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武漢萬安環保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怎麼樣
武漢萬安環保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是2015-11-20在湖北省武漢市注冊成立的其他有限責任公司,注冊地址位於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大科技園武大園一路11號豪邁大廈A棟809室(Y)。
武漢萬安環保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20100MA4KLLH458,企業法人瞿雄,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武漢萬安環保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武漢萬安環保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Ⅱ 南海萬安盆地中部油氣成藏特徵
梁金強楊木壯張光學馬勝中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廣州,510760)
受國家973項目「我國邊緣海走滑拉張盆地的形成演化與油氣資源效應」(編號:973—05—01)資助。
第一作者簡介:梁金強,男,1967年生,高級工程師,1990年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石油地質系,現主要從事天然氣水 合物以及油氣資源調查與研究工作。
摘要本文系統分析了萬安盆地中部油氣藏的基本特徵,並探討了油氣藏形成的地質模式。研究表明,在萬安盆地中部存在構造、岩性及構造-岩性三種類型的油氣藏,其中以構造油氣藏佔主導地位。油氣藏的形成主要通過三種運聚模式,即側向運聚(S型)、垂向運聚(V)型和階梯式運聚(S-V、V-S和S-V-S等類型)。油氣成藏模式與圈閉所處的構造位置直接相關,位於隆起上的圈閉,油氣藏的形成一般以側向運聚和階梯式運聚為主,以垂向運聚為輔;而位於坳陷中的圈閉,油氣以垂向運聚為主,以階梯式運聚和側向運聚為輔;在隆坳結合部則以階梯式運聚為主,以側向運聚和垂向運聚為輔。
關鍵詞萬安盆地圈閉油氣藏成藏條件成藏模式
1前言
油氣勘探實踐表明,油氣藏特別是大型油氣藏的形成必須具備如下條件:充足的油氣源、大容積的有效圈閉以及有利的生儲蓋組合。同時,這些成藏要素不僅要在空間上匹配良好,而且要在時間上緊密銜接,才能形成良好的油氣藏。近年來,在萬安盆地油氣勘探中,圈定了許多規模較大的局部構造。但是,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並非所有這些局部構造都具備形成大型油氣藏的條件,僅在該盆地中部發現了若干良好的含油氣構造。本文試圖綜合利用實際的勘探資料對萬安盆地中部油氣藏特徵及成藏模式進行探討。
2地質概況
萬安盆地位於南海西南部陸緣上,面積約8.5×104km2,盆地整體呈NNE走向,西部與昆侖隆起相接,西北部與湄公盆地相鄰,南部和東南部分別為納土納隆起和曾母盆地。盆地共劃分兩個斜坡、兩個隆起和三個坳陷共七個二級構造單元。
盆地基底由中生代花崗岩、花崗閃長岩及前第三紀變質岩構成,蓋層由新生代沉積岩組成,最大沉積厚度超過10000m。上始新—漸新統(西衛組)為一套近岸湖沼相及三角洲相碎屑岩;下中新統(萬安組)為一套三角洲—濱海—淺海相碎屑岩;中中新統(李准組)以濱淺海碎屑岩為主,局部發育台地灰岩;上中新統(昆侖組)由淺海碎屑岩及台地灰岩、礁灰岩構成;上新統(廣雅組)及第四系為一套濱海平原—淺海—半深海相碎屑岩。
勘探證實位於該盆地北部隆起的西衛16構造,中部坳陷的西衛24、萬安北31和萬安西16構造,中部隆起的萬安灘7和萬安西18構造是該盆地最具油氣潛力的構造。目前在萬安盆地共發現的兩個油田(大熊和蘭龍油田)和四個氣田(紅蘭花、西蘭花、MT和NT氣田)均位於這些構造上(圖1)。
