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四川有多少個市啊
四川省共轄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其中包括54個市轄區、17個縣級市、108個縣、4個自治縣。
18個地級市:成都、綿陽、巴中、廣元、內江、攀枝花、宜賓、遂寧、樂山、自貢、瀘州、德陽、資陽、南充、達州、雅安、廣安、眉山
17個縣級市: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崍市、崇州市、簡陽市、江油市、廣漢市、什邡市、綿竹市、隆昌市、峨眉山市、閬中市、萬源市、西昌市、康定市、馬爾康市、華鎣市

(1)涼山寧南縣貴金屬開戶擴展閱讀
四川省位於中國西南腹地,介於東經97°21'~108°33'和北緯26°03'~34°19'之間,地處長江上游,轄區面積48.6萬平方公里,居中國第五位,東西長1075公里,南北寬921公里,東西邊境時差51分鍾。與7個省(區、市)接壤,北連陝西、甘肅、青海,南接雲南、貴州,東鄰重慶,西銜西藏。是承接華南華中、連接西南西北、溝通中亞南亞東南亞的重要交匯點和交通走廊。
四川位於中國大陸地勢三大階梯中的第一級和第二級,即處於第一級青藏高原和第二級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帶,高低懸殊,西高東低的特點特別明顯。西部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東部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間。全省可分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區、川西北丘狀高原山地區、川西南山地區、米倉山大巴山中山區五大部分。
⑵ 寧南縣的地理環境
截至2010年,寧南縣已查明的礦藏為鉛、鋅、銅、硫、鐵、煤、磷及石棉、重晶石、大理石等20餘種,其中,鐵礦儲藏量1.3億噸,鉛礦儲藏量40多萬金屬噸,銅礦儲藏量5萬金屬噸以上,石灰石遍布寧南縣25個鄉鎮。另外,主要有1個黃竹林至大埡口的大型磷礦床和3個地熱水資源。 2012年,寧南縣高考硬上省定本科線235人,上線率25.41%,超出涼山彝族自治州平均水平4.13個百分點,上線率比2008年增長123%;上線率由涼山彝族自治州第六上升到涼山彝族自治州第二,高中教育成功邁進涼山彝族自治州教育第一方陣。
2009年以來,共從省內外各高校引進本科及以上學歷優秀大學畢業生149名充實到教師隊伍,幼兒園、小學教師中具有專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分別達86%、87%,初中教師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達48%。高中、職業學校教師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分別達99%和68%。
2007-2009年,投入教育基礎設施建設資金3909萬元;2010年以來,投入教育基建資金4847萬元,建築面積3.5萬余平方米。 寧南縣有44個衛生機構,有衛生技術人員409人。其中寧南縣人民醫院是寧南縣人民政府舉辦的綜合性醫院,是涼山州急救中心寧南分中心、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遠程教學及遠程會診網路醫院、是樂山職業技術學院和涼山衛校的教學實習基地,擔當了本縣18.5萬人和周邊巧家、會東等縣約50餘萬人口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和急診急救工作。醫院始建於1945年,解放後重建衛生院,1956年更現名至今,現位於寧南縣披砂鎮順城北街206號。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及體檢為一體的國家「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愛嬰醫院」。先後獲得「四川省文明醫院」、「四川省先進單位」、「涼山彝族自治州文明單位」、「涼山彝族自治州文明標兵」等稱號。在職職工369人(編內人員240人,編外人員128人,返聘1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22人(其中高級職稱24人、中級職稱63人),佔全院職工總數的87%。編制床位310張,現有內、外、婦、產、兒、傳染、五官、急診、皮膚、血透、ICU、B超、心電、病理、內鏡等臨床職能科室30餘個。配置有32排CT機、DR、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體外沖擊波碎石機、高頻移動C型臂影像系統、彩色B超機、腹腔鏡、電子胃腸鏡等各種大中型醫療設備。

⑶ 寧南縣順強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寧南縣順強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是2004-11-15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寧南縣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寧南縣竹壽鎮陽甸村1組。
