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陸川縣有什麼有名的寺廟嗎
龍珠湖風景區被譽為「桂林山,西湖之水」。它是陸川、北流、 yuzhou 三縣的中心,距榆林10公里,是榆林的後花園——沙湖山風景區。它位於縣城西北部,半徑10多公里,謝仙掌風景區: 位於縣城東部,沙坡鎮,半徑10多英里,整個風景區以謝仙掌為主,是遊客在榆林度假的好去處。東城水庫: 位於平樂鎮,距平樂圩約1公里,庫區面積2.5平方公里,水庫容量2000萬立方米,是陸川最大的水庫,榆林第四大水庫混沌,這個地方永遠不會擔心
⑵ 選擇貴州生活,有哪些好處
貴州省簡稱「黔」或「貴」,位於中國西南的東南部,介於東經103°36′-109°35′、北緯24°37′-29°13′之間,東毗湖南省、南鄰廣西自治區、西連雲南省、北接四川省和重慶市,是一個山川秀麗、氣候宜人、民族眾多、資源富集、發展潛力巨大的省份。全省東西長約595公里,南北相距約509公里,總面積為176167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8%。
地理位置和自然狀況
地貌
貴州省地處雲貴高原東部,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貴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種基本類型,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境內山脈眾多,重巒疊峰,綿延縱橫,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婁山,自西向東北斜貫北境,川黔要隘婁山關高1444米;中南部苗嶺橫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東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蜓入黔,主峰梵凈山高2572米;西部高聳烏蒙山,屬此山脈的赫章縣珠市鄉韭菜坪海拔2900.6米,為貴州境內最高點。黔東南州的黎平縣地坪鄉水口河出省界處,海拔高程147.8米,為境內最低點。貴州岩溶地貌發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積109084平方公里,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61.9%,境內岩溶分布范圍廣泛,形態類型齊全,地域分異明顯,構成一種特殊的岩溶生態系統。
氣候
氣候溫暖濕潤,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溫變化小,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全省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為15℃左右;從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多在3℃-6℃,比同緯度其他地區高,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一般是22℃-25℃,為典型夏涼地區。降水較多,雨季明顯,陰天多,日照少,境內各地陰天日數一般超過150天,常年相對濕度在70%以上。受大氣環流及地形等影響,貴州氣候呈多樣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氣候不穩定,災害性天氣種類較多,乾旱、秋風、凝凍、冰雹等頻度大,對農業生產有一定影響。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全省國土總面積17615247公頃。其中,農用地15251925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6.58%;建設用地55184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13%;未利用土地1811448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0.28%。根據土地利用變更調查,2007年全省各類土地面積與2006年相比:農用地面積減少16896公頃,減少0.1%;建設用地面積增加5126公頃,增加0.9%;未利用土地面積增加11770公頃,增加0.7%。全省土地利用率89.7%。全省耕地面積4487455公頃,人均耕地面積1.7畝。