圖1萬安盆地構造區劃圖
Fig.1The tectonic subdivision of Wan'an Basin
①西衛16構造(大熊油田);②西衛24構造(蘭龍油田);③萬安北31構造;④萬安灘7構造(紅蘭花氣田);⑤萬安西18構造(西蘭花氣田);⑥萬安西16構造(向日葵北構造)
3油氣藏特徵
圈閉是油氣聚集和保存的最終場所,目前在萬安盆地勘探發現的各類圈閉共有二百餘個,這些圈閉主要形成於漸新世—中新世。其成因各異,它們的形成與不同期次的構造運動以及不同時期的沉積作用有關,有早期斷裂作用形成的基岩潛山斷塊以及後來在潛山基礎上由於不均衡沉積作用形成的披覆背斜,也有在後期構造運動中受壓扭作用而形成的背斜和斷背斜,也有受活動斷裂控制的斷塊或有褶曲與斷層形成的斷鼻,還有斷層與岩性聯合作用形成的復合圈閉以及在淺海台地上形成的生物礁圈閉等。圈閉所處的構造部位不同,圈閉類型有明顯的差別,在隆起上,一般以披覆背斜、半背斜為主;在坳陷中,則以擠壓背斜、斷塊和斷鼻為主。上述不同類型的圈閉被油氣所聚集便形成了不同類型的油氣藏,在萬安盆地中部主要以構造油氣藏為主,其次為岩性油氣藏和斷層-岩性油氣藏。據統計,與斷層有關的油氣藏占圈閉總數的80%以上,其次為披覆背斜、基岩潛山和礁隆型油氣藏。
構造油氣藏是萬安盆地的主要油氣藏類型,又可分為背斜型和斷塊型兩類。背斜型油氣藏是萬安盆地中部重要的油氣藏類型,包括簡單背斜、潛山披覆背斜和斷背斜三種,主要分布在中部坳陷東緣、北部隆起和中部隆起上。潛山披覆背斜是在早期禮樂運動(K1—E2)形成的斷塊潛山基礎上,由於不均衡沉積壓實作用而形成的背斜,其特點是頂薄翼厚(圖2),如大熊油田下中新統油氣藏;簡單背斜形態比較完整,其特點是頂厚翼薄(圖3),如紅蘭花氣田上中新統油氣藏;斷背斜是指被斷層切割復雜化的背斜(圖4),如西蘭花氣田上中新統油氣藏。上述三類背斜大多是受後期萬安運動(
圖2簡單背斜油氣藏(紅蘭花氣田)
Fig.2Simple anticlinal oil-gas reservoir
圖3披覆背斜油氣藏(大熊油田)
Fig.3Drape-inal oil-gas reservoir
圖4斷背斜油氣藏(西蘭花氣田)
Fig.4Fault-anticlinal oil-gas reservoir
圖5斷塊油氣藏(向日葵北構造)
Fig.5Fault-block oil-gas reservoir
岩性油氣藏是萬安盆地中部的主要氣藏類型,其形成主要受岩性控制,常見有礁塊型油氣藏(如紅蘭花氣田和西蘭花氣田的上中新統頂部氣藏)和上傾尖滅型油氣藏(萬安北31構造台地邊緣碎屑灰岩油氣藏)。這類氣藏儲層為上中新統生物礁灰岩,具有良好的儲集性能,天然氣儲量較大。斷層-岩性油氣藏是受斷層與岩性雙重因素制約的復合油氣藏,如西蘭花氣田上中新統頂部氣藏。
萬安盆地中部油氣藏的分布具有明顯的規律,所有被鑽井證實的油氣藏和良好的含油氣構造主要分布在萬安盆地的中部(圖1),在平面上,這些油氣藏環繞主力生烴凹陷(中部坳陷)分布,它們或位於坳陷內部的凸起上,或位於坳陷的邊緣部位,或位於與坳陷相接的隆起帶上,形成大規模的油氣聚集帶;在縱向上不同層位、不同類型的油氣藏相互疊置,形成復式油氣藏。
4油氣成藏地質模式探討
油氣成藏模式是指能夠概括和展示油氣從烴源岩運移到圈閉聚集形成油氣藏的地質模式。根據油氣演化歷史、生儲蓋組合形式、斷裂活動期系圈閉地質發展史分析,萬安盆地油氣藏的形成有三種基本的運聚模式,即側向運聚模式(S型)、垂向運聚模式(V型)和階梯式運聚模式。①側向運聚模式(S型):油氣沿不整合面或沿儲層的上傾方向作較長距離的運移和聚集,形成以側向運移為主的成藏模式(圖6)。②垂向運聚模式(V型):油氣沿斷面或沿儲層的上傾方向運移和聚集,形成以垂向運移為主的成藏模式。來自深部強大熱流產生的熱力-氣壓-動力效應,是油氣運聚成藏的內在動力(圖7)。③階梯式運聚模式(或稱側向和垂向聯合運移模式):指油氣在運移和聚集過程中兼有上述兩種運聚模式,通常包括S-V、V-S和S-V-S等多種組合形式(圖8)。
圖6油氣側向運聚模式
Fig.6The horizontal modeling of oil-gas migration
圖7油氣垂向運聚模式
