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農村土地流轉:看看他們是如何掙錢的
近幾年農村土地流轉非常火爆,各地應地制宜,多有實踐。作為農戶來說,既可能是出租方,也可能是承租方,因此多借鑒,多籌劃,收益會大不相同。土地流轉大潮下,農民怎樣才能獲益多?
下面一些經典的農業致富案例與大家分享,希望對做農業的你們有所幫助。
四川威遠:到期可以當老闆
2011年開始,威遠縣通過「農業BOT」模式發展無花果產業,業主流轉土地,地方給予部分補助,等5年流轉期滿後無償移交給農戶或專合組織經營。
4月5日,威遠縣向義鎮四方村無花果產業園里,63歲的新店鎮石坪村村民王德榮正在修剪果樹。
王德榮已在園區內幹了將近5年,他謀劃著,等年底自己的0.4公頃土地5年流轉時間到期後,自己也打算種無花果。「周邊其他農戶不願意接收的土地,也計劃流轉一些過來,總共土地能達3公頃左右。到時候還要請人,也算是個小老闆了。」
貴州岑鞏:「土地銀行」促增收
岑鞏縣水尾鎮大樹林村建成搖籃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對土地整治後,引進蔬菜種植企業2家、專業合作社1家,對800餘畝土地集中放「貸」,每年土地流轉可創收40餘萬元,,組織120餘農民到土地里務工,月創收2000餘元。
土地流轉也為種植大戶、企業帶來創收,實現「產農互動」。
「我通過土地流轉建起了30畝的蔬菜大棚,種了生薑、蒜苗、豌豆等近10種蔬菜,產值就達20餘萬元左右。」近日,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村村民吳興定介紹說。
甘肅金塔:統一品種和管理
地處金塔縣城郊的金塔鎮上傑村,共流轉耕地562畝,新建了集日光溫室、大拱棚為一體的設施農業示範園。
同時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統一品種、統一規程、統一管理、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的管理運行模式,流轉後的土地收益與種植傳統作物相比,增收近10倍。
廣西上思:農民領款算細賬
「我家一共轉了22.42畝地,領到了2萬多元,我算過了,往後每年都能領到差不多1萬元的租金,還能輕松去做其他活!」叫安鎮那當村六楊屯村民何忠泉樂說。
據村幹部介紹,六楊屯本次流轉土地1200多畝,租期為30年,按400元/畝,第二年起每年每畝增加5元,今天領取的是第一年與最後一年的租金945元/畝共100多萬元。
入駐公司表示,將會在這里建設一個現代科技農業示範園區,主要經營種植堅果,再套種其它農產品比如菠蘿、葛根等農作物,用收成長期與短期相結合的模式,實現當年種當年就有收益的目的。
福建漳州:符合規定租金有補貼
至2020年,漳州市全市力爭培育發展家庭農場5000家以上,其中市級以上家庭農場示範場300家以上;家庭農場成員人均純收入達到當地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以上或與當地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相當。
漳州市將進一步健全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對土地經營規模相當於當地戶均承包地面積10至15倍、務農收入相當於當地二三產業務工收入的,給予重點扶持。各級財政將重點對土地流向適度規模經營的家庭農場,且流轉期限較長的流出農戶,給予土地流轉租金補貼。
土流網專家認為,對農戶而言,土地流轉既是一個收益衡量,也是一個經營方向、職業方向的問題。也可能租金收入不多,但是薪水不錯;或者薪水一般,但是可以有機會學習新技術。這需要通盤考慮了。
土地流轉是充分激發農村經濟活力、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經濟發展手段。那麼,農民把土地流轉了一定能致富嗎?土地流轉如何提高農民收入?
從現有的農村土地流轉模式看,農民可以從中獲取的利益主要分為四類:
第一類:土地使用權轉讓取得的一次性收入;
第二類:將土地出租後取得的租金收入;
第三類:將土地入股後取得的分紅收入;
第四類:土地規模化流轉後,農民參與規模化經營取得的傭金收入。
其中,除了第一類收入外,都屬於較為長期、可持續的經濟收入。從大多數的媒體報道看,農民通過規模化的土地流轉,大都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結果,獲得了諸多實實在在的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