生物資源:
全省有野生動物資源1000餘種,其中黔金絲猴、黑葉猴、黑頸鶴等15種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二級國家保護動物有69種,主要有:穿山甲、黑熊、水獺、大靈貓、小靈貓、林麝、紅腹雨雉、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等。植物資源有森林、草地、農作物品種、葯用植物、野生經濟植物和珍稀植物等六類。銀杉、珙桐、桫欏、貴州蘇鐵等15種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全省有葯用植物資源有3900餘種,佔全國中草葯品種的80%,「夜郎無閑草,黔地多良葯」,是全國四大中葯材產區之一。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品質優良的珍稀名貴植物有珠子參、三尖杉、扇蕨、冬蟲夏草、雞縱、艾納香(天然冰片)等6種。此外,天麻、石斛、杜仲、厚朴、吳萸、黃柏、黔黨參、何首烏、膽草、天冬、銀花、桔梗、五倍子、半夏、雷丸、南沙參、冰球子、黃精、靈芝、艾粉等有地道葯材之美稱。野生經濟植物資源中,工業有植物約600餘種,以纖維、鞣料、芳香油、油脂植物資源為主;食用植物約500餘種,以維生素、蛋白質、澱粉、油脂植物為主;可供綠化、美化環境及有觀賞價值的園林植物約200餘種;具有抗污能力的環保植物40餘種。貴州農作物植物品種豐富,栽培的糧食作物、油料作物、纖維植物和其他經濟作物近600個品種,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薯類為主,經濟作物以烤煙、油菜籽為主要品種。經濟林木主要有油桐、油茶、烏桕、漆樹、核桃等,「大方生漆」、「六馬桐油」為貴州名優土特產品。全省飼養的主要畜品種有30多種,優良牧草資源2500餘種,發展畜牧業具有良好條件。
能源:
水、電、煤等多種能源兼備,水能與煤炭優勢並存,水火互濟。水力理論蘊藏量為18140.3兆瓦,居全國第六位,技術可開發量19489.63兆瓦。貴州素以「西南煤海」著稱,煤炭資源儲量達527.98億噸,居全國第五位。煤炭不僅儲量大,且煤種齊全、煤質優良,為發展火電,實施 「西電東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為煤化工、實施「煤變油」工程提供了資源條件。
礦產資源:
貴州至今已發現礦種(含亞礦種)125種,發現礦床、礦點3000餘處。其中,有76種(含亞礦種)不同程度的查明有資源儲量,共計產地(礦區、礦段或井田)2553處。煤、磷、鋁土、銻、金、錳、重晶石、水泥原料、磚瓦原料以及各種用途的石灰岩、砂岩和白雲岩等礦產資源,是貴州的優勢礦產。不僅資源豐富,而且現實經濟優勢明顯,是貴州礦業的主體,所創經濟價值高。截止至2007年底,貴州有41種礦產資源儲量排名全國前十位。其中,煤炭保有資源儲量527.86億噸(位列全國第五位),鋁土礦保有資源儲量4.74億噸(位列全國第四位),磷礦資源儲量28.68億噸(位列全國第二位),錳礦保有資源儲量8100.54萬噸(位列全國第四位)、佔全國總量的10.24%,重晶石保有資源儲量1.18億噸(位列全國第一位),佔全國總量的31.06%,水泥用灰岩保有資源儲量17.16億噸,水泥配料用粘土保有資源儲量10779.56萬噸、水泥配料用砂岩保有資源儲量9506.58萬噸、水泥配料用頁岩保有資源儲量2687.35萬噸,分列全國第8位、第11位和第11位。
旅遊資源:
貴州是中國旅遊資源極為豐富的省份,目前集觀光、度假和深度文化體驗為一體的新型和諧旅遊目的地正在悄然形成。正如世界旅遊組織所稱贊的貴州是「生態之州、文化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
一、旅遊資源特點
貴州是一個旅遊資源高富集省份。其資源分布廣、類型多、品位高、保護好。概括起來講,有五大特點:
(一)由特殊地質地貌構建的自然景觀的奇特性。貴州省位於中國大陸的西南部,總面積17.62萬平方公里,東西相距595公里,南北相距500公里,地勢東高西低,地貌屬中國西部高原山地的一部分。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92.5%,其中岩溶面積約10.9萬平方公里,佔61.9%,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地區之一。貴州的岩溶面積由於岩溶發育三維空間的不斷擴展,導致地形演進過程的變化十分復雜,發育於地表的石芽、漏斗落水洞、豎井、窪地、峰林、峰叢、天生橋、岩溶湖、瀑布、跌水,與發育於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伏流等縱橫迭置,形成了一個極富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館」。漫長而奇妙的地質結構過程,孕育了全省千姿百態的奇山秀水、飛瀑異洞,形成了無數地上地下貫通,動態靜態結合的自然奇觀。著名的黃果樹大瀑布、龍宮、織金洞、馬嶺河、小七孔等,就是這個喀斯特王國的典型代表。2007年,荔波被列為「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