寧南縣順強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513427MA62H5HM4Y,企業法人呂明良,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寧南縣順強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金屬及金屬礦批發(不含危險化學品);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土砂石礦尾礦再開發利用;地質勘查技術服務;礦產開采咨詢服務;礦產品加工;銷售礦產品(不含危險化學品);礦山設備銷售;銷售建築材料;銷售建築裝飾材料;機械設備經營租賃;施工勞務分包;建築勞務分包;農業生產發展與服務;銷售農副產品。(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四川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20258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5000萬以上 規模的企業中,共4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寧南縣順強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⑷ 甘肅省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6年甘肅省國土資源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人大、省政協的監督關懷下,在國土資源部的指導下,在各市州黨委、政府、省直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國土資源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以深化改革、狠抓落實為著力點,深入開展「完善體制、提高素質」活動為保證,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在保護資源、保障發展、維護權益、服務社會、規范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效,全面完成了年初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有力地促進了全省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
一、土地資源
(一)土地資源狀況
根據2006年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全省主要地類面積及地類構成情況為:①農用地2541.73萬公頃。其中,耕地462.71萬公頃,佔18.20%;園地20.54萬公頃,佔0.81%;林地517.76萬公頃,佔20.37%;牧草地1410.99萬公頃,佔55.51%;其他農用地129.72萬公頃,佔5.11%。②建設用地96.93萬公頃。其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87.60萬公頃,佔90.37%;交通用地6.47萬公頃,佔6.68%;水利設施用地2.86萬公頃,佔2.95%。③未利用地1909.08萬公頃。其中,未利用土地1850.28萬公頃,佔96.92%;其他土地58.80萬公頃,佔3.08%(圖1)。
圖1 2006年全省各類用地構成
2006年全省耕地面積中:旱地360.32萬公頃,佔77.87%;水澆地100.62萬公頃,佔21.75%,主要分布在武威市、張掖市、酒泉市等地。
全省包括耕地中的水澆地及果園在內的農用地灌溉面積共有121.16萬公頃。已有林地加灌木林地計算森林覆蓋率為9.19%。
全省土地利用率為58.02%,尚未利用的土地佔全省總土地面積的41.98%,包括沙漠、戈壁、裸岩、低窪鹽鹼地、沼澤地等。
全省土地總面積居全國第七位,人均佔用土地量居全國第五位。耕地面積居全國第十一位,人均佔有耕地2.63畝,居全國第六位。
(二)土地利用情況
1.農用地
2006年全省耕地增加3160.54公頃。其中,開發1595.13公頃,佔新增耕地總量的50.47%;復墾460.95公頃,佔新增耕地總量的14.59%;整理增加耕地828.66公頃,佔新增耕地總量的26.22%;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耕地172.00公頃,佔新增耕地總量的5.44%;其他增加耕地103.80公頃(圖2),佔新增耕地總量的3.28%。

圖4 2006年各市州土地出讓純收益情況
(二)礦權市場建設
2006年按照全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和全省地質勘查規劃,全面展開了探礦權采礦權公開出讓工作,通過制度建設,礦業權市場得到進一步完善,礦業權公開出讓工作得到進一步規范。肅南縣老君廟玉石樑玉石礦、民樂縣滿山煤礦等3宗普查探礦權以39.5萬元掛牌成交,景泰縣大泉水—大沙峴煤礦、武都區唐壩金礦采礦權分別以200萬元和295萬元掛牌出讓。完成了正寧南煤田采礦權出讓的前期准備工作。
