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開戶費用 » 鄂爾多斯杭錦旗原油開戶
擴展閱讀
渭南市天然氣開戶手續 2021-12-16 12:20:24
井岡山期貨開戶 2021-12-16 12:02:48

鄂爾多斯杭錦旗原油開戶

發布時間: 2021-04-15 01:02:36

A. 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雄風石油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簡介: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雄風石油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08年06月27日。
法定代表人:丁志清
成立時間:2008-06-27
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52726000001601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1130)
公司地址: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巴拉貢鎮建設路東杭錦路西

B. (二)新中國成立以後(重點談地礦部系統)

1.第一階段(1950~1968)

(1)大量系統的石油地質調查和勘探工作,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才開始的。自1950~1954年,前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CNPC前身)陝北地質大隊首先進入盆地,為何首先以清澗河以南和銅川以北的陝北作地區首選,自然有歷史的淵源。不僅因為這里有已出油的延長油田,更有銅川-黃陵盆地的南緣幾排背斜帶的吸引(圖3-1)。

圖3-1 鄂爾多斯盆地渭北撓褶帶構造綱要圖

圖中把渭北分成7個二級帶,真正有意義的是馬家河—蘇家店以北的兩個帶★表示在J1f至T3面上流出石油的採煤坑道(上石節)位置

遵循新中國成立初期從前蘇聯傳來的習慣,陝北大隊在未開展盆地整體調查的情況下,工作重點放在了延安的棗園、橋兒溝、青化砭,延長的甘谷驛、胡家村、子長的清澗,甘泉石門子,宜君四郎廟,以及黃陵的七里鎮等若干個點上,以勘探目的層三疊系延長組(T3y)和侏羅系延安組(J1-2y)為目的層,首先對以上幾個點進行1:5萬—1:1萬的地面詳查和細測,並從中選擇永坪、棗園、四郎廟及七里鎮進行了鑽探驗證(共打探井142口)。除鑽探進一步證實永坪是個小油田外(T3y4),包括四郎廟構造上的9口鑽井,雖然遍見T3y的油氣顯示,終因測試無價值而放棄。至1954年底,CNPC撤出陝北,將工區工作的重點轉到盆地西緣馬家灘地區。

(2)前地質部系統在盆地的普查工作,與全國一起開始於1955年。開始工作時是兩支隊伍,由關士聰擔任技術領導的633隊(屬西北地質局)的工區,在「地台邊緣」找油思想指導下,首選盆地西部邊緣以固原為中心的六盤山區;而以王永焱為首的206隊的首選工區,是在「基岩隆起」指導下的盆地北部的烏蘭格爾(隆起)。633隊在1955~1957年期間,以白堊系六盤山組(K1l)為主要目的層並兼顧第三系的評價。在南起涇川、隴縣,北至同心、海原的K1l,裸露區,開展了1:20萬普查。並對發現的寺口子、馮川里、王大寺套等構造,進行了詳查和淺井鑽探。僅在固原西南廟山構造61號構造井,井深30~40m處見油氣顯示,在寺口子手搖鑽20m深見少量氣顯示。應該說,由於手段上的限制,此期間對六盤山的深部,包括對固原-同心地區的清水河流域覆蓋區(重力低)並無深入的了解。

致力於「東勝基岩隆起」的206隊,第1年在伊盟隆起頂上,進行了1:20萬普查,第二年將普查范圍擴大到北至大青山、東至准格爾旗、西到桌子山、南至杭錦旗、鄂托克旗以南。主要一項成果,是發現了東西長達56km的分布於「基岩隆起」頂部的早白堊世地層中的「油砂」(可聞而難見),同時圈定了柳溝和長盛源為代表的4個局部構造(實系膝狀撓曲)。此期間,鑽淺井8口,並在吳1井至吳5井中見早白堊世油氣顯示,同時在吳1井、吳6井、吳7井見石盒子組(P1-2sh)油砂。還在吳l井井深107.9m下白堊統/太古宇不整合面上下見顯示。

根據地質部的指示,放下六盤山,633隊與206隊於1957年合並,在東勝成立了鄂爾多斯石油普查大隊。在1957~1960年期間,該隊以鄂爾多斯北部為重點,繼續在「基岩隆起」思想下,進行1:20萬普查和1:5萬詳查。並對基岩隆起東西,較系統的開展了鑽探工作,繼續發現了下白堊統和二疊系石盒子組中的油氣顯示,在吳6井還見到了二疊系山西組中的顯示,並在吳19井土法試油中,見少量氣噴。

根據地質部的決定,1959年在延安成立了由陝西省地質局領導的陝西石油隊,從1959~1960年兩年內,在以延安為中心的南起邞(富)縣,北至綏德,東至黃河地區內,開展普查、詳查工作。同時進入對溝門、甘泉一帶,針對侏羅系進行鑽探,發現了侏羅系延安組的油氣顯示。

(3)1960年12月,地質部決定將鄂爾多斯石油普查大隊和陝西石油隊合並,組成第三普查勘探大隊(以下簡稱三普),隊部由東勝遷往延安。雖然此時的技術指導思想,開始注意到盆地的整體研究,工作范圍是整個鄂爾多斯及其外圍。然而,由於受到當時「長垣」思想的影響,在三普1960~1963年的設計思想中,以志丹-麒麟溝重磁力異常為重點的「二級長垣構造」思想,寫進了三普的設計。4年當中,三普和地質部第三物探大隊協同作戰,以集中優勢打殲滅戰的辦法,部署三條區域性剖面對該異常進行解剖。企圖了解中生界對基底「隆起」的繼承。同時在異常帶的東段,開展1:5萬地面面積詳查,企圖以局部構造間的關系為基礎,結合鑽探,弄清異常帶的性質,對該區含油氣遠景作出評價。

正像在出版的地質圖上所見到的鄂爾多斯,從1961年到1962年,在異常帶東段打井21口,證實志丹-麒麟溝重磁力異常帶在中生代並無隆起反映,整個陝北是一個傾角不到1°的西傾大單斜,是鄂爾多斯中生代陝北斜坡的一部分(圖3-2)。

鑽井和地面詳查在否定長垣思想的同時,在重磁力異常東段志21井、22井、23井、25井,在上三疊統延長組中普遍鑽遇油砂,中段的志5井、6井、8井也見延長組油砂,其中志8井油砂總厚達31.8m。還在延安以西的招4井、6井、公8井及柳l井中見到中上侏羅統延安組的油砂,在吳參井延長組及延安組見良好顯示。

(4)地面地質、鑽井、盆地的整體研究和全盆地的編圖工作,在此期間,獲得以下幾點認識:

從盆地整體研究出發,對盆地構造單元第一次進行了明確的劃分,指出占盆地面積2/3的陝北,是一個局部構造並不存在的單斜,這就是圖3-3中的「東部斜坡」。

通過編圖(全盆地),認識到北緯38°線,或橫2-刀4一線,也就是盆地南部黃土塬區與北部沙漠區的分界,既是區內中生界上三疊統延長組—中上侏羅統延安組含油的北界,也是延長組河流相區與湖泊相區的分界,界線以南的三邊—延安以北一線是延長組緩坡的河口三角洲地區。

大單斜上,延長組及延安組油藏的特點,具有「平面上一塊一塊」和「剖面上一條一條」的典型的岩性油藏的特點。由於延長組的孔隙、滲透率極低,不經常規壓裂(當時的鑽井及試油都無此條件)只能是「孔孔見油,孔孔不流」。

圖3-2 鄂爾多斯盆地古生界大氣田分布位置

示西傾大單斜

1—盆地邊界;2—延6等深線;3—下古生界氣田;4—上古生界氣田

此一時期,還通過盆地整體研究,提出幾個重要的直到現在仍然應該重視的成果。

圖3-3 鄂爾多斯盆地內部構造單元劃分及周緣新生代地塹系的分布圖

——根據盆地東西部古生代特別是上部古生代沉積和構造古地理的研究提出,在現在盆地中央存在一個「古中央古隆起」(圖3-4)。

——在研究延長組及延安組沉積和沉降中心不吻合,以及每有遷移基礎上,提出中生代沉積由西向東遷移的時空觀念。

CNPC的隊伍,自1954年離開陝北,進入西部以馬家灘為據點的靈鹽工區後,在以銀川為基地主攻馬家灘斷褶帶中部同時,也曾於1964~1965年,北上盆地烏蘭格爾及六盤山地區。同時將靈鹽(靈武-鹽池,下同)地區的工區,向東擴展到三邊一帶,還在駐地的銀川地塹,以第三系為重點進行過勘探。主要成果是在靈鹽地區,也就是在盆地西緣活動翼上的馬家灘斷褶帶中部及緊鄰天環向斜的西翼,發現了以馬家灘、鴛鴦湖、劉家莊、李莊子,以及後來的大水坑、馬坊等小油(氣)田(圖3-5)。

圖3-4 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厚度略圖

在這一階段後期(1964~1968年),地礦系統的隊伍(三普)第一次離開了作為盆地主體的鄂爾多斯,於1964年進入渭河(汾渭盆地)地塹。

志丹-麒麟溝重磁力高帶作為長垣的否定;「孔孔見油」、「孔孔不流」和「三低一無」現象的存在,加上認為「陝北基底太穩,蓋層太平,岩石太硬」等認識,在1963年底的地質部系統的全國會議上,受到中國東部華北新生代裂谷盆地突破的影響(此時CNPC在華8井發現了沙河街的自噴油層),三普隊伍於1964年離開了陝北,第一次來到了渭河。

1964~1968年,渭河工區經過先北後南、自東向西,包括7口深井、2口淺井,以及近12個地震隊年的工作(這當中,在後期還抽調地震隊和鑽機北上河套盆地),證實渭河盆地的特點是:

圖3-5 鄂爾多斯盆地油氣田分布圖

1—鑽井;2—構造分區線;3—油田;4—古生界氣田;5—古河道;6—延長組(T3y)生油區

否定了過去認識上的淺、小、碎、紅,證實這是一個既新又深(第三系沉積主體以中新統—上新統為主,第四系底界在WC-4井達到2400m,新近系底界在盆地西南部周至深達5200m以下)的依附於北秦嶺的新生界的半地塹(圖3-6a-b)。

盆地發生在中生代近東西向的屬於「北秦嶺」軸部的隆起背景上,盆地北部中新統—上新統以下就是奧陶系,盆地南部中新統或局部始新統—漸新統之下,是前寒武系。

沒有找到類似華北沙河街組的湖相源岩,局部所見古近系(白鹿塬組、紅河組)都是紅層。唯一所見暗色湖相沉積(永樂店群1~3組),實際是第四系三門組的同時異相(圖3-7)。

圖3-6a 渭河WH-Ⅸ線解釋簡化示意圖

圖3-6b 渭河地塹中部示意橫剖面

圖3-7 通過渭南南北(地面—井下)三門系(永樂店群1~3組)岩相橫剖面圖

2.第二階段(1969~1975年)

——「打回老家去」,迎來長慶油田大會戰,突破慶、華、吳,盆地南部下、中侏羅統延安組(J1-2y)石油地質儲量上了第一個大台階。

地質部門在鄂爾多斯盆地的找油工作,如果將1964~1968年在渭河地區的工作包括進去,到1968年,已歷經14年。這期間「曾用過地台邊緣凹陷找油理論(指六盤山)和地台邊緣隆起理論(指烏蘭格爾),後來又運用找大慶式長垣和新生代斷陷找油的經驗(指陝北和渭河),在盆地內轉了一大圈……雖然積累了大量地質資料和尋找油氣工作的經驗教訓,但既未發現工業油氣流和向國家提交一個油氣田,也沒有一個肯定能發現油氣流的明確目標。整個隊伍陷入了向何處去的困境」(《中國石油天然氣的勘查和發現》289頁)。

「1968年底,大隊領導王琳和孫肇才工程師為部署下一階段油氣勘查工作,圍繞找油方向和怎樣找油的問題,發動全隊廣大技術人員和職工展開了一場大討論。討論的焦點:一是是否留在渭河和河套繼續工作;二是回到鄂爾多斯盆地的哪個地區;三是另選新區而新區又在哪裡……(同上)」。大隊派孫肇才和一位職工代表李海雲去北京向李四光部長匯報。當部長聽完孫肇才有關渭河、河套盆地情況以及大家討論的意見後,根據他一貫的有關中國東部三條沉降帶的理論說:「松遼、華北、江漢的第二沉降帶均已出油,因此,第三沉降帶的陝甘寧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以及北邊到蒙古人民共和國也有兩個盆地(指產油的東戈壁及喬巴山盆地),與東部的松遼平原-華北平原-江漢平原是兩個平行的含油遠景帶」。「陝甘寧盆地與四川盆地情況有些類似……這里存在生油層是沒問題的,應該回到陝甘寧中去。作為伊陝地盾的盆地中部很值得搞,要接近它」。部長談完後,李海雲同志問部長:「是不是讓俺們打回老家去?」部長說:「對,就是要打回老家去!」(詳見1968年12月23日李四光部長的談話記錄,以及《中國石油天然氣的勘查與發現》289頁)。三普廣大職工的意見及李四光的指示,得到了一起聽匯報的地質部領導的支持。三普1969年的石油普查工區,從渭河與河套轉向鄂爾多斯盆地中南部。