(二)多民族構建的文化原生性。貴州省的常住總人口3975.48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佔38.9%,世居少數民族18種。多種族群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因子經反復對撞和相互涵化,逐漸積淀在貴州文化的各個層面中,各民族的建築、服飾、飲食、婚俗、祭祀、節慶、藝術等等,無不富含著異彩紛呈的人文底蘊。正所謂「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走進民族村寨,人們會發現,漢晉遺風,唐代發型、宋代服飾、明清建築等古老的文化模式,在這里仍被原汁原味地保存著,成為中華民族珍貴的一筆文化遺產。
(三)歷史文化的厚重性。人類可能起源於中國的雲貴高原,在這里人類完成了由猿到人的演變。在距今4億—2.3億年前的古生代,這一帶曾幾經海浸。在貴州發現的大量古生代的魚、龍化石表明,陸地脊椎生物的祖先,很可能最早就出現在這里。此外,貴州還發現有舊時器時代中期的「桐梓人」、中晚期的「水城人」和晚期的「興義人」文化遺址。貴州不僅是古生物的發源地之一,也是古人類的發源地之一。
春秋時期,牂牁國是貴州這塊土地上的大國之一,春秋後期夜郎國取代牂牁,日漸強大,今天,在貴州仍不難尋覓到夜郎文化的遺蹤。明太祖朱元璋從南京等地調集30萬大軍到貴州屯田駐軍,「開一線以通雲南」,使江南文化與高原山地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內涵豐富的屯堡文化。被稱為「中國儒學最後一個高峰」和「近代啟蒙思想先導」的王陽明,在「王學聖地」貴州修文龍場「悟道」,開一代學風,推動了中國思想界的變革;發生在貴州的「遵義會議」和「四渡赤水」,則是中國現代史和軍事史上最具濃重色彩的一筆,是「長徵文化」的經典。
(四)以茅台酒為代表的酒文化的顯赫性。「酒」和「游」,自古以來就結下了不解之緣;貴州酒文化對貴州旅遊的影響尤為深刻。在貴州各種文化品牌中,酒文化叫得最響。茅台酒被譽為文化酒、外交酒、健康酒。在少數民族村寨飲酒,我們所領略到的酒文化則別有一番情致,敬酒、勸酒、飲酒的方式林林總總,酒伴著舞,酒和著歌,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會客。從濃濃的酒香中,可以品味出各民族的風土人情,感悟到酒文化的真諦。
(五)天然避暑型氣候的獨特性。貴州的避暑型氣候資源已屬於越來越稀缺和珍貴的生態環境資源。貴州地勢西部高,向北部、東部和南部逐漸降低,平均海拔1100米。貴州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大部分地區的年平均氣溫在15℃左右。降水較豐富,年降水量在1300毫米左右。日照比較充足,年日照時數在1300小時左右。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40%,且以每年超過一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夏季平均溫度23.1度,有天然空調省的美譽,形成了理想的人居環境和避暑度假勝地。
二、旅遊產品
經過20多年的持續發展,貴州現有「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1個,國家5A級旅遊區2個,國家4A級旅遊區3個,黃果樹等13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梵凈山等8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百里杜鵑等21個國家森林公園,織金洞等6個國家地質公園,六枝梭戛等4個國際性民族生態博物館,青龍洞等39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侗族大歌等31項54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6個省級風景名勝區和1.8萬個民族文化旅遊村寨。
