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淺談地質資料在礦產資源開發中的作用
楊 紅
(新疆煤田地質局綜合地質勘查隊)
摘 要 本文研究地質資料在礦產資源開發中的應用等,探討如何有效利用地質資料,充分發揮其作用,使其能更好地為國民經濟服務。
關鍵詞 地質資料 礦產資源開發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地質資料管理條例》等相繼出台,不僅明確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合理、合法、安全有序的進行,同時也將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作為地質工作新的方法和手段之一,使其成為地質工作服務於全社會的一種新的主要載體,成為關繫到國家能源規劃和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和主要依據。隨著礦產資源信息的不斷擴展和延伸,在礦產資源勘查多樣性模式下的地質資料已不再是過去簡單的專業資料概念,而逐漸成為了一個新型的、靈活的、具有特殊利用價值的新信息資源。如今,保護和合理利用各類礦產資源已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在這種形勢下,如何更好地開發和利用地質資料,使其更好地為社會各領域服務,已成為各行業關注的焦點。特別是在直接關繫到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利用能否順利進行的過程中,地質資料的特殊作用更顯得極為突出和重要。
1 地質資料在礦產資源潛力預測與評價中的作用
礦產資源是關繫到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合理開發和利用礦產資源是平衡經濟有效發展的保障,因此科學的預測和評價資源是找礦成功的重要條件。找礦突破要循序漸進,要建立在科學預測、科學評價的基礎上,要有可靠的依據,有翔實的信息,有可信的說服力,而不是盲目的設想和猜測。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是找礦的前期工作,是實現找礦突破的基礎。地質工作者們多年來實施了大量的基礎性和實質性工作,獲得了可貴的第一手真實資料。通過勘查、測繪、鑽探、科學研究、施工經驗、成果匯聚、科學驗證等手段,積累了豐富的地學信息,取得了顯效的成果。這些成果都為今後新的礦產資源預測和評價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保證,對當前的地質找礦、科學評估地下蘊藏礦產資源量,起到最直接的積極和指導作用。
新疆的地質勘查工作始終堅持「主攻天山,深化阿爾泰山,開拓昆侖—阿爾金山」的總體布局和「區劃、區調、物化探、勘查、科研五統一」的原則,主攻煤、富鐵、銅鎳、富鉛鋅、金、鈾、鉀鹽等國家和自治區急需的礦產,以及具有大型和超大型找礦前景和顯著開發效益的礦床類型;在充分收集各種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資料,區域地球物理調查資料(包括重力、磁法、電法、地震),遙感圖像及其地質解譯成果,地礦、石油、冶金等地質勘查資料、成果,原地礦部開展的全國煤炭資源遠景調查評價成果,原煤炭部開展的第三次煤田預測成果,煤炭地質勘查成果等大量資料的基礎上,通過成果匯聚、綜合分析,取得了一系列找礦重大突破和新進展,發現並評價了一批可供開發的大中型礦床。如:2009 ~ 2011 年在新疆伊犁地區開展的煤炭資源調查就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伊犁盆地是新疆重要含煤盆地之一,煤炭資源富集,由於長期以來對該區進行煤炭資源調查的投資不足,調查工作滯後,調查程度偏低,探明的可供工業開發利用的煤炭資源量十分有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為了實現加快「煤炭優勢資源的轉換戰略和大企業大集團戰略」實施進程,力爭「把伊犁地區建設成為自治區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煤電煤化工基地」,由政府出資、新疆煤田地質局、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聯合共同承擔此項調查任務,開展了整合小煤礦、整合探礦權、對資源遠景區進行調查和爭取利用國家規劃區內礦產資源四項措施,對伊犁含煤盆地的煤礦遠景區(礦業權空白區)開展調查工作,力爭在該區實現找煤突破,發現新的煤炭資源。歷時近1年時間,收集了伊犁地區、調查區以及周邊地區的煤礦勘查、礦區總結報告、新疆煤炭資源潛力評價等資料(包括:地質、石油、冶金等,並在伊犁盆地煤田地質調查成果的基礎上),經過分析論證,根據伊犁盆地煤層主要分布規律,再結合已有礦業權空白區分布情況,在伊犁盆地內選定了四個具有調查前景的找礦靶區;先後完成 1∶5 萬地形地質簡測 9127.63 平方千米、鑽機 20 余台,施工鑽孔 43 個,完成進尺 3.36 萬米,實測二維地震測線 142 條、長 2382.29 千米、物理點 11.48 萬個,採集各類樣品 320 件,對調查區內煤炭資源量進行了全面匯總,基本摸清了各含煤盆地的資源家底。通過對調查區內各類資料的挖掘和利用,匯總了調查區在地表埋深 2000 米以淺賦有煤炭資源總量 1847.70 億噸,其中 1000 米以淺 784.51 億噸;共探明資源量 558.32 億噸,其中 1000 米以淺 97.31 億噸;新增煤炭資源儲量 230.77 億噸;並統計了調查區外的煤炭資源量。對伊犁盆地沉積演化和聚煤規律進行了專項研究,提高了伊犁盆地煤炭資源勘查及地質研究程度,為後續進一步勘查奠定了基礎。同時,摸索了一套在大面積隱伏—半隱伏區找煤的、採用二維地震勘探與鑽探驗證、地球物理測井、樣品測試分析相結合的綜合勘查方法,經實踐證明了是快速評價隱伏區找煤的有效途徑。