重返鄂爾多斯,突破口選在哪裡,是能否打開局面的關鍵。我們從盆地區域整體分析入手,認為上三疊統延長組(T3y)沉積時的鄂爾多斯是個大型的內陸坳陷,是內地台基礎上的上疊坳陷(前陸)盆地,慶、華、吳地區處於背靠穩定區(陝北)和面朝活動帶(西部邊緣)的樞紐地帶,是個不粗不細,有粗有細的沉積地帶。根據此一粗獷的思路,結合慶陽-華池一帶老的電法以及新的地震成果,大膽地在慶陽、華池山莊部署了慶參井和華參1井。其中,打在華池電法隆起上的華參1井,因遭到夏天洪水的淹沒,雖然在延長組上部見到10層總厚74.5m油砂,仍然不得不放棄,再根據三普342物探隊在Sh—Z測線上的山莊「隆起」顯示,鑽探了山莊的華參2井。

慶參井在延長組和延安組中共發現油氣顯示19層。該井在試油過程中,汲收過去因低滲透,導致「孔孔不流」的教訓。筆者與李炳剛一起遠赴玉門油田,請來了CNPC系統玉門油田的壓裂隊伍。1970年8月,對該井2組4層,進行了壓裂噴砂測試(是地礦部系統的第一口壓裂井),使該井「從無產到有產,從有產到間歇自噴(1970年8月23日自噴高出井口40m)」,從而突破了隴東的出油關,引起了蘭州軍區及CNPC的重視。

1970年5月打在華池山莊的華參2井,因為首次在下、中侏羅統延安組中發現了很好的油砂,在井深1367.6m提前完鑽試油。8月28日初,日產量達到了創紀錄的30.3m3/日。

慶參井和華參2井的突破,加快了隴東的勘探步伐。燃料化學工業部於1970年9月向中央呈報了請蘭州軍區組織陝甘寧石油會戰的報告。11月5~10日由蘭州軍區主持,在蘭州召開了有陝甘寧三省軍分區及40多個單位參加的會戰協作會議。會上,筆者代表三普向燃化部副部長唐克及大會作了慶華吳油氣勘探情況的談話和匯報。唐克建議三普從慶陽、華池已突破區撤出,並以「威力偵察吳旗、火力偵察走馬灣(渭北褶帶)」任務,重返陝北。

從1971年2月,三普在吳旗工區,先突破了吳l井14方/日後,同年8月,吳2井以1.1方/日,以及吳8井(張坪)以108方/日的高產,圓滿地完成了突破吳旗的任務。1974年,三普轉戰志丹,在永2井,以23.7方/日產量突破了志丹縣的出油關。

從1969~1973年,三普在慶陽、華池、吳旗和志丹地區,共打探井22口,幾乎每口井都鑽遇了以延安組為主的油氣顯示,在經過試油的16口井中,有13口井獲得了工業油氣流。

這就是「打回老家去」及「慶華吳」概念的由來和前前後後。「由於慶華吳的突破,在國家計委地質局1973年6月召開的西安石油地質座談會上,筆者代表三普介紹了突破鄂爾多斯盆地的經驗,受到與會代表重視。1980年4月,地質部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地質系統評功授獎大會上,三普被評為《在地質找礦工作做出重大貢獻》的單位」。「為了總結鄂爾多斯盆地20年來的石油地質普查工作,孫肇才、謝秋元、孫國凡、李龍雲等於1974年完成了《陝甘寧盆地石油普查階段地質成果總結報告》的編寫,報告從盆地整體出發,以三疊系和侏羅系為中心,以慶華吳的發現為重點,總結了慶華吳地區的油氣賦存規律,提出了以『讓開大道,佔領兩廂』為內涵的勘探侏羅系底部砂岩油氣田的勘探模式,及以古河道和濱湖三角洲為主體的地層岩性油氣藏賦存規律,豐富了我國陸相油氣田的地質理論和勘探方法。《陝甘寧盆地油氣田的發現與岩相古地理特徵》、《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圖集(鄂爾多斯部分)》和《5200m的裸眼鑽進工藝》,1978年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中國石油天然氣的勘查和發現》291頁)。

同一期間,屬於CNPC的會戰主體部隊,先後組織了「圍殲馬嶺,擴大城(壕)和華(池)」、「發展吳旗、出擊姬塬」、「進軍定邊」、「開辟兩河(洛河、葫蘆河)」等戰役。「探明了馬嶺、城壕、華池、南梁、吳旗、馬坊等6個油田,找到了山莊、劉坪、五蛟、上里塬、合道川、黑河、演武、慶陽、姬塬、薛岔、順寧等16個出油點」。「一個新興的侏羅系古地貌披蓋河道砂油區巍然屹立在中國黃土高原上」(楊俊傑,2002,P166)(圖3-8,圖3-9)。

3.第三階段(1975~1982年)——再下渭河,突破內蒙古

再下渭河

1970年9月17日,國家計委地質局把三普下放到陝西省地質局,並更名為陝西省石油普查大隊。因此,在前一階段會戰中,在接受唐克部長「威力偵察吳旗,火力偵察走馬灣」時,根據省里的要求,筆者在1971年三普的地質設計中,又增加了地方色彩的「再探關中、調查陝南」8個字。這樣一來,三普從陝北到關中再到陝南,都有了隊伍。

二上渭河的步驟是先西後東。重點先放在西安凹陷古近繫上。到1975年,在西安凹陷完成地震2546km,控制面積5700km2,打深井5口,進尺19501m。其中渭參10井,井深5205m,裸眼鑽進井段4913m,創造了當時地質部系統鑽井最深、裸眼鑽進最長、取心最深三項紀錄。該井井位緊靠秦嶺,5210m未穿透新近系,(有的報告認為達漸新統頂)。後又在東部固市凹陷打深井5口,進尺14369m,地震2270km,除在下更新統(有人主張劃在上新統)湖相沉積地層中局部見熒光顯示,因而有所謂「三個月母雞不能生蛋」(意思源岩不成熟)的評論外,二上渭河的勘探結論,是對一輪否定結論的進一步補充。

由於二上渭河的地質和鑽井工作,向東進入了三門峽,並在依附於小秦嶺一系列北東向小地塹中,發現了古近系的以項城組為代表的暗色地層,從而將項城組與橫跨秦嶺的南襄盆地中北東向的核桃園組聯系在一起,分別將分布於豫西隆起上的北東向小地塹稱「豫西地塹系」,而將包括周口、合肥盆地中的近東西或則NWW向的第三系稱「豫皖地塹系」(孫肇才,1979)(圖3-10)。

