取通和限整改的方式督促企及整改,以此推我旅遊企范用工。
二是查旅遊企作程。重全旅遊店和凰山海港等位制的特種施的保和操作程、,[]中國自動化學會考察智能裝備研發園操作交接手及管理制度等完情及操作人的操作范和熟情行查。缺乏性和可操作性以及管理混、章操作等象,要求相位停止行,直至整改到位。
三是查安全任制落,[]霞浦:聯村社幹部積極下村、社區巡查防風防颱情況。根據年初旅遊局與各旅遊企的安全生任容,各旅遊企安全生,區中心福利院地面基礎完成任分解落情查,重查企安全教辰制度健全及具體落情、安全生任分工是否具體明確、安全生各保障措施是否落到位及自查和我局查中的是否真正整改到位。於未全面落的,要求相企限整改,確保各企安全生做到全有,在思想意、任分工和保障措施真正做到「三到位」。
布O查急案落。急案完善和落情直接繫到生安全事故,[]10萬元在鎮上開個什麼店 特色小吃加盟讓你賺不停失是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少,此,旅遊局此列重查容之一,通仔查各位急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更新修是否及及在人、自救配和使用培情行查,同,查看企是否各急案展演。急案落不到位的,由我局派遣人指和助相企做好工作的落,以便做到在危急及。
五是查旅行社法行。重查旅行社是否存在租用黑、合同不范、未按合同定路行,旅遊超速、超、超、酒、疲以及、與所型不符等法行,存在法行的,按照《旅遊法》和旅遊相章,以作警示,而保障遊客的人生安全和合法益。
5. 我是樂山沐川人,我一個朋友也是沐川縣富和鄉花山村的,叫李達金,有點禿頭,矮胖,老婆叫陳富珍,200
你可以把他的相關信息打上網,尋找。網上會有,最准確的答案
6. 四川為什麼叫四川
第一種說法
「四川」的「川」字是「大河」的意思,顧名思義是「四條大河流經之地」。
這四條大河也就是在四川境內的金沙江、雅礱江、岷江、嘉陵江。
第二種說法
「四川」這個名稱最早還是起源於宋代,而不是起源於「四條大河」。雖然「川」字的最早意思是指河流,但「四川」的「川」其實不是指河流,而是指平原,是「平川」的「川」,而不是「川流」的「川」。
上古時我們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創造了四川文化的那個區劃,在秦朝時置為巴郡、蜀郡、漢代叫益州。唐代改為劍南道,後分為劍南西川道和劍南東川道,分別在成都和三台設立治所。
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區劃,只有東、西兩川,所以簡稱「兩川」。唐玄宗時,他又對此區劃作了調整,有了劍南西川道、劍南東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設置。這樣,便有了「三川」。
後來由於宋真宗調整,又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漢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節),於是,這一區域在宋代便被稱為「川峽四路」,後來就簡稱為「四川"。
綜上所述,「四川」是因為巴蜀盆地四周高山環繞而中部平原或丘陵錦延這種地形而得名,不是因為具體哪條河或哪幾條河而得名。一般巴蜀盆地可泛稱「四川」,而其東西南北部又可稱西川、東川、北川、南川或者是川西、川東、川北、川南。

(6)樂山沐川縣貴金屬開戶擴展閱讀
四川省地貌東西差異大,地形復雜多樣,位於中國大陸地勢三大階梯中的第一級青藏高原和第三級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高差懸殊,地勢呈西高東低的特點,由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和高原構成。
四川省分屬三大氣候,分別為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川西南山地亞熱帶半濕潤氣候,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氣候,總體氣候宜人,擁有眾多長壽之鄉,如都江堰市、眉山市彭山區、長寧縣等90歲以上人口均超過千人。
四川省總面積48.6萬平方公里,轄21個地級行政區,其中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共55個市轄區、18個縣級市,106個縣,4個自治縣,合計183個縣級區劃。街道459個、鎮2016個、鄉626個,合計3101個鄉級區劃。
7. 沐川縣底堡鄉五通很多承包人都是搞的行事主意套弄國家的扶貧資金造成落後山區現在這個模樣
山高皇帝遠誰又能管得了那個許多呢!這種現象其他地方也是有的,可以向上級主管部門反映情況嘛!
8. 我國四川省有——汶川/還有哪3川
汶川,北川,清川,沐川,金川 ...
永川 合川
永川 合川 現在劃歸重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