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去哪裡收土豆比較好
你好,首先祝你春節愉快。我能不能冒昧地問一下,你是那裡人。如果是甘肅人,按照甘肅的地理特點,在任何農村地方都有土豆。其次,你收的土豆准備做什麼用。最後,告訴我這些後,我會讓你找一個物美價廉的地方。
❷ 臨洮縣老鳳祥金店在什麼地方,臨洮哪個金店的黃金好
張萬福和老鳳祥差不多啊。
❸ 甘肅省臨洮有什麼生意可做
臨洮縣經濟什麼的很不錯,可以嘗試的產品很多,商機也很多的,建議選擇適合臨洮縣發展的項目,先看看現在當地哪些行業的競爭大,哪些行業比較熱門,在熱門的行業去找一個冷門的項目也不錯,建議去找那種投入小,市場接受度又比較高的項目來做,因為那種項目往往是比較容易賺到錢一些的。
❹ 臨洮縣大十字郵政銀行叫開戶行什麼
你好,這個是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臨洮縣支行)
地址:灰鹽市1號
❺ 臨洮哪裡有修黃金戒指的
找比較大的珠寶首飾店,珠寶首飾店有回收、翻新金銀首飾的業務。
❻ 甘肅定西最早的原始先民,是出現在哪個河流區域的
甘肅定西的原始先民當然是黃河流域的原住民了,最早也出現在黃河流域甘肅古屬雍州,省會蘭州.地處黃河上游,位於我國的地理中心,介於北緯32°31′~42°57′、東經92°13′~108°46′之間.它東接陝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內蒙古、寧夏,是古絲綢之路的鎖匙之地和黃金路段,並與蒙古國接壤,它像一塊瑰麗的寶玉,鑲嵌在中國中部的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上,東西蜿蜒1600多公里,縱橫45.3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4.72%.人口2600萬(1949年968萬人),有漢族、回族、藏族、東鄉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哈薩克族、土族、撒拉族、滿族等民族.

近幾年來,該省考古工作者在省境東部秦安縣大地灣發現並挖掘了一處距今7800至4500年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址,出土文物8000餘件,其中發現的7000年前的地畫、5000年前的混凝土和一座建築面積達450平方米的原始社會會堂式宏偉建築,系國內首次發現.這處遺址堪與西安半坡村遺址相媲美.這里發現的罕見的三足缽、三足罐珍品,比仰韶文化半坡類型要早1000多年.大地灣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史前史特別是研究古代建築、文字起源和人類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❼ 臨洮縣大什字農業銀行是那個支行
客戶可以登錄農行官網,點擊頁面頂部「網點查詢」查詢網點的營業信息。
查詢營業時間可以查詢網點電話後致電核實。
具體步驟如下圖所示:

❽ 三年級作文美麗的臨洮洮河
美麗的臨洮洮河
要是讓我向人們介紹臨洮的話,我就會毫不猶豫地說出一條河——洮河;一個文化——馬家窯文化;一個人——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蟬」。
居住在臨洮,在我棲居的地方,西邊是日夜北流的洮河,東邊是水聲潺潺的電廠渠,每天傾聽著洮河的水聲而醒,每晚伴著洮河的水聲而眠,我被洮河所深深吸引著。因為家鄉缺水,一到閑暇的時節,我總要到洮河邊去看洮河水流,聽洮河絮語,感受一番在洮水邊生活的愜意和美好。