圖3-8 鄂爾多斯盆地南部侏羅紀早期古地貌分區圖

1—油田;2—古地貌分區;3—坡嘴;4—水匯三角;5—指狀丘嘴;6—側蝕斜坡;7—延10缺失區

突破內蒙古

1975年9月國家地質總局成立後,三普在回歸國家地質總局的同時,又恢復三普名稱。在1976年11月召開的第一次長沙會議上,總局給三普下達了1977年北上內蒙古並力爭當年突破上部古生代出油關的任務。在三普1976年的設計書中,寫進了包括「重點伊盟、准備河套、抓上古兼下古海陸並舉」等大意的設計內容,當然,1977年的重點,是努力實現在長沙會議上,國家地質總局石油局副局長蘇雲山再次面囑筆者的「力爭突破內蒙古出油關」的任務。

圖3-9 盆地南部延安組油田分布與延安組早期古河道關系圖

(據長慶油田資料)

1—油田;2—古河道;3—有遠景區;4—缺失延10或尖滅區

在選擇北部突破井位上,也是北上內蒙古第一個井位上,遇到了4種以上完全不同的意見。筆者從前CNPC在北部石股壕所鑽的石深1井報告中,獲得啟發,「為什麼對二疊系石盒子組18m油砂不試而別?」,「豈不是陝北吳旗吳參井的翻版」。筆者再一次力排眾議,在當時隊領導王慶斌和內蒙古工區負責人李海雲支持下,1976年1月,冒內蒙古冰雪的嚴冬,赴現場,將新的伊深1井,定在離老井不到100m處的「石股壕鼻狀高點上」。該井1976年6月開鑽,22962m進入基底前震旦紀片麻岩後完井。二疊系石盒子組直接不整合覆在太古宙變質岩之上。該井在二疊系石盒子組6—8砂層中普遍見油氣顯示,1977年7月進行測試,其中對底部4層合試,在未採取壓裂工藝的條件下,獲得日產天然氣15920m3的自噴,上部砂層除日獲10000m3氣外,還獲得1m3凝析油。

圖3-10 豫西地塹系示意簡圖

三門峽屬於汾渭(EW)地塹

雖然伊深1井突破後一段時期內的工作並不順利,但仍然在一些鑽井分別見到了奧陶系風化殼及內部(伊13井、15井)、中石炭、上石炭和二疊系山西組的熒光顯示(伊3井、伊16井)。顯示的范圍從北部的東側,擴大到了西部桌子山南段。

1982年5月,中日合作隊(地震)成立後,在中日雙方確定的合參井中(鄂托克旗大廟鄉),在二疊系石盒子組底部砂層中,測試日產氣2.07萬方,凝析油0.4m3。同時還在伊17井、伊13井、榆林北伊24井發現從石盒子組到奧陶系的低產或顯示。其中伊17井,初產僅2006方/日,壓裂後達到日產3.7萬方/日,伊24井奧陶系內發現4層氣顯示,測試日產267方。

此一時期末,長慶油田在會戰期間對延安組的勘探上,在慶華吳地區取得突破,長慶油田年產原油超過100萬噸,加上陝北地方淺油層的產量,總年產量接近200萬噸。有總長近500km的3條向蘭州輸油的管線在此期間建成。

4.20世紀90年代以來(1983年至現在)——以CNPC為主導的盆地油氣大發展時期(從簡)

CNPC在「壓開延長組、拿下大油田」以及「東抓三角洲、西找湖底扇」的指導思想下,拿下了地質儲量10516萬噸的安塞大油田

20世紀70年代後期,當盆地勘探侏羅系的儲量高峰過去之後,擴大油氣後備資源,又成了CNPC的當務之急。延長組「既是該區彌補延安組油氣產量的理想接替層,同時也是一個需要經過攻堅啃硬的風險對象」。他們在總結1973~1975年「壓開延長組,拿下大油田」未果的經驗基礎上,這次(1983)增加了「東抓三角洲」的思想,並將1964年編圖得出的陝北延長組三角洲為對象,首先把安塞作為突破口。「結果第一批探井連連得手,其中塞l井(長2)日產油64噸、塞5井(長2、長6)日產18.3噸……後來(1985~1986年)塞37井和塞121井分別獲得42.7噸和32.1噸高產」(楊俊傑,2002,P168)。從而證明安塞延長組是湖泊三角洲大油田,探明含油麵積206km2,地質儲量10156×104t,控制儲量3300×104t,伴生氣50×108m3(圖3-11,圖3-12)。

突破陝北大氣田時期(1986~1994年)

20世紀80年代初,CNPC因「皮厚肉深」,從河套撤出,以及在「收縮靈、鹽、陶」和晉西地區而進入盆地中部後,在陝北打了麒參1井和洲1井。分別在下奧陶統馬家溝組頂部風化殼獲天然氣1.73和4萬立方米/日產量。還在天環向斜天池構造上的天1井,在中奧陶統克里摩里組獲16萬立方米/日氣流。

1988年,CNPC研究院與長慶油田合作,在靖邊打了一個科學探井陝參1井。與此同時,1989年6月27日至7月1日,長慶油田在慶陽召開的天然氣發展戰略、戰術研討會上,經過討論,明確了以下4個問題:

堅定在盆地中部找到大、中型氣田信心。

統一尋找大氣田的主攻方向——中部古隆起的認識(詳見後)。

強調奧陶系頂面侵蝕面的作用及意義。

明確勘探戰術(特別是壓裂技術)的保證作用。

1989年,「勘探實踐與綜合研究凝結出的陝參1井和榆3井,分別在下奧陶統頂部風化殼獲得日產28.3×104m3和13.8×104m3的高產天然氣流,從而成功地發現了鄂爾多斯盆地中部奧陶系頂部風化殼古潛台大氣田中國陸上第一個世界級大氣田」(楊俊傑,2002)。

自1969年到目前為止,CNPC以早中侏羅世古河道為對象開發的油田是22個,累計探明油田面積156.8km2,石油地質儲量2.33×108t;繼安塞延長組三角洲大油田發現後,相繼又發現了靖安、安鎮北、下寺灣和直羅柴窯等5個油田,累計探明油田面積1002.1km2,石油地質儲量5.1077×108t,加上延長油礦5個小油田(延長、永坪、青化砭、姚店、甘谷驛)2.5×108t儲量,延長組油田共13個(加上馬家灘),地質儲量增至8億噸,目前僅長慶就年產油500萬噸;已發現氣田8個(劉家莊、勝利井、鎮川堡、中部大氣田,以及神木、榆林、烏審旗蘇里格),累計探明天然氣儲量7504×108m3。其中,兩年多以前發現的盆地北部中間地帶上的蘇里格大氣田,已在20000km2內鑽探井2l口,獲天然氣井11口,主力氣層為盒8,砂體寬15~40km,長150km,厚20~45m,含氣層厚度15~30m,孔隙度12%~14%,滲透率10×10-3—62.7×10-3μm2,單井無阻流量平均25×104m3/d,含氣面積2500km2,已探明儲量2204×108m3,控制儲量1000×108m3(邱中健在2002年文中的探明儲量是6000×108m3)(圖3-13,圖3-14)。