1.探礦權采礦權一級市場
2006年全省審批探礦權14宗,比2005年減少224宗;掛牌7宗,金額1744.5萬元。采礦權出讓635宗,金額7084.76萬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了4.12倍和1.83倍。其中審批162宗,金額1600.79萬元,占總金額的22.59%,分別比2005年增長了16.2倍、5.08倍和2.78倍;拍賣8宗,合同金額4223.35萬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了2倍和1.55倍,占總金額的59.61%,比2005年下降了10%;掛牌465宗,金額1260.62萬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了3.32倍和1.49倍,占總金額的17.79%,比2005年下降了4.07%。
2.探礦權采礦權二級市場
2006年全省探礦權轉讓29宗,成交價款25955.14萬元,其中出售28宗,價款6955.14萬元;作價出資1宗,價款1900萬元。采礦權轉讓5宗,成交價款175.2萬元,其中,出售3宗,價款163.3萬元;其他2宗,價款11.9萬元。分別比2005年減少8宗和1727.2萬元。
四、國土資源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一)土地執法監察
2006年全省共立案查處各類土地違法案件631件,涉及土地面積422.72公頃(耕地215.75公頃)。本年發生791件,面積374.09公頃(耕地162.03公頃);歷年隱漏案件65件,面積58.66公頃(耕地55.8公頃);2005年未結案2件,面積0.03公頃(耕地)。本年動態巡查發現違法案件1134件,涉及土地面積190.2公頃(耕地65.8公頃)。本年動態巡查制止違法案件877件,涉及土地面積110.19公頃(耕地45.03公頃),挽回經濟損失66.21萬元。
至2006年底,處理結案588件,面積345.87公頃(耕地211.34公頃);其中處理隱漏案件63件,面積52.13公頃(耕地49.27公頃);處理本年發生案件523件,面積293.7公頃(耕地162.14公頃);處理上年未結案件2件,面積0.03公頃。已處理案件中,拆除構建物77.74百平方米;罰沒款545.39萬元;刑事案件移送4起,給予黨紀處分3人、政紀處分3人。
據統計顯示,土地違法案件發案率較高的仍然是未經批准佔地的違法行為,占總案件的76%以上。
(二)整頓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
2006年全省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1)政府和相關部門依法管理礦產資源的意識明顯增強。尤其是個別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比較混亂地區的政府和部門,思想認識和觀念轉變比較明顯,越權行政、擅自審批勘查開發礦產資源的違規行為得到糾正,礦產資源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范。
(2)無證勘查開采、破壞礦產資源等違法行為得到了有效遏制。據統計,全省共查處無證勘查55起,無證開采954起,超層越界開采15起,沒收礦產品3.284萬噸,罰沒款278萬元,吊銷采礦許可證18個,注銷采礦許可證229個,追究刑事責任1人。同時,對50戶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小煤礦依法實施了關閉,並對2004年底前到期但未依法申請延續登記的46戶礦山企業的采礦許可證依法作出了注銷處理。對114個「圈而不探」探礦區塊,進行了依法查處和規范。
(3)公開暴光和查處了5起社會影響較大的典型礦產資源違法案件。對康縣犀牛江河道非法開采砂金、西和縣六巷金礦和碌曲縣拉爾瑪金礦無證開采黃金違法案件進行了公開暴光和處理,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4)制度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結合貫徹全國地質工作會議精神和針對整頓規范中發現的問題,制定了《礦業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地質勘查基金管理辦法》、《探礦權采礦權價款收入管理辦法》、《甘肅省礦山儲量動態監督管理工作方案》、《甘肅省加強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促進回採率提高工作的實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和規定,為全面規范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5)礦產資源管理工作得到明顯加強。全省《礦產資源勘查規劃》、《礦業權設置方案》、《甘肅省礦產資源整合初步方案》已經編制完成。煤炭資源回採率專項檢查全面展開,礦山資源整合工作已經起步,其中徽縣洛壩、謝家溝鉛鋅礦區已完成整合工作,為下一步全省資源整合工作全面展開提供了經驗。