從棲居的臨洮縣中醫院出來,沿臨康路向南,到臨洮發往臨近康樂縣的起點站,再往西,就可以看到一座大橋,像一道彩虹,飛架在洮河兩岸。這就是20世紀臨洮縣解放後修建的一座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據老人們講,臨洮洮河一帶原來只有幾處用木船擺渡的渡口,直到北宋神宗熙寧七年(1014年),在臨洮縣城西北五里的洮河上建起了一座浮橋,就是人們所說的「永寧浮橋」。據《狄道州志.津梁》所載:「永寧橋,舊時在狄道城西北洮水之上,北宋熙寧所建,命名永通橋,明成化間移建於今城西,改名永寧橋。當時造大船十二艘,兩岸置水柱十二根,維以鐵纜、草繩。清康熙十三年,靖遠侯張勇因用兵臨洮,輸送糧草,仍將其橋由城西,移建於城北五里處古渡口。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年),知州程鵬遠,因河水支流不一,將其橋又復建於今城西二里處之西岩寺下,郡人王支允等,捐制鐵纜二百尺,兩岸固以石堤,人皆便之。並修永寧橋官店一所,鋪面二十間,每年收租大錢三十二千文,按季交納,以作維修橋渡之費。橋側立程鵬遠所書刻石《重修永寧記》。橋兩岸高築碼頭,各壘石籠一座,用鐵纜若干根穿於石籠,並在碼頭兩旁各建廊檐橋亭一座,題字比譽其橋同杜預若、崔亮所建之長安渭水大橋。」西岩寺下,絕壁如削,突兀峭絕的石墩屹立洮河岸邊,上系鐵索,串起十二隻大船,上鋪木板,隨水起落,任憑水浪拍打,車來車往。臨洮城西洮河浮橋,歷史上曾數毀數建。同治、光緒間,兩次變亂,兩毀兩建;民國三十二年,秋雨連綿,洮河暴漲,酒巔峽及沿岸多年放筏積木,蓋河而至,頃刻間沖毀浮橋,造成兩岸行人過往困難。此後修復後,民國35年(1946年)重修,並加固了河堤。1949年8月,臨洮解放前夕,國民黨馬步芳殘部韓啟功率部潰退時,用汽油燒毀了浮橋和船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司令員王震指揮重修浮橋,在軍民日夜奮戰下,五天後搭成了簡易浮橋,使解放大軍迅速渡過洮河,直搗青海西寧,配合早日解放蘭州,促使新疆和平起義。解放後,在此修成了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一座。也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座洮河大橋。
洮河西岸,我們可以看到一座傍依在洮河邊的著名的西岩寺,昔日有「看河樓」、「臨川閣」,西岩寺、臨川閣是元代臨洮佛教發展鼎盛時期西岩山廟宇建築之一,後均毀於清同治之亂及文革。西岩山居高臨下,巍然屹立,山下洮河如同裙帶繞過,對面與嶽麓山公園遙相呼應,春日可賞沙堤煙柳,夏日可見洮河放筏,秋日俯瞰波濤涌雪,冬日可看洮水流珠,是觀賞「北嶺橫雲」、「定鼎停雲」、「南屏積雪」的理想看台。氣勢巍峨,遊人登臨觀景,文人飲酒賦詩,俯視洮河滾滾北流,秀美的洮陽山川盡收眼底。如今西岩寺重修依舊,古風猶存。
洮河,位於甘肅省南部,是黃河上游第二大支流(僅次於湟水),源出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西傾山東麓,流經甘肅省碌曲、臨潭、卓尼、岷縣、臨洮等縣,在永靖縣境匯入黃河。幹流河道長673公里,流域面積25527平方公里。洮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起源之地,彩陶證明5000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存,他們創造燦爛輝煌了馬家窯文明、寺窪文明等。彩陶的形制和圖案透露了人類初期與自然的和諧以及向自然索取的生活狀態。