圖3-11 鄂爾多斯盆地晚三疊世古地理圖

注意三角洲的位置

圖3-12 鄂爾多斯盆地東北部晚三疊世三角洲體系區域解剖及鑽探效果圖

1—井位;2—出油井;3—砂體等厚線;4—湖岸線;5—三角洲前緣;6—剖面線

假如我們把1949年以來,工業部門與地質部在鄂爾多斯的工作和選區經歷,畫在一張圖上則可以看到以下幾個特點(圖3-15)。

1968年底向李四光部長匯報「打回老家去」以後的歷史,是這個盆地油氣勘探歷史上一條重要的界線。此以前的20年中,雖然擴大了陝北小油田的范圍,發現了靈鹽地區幾個背斜型的小油氣田,但對發展石油工業來講,並無思想上及產儲量上的飛躍。「打回老家去」後20年則不同,先以「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思想,在「老侏不夠朋友(康部長語)」上拿下了以慶、華、吳為代表的6個侏羅系油田;接著,在三疊系三角洲概念下,拿下了以安塞為代表的延安—吳旗以北的5個上億噸的大油田。在陝北榆3井和陝參1井發現下奧陶統頂部風化殼油流之後,又在認識到「古中央隆起」思想背景下,發現了盆地中部奧陶系的陝北(長慶)大氣田。

圖3-13 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氣勘探成果圖

松遼盆地從幾乎是一張白紙上進行調查到大慶油田發現,僅僅用了不到5年時間(1955~1959);華北從1955年開始到華8井出油,中間包括一個低潮和一段「先南後北」的經歷,也僅用6年時間……為什麼鄂爾多斯的勘探工作,從發現(1907年)到真正有大的突破,前前後後經歷了長達幾十年曲折的歷史。

圖3-14 鄂爾多斯盆地中二疊統下石盒子組砂岩等厚圖

按照一個地區(盆地)油氣田規模發現的規律,總是大油(氣)田在階段前期發現,為什麼以鄂爾多斯中部大氣田為代表的大油氣田的發現是在勘探階段的後期。

筆者想在介紹我所認識的鄂爾多斯盆地風格基礎上,以強調指導勘探的觀念為中心,展開從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出發的一些認識和討論。

圖3-15 鄂爾多斯盆地石油普查工區(1955~1969)轉移示意圖

(CNPC工區見邱中建等,1999)

C. 從寶坻區到昌黎縣有沒有公共汽車

如果你認為這架飛機是太昂貴了,它是21時55分在株洲坐K1684長沙到福州的火車,大概在9點鍾第二天上午在南平南站下車,坐車到車站入口三明車西站車,然後去到寧化在下午3點左右,運氣好的話,將能夠寧化縣可以考慮在24小時內正確的。 。 。不這樣做,重慶北至廈門的行程,在早晨至三明,住的是一個問題。

D. 鄂爾多斯杭錦旗阿日紫達木何時能找出石油幾十年了都找不著

鏡子也是無堅不

E. 鄂爾多斯市金泰通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鄂爾多斯市金泰通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是2010-04-22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杭錦旗杭錦能源化工區。

鄂爾多斯市金泰通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506255528363326,企業法人霖霖,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鄂爾多斯市金泰通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的經營范圍是:許可經營項目:煤焦油深加工;人造原油製造(試生產期限為2013年10月25日至2014年5月31日); 一般經營項目:工程機械租賃;機械設備、五金交電及電子產品、金屬包裝容器及日用百貨銷售。

通過愛企查查看鄂爾多斯市金泰通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F. 中國石油在杭錦旗鹽海子有加油站嗎

有一家

G. 杭錦旗大眾村鎮銀行貸款卡丟了可以補辦嗎

杭錦旗大眾村鎮銀行貸款卡丟後可以補辦
補辦銀行卡的方法:
1、在發現銀行卡丟失後,切勿心情急躁。為避免損失,應立即通過身邊的電話撥打銀行電話服務熱線進行口頭掛失,如果身邊沒有電話,有些銀行也支持網上掛失。
2、口頭掛失之後,在有效日期之內,一般是5天。應及時去指定銀行辦理正式銀行卡掛失。只要是同一家銀行的營業網點就近就可以,不需要去開戶銀行。?
3、用戶在辦理完正式掛失後,還需辦理補卡手續。需提交新卡申請表,銀行提供。補卡手續辦理的時間各個銀行有所不同,一般在七個工作日內完成,有些銀行在辦理正式掛失的同時即可完成補卡手續辦理。

H. 油氣有利區(帶)優選

6.2.1 優選區(帶)的依據

1)構造體系和沉積體系特徵及所處盆地原型的部位。

2)烴源岩發育狀況及資源豐富程度。

3)已發現的油氣田狀況。

4)油氣勘探程度等。

6.2.2 油氣勘探選區預測

鄂爾多斯盆地具多時代多層系生、儲油特徵,已發現上百個油氣田,大氣田 6 個,大油田 5 個,油氣資源十分豐富。據近年來油氣勘探新進展,筆者認為該盆地總體滿盆含氣,半盆含油(南部),對有利區(帶)的優選,根據現有勘探現狀進行研究確定(圖 6-1)。

6.2.2.1 天然氣

在盆地綜合地質研究與區帶評價的基礎上,結合勘探程度和資源基礎,優選 7 個目標進行勘探。盆地北部蘇里格—杭錦旗地區,盆地東部子州—米脂地區、盆地西北部、盆地東部鹽下、盆地西南部、盆地東南部(圖 6-1)。

圖6-1 鄂爾多斯盆地油氣評價選區圖

(1)盆地北部蘇里格—杭錦旗地區

該區勘探面積大,近幾年已在東部、西部和北部勘探取得重大進展。建議下一步勘探目標主要向西部、南部和東北部發展。

1)西部:以往認為整個西部地區受天環坳陷影響,可能含水。近年勘探表明西部無統一的氣、水邊界,而且整個氣層分布不受區域構造控制,向構造低部位甩開鑽探的探井均見到好的含氣顯示。如在構造下傾方向甩開的多口探井如蘇36 井、蘇37 井、蘇38 井、蘇40 井和棋探 1 井均鑽遇盒8 段氣層,厚度為 6.9~12.3m;蘇 175 井試氣獲 11.31×104m3/d(AOF)。今後以進一步擴大西部含氣范圍、落實儲量規模為目標。

2)南部屬蘇里格沉積體系向南的延伸,主要處於三角洲前緣沉積相帶,水下分流河道砂體發育。該地區目前已整體落實蘇 124、蓮 5 兩條含氣砂帶,岩性以中—粗粒石英砂岩為主,已有工業氣流井11 口。目標擴大儲量規模。