2006年12月國家九部委工作組對全省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第一階段工作進行了檢查驗收,從五個方面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甘肅省對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高度重視,態度堅決,行動迅速,措施得力,進一步完善了有關政策措施,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第一階段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三)礦產執法監察
2006年全省共立案查處各類礦產資源違法案件137件(其中集體15件,個人86件),查處無證開采120起,查處越界開采9起,至2006年底處理結案136件(其中集體15件,個人86件),本年未結案1件。吊銷采礦許可證6件,查處不按規定繳納礦產資源管理補償費1件,查處其他3件,罰沒款158.49萬元。
從統計數據看,礦產資源違法案件中無證開採的案件占總案件的91%以上。
五、國土資源行政復議情況
2006年全省共受理行政復議18件,比上年增加6件,加上上年未結的1件,共計14件。本年共審結19件,其中維持12件,撤銷6件,責令履行1件。
六、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和人員培訓情況
2006年全省省、市、縣三級國土資源行政管理部門(不含事業單位)從業人員共2867人,行政人員2179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學歷40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1.40%,大本及大專生2045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71.33%,高中及中專生655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22.85%,初中及以下學歷人員127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4.42%。直屬事業單位422個,職工數4500人。
2006年全省三級管理部門經費收入16478.11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撥款37.56萬元,比2005年增加28.06萬元;地方財政撥款13204.9萬元,比2005年增加了1080.59萬元;其他收入3235.65萬元,比2005年增加1116.52萬元;完成基本建設投資200萬元。
2006年以《公務員法》實施為契機,全面加強機關公務員培訓工作,全年培訓機關人員108人次。在全省國土資源系統舉辦各類業務培訓班9期,培訓幹部758人次。組織市州國土資源局長12人次,參加國土資源部舉辦的局長培訓班。通過開展教育培訓,提高了全系統幹部職工依法行政、參與宏觀調控的能力;溝通協調、推進工作的能力;清正廉潔、自我約束的能力。
全省參加各種院校及培訓機構畢業或結業人數(省級以上證書)達1555人,比2005年增加了11.71%。其中參加黨校學習224人次,行政學院學習152人次,其他培訓1179人次(其中國外培訓2人);學歷教育298人次,比2005年下降39.60%人次,博士生1人,碩士生10人,本科生結業165人,大專結業122人。本年獲得博士學位1人,碩士學位1人。
七、信息化建設情況
(一)土地資源信息
2006年,全省穩步推進土地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逐步完善了土地資源管理信息化體系,基本實現了辦公自動化、手段現代化、管理科學化和服務化,及時、全面地對全省土地資源進行科學規劃和合理配置,一批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城鎮地籍調查、土地利用現狀等方面的應用軟體相繼得到開發和應用,培養和造就了一支土地資源信息化管理的專業隊伍。
全省地籍管理信息系統已建成運行,全省有58個市(縣、區)建成1∶1萬主比例尺土地利用資料庫,佔全省應建數的67.4%。全省已有55個城鎮建立了1∶500~1∶2000的地籍信息系統,佔全省應建數的55%。
利用SPOT5衛星數據完成了全省18個縣(市、區)的土地利用更新調查。同時利用信息化手段和遙感技術,對蘭州市的土地利用變化情況和全省開發園區土地利用情況進行遙感動態監測,及時掌握監測區內的土地利用狀況。目前,全省絕大多數縣(市、區)和60%的鄉(鎮)已在土地利用規劃方面實現了信息化管理和數字制圖。這些信息成果已廣泛應用於地籍管理、建設用地審批、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基本農田保護、農用地分等定級、城市規劃和新農村建設規劃等方面,為全省經濟建設、土地資源管理提供了准確可靠的土地資源基礎數據。
(二)礦產資源信息