臨洮宛如一顆古樸而又散發著現代魅力的明珠,熠熠鑲嵌在洮水之濱。黃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一路奔騰涌來,從西秦嶺末端的海甸峽進入黃土高原末端的臨洮後,由南向北流經縣內ll5公里匯入黃河,所經該縣9個鄉鎮,滋潤著兩岸的山川沃野。洮河由南向北流經臨洮縣苟家灘鄉(今南屏鎮南面的海甸峽棧道遺跡處,這里峽口水面寬僅8米,為臨洮縣境內洮河兩岸相距最窄、河水最深處。河南岸石崖峭壁間上距水面1.5米~2.5米處有古代開鑿的棧道孔兩排,孔間距約1.5,上排孔口略大於下排孔口,孔口方形。大孔邊長約0.30米~0.40米,小孔邊長約0.20米~0.30米。以大、小各為一組計,共有棧道孔30組以上。其上方為架設橫梁之孔,下方為立斜柱之孔。海奠峽為秦漢隴西郡治狄道縣及西漢安故縣城的重要門戶,也是入蜀的捷徑。)、三甲鄉、玉井鎮、西坪鄉、卧龍鄉、新添鄉、辛店鄉、太石鎮、紅旗鄉九個鄉鎮,115公里,滋潤著兩岸的山川沃野。
洮河發源於碌曲縣西南部的西傾山東麓,一路呼嘯奔騰,掀浪吐玉,穿越幽深的海巔峽,進入臨洮,浩浩盪盪,向北而流,她像一條金色的綵線,串起了許多旖旎多情的花兒會;嶽麓山、南屏山、紫松山、玉井峰、卧龍寺等人文自然景觀;兩岸花卉奼紫嫣紅,遍地春色,洮河奇石是大自然賜予的瑰寶,秀色斑斕,光彩奪目。
洮河洶涌澎湃,河上早年曾經木筏飛度,形成一幅幅驚心動魄的洮河放筏圖。據史料記載,清末水上運輸業興起,到民國初期,臨洮縣城西木廠村有木柴商十多家,每年從洮河上游的臨潭、卓尼、羊沙等地放運木柴至臨洮、蘭州等地,還有一些林產品、小型農具、毛竹、薪柴也靠水上運輸。
洮河流域自古林草豐茂,雨水充沛,分布著許多水磨作坊和船磨。據修於乾隆年間的《狄道州志》記載,「水磨每一渠有三輪、二輪、一輪者,視水之大小也」。僅臨洮「山川水磨八百六十九盤」『其中「東鄉十八盤,西鄉伍百五十五盤,南鄉一百九十八盤,北鄉九十八盤」。洮河船磨修建於洮河之濱,是古代洮河兩岸的勞動人民利用自然造福人類的智慧結晶,如果說黃河水車是我們的祖先以水的神力發展灌溉農業的壯舉,那麼洮河船磨無疑是洮河兩岸人民用水力驅動船磨加工糧食的一項偉大發明。
洮河流經臨洮的年代我們不得而知,也許在人類童年的記憶中,這里就有一條波瀾壯闊的河流左右著人們的命運,馬家窯彩陶的「旋渦紋」就是最有力的佐證。據傳大禹曾經到這里治水,那座洮河流入臨洮的狹窄入口——海甸峽相傳就是大禹父親治水失敗後留下的。
一條河流是一部史書,一部流動的文化長廊,是大自然美麗的畫卷。「千里洮河,唯富臨洮。」洮河滋潤、澆灌了臨洮這片土地,也孕育了燦爛的文明之花。洮河確實養育了臨洮和臨洮的人民。
早在漢代,就有一位隴西郡守馬援在狄道開渠飲水,灌溉農田。目前出土的在當時使用的鐵梨花,要比歐洲早一千多年。宋朝,在洮河岸邊,實行屯田,臨洮成為朝廷招商納糧的基地。清乾隆年間,狄道知縣郭士佺從康樂杜家嘴引三叉河水建成十二公里長的小北渠(郭公渠),灌溉卧龍十八里川六千畝耕地。嶽麓山下日夜流淌的洮惠渠,是1935年開始歷時十二年時間,由臨洮紳士劉笠天、楊明堂等人組織施工的,這條渠目前占臨洮縣總灌溉面積三分之一的渠道,從南鄉大戶李家開始,經過八十一公里的流程,在中鋪井坪匯入黃河。而今,這樣的渠道密布在洮河兩岸,潺潺流水彷彿日夜彈奏的琴弦,飄盪在臨洮的大片山川。
水是臨洮的靈魂,素有「六水繞洮陽」之稱。這在乾旱的北國大地,無疑是一種奢侈。渠網密布,阡陌縱橫。十里城郭,煙火萬家。柳蔭直,煙里絲絲弄碧,掩映著小橋流水人家。這哪裡是「駿馬秋風塞北」,分明是「杏花春雨江南」!「小樓一夜聽風雨,深巷明朝賣杏花」,也許說的不是江南,而是臨洮。「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人面桃花」,所指的也許就是臨洮女子嬌嫩的紅顏。四面槐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臨洮雖不是濟南,但要論水,卻絲毫不比泉城遜色。臨洮城內也有一池水面,名曰「西湖」。雖然此「西湖」非彼「西湖」,但是,人們卻由此產生遐想,「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貂蟬與西施,究竟誰更美麗?