3)東北部近期又有新發現,須加大勘探力度,力爭有新發現。

(2)盆地中部靖邊-延安地區

該區勘探面積較大,是上、下古生界復合含氣區。上古生界石盒子組盒 8 發育水下分流河道砂體,具有厚度大、橫向連片性好和分布穩定的特點。儲層以石英砂岩為主,孔隙類型以溶孔、粒間孔為主,含氣普遍,已有工業氣流井28 口,含氣范圍超過 6000km2;下古生界馬五1+2和馬五4氣層分布穩定,具有與靖邊氣田類似的岩溶儲層特徵;孔隙類型以膏模孔為主,物性、含氣性較好,平均孔隙度為4.4%,滲透率為0.58×10-3μm2,已有工業氣流井 9 口,已落實有利勘探面積超 1000km2

通過進一步勘探,該區可形成大氣田規模。

(3)盆地東部子州—米脂地區

盆地東部具有多層系含氣特徵,勘探面積為15000km2,獲工業氣流井62 口。主要目的層為石盒子組、山西組和太原組。

該區生烴強度大,烴源供給充足;發育多套不同成因、類型的儲集砂體。天然氣以垂向運移為主,上古生界各層系均見氣層分布,具有多層系復合含氣特徵。

針對盆地東部上古生界埋深淺、多層系含氣特點,為進一步提高單井產量與勘探效益,充分發揮每一個氣層的產能,宜開展多層系、大層段壓裂改造工藝試驗,為下一步天然氣產能建設提供後備領域。

通過進一步勘探,東部地區預計可形成 6000×108m3的儲量規模。

(4)盆地西北部地區

該區處於天環坳陷北部,有利勘探面積為6000km2,主要目的層為奧陶系克里摩里組、二疊系石盒子組和山西組。區內天然氣勘探程度較低,完成二維地震 910km,完鑽古生界探井 5 口,其中棋探 1 井在克里摩里組及上古生界均鑽遇含氣顯示,鐵 1 井在上古生界見到較好含氣顯示。

奧陶系克里摩里組發育礁灘相沉積,已落實礁灘體分布面積為 437km2;主要發育溶孔、晶間孔和生物礁骨架孔等孔隙類型,可形成良好儲集體,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上古生界發育受NW向物源控制的儲集砂體,盒8段砂體厚 15~40m,山1砂體厚10~20m,岩性主要為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儲層平均孔隙度為 5%~11%,平均滲透率為(0.3~2)×10-3μm2,表明上古生界砂岩儲層分布穩定,具有勘探潛力。

通過深化勘探,預計可開辟碳酸鹽岩勘探新領域,可形成一定的儲量規模和重要的勘探接替領域。

(5)盆地西南部華亭地區

該區勘探面積 16000km3,勘探程度低。其中鎮探 1 井山 1 試氣獲工業氣流。主要目的層為上古生界二疊系石盒子組和山西組。

二疊系山 1 段和盒8 段發育受西南物源控制的三角洲平原和前緣砂體,砂體規模較大,岩性主要為石英砂岩,孔隙以粒間孔及顆粒溶孔為主,物性和含氣性均較好。縱向上山 1 與盒 8 砂體復合含氣,相比之下,山 1 砂體橫向分布較穩定,主力儲集砂體厚 7~10m,含氣性較好,其中鎮探 1 井山1 段試氣獲工業氣流,表明盆地西南部具有較好勘探前景,預計可形成大氣田級的儲量規模,是下一步重要的接替領域。

(6)盆地東部鹽下目標區

該區位於鄂爾多斯盆地中東部,構造位置處於伊陝斜坡,勘探面積約為 10000km2。區內完鑽探井6 口(榆9、米1、鎮川1、龍探1、府5 和陝鉀1 井),其中龍探1 井在馬五7 段試氣並獲407m3/d氣流。

區內下古生界發育多套烴源岩,累計厚度大於 20m;儲層主要為白雲岩,晶間孔、晶間溶孔發育;奧陶系鹽岩覆蓋面積超過4×104km2,保存條件較好。經進一步勘探,可形成新的碳酸鹽岩勘探領域,預計形成(3000~5000)×108m3的儲量規模。

(7)盆地東南部富縣—宜川地區

該區位於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勘探面積為 12000km2,該區勘探程度較低,僅完鑽古生界探井5 口(宜探 1,宜2,洛 1,宜 5 和宜 6 井),探區周邊完鑽古生界探井 5 口(紅 3,富探 1,黃深 1,吉 1 和蒲 1 井),2004年在鄰近的鄉寧地區完鑽煤層氣探井8 口。

該區處在上古生界生烴中心南端,石炭-二疊系煤層厚度為 3~8m,暗色泥岩厚 30~70m,石炭系灰岩厚2~18m。其中煤層有機碳含量達 73.6%~83.2%,為區內主要的烴源層,寒武-奧陶系碳酸鹽岩厚500~1000m以上,殘余有機碳含量為0.13%~0.20%,具有一定的生烴潛力。現今累計生烴強度為(15~45)×108m3/km2,累計生烴量為24.4×1012m3,烴源條件較為有利。

盆地東南部地區晚古生代主要接受來自古秦嶺的物源供給,河流由南向北在富縣—宜川一線注入湖區。有利儲集砂體主要發育於二疊系下石盒子組盒 8 段及山西組山 1 段,盒 8 砂體厚度可達 10~20m,孔隙度為8%~11%,滲透率為(0.2~0.6)×10-3μm2;山 1 砂體厚度可達 5~12m,岩性為淺灰色岩屑砂岩與灰白色長石岩屑砂岩,孔隙度為5%~10%,滲透率(0.1~0.4)×10-3μm2。宜探1 井盒8 產氣 0.441×104m3/d。探區北部中原油田完鑽的富古 5 井下石盒子組試氣獲得 3.500×104m3/d的工業氣流;2004年鑽探的洛 1 井在上古生界下石盒子組盒 8 鑽遇 19m 岩屑質石英砂岩。鑽探的宜5 井上古生界下石盒子組盒8 段鑽遇砂岩6.6 m,山西組山2 段鑽遇砂岩7.1 m,測井解釋含氣層 1.6 m。分析表明,區內上古生界具有較大的勘探潛力。

奧陶系馬家溝組位於米脂鹽湖南緣的中央古隆起北斜坡帶,加里東風化殼岩溶期處於岩溶階地建設性岩溶儲層發育區。馬家溝組頂部的潮坪相含膏白雲岩和藻白雲岩,通過准同生期的層間岩溶作用、風化殼岩溶作用和埋藏期酸性水岩溶作用等多重改造後,形成大面積展布的白雲岩岩溶型儲層。完鑽的富探 1 井及鄰區探井儲層孔隙類型有晶間孔、晶間溶孔、溶孔(洞)、膏模孔和微裂隙等,孔隙度一般為3%~6%,滲透率為(0.10~2.48)×10-3μm2;宜 2 井奧陶系馬家溝組馬五6解釋含氣層兩段,共5.0m,平均孔隙度為3.27%,平均滲透率0.24×10-3μm2;宜 6 井頂部層位為奧陶系馬家溝組馬六段,馬五1+2解釋含氣層4段,共9.6m,平均孔隙度為2.41%,平均滲透率為0.1×10-3μm2,試氣獲2.0820×104m3/d(井口)的工業氣流。要進一步深化地質研究,預計可形成大型氣田的儲量規模。