甘肅省礦產資源信息化建設取得了較大進展,完成了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資料庫、礦產資源儲量空間資料庫、省市縣三級采礦權資料庫和省級探礦權資料庫建設,並已運用於礦政管理工作。國土資源部試點項目《甘肅省礦產資源電子政務管理信息系統》已進行入運行階段,此項目的實施必將推動全省國土資源電子政務信息化的建設步伐。已建成了甘肅省1∶20萬水文地質圖資料庫、1∶20萬地球化學資料庫、1∶50萬、1∶20 萬、1∶5萬地質圖資料庫,大中型礦產地資料庫等一批大中小各種比例尺的地理、地質、物探、化探、遙感資料庫。完成了1461份地質資料數字化的建庫工作,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已用於資料目錄的自動化查詢系統。
(三)網路網站建設
2006年省國土資源廳完成了區域網(內網)和政府門戶網站(外網)的建設工作。省廳區域網一期建設工程的完成,實現了網上查閱國土資源法律、法規、地質資料、目錄檢索、發布信息和訪問省國土資源網站的功能,市(州)和部分縣(市)國土資源部門也建起了一批門戶網站。完成了部省兩級視頻會議系統建設,並已投入使用。在省發改委的指導下,完成了全省「金土工程」項目的可行性報告編寫論證工作。各市(州)、縣(市、區)按照國務院和省發改委的要求正在開展本級「金土工程」項目的申報和論證工作,「金土工程」項目在全省的實施,必將促進甘肅省國土資源各項管理工作逐步實現科學化、規范化、高效化。
全省從事信息化建設人員483人,其中研究生5人,大本、大專生401人,中專、高中生77人。技術人員78人,其中高級技術員16人,中級技術人員34人。累計投入經費2593.4萬元,其中2006年投入787.71萬元。
八、幾點建議
(1)繼續加大國土資源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的宣傳力度,提高全民保護、珍惜、合理利用國土資源的意識。
(2)進一步加強土地資源管理,依法嚴格土地審批程序,把好土地「閘門」,發揮好宏觀調控作用,切實維護好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3)借整頓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之機,進一步加強對各種違法開採行為的清理整頓,為深化礦業權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奠定良好的市場環境,促進規模化開采和集約化利用礦產資源。
(4)根據國土資源違法案件的主要違法情況,應進一步加大國土資源動態巡查力度,盡量使無證開采、未經批准佔地等現象在萌芽狀態時予以制止。
(5)加快國土資源綜合統計改革步伐,使統計數據和指標科學合理,適應國土資源管理的要求,真正發揮統計數據的作用。為提高國土資源管理水平提供及時有效高質量的參考數據。
⑸ 四川有多少個市
35個。18個省轄市,17個縣級市,具體如下:
18個省轄市:成都市、綿陽市、自貢市、攀枝花市、瀘州市、德陽市、廣元市、遂寧市 、內江市、樂山市、資陽市、宜賓市、南充市、雅安市、達州市、廣安市、巴中市、眉山市。
17個縣級市: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崍市、簡陽市 、江油市、廣漢市、什邡市、綿竹市、隆昌市 、峨眉山市、閬中市、萬源市、馬爾康市、康定市、西昌市、華鎣市。
一、成都
成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古蜀文明發祥地,中國十大古都之一。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是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二、綿陽
綿陽市是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建設的中國唯一的科技城,重要的國防科研和電子工業生產基地,成都平原城市群北部中心城市、成渝經濟圈七大區域中心之一。

三、自貢
自貢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 、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國家首批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被稱為「恐龍之鄉」,以擁有世界三大恐龍博物館之一的自貢恐龍博物館而聞名於海內外。
四、攀枝花
攀枝花市享有「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的美譽;攀枝花是萬里長江上游第一城,金沙江、雅礱江在此交匯;攀枝花是四川南向門戶,是四川通往南亞、東南亞的最近點。
五、瀘州
瀘州市是川滇黔渝結合部的區域中心城市,成渝經濟圈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長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兩千多年歷史文化。
⑹ 四川省涼山州地理知識
自然地理
簡介
涼山彝族自治州