通過對調查區各類成果資料進行綜合集成,以及收集利用以往成果,特別是近年的煤礦勘查成果和正在開展的礦區總結報告、資源潛力評價成果的利用,重新理清了調查工作區地層層序和含煤地層時代;進一步了解了各含煤盆地的構造形態、含煤地層分布范圍、煤層(組)數、煤層(組)的一般厚度和埋藏深度;了解了煤類和煤質的一般特徵、煤層氣及其他有益礦產情況,對伊犁盆地含煤地層、構造、煤層、煤質和資源賦存等情況進行了綜合評價,初步建立了伊犁含煤盆地整體構造形態的認識,並明確了伊犁盆地是以長焰煤、氣煤、焦煤為主,煤質優良,為良好的火力發電用煤、煉焦和配焦用煤。且伊犁盆地地質情況復雜,具有多種多樣的成礦地質條件。已發現礦藏 9 類 86 種,包括:能源礦產、有色金屬及貴金屬礦產、稀有金屬、黑色金屬礦產、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產、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特種非金屬原料、建材原料非金屬礦產及其他礦產等;礦產地 170 多處,充分證明了伊犁地區是全疆乃至全國已發現礦產品種比較齊全的少數地區之一,已具備建成我國重要礦產基地的礦產資源基礎。此外,已探明儲量在新疆居首位的有銅、金、硫鐵礦、鈷、鎵、錫、銻、蛋白土、高嶺土、泥炭、鉑、鈀、鋯石、稀土元素等。因此,伊犁盆地不僅是重要的煤產地,也是為發展化工、建材等工業提供重要原料的礦產資源基地。
由於此次資源調查工作前期收集的各類地質資料豐富,可參考和利用性強,並且運用了科學、合理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結合實際操作,使得此次工作開展的全面、細致、精度高,取得了較好的成果,於 2012 年完成了《新疆伊犁盆地煤炭資源調查總報告》的編寫。本報告全面反映伊犁盆地煤炭資源賦存情況及勘查開發現狀,填補了該項工作的空白,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施大企業、大集團戰略,科學配置煤炭資源,提供了地質依據,使得伊犁地區煤炭資源開發具有特別重大的社會意義,前景十分廣闊。
2 地質資料在礦產資源開發中的應用
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和利用是一個龐大的、系統的、持續性、長期性工作。每一階段既是對前期工作成果的驗證和補充,又是對後續工作順利開展的繼續和延伸。在整個過程中,特別要注意的是充分利用好前期地質資料的可用性、多樣性和參考性,把可用的信息有效地、最大程度地用於實際勘查中,為勘查工作做好全方位的信息服務和質量保障,確保後續勘探工作的正常進行,最終保證所獲地質成果的真實性、可靠性,為今後的礦產資源新開發提供更加翔實的、可靠的地質資料。特別是在開發和利用新礦產資源領域的今天,更要求我們要有豐富的資料、准確的信息、過硬的技術、雄厚的實力,成為新礦產資源開發能力和質量的保障。為此,要不斷加強地質勘查工作,加大地勘投入,強化措施,不斷獲得高質量的地質資料,在不斷更新中加大礦產資源的開發力度。
新疆煤田地質工作始終堅持以收集各類地質資料作為開展地質工作的前期基礎信息。在項目施工前期對勘查區是否進行過各類地質工作做全面的信息了解,通過對以往形成的地質資料做初步的掌握,在施工中結合各類實際工作手段和方法,充分運用地球動力學、板塊構造學、層序地層學、煤田地質新理論,實施開展本區煤炭資源賦存線、規律研究,建立典型成煤模式,以構造控煤作用研究為核心,恢復煤盆地構造—熱演化歷史,分析含煤岩系後期改造和煤變質作用,揭示不同構造背景煤炭資源的聚集和賦存規律,為煤炭資源潛力預測和勘查前景評價提供依據。如:對新疆庫爾勒市哈滿溝煤礦區地質構造的綜合分析和研究,在推覆體構造下找到了新的煤炭資源,為哈滿溝煤礦的擴大和延深提供了後備資源。又如:對新疆呼圖壁縣白楊溝煤礦區地質構造和聚煤盆地前期資料的綜合分析,通過實際勘探在其深部找到一座大型煤礦—寬溝煤礦(資源量在 5 億噸以上)。寬溝煤礦位於呼圖壁縣城西南 70km 處的雀爾溝煤礦區,該礦區的地質工作程度很不一致,其南部的白楊溝礦區、西部的西溝礦區和東部的石梯子礦區多數地段已達到詳查和普查階段,並填繪了 1∶5000 和 1∶2000 大比例尺地質圖,而其深部工作程度很低,只進行過 1∶20 萬區域地質測繪。礦區地表均被第四系和第三系地層覆蓋。為了查清研究區沉積環境及構造特徵,通過對周邊小煤礦地質資料和區域地質資料的分析和研究,確定煤礦區經歷了早侏羅世聚煤期和中侏羅世聚煤期,以中侏羅世聚煤作用最好,含煤地層為中侏羅統西山窯組。含煤地層後期受天山山脈隆起的影響,使煤系地層產生向北傾斜的單斜構造,為深部找礦提供了地質依據。後經鑽探驗證,在其深度找到了豐富的煤炭資源,即寬溝煤礦。
3 地質資料在新勘查項目中的作用