Fig.7The vertical model of oil-gas migration
圖8油氣階梯式運聚模式
Fig.8The ladder model of oil-gas migration
在大多數含油氣盆地中,地層壓力等值線與區域構造線平行,烴類運移的方向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與區域構造線成直角(Pratsch,1987)。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姚伯初等,1999;金慶煥等,2000)認為,中部坳陷是萬安盆地主要的烴類生成和供給中心,多個大型含油氣構造環繞其分布,或位於坳陷的邊緣部位,或位於坳陷與隆起的結合部上。根據油勢-水勢疊合圖分析發現西衛16和西衛24構造各個目的層高點位置均為相對低勢區,萬安灘7、萬安北31、萬安西16和萬安西18構造各個目的層圈閉高點位置均為低勢區(張光學等,1998),生烴坳陷中的油氣可通過有效的運移通道(斷層面、不整合面和孔縫系統)從流體高勢區運移到低勢區內聚集成藏。根據PRES專家系統模擬結果(劉寶明等,1998),萬安盆地中部各構造圈閉區基本對應為相對低勢能區,處在油氣運移的最佳指向上,而且在各生油坳陷中,不同時期油氣運移的方向變化較小,表明生烴坳陷以繼承性發育為主,油氣供給穩定而且持續時間較長。同時也揭示位於萬安盆地中部的西衛16、西衛24、萬安灘7、萬安北31、萬安西16和萬安西18等構造油氣聚集量較大,是萬安盆地油氣聚集的最有利區域,具備獨特的成藏條件和成藏模式。
在萬安盆地中部含油氣區,油氣藏的形成具有以下特點:位於隆起上的圈閉,如西衛16構造中的圈閉,油氣藏的形成主要以側向運聚和階梯式運聚為主,以垂向運聚為輔;位於坳陷中的圈閉,如萬安北31、西衛24和萬安西16構造中的圈閉,油氣藏的形成以垂向運聚為主,以階梯式運聚和側向向運聚為輔;位於隆起邊緣部位的圈閉,如萬安灘7和萬安西18構造中的圈閉,油氣藏的形成以階梯式運聚為主,以側向運聚和垂向運聚為輔。圖9為大熊油田的油氣成藏模式圖,該油田位於北二潛山披覆構造帶的西南端,其東南部和西北部緊靠中部坳陷和北部坳陷,是一個在斷塊潛山基礎上形成的披覆構造,由單圈閉、單高點組成,主要目的層圈閉在縱向上的組合形式為斷塊潛山(基岩)-披覆背斜(萬安組和李准組)-岩性圈閉(昆侖組),為形成復式油氣藏奠定了基礎。由於該構造處在北部隆起上,生烴條件較差,油氣主要來自圈閉區以外的坳陷,根據流體勢分析,中部坳陷為該構造的主力供烴區,北部坳陷為次級供烴區,油氣的運聚成藏主要通過S型和S-V-S兩種模式,中部坳陷中的油氣以S-V-S方式運聚為主,即油氣首先沿不整合面和孔隙-裂縫系統作長距離的側向運移,再沿構造的邊界斷垂直向上運移,然後依次進入各目的層圈閉的儲層中,從而在基岩潛山中形成「新生古儲」油氣藏,在萬安組形成「自生自儲」油氣藏,在李准組和昆侖組形成「古生新儲」油氣藏。北部坳陷中的油氣兼有S和S-V-S兩種運聚方式,即油氣直接沿不整合面和孔隙-裂縫系統側向運移進入基岩和萬安組圈閉中,部分油氣經側向運移後,再沿斷面垂直向上運移,然後進入李准組和昆侖組圈閉中聚集成藏。圖10為蘭龍油田的油氣成藏模式圖,該構造位於中部坳陷的東北部,呈鼻狀向西南深入中部坳陷內,是一個典型的「坳中隆」構造,成藏條件極其優越。該油田油氣成藏主要通過S、V-S和S-V-S三種運聚模式,西衛組和萬安組圈閉中的油氣主要由下部源岩供給,油氣沿孔縫系統或者圈閉邊緣斷層作垂向運移,形成「自生自儲」式油氣藏。李准組和昆侖組中的油氣主要來自中部坳陷,油氣首先沿構造兩側的斷面垂直向上運移,再沿不整合面運移至圈閉中,形成「下生上儲」式油氣藏。根據流體勢分析,油氣從中部坳陷分別向北和東北向的大熊油田和蘭龍油田運移的趨勢非常明顯,油氣可能沿
5結論
萬安盆地中部油氣藏類型主要有三類,即構造油氣藏、岩性油氣藏和構造-岩性油氣藏,其中以構造油氣藏佔主導地位。對大多數構造而言,在縱向上是由不同勘探目的層中不同類型的油氣藏相互疊置形成的復式油氣藏。
圖9西衛16構造油氣成藏模式圖
Fig.9The modeling sketch of reservoirs in Xiwei-16 structure