目前,貴州已經形成貴陽、安順、荔波、凱里-鎮遠、黎平-從江-榕江、興義-安龍、梵凈山、遵義、赤水-習水-仁懷、織金-黔西、威寧-六盤水、烏江峽谷等綜合旅遊區和特色旅遊區;正逐步推出高原喀斯特生態、丹霞桫欏生態、苗侗文化生態和民族文化、屯堡文化、長徵文化、國酒文化、陽明文化、洞穴文化、夜郎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以民俗體驗為特色的鄉村旅遊,已成為貴州旅遊新的亮點。從產品空間分布上,現已形成以貴陽為中心向東南西北延伸的跨省精品旅遊線:沿貴陽至黃果樹高速公路與雲南聯接的,以觀賞喀斯特景觀和體驗多民族文化為特色的西線黃金旅遊線;向東沿伸至廣西、湖南的黔東南苗侗體驗原生態民族文化及自然生態的特色旅遊線;向南沿伸至廣西的荔波綠色喀斯特和布依、水、瑤民族文化旅遊線;向北沿伸至重慶、長江三峽的長徵文化、酒文化和丹霞風光旅遊線。具體為六大重點精品旅遊線路:
1、林城貴陽休閑度假游
貴陽(黔靈山、陽明祠、甲秀樓、文昌閣、石文化藝術宮)——花溪(天河潭、青岩古鎮、高坡苗寨、鎮山村布依寨、花溪公園)——香紙溝——百花湖——開陽(南江峽谷公園、明皇御溫泉)——修文(陽明洞、六廣河、高爾夫度假中心)——貴定(布依音寨)
2、壯美大瀑布、神奇喀斯特精華游
貴陽(紅楓湖)——平壩(屯堡文化、天台山)——安順(龍宮)——鎮寧(黃果樹大瀑布、天星橋)——關嶺(花江大峽谷)——貞豐(三岔河、布依風情)——安龍(招堤、明十八先生墓)——興義(馬嶺河峽谷、萬峰林、泥凼石林)
3、黔北名酒文化之旅精華游
貴陽——仁懷(國酒文化城)——習水(闊葉林自然保護區)——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十丈洞、四洞溝瀑布、竹海、丙安古鎮)
4、黔東南苗侗文化體驗游
貴陽——雷山(上郎德苗寨、西江千戶苗寨、大塘短裙苗寨)——榕江(車江古榕群、三寶侗寨)——從江(高增侗寨、岜沙苗寨)——黎平(黎平會議會址、翹街、天生橋、八舟河、肇興侗族鼓樓群、)——錦屏(隆里古鎮)——天柱(三門塘)
5、黔東名鎮名水名山尋訪游
貴陽——重安江(革家風情)——黃平(飛雲崖、野洞河)——施秉(雲台山、上(氵舞)陽、杉木河漂流)——鎮遠(青龍洞、下(氵舞)陽、鐵溪)——岑鞏(龍鰲河風光)——銅仁(九龍洞、梵凈山)
6、地球「綠寶石」原始生態探秘游
貴陽——福泉(灑金谷)——都勻(石板街、劍江、斗蓬山)——三都(水族風情)——荔波(樟江、大小七孔、水春河、瑤族風情)
此外,除了以上精品線路外,一批季節性旅遊產品也逐步開發出來。如春季以觀賞油菜花、杜鵑花為主要內容的賞花踏青之旅;夏季的漂流和避暑度假之旅;秋季的觀瀑、吃新之旅;冬季的民俗體驗、溫泉療養之旅等,到2010年貴州將成為多民族特色文化和喀斯特高原生態旅遊的重要目的地,成為中國西部旅遊熱點地區。
人口
人口統計
2007年末常住總人口(常住一年及以上)達到3975.4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0.18萬人。其中,女性人口為1917.74萬人,男性人口為2057.74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7.30∶100。
人口增長率
2007年全省總人口出生率為13.28‰,死亡率為6.60‰,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68‰。與上年相比,出生率下降0.69個千分點、死亡率下降0.11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0.58個千分點。自2000年以來貴州人口自然增長率已連續8年持續下降。
民族及人口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有漢、苗、布依、侗、土家、彝等18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8.98%。
文化程度
2007年,全省「兩基「教育攻堅成果進一步鞏固,「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100%。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為全省193.23萬名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的中小學生和特殊教育學校(班)學生提供了免費教科書,為51萬名全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初中寄宿生發放了生活補助費。農村中小學建設得到加強,建成農村寄宿制初中150所。改擴建普通高中15所。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進一步擴大。高等教育經過結構調整、資源整合和體制改革,教育規模繼續擴大,貴州大學進入「211工程」建設行列。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為6.75年,貴州本土「院士」實現了零的突破。