6.2.2.2 石油

(1)陝北地區

陝北地區位於鄂爾多斯盆地中部,主力目的層為長 6 油層。長 6 期陝北地區湖盆地形平緩,物源供給充足,在三角洲的大規模建設期多期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壩相互疊置,形成了大型的三角洲群,這一認識有力地指導了陝北地區精細勘探,實現了油區復合連片。近年來,在前期研究及其勘探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沉積微相、儲集砂體展布規律及石油運聚成藏機理研究,通過精細勘探,取得了新的進展。目前在長 61、長 62油層共發現 7 個含油富集區,面積為450km2,落實儲量規模 2.0×m8t以上。

長8 油層是陝北老區新發現的含油層系,目前共有26口井鑽遇油層,平均厚度為5.6 m,平均孔隙度為8.6%,滲透率為0.43×10-3μm2,獲工業油流井15口,單井平均試油產量 6.44t/d,最高達20.66t/d(新237),初步落實了7個有利含油目標區,面積約300km2,展示出較好的勘探前景。

近年來,陝北地區針對長2 油層埋藏淺、壓力溫度低、壓後返排難度大的難題,通過壓裂技術攻關,有效地提高了破膠效果,使淺油層勘探取得了重要進展。3年來,陝北淺油層共獲工業油流井 68口,單井平均油產量 12.5t/d,最高達 71.66t/d(鐮41 井)。目前區內已發現 5 個有利區,儲量潛力為2.0×108t,將成為長慶油田實現 5000×104t資源量發展目標的又一重要途徑。

(2)西峰油田及周邊地區

該區位於鄂爾多斯盆地西南部,20世紀 70年代在區內探明的馬嶺油田以侏羅系油層為主。近年來,在深化該區沉積體系和油藏分布規模研究的基礎上,石油勘探以「馬嶺下面找馬嶺」為目標,立足長8 主力目的層,兼探長3 油層,獲得了重大發現。在長8 油層發現了鎮83、里47、環42 等8 個含油富集區,有利含油麵積約800km2,儲量規模達 4.0×108t。在長 3 油層發現了 21 個長 3 含油有利區,面積約200km2,儲量規模達 9000×104t。通過進一步勘探和評價,有望形成 10×108t以上儲量規模,為隴東地區整體實現年產原油800×104t落實了新的建產目標。

長 7 為最大湖侵期油層,發育濁積砂體,成藏條件較好。隴東地區 2009年完試的里 17、城 71井在長 7 試油分獲21.08t/d,10.46t/d的工業油流,勘探取得重大進展。目前已有工業油流 79 口,單井平均試油產量8.58t/d,最高達 50.1t/d(里47),發現了6 個含油富集區,實現了馬嶺油田老區下部新層系的接替。

目前,盆地長 7 鑽遇油層井 122 口,完試井 108 口,71 口井獲工業油流,單井平均試油產量8.50t/d,最高達 56.45t/d,成為值得重視的勘探層系。

(3)姬塬地區

該區位於鄂爾多斯盆地中西部,多層系復合含油富集區,在尋找大型岩性油藏的同時,注意古地貌和小幅度油藏。主要發育延長組長4+5,長6 及長8 油藏,部分區塊長4+5,長6,長8 與長2 及侏羅系多層系復合含油。近幾年,在該區堅持立體勘探,不斷深化沉積體系及石油運聚成藏機理研究,加大整體勘探與評價的力度,儲量規模得到快速落實。

長8 油層為淺水三角洲沉積,多期分流河道相互疊加,砂體分布穩定,延伸距離遠,有利於形成大型岩性油藏。同時,該區屬長 7 優質烴源岩發育區,烴源岩厚度大、有機質豐度高,在主生烴期和排烴期,生烴最大,產生強大的排烴運移動力,具有上下排烴、大面積幕式充注的特點。

長4+5 油層屬於退覆式三角洲沉積,為短暫湖侵背景下發育而成,河口壩和分流河道復合疊加,儲集砂體較為發育。該沉積模式的構建為姬塬地區長 4+5 油層勘探突破起到了關鍵作用,為盆地尋找新的含油層系提供了新思路。

長 7 油層為該區的勘探接替層系。通過2010年的勘探,發現了安88 井區和遠 140 井區2 個含油富集區。

長2 及侏羅系是該區勘探的老層系。20世紀 70年代,通過對侏羅系古地貌油藏和小幅度構造油藏勘探,發現一批小油田;近年來隨著姬塬立體勘探和淺油層精細勘探,又新發現高產油藏 17 個,成為建產的有利目標。

(4)華慶地區

該區位於鄂爾多斯盆地延長期湖盆中部,主力目的層為延長組長 6 油層和長8 油層組。該區早期勘探以長4+5 以上油層為主,發現了元城、城壕、華池和南梁等油藏。近年來,通過深化湖盆中部沉積特徵研究,首次獲得了「坳陷湖盆中部發育三角洲分流河道與重力流復合成因儲集砂體」的新認識,改變了以往「湖盆中部以泥質岩類為主」的傳統認識。該理論有效地指導了勘探,拓展了勘探領域,使長 6 油層取得了重大突破。近年來圍繞長 63含油主砂帶整體勘探,整體評價,快速落實了元284,白209,白255 和山139 等4 個整裝規模儲量區,已提交探明地質儲量2.63×108t,控制地質儲量2.01×108t。2010年在其東、西兩側積極展開勘探,新發現了午58、午69 兩條含油砂帶,形成新的儲量接替區。

在重點對長 6 油層勘探的同時,堅持立體勘探,長8 油層獲得了重要發現。目前共有工業油流井50 口,發現了 6 個含油富集區,有利含油麵積約400km2,預計儲量規模可達億噸。

特別關注新層系。盆地長 10 油層是中生界勘探程度最低的油層,截至目前,長 10 油層共完鑽探井、評價井401 口,加上開發骨架井 15 口,合計 416 口,平均探井密度為 0.0042 口/km2。以往僅在盆地西緣馬家灘油田發現長 10 油藏;近年來,隨勘探程度的不斷提高,鑽井深度的不斷加大,逐步認識到長 10 油層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含油層系,尤其是盆地東北部長 9 烴源岩分布區,長 10 油層具有形成油藏的必備條件,在油層過剩壓力的驅動下,可望形成上生下儲油藏。截至目前,在長 10 油層已獲工業油流井 14 口,平均油層厚度 9.4m,平均孔隙度為 10.7%、滲透率為 19.96×10-3μm2,獲得20t/d以上高產工業油流井 6 口,最高單井試油產油 113.73t/d(王 517)。今年完試的王 526 井和王 527 井分別獲 31.54t/d 和 21.77t/d 的工業油流。目前初步落實了 9 個有利含油目標,面積約 150km2