時值仲春,嫩柳吐綠,婀娜多姿,楚楚動人;更有溪流潺潺,從城東的山間石縫滲出;滿城的杏花,盪漾著桃紅、粉白的笑臉;池塘里蛙聲陣陣,一片生命的蓬勃氣象……而遍布城區的「洮河柳」,相傳就是「左公柳」的品種。樹干粗,樹冠大,樹冠形似饅頭,臨洮人號稱「饅頭柳」。據傳,十九世紀下半葉,左宗棠率領湘軍來到西北,深感氣候乾燥,而又水土不服,遂命令軍隊,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帶遍栽柳樹,名曰「道柳」。柳樹發芽最早,特別是新柳樹發芽,一簇簇一團團氤氳清新的鵝黃嫩綠,如夢如幻。柳笛聲和著孩子們的嬉鬧聲,籠罩著山谷的花紅柳綠。柳樹發芽過後柳絮飄飛,空中到處白蒙蒙一片。柳絮落在適宜生長的地方,很快生成一片樹苗。若是把成熟的柳枝插入濕潤的土壤,就能長出一株新柳。「有心栽花花不紅,無心插柳柳成蔭」,真正闡釋了柳樹頑強的生命力。
洮河兩岸頻河堤岸,古城街巷,隨處可見古柳參天,濃蔭蓋地,這就是有名的「左公柳」。清陝甘總督左宗棠率5000湖湘弟子戍邊,「遍植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據《左文襄公在西北》記載:「狄道境內(植樹)一萬三千多株」。也就是說左宗棠在臨洮栽植了13000多棵柳樹,為綠化臨洮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如今洮河兩岸,古城內外,隨處可見合抱粗的百年古柳綻綠吐翠,歷經風雨滄桑,見證著臨洮兩岸歷史的偉大變革。
洮河,臨洮人民的母親河。臨洮百里洮河,有著豐富的水資源,蘊藏著豐富的電力資源。三甲水電廠猶如巨龍,靜靜地卧在三甲山水間。海巔峽電站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之中,如出水芙蓉、長虹卧波。北行數里、數十里,依次橫卧著油磨灘、王馬家灘、金龍、洮陽、西坪、陳家坪、下寺灘等水電站,如同一顆顆明珠,散落在洮水岸邊,前後遙相呼應,照亮了臨洮山川大地。
生活中洮河岸邊,平日里可見洮河流水清澈見底,每當雨季來臨,洮河沿途的河水挾帶著大量的泥沙湧入洮河,讓洮河變得又黃又濁。
走近洮河
臨洮洮河,滾滾千年,孕育了聞名世界的秦長城,孕育了聞名遐邇的馬家窯文化、辛店文化、寺窪文化,在臨洮建縣置的2830多年裡,大約從宋元開始,這里就成了中原王朝聯系青藏的黃金紐帶,從帝王秦始皇、漢文帝、漢武帝、隋煬帝、忽必烈到,到僧侶法顯、宋雲、唐玄奘、八思巴等,再到使者張騫、、弘化公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等,都曾經途徑或駐足臨洮岸邊的臨洮。
於是,在絲綢之路上,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鐵器、造紙、羅盤、火葯、等輸出西方時在狄道逗留。西域的珠寶、葯材、胡椒、胡蘿卜、石榴、大蒜、苜蓿、核桃等源源不斷地傳入中原時,也在狄道駐足。
於是,在唐蕃古道上,就有了氂牛幫和馬幫長途販運的水煙、線香、酥糖、白酒、茶葉、冰糖、葯材、黃表等貿易。「八方客飲北槐巷,兩縣駱駝隴南場」。這首民國時期臨洮詩人苟首義的詩,成為洮河岸邊臨洮當時的真實寫照。
如今臨洮沿用的,具有專業特色的地名稱呼就有:線市街、騾馬市、糧食市、灰鹽市、木廠、背篼巷、洋人巷、紙坊、馬欄巷、糖巷、蘿巷、火巷、菊巷、褐店門......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字,當年市場交易的景象彷彿就在眼前。
洮河是流淌在洮河之濱的臨洮人民的血脈,是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讓洮河流向未來,造福臨洮人民,造福隴中人民,造福隴原人民,這既是國家戰略,更是45萬臨洮人民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