經濟
國內生產總值(GDP)
2007年全省生產總值為2741.9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7%,是1985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
人均GDP
2007年全省人均生產總值為6915元。
GDP比重
2007年,第一產業增加值為446.38億元,比上年增長3.3%;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148.27億元,比上年增長14.0%;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147.25億元,比上年增長18.0%。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6.3%、41.9%和41.8%,產業結構進一步改善。
工業產值和增長率
2007年,全省工業增加值完成1007.75億元,比上年增長15.2%。
農業產值和增長率
2007年,全省農業增加值完成446.38億元,糧食總產量達到1100.86萬噸。比上年增長6.1%。
外貿狀況
2007全年完成進出口總額22.73億美元,比上年上升40.5%。其中,進口總額8.08億美元,比上年上升39.6%;出口總額14.65億美元,比上年上升41.0%。
外資利用狀況
2007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50個,實際吸收外資金額15333萬美元。
財政收入
2007年,全省完成財政總收入556.98億元,比上年增長24.1%。其中,一般預算收入285.14億元,比上年增長25.7%。財政支出795.40億元。
貧困人口和扶貧計劃
2007年,全省有農村絕對貧困人口216萬,低收入貧困人口388萬。2007年省級財政安排2億元產業化扶貧資金,其中1億元用於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大力推廣「晴隆模式」,在全省83個有扶貧任務的縣選擇確定了20個石漠化和水土流失嚴重、25度以上坡耕地較多的縣(2008年增加到33個縣),每個縣專項安排財政扶貧資金500萬元。
2001—2007年,全省共投入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財政扶貧資金1.622億元,培訓了388813人,轉移就業332646人,轉移就業率達85.6%;共投入中央和省級財政扶貧資金1.29億元,重點抓了14個脫毒馬鈴薯繁育基地縣建設,累計推廣脫毒馬鈴薯2555萬畝,新增產值64億元,覆蓋190多萬貧困農戶(次),戶均增收3300多元;7年共減少97萬絕對貧困人口和170萬低收入貧困人口。
主要扶持措施為:1、採取「三種扶貧方式」:開發式、救助式、搬遷式;2、解決「三個基本問題」:著力幫助貧困群眾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拓寬基本增收門路、提高基本素質;3、「三項重點工作」:切實抓好整村推進、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產業化扶貧。
2008年貴州省扶貧開發工作的目標任務:即減少農村貧困人口50萬;實施「雨露計劃」培訓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10萬人,轉移就業或就地轉產8萬人;在1600個以上貧困村實施整村推進,配套修建小水池(窖)4萬口;加大產業化扶貧力度,抓好33個縣草地生態畜牧業科技扶貧和50個重點鄉鎮特色產業扶貧項目;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籌集社會幫扶資金5000萬元以上。
支柱產業
電力、煤及煤化工、有色金屬、旅遊、鋁及鋁加工、煙、酒、民族制葯。
⑶ 貴州荔波海抜多高