已有的地質資料是以往地質工作的記錄和信息儲備,是多年地質工作成果的積累和集中體現,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是進行生產建設、經濟發展的必要依據和條件。特別是在新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中,地質資料作為信息資源有著極其重要的特殊指導作用。在過去形成的地質資料中,隱含著很多對今天新礦產資源開發有著特殊利用價值的信息。由於這些信息受當時生產力條件的限制,其可利用價值具有不確定性,但隨著現代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這些信息卻成為了新的可利用的信息資源。這就要求我們在新形勢下,要針對已形成的地質成果資料,加大綜合性的理論研究,特別是對同一地區曾開展過的多種地質工作進行綜合性研究,結合地質、工程、水文、物探、化探異常、遙感等進行大膽分析研究,把片面的、零星的地質資料進行綜合,通過分析研究,做出全面的、整體的、准確的新結論。特別是聯合相鄰地區的各類地質資料進行綜合貫穿性分析研究,找出共性和異性,形成更廣泛地區新的綜合性地質資料。這樣,既避免了今後重復性工作,節省了物力、財力,又力求在貫穿分析研究中有新發現、新突破,力爭做到「由點帶面、鄰區相通、形成規模」,最終發現新的成礦區帶,找出新的成礦規律,編制出新的礦產資源預測圖,做出新的礦產資源遠景規劃,形成新的礦產資源立體概念和模式,為更加有效地開拓新礦產資源領域做好積極、充分的准備。
4 思考
地質資料是重要的信息資源,是服務地質找礦等各行業發展的重要要素。為此,地質資料的科學管理和開發利用愈加重要,並已成為地質工作服務於全社會的一項重要的組成部分。礦產資源是國家戰略資源,是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基礎保障,是加強資源宏觀調控的重要依據。隨著「十二五」規劃的不斷深入,全國地質找礦改革發展及新的礦產資源不斷地勘查、開發和利用,要求地質資料的管理和利用必須做到全面、深入、發展、創新,滿足社會進步的需要。
作為已擁有大量基礎性地質資料信息的地勘單位,在新的礦產資源不斷發現、勘查、開發和利用的大好形勢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和發揮地質資料的作用,應更加引起關注和思考,力求在現有的生產規模、技術手段和管理運作方式上,積極努力地為今後的發展探尋出新的方向,確定新的發展目標。在地質資料的科學管理上應以此為契機,通過堅持打牢基礎、改革創新、做好服務的原則,最大限度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地質資料的需求,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在地質資料的合理有效利用上,應充分體現其多專業性、多功能性、多服務性的特點,擴大可利用領域范圍,使地質資料作為信息資源不斷凸顯其特殊的作用和價值,在各行業、領域中更加廣泛、准確、有效地利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好各類地質資料,結合實際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挖掘地質資料的作用,使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創造更多的效益;同時努力做好為礦產資源供給和保障體系的服務,做出可靠的礦產資源預測和評價,正確評估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效益,合理地進行開發和利用,以確保國民經濟快速、穩定的發展,使地勘單位的發展不斷出現新局面,保證煤田地質經濟穩步、健康發展。
⑵ 東方財富在新疆呼圖壁縣能開戶嗎
東方財富在新疆呼圖壁縣能開戶的。
⑶ 呼圖壁縣屬於新疆哪個市
呼圖壁縣屬於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
「呼圖壁」一詞源於蒙語,寓意為吉祥如意的地方,東距烏魯木齊市68公里,312國道、201省道、烏奎高速公路、北疆鐵路橫貫全境,是「烏昌核心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通往北疆各地及霍爾果斯、阿拉山口等邊貿口岸的重要交通樞紐。
全縣南北長258公里,東西最大寬度52公里,總面積9721平方公里。生活著漢族、哈薩克族、回族、維吾爾族等25個民族。

(3)昌吉呼圖壁縣貴金屬開戶擴展閱讀:
呼圖壁縣境內呼圖壁河、雀爾溝河兩大水系年均徑流量達4.87億立方米,歷年平均降水量167毫米,無霜期177天,年有效積溫穩定在3500攝氏度以上。
有宜農荒地130萬畝,已耕種面積116萬畝,盛產棉花、番茄、西甜瓜、葡萄、苗木花卉等多種特色農產品。石油、天然氣、煤炭、蛇紋岩、石灰石、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富集。
歷史文化旅遊資源豐富,是3000年前賽人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新疆曲子」的傳承地,擁有「天下第一岩畫」之稱的康家石門子大型生殖崇拜岩畫、南部山區侏羅紀山系等旅遊景點,具有較高的人文研究和旅遊開發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