盆地長 9 油層為延長期湖盆演化的第二旋迴。近年來,通過深化盆地延長組下部層系沉積演化、砂體展布規律研究及加大勘探力度,長 9 油層獲得新發現,已成為重要的儲量接替層系。截至目前,長 9 油層共完鑽探井、評價井 958 口,開發骨架井 34 口,合計 992 口,平均探井密度為 0.0099/km2。油藏類型屬構造岩性油藏,鼻狀隆起帶和小幅度構造對油藏的形成具有明顯的控製作用。現找到的油藏油層平均厚度為 14.5m,平均孔隙度為 13.0%,滲透率為 5.04×10-3μm2,最高試油34.34t/d(黃219 井),平均單井試油產量 11.6t/d。目前,該油層已有工業油流井 50 口,發現了 24個有利含油目標,面積約300km2

(5)西緣斷褶帶

該帶是指馬家灘段和沙井子段(受控於六盤山弧形構造體系),是值得重視的後備勘探領域。該區的勘探始於20世紀 70年代,主要針對構造油藏,先後發現了馬家灘油田、李莊子油田、大水坑油田和擺宴井油田,探明含油麵積20.4km2,探明地質儲量 1151.97×104t。近年來,通過西緣斷褶帶的構造演化史、盆-山演化時空關系和油氣運聚成藏條件的研究,認為該區是值得重視的一個勘探領域,①該區在中生界盆地形成過程中雖經多期構造改造,延長組中下部含油目的層和侏羅系延安組目的層保存較全;②在盆地生排烴高峰期,該區處於油氣運移的指向區,且緊鄰生烴區,該段的北、中、南都找到了油藏;③該區以構造油藏為主,易於形成多層系復合含油,提高儲量豐度,較淺的埋深也利於節約勘探成本;④地震勘探技術的進步、多種測井資料的精細處理解釋以及試油工藝的改進,使得發現描述局部構造圈閉、識別油氣層有了技術保障。該區勘探突破對尋找後備勘探戰場、拓寬勘探領域及深化西緣構造帶的認識都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鹽池、靖邊以北低勘探程度區是指馬坊、油坊庄等老油田以北鹽池—城川勘探范圍。該區的勘探程度比較低,在以往的勘探生產中,由於該區離生烴區較遠,對淺部油層的勘探效果不理想而投入工作量較少,勘探工作滯後多年,近年來,隨著石油勘探不斷向北延伸,並且在古生界天然氣勘探中有中生界油層組的發現,該區成為值得深入勘探的領域。截至目前,該區多口探井獲得工業油流,池 8井延10 獲4.59t/d,產水18.3m3;定24 井延9 獲26.44t/d,無水;安79 井延9 獲20.83t/d,無水;定27 井長61 獲4.31t/d,產水7.81m3。這些工業油流井的發現說明該區具備成藏條件。現需要研究的問題是:①該區的供油條件,長4+5 與長 7 兩期湖盆發育期在該區有無形成烴源岩,若有,生烴能力如何?也就是說已經形成的油藏其油源來自那裡,是自生的還是盆內南部的油氣運聚;②該區的微裂隙展布與影響作用,該區屬盆地北緯38°南北基底拼合帶,此拼合帶在地表已有明顯的表現,形成南為黃土溝壑、北為鹽礆戈壁沙漠兩種地貌景觀,而在後期多次的構造運動中,基底拼接帶隱性運動對上覆中生界的地層有什麼影響,形成裂縫系統的時間和平面分布有什麼規律,有待進一步研究,目前已發現盆地中部侏羅系油田的分布走向與該拼合帶延伸方向具有較好的匹配性。

(6)盆地東南部地區

該區北起甘泉、富縣南到西安,西至陝甘交界,東至臨汾,橫跨陝西中南部和山西西南部,該區鄰近渭北隆起,構造活動強烈,不同時期的斷層、裂縫較為發育;地層變化復雜,出露層位白堊系—侏羅系—三疊系,南部和東部有二疊系、石炭系或奧陶系出露。盆地東南部的石油勘探工作始於 20世紀 50年代初,大致分為4 個階段;第一階段為 20世紀 50~60年代,在黃陵、銅川一帶開展地質調查和重力測量,發現了一批構造及多處油苗,對四郎廟、七里鎮等背斜構造進行構造細測並完鑽了一批探井,僅獲少量油氣流。第二階段指「會戰」初期(20世紀 70年代初),繼馬欄鑽探的馬 1 井長2 油層(459.0~467.0m)獲 1.17m3/d的工業油流,廟灣、伍房川、馬欄、四郎廟、雞兒嘴、崔家河等構造完鑽探井33 口,出油 8 口,發現一批含油構造。第三階段為 1998~2004年。其中 1998~2001年,在「三個重新認識」思想的指導下,對渭北地區石油成藏條件進行重新評價,優選廟灣、碾子院、老爺廟和四郎廟等構造,完鑽探井 11 口,9 口完鑽層位長 8-長 9,其中 8 口井發現長 2、長 6、長8 油層。廟38 井長2 壓裂試油獲得 1.7t/d的工業油流(井深 222m)。該階段新增探明儲量32×104t,控制儲量459×104t,預測儲量448×104t。2000~2004年,廟 38 井區長 2 油藏曾進行開發。該階段的勘探表明,渭北地區延長組上部油層埋藏淺,裂縫發育,物性較差(長2 平均孔隙度為11.0%,滲透率為0.12×10-3μm2),油藏規模小,勘探領域應躍過渭北隆起從構造—岩性油藏向盆地本部岩性油藏勘探轉移。第四階段為 2005年至今,在「甩出去,打出去」思想的指導下,針對渭北低勘探程度區以延長組下部的勘探目的層完鑽探井 34 口,鑽達長10層位的探井有25口。發現延長組下部油藏,獲工業油流3口(正25、旺9、旺18),獲低產油流5口(正10、正12、旺1、旺19、店4)。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中生界資源探明率不足 1%,通過該區各油層組成藏條件分析,認為該區還有較大的勘探潛力。

(7)盆地西南部地區

即鎮涇—彬縣等地區,北鄰油源,砂體發育。目前在三疊系發現多個油田,並發現天然氣,表明該區有進一步擴大含油麵積的可能,要關注新層系勘探,增加儲量,還可發現新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