貴州荔波海抜425米。位於東經107°37′至108°18′,北緯25°7′至25°9′之間。東北與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從江縣、榕江縣接壤,東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環江縣、南丹縣毗鄰。西與獨山縣相連,北與三都水族自治縣交界。面積2431.8平方千米。
荔波縣轄1個街道、5個鎮、2個鄉(其中1個水族鄉、1個瑤族鄉):玉屏街道、朝陽鎮、佳榮鎮、甲良鎮、茂蘭鎮、小七孔鎮、瑤山瑤族鄉、黎明關水族鄉。縣政府駐玉屏街道。
荔波縣轄1街道5鎮2鄉,境內有樟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級茂蘭自然保護區, 2015年全縣生產總值45.3億元,比2014年增長13.3%。
(3)黔東南榕江縣貴金屬開戶擴展閱讀
荔波縣屬於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氣溫分布的總趨勢是南高北低。地勢每升高100米,氣溫大致下降0.55℃;河谷地帶比同高度的山地,東西向槽谷比南北向槽谷,南坡比北坡,封閉型谷盆地比同高坡地氣溫高。全縣年平均氣溫18.3℃。
全縣常年最熱月為7月,最冷月為1月。7月平均氣溫為27.0℃以下,極端最高氣溫不超過40.0℃;1月平均氣溫各地均在5.5℃以上,極端最低氣溫在-10.0℃以上。
荔波地處貴州廣西兩省區的交界處,地形聚集了貴州高原和廣西丘陵的綜合優勢,既有高山,也有丘陵,屬於喀斯特地形地貌。
荔波縣境內主要礦產有:煤炭、鐵、鉛鋅、碳酸鈣、方解石、石灰石、白雲岩等,分46個礦點。其中以煤炭分布最廣,儲量最多。另外還有冰洲石、硅、銅、水晶以及貴重金屬異常反映現象。
⑷ 貴州有什麼好吃的
16個「貴州八大名小吃」:腸旺面、豆腐圓子、戀愛豆腐果、糕粑稀飯、牛肉粉、貴陽雞肉餅、黃粑、破酥包、碗耳糕、黑糯米八寶飯、荷葉糍粑、絲娃娃、米豆腐、牛打滾、燉雞面、豆沙窩。20個「貴州十大名菜」:糟辣脆皮魚、蕨菜炒臘肉、小米鮓、雞茸白果、糟辣茄夾、八寶甲魚、泡椒板筋、鹽酸干燒魚、辣子雞、魔芋鍋巴炒肉絲、酸菜蹄膀、黔味紅燒肉、綉球蹄筋、宮保雞、魔芋燒鴨塊、辣子醬、糟辣苦蒜肉末、折耳根炒肉、炒青岩豆腐、狀元蹄。
雖然說現在很多人出去旅遊都喜歡去一些網上比較火的地方,像之前在某軟體上面非常火的陝西、成都等等地方,導致當地的人直呼不要再去了,不然東西都吃不起了,其實出來這些地方,貴州也是有非常多特色小吃的地方,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下5種最受歡迎的貴州小吃,看著就好吃,少吃一樣都別說你去過貴州。
第五種:洋芋耙
它是在貴州很常見的一種街頭小吃,當你還在很遠的地方是,你就能聞到香味,被烙的金黃的洋芋耙哦,吃起來也是非常的香,
⑸ 榕江縣2016黃金價格多少錢一克
你好,
榕江縣2016年04月14日
黃金現貨價格: 260.1人民幣/克
今日國內首飾金、千足金金價:
品牌名稱 產品名稱 價格
老廟黃金 飾品金價 327
周大福 飾品金價(內地) 300.00
周生生 飾品金價(內地) 303.00
老鳳祥 足金價格 329.50
菜百 飾品金條價格 306.00
六福 飾品金價(內地) 306.00
夢金園黃金9999千足金 337
回收金價在210-240元每克。
黃金(Gold)是化學元素金(化學元素符號Au)的單質形式,是一種軟的,金黃色的,抗腐蝕的貴金屬。金是最稀有、最珍貴和最被人看重的金屬之一。國際上一般黃金都是以盎司為單位,中國古代是以兩作為黃金單位,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金屬。不僅是用於儲備和投資的特殊通貨,同時又是首飾業、電子業、現代通訊、航天航空業等部門的重要材料。
⑹ 貴州特產是什麼
1、威寧火腿
威寧火腿是貴州的傳統特產,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早就聞名海內外。威寧海拔2000多米,屬高寒的烏蒙山區,漫山遍野生長著豐富的牧草,歷史上畜牧業就十分發達,當地的彝族同胞又有趕山放牧的習俗,豬牛羊同群為伍,運動量大,豬腿非常發達,肌肉結實飽滿,肥瘦肉交錯。
2、石阡苔茶
石阡苔茶就是在這樣一種得天獨厚的環境里,在石阡悠久的飲茶文化中培育而成。特性:石阡苔茶是中國屈指可數的茶樹良種,抗逆性、適應性、產量、品質都比外地品種要勝幾籌,而且栗香持久,滋味醇厚,色澤綠潤,湯色黃綠明亮,葉底鮮活勻整。
3、都勻毛尖
都勻位於貴州省的南部,市區東面東山屹立,西面龍山對峙。都勻毛尖主要產地在團山、黃山、哨腳、大槽一帶,這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宜人,年平均氣溫十六度,年平均降水量一千四百多毫米。
加之土層深厚,土壤疏鬆濕潤,土質是酸性或微酸性,內含大量的鐵質和磷酸鹽。這些特殊的自然條件不僅適宜茶樹的生長,而且也形成了都勻毛尖的獨特風格。