成昆鐵路和川雲國道縱貫全境,為「南方絲綢之路」上重要通道。境內地貌復雜多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錯,有海拔最高為5958米的木里縣恰朗多吉峰,最低的雷波縣大岩洞金沙江谷底305米,相對高差為5653米。 山峰高聳,河谷深切,高差懸殊,不僅構成了特殊的地貌景觀,也形成了我國罕見的亞熱帶乾熱河谷稀樹草原景觀。州內構造地貌發育充分,斷裂帶縱橫交錯,斷塊山、斷陷盆地、斷裂谷眾多。斷陷盆地內分布著河流沖積平原、洪積扇、丘陵、台地等,盆周為斷塊山,盆底與山頂相對高差可達1000米。盆周白山冰川地貌保存完好,發育典型,盆地內部冰川穀和崗壟比比皆是,均屬難得的科考旅遊景觀。地貌形態在垂直方向呈層狀分布,既有多級剝夷面、多級階地(如金沙江、雅礱江、安寧河等寬谷河段可見到4~6級階地),也存在層狀喀斯特溶洞(如雷波馬湖溶洞、西昌仙人洞等),以及屢見不鮮的低海拔土壤被抬升到高海拔地區的奇觀(如在木裏海拔3000~3800米地帶的典型的雲杉、冷杉樹林里隨處可見古紅壤)。這種多元性地貌的優勢,決定了自然生態環境的多樣性,為開展多種類型的旅遊活動奠定了物質基礎,捉供了優越條件。
大雪山脈南支
西昌青山機場
境內有屬大雪山脈南支的錦屏山、氂牛山、魯南山、小相嶺、黃茅埂等山,多數山峰海拔超過4000米。木里西部與甘孜州稻城交界的恰朗多吉峰海拔為5958米,為全州最高點。雷波縣大岩洞金沙江河谷海拔僅為325水,是全州最低點。高山深谷的相對高差達5633米。
氣候
由於地形的多樣性,涼山州內各地都明顯呈現出立體氣候。總的說來,涼山州區域的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干濕分明,冬半年日照充足,少雨乾暖;夏半年雲雨較多,氣候涼爽。日溫差大,年溫差小,年均氣溫16℃~17℃。如開展旅遊活動,無淡旺季之分。
因地理環境復雜多變,氣候的垂直、水平差異很明顯,往往山頭白雪皚皚,山下綠草茵茵,可謂「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以大小相嶺和黃茅埂為界,具有著南干北濕、東潤西燥、低熱高涼的特點。日照量自北向南遞增,北部山地年日照時數約在1600~1800小時,而中南部達到2400~2600小時。與我國同緯度及其鄰近地區相比,這是湘、贛、浙南、閩北等地區全年日照時數的1.2~1.5倍;是黔西地區的1.6~2.1倍;是四川盆地的1.6~2.8倍。在我國北緯30o以南地區,除西藏和雲南元謀之外,這里的日照時數是最多的,所以開展冬季陽光沐浴度假旅遊具有優越條件,是國內開展陽光度假的最佳地之一。
礦產賢源
涼山地處攀西裂谷成礦帶,礦產賢源豐富且具有品位高、埋藏淺、易開采、綜合利用價值高等優點,是建設綜合性、集團性大型鋼鐵、有色金屬、稀土、貴重金屬等原材料基地的最佳地區。現已探明礦種82種,有相當儲量的達59種,大型、特大型砂床30處,中型63處。其中釩鈦磁鐵礦探明儲量13.73億噸,富鐵礦保有儲量4985.8萬噸,銅礦保有金屬量135.17萬噸,鉛礦保有金屬量78.85萬噸,鋅礦保有金屬量267.04萬噸,錫礦金屬儲量4萬噸,輕稀土保有稀土氧化物總量103.06萬噸,分別居全省儲量一、二位。此外,岩鹽、磷、煤,石灰岩、白雲岩、鋁土、硅石、金屬鎂等礦產也具有相當儲量。
生物資源
生物資源名目多、分布廣。全州各門類生物資源6000餘種,其中,植物類4000餘種,動物類1200餘種,微生物類近千種。尤以木本和草本植物資源占優勢。森林面積3000餘萬畝,佔全省的30%;草地面積3000多萬畝,而且牧草產量高、草質優,僅草本類優良飼料就有上百種。野生植物資源名目繁多,僅中草葯類就達2500餘種,佔全省的一半以上。有甘蔗適種地30多萬畝,平均畝產達5噸以上,最高可達10噸以上,比國內單產的福建省高2%,含糖量比四川內江老產區高3%。州西南部具有種植烤煙的良好氣候生態環境,質量名列全國前茅,國家煙草專家稱「涼山優質煙葉,可與世界最好的辛巴威煙葉媲美」。蠶繭一年可養四季,蠶繭個大質優,繭絲潔白,彈性好,單粒絲長1200米。各類蔬菜具有「早、優、高、稀、特」的優勢。石榴、蘋果、臍橙、枇杷、桂圓、核桃、葡萄、花卉、花椒等都具有質量好、產量高、發展潛力大等優勢。全國著名農學家盧良恕贊譽這里「不是海南、勝似海南」。
水能資源
水能資源富甲天下。全州河流水能總蘊藏量高達3000多萬千瓦,佔全省20%以上,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在涼山州境內可建100--1000萬千瓦大型電站8座,規劃裝機容量高達2500萬千瓦以上。
氣候資源
涼山州內各地都明顯呈現出立體氣候。總的說來,涼山州區域的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干濕分明,冬半年日照充足,少雨乾暖;夏半年雲雨較多,氣候涼爽。日溫差大,年溫差小,年均氣溫16℃~17℃。如開展旅遊活動,無淡旺季之分。
因地理環境復雜多變,氣候的垂直、水平差異很明顯,往往山頭白雪皚皚,山下綠草茵茵,可謂「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以大小相嶺和黃茅埂為界,具有著南干北濕、東潤西燥、低熱高涼的特點。日照量自北向南遞增,北部山地年日照時數約在1600~1800小時,而中南部達到2400~2600小時。與我國同緯度及其鄰近地區相比,這是湘、贛、浙南、閩北等地區全年日照時數的1.2~1.5倍;是黔西地區的1.6~2.1倍;是四川盆地的1.6~2.8倍。在我國北緯30o以南地區,除西藏和雲南元謀之外,這里的日照時數是最多的,所以開展冬季陽光沐浴度假旅遊具有優越條件,是國內開展陽光度假的最佳地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