4、桐梓玉蘭片
桐梓玉蘭片按生產季節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可分為冬片、桃花片、春片、尖片、蘭藻、筍衣6個品種。其中「冬片」是用「冬至」到「驚蟄」期間內採挖的冬筍製成,質地輕脆,素「玉蘭王」之稱。「尖片」用筍尖製成,為玉蘭片中的佳品。
5、畢節臭豆腐乾
畢節臭豆腐乾已有100多年的生產歷史。
相傳,清朝道光年間,畢節縣城內的一家豆腐作坊有一天做得豆腐過多,未賣完。店主人怕老鼠咬吃,就分別放在幾個木櫃內。第二天取時,有一個櫃子被忘了,沒有取出其中的豆腐,到第三天取出看時,豆腐已經發霉長毛了,可是卻散發出一股特殊的香味。
⑺ 西部資料
西部大開發的范圍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自治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面積68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71.4%。2002年末人口3.67億人,佔全國的28.8%。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22660億元,佔全國的16.8%。西部地區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大,戰略位置重要。但由於自然、歷史、社會等原因,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東部地區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
⑻ 江蘇十大貧困縣有哪些
1.江蘇省級貧困縣16個:淮安市:盱眙、淮陰區、漣水。徐州:豐縣、睢寧。鹽城:濱海、阜寧、響水。宿遷:沭陽、宿豫、泗洪、泗陽。連雲港:灌南、灌雲、東海、贛榆
2.江蘇是中國古代文明、遠古人類、吳越文化、長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自古便是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省區之一。江蘇擁有江淮、金陵、吳、中原四大多元文化,共擁有13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3.江蘇轄江臨海,扼淮控湖,經濟繁榮,教育發達,文化昌盛,素有「山水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地理上跨越南北,同時具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徵。江蘇地形以平原為主,面積10.72萬平方千米,佔中國的1.12%,人均國土面積在全國各省區中最少,是中國面積較小的省份之一。
4.江蘇旅遊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名勝古跡遍布全省,全省13個城市被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同時也是中國5A級景區最多的省份。
5.江蘇下轄13個設區市,全部進入百強,是唯一所有地級市都躋身百強的省份,截至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5900.9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07189元,常住人口8029.3萬人。江蘇人均GDP、綜合競爭力、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DLI)均居中國各省第一 ,成為中國綜合發展水平最高的省份 ,已步入「中上等」發達國家水平。
6.江蘇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第一,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省份之一,與上海、浙江、安徽共同構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成為國際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
詳情的貧困縣可以參照這個非常權威的網路鏈接:國家級貧困縣_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