1—砂岩儲層;2—灰岩儲層;3—風化基岩儲層;4—泥岩或泥質砂岩;5—油氣運移方向;
①背斜油氣藏;②斷塊油氣藏;③斷鼻油氣藏;④古潛山油氣藏
圖10西衛24構造油氣成藏模式圖
Fig.10The modeling sketch of reservoirs in Xiwei-24 structure
1—砂岩儲層;2—灰岩儲層;3—泥岩或泥質砂岩;4—油氣運移方向;
①斷鼻油氣藏;②斷塊油氣藏;③斷背斜油氣藏
油氣藏的形成主要通過三種運聚模式,即側向運聚(S型)、垂向運聚(V)型和階梯式運聚(S-V、V-S和S-V-S等類型)。位於隆起上的圈閉,油氣藏的形成主要以側向運聚和階梯式運聚為主,以垂向運聚為輔;位於坳陷中的圈閉,油氣藏的形成以垂向運聚為主,以階梯式運聚和側向運聚為輔;位於隆起邊緣部位的圈閉,油氣藏的形成以階梯式運聚為主,以側向運聚和垂向運聚為輔。
參考文獻
蔡希源等.1995.圈閉描述方法研究.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14(1)
真炳欽次著,童曉光譯.1991.石油圈閉的地質模型.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Allen U S著,趙奇志譯.1996.斷塊構造內油氣運移與圈閉模式.海洋地質譯叢
Magoon L B,Wallace G D.1994.The petroleum system from source to trap.AAPG Memoir,60:3~24,51~72
Nguyen Giao等著,吳進民譯.1994.南昆侖(萬安)盆地石油地質.海洋地質,(1)
Tin N T.1996.Play analysis and hydrocarbon potentil of Nam Conson Basin,30th IGC Abstract,2,829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il And Gas Reservoir in the Center of Wan'an Basin,South China Sea
Liang J inqiang Yang Muzhuang Zhang Guangxue Ma Shengzhong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510760)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oil-gas reservoirs in the center of Wan'an basin,discussed the geological formation model of the oil-gas reservoirs.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the oil-gas reservoir,such as tectonic,lithogenetic,and tectonic-lithogenetic,and the tectonic reservoir is the preponderant type.The oil-gas reservoirs are formed by three migration models,such as horizontal(S),vertical(v),andladder(S-V,V-S,S-V-S).The migration models are related to the tectonic position of the trap.To the traps in the upheaval,the oil and gas reservoirs are formed mainly by horizontal and ladder models,and the vertical model is supplementary.To the traps in the depression,the oil-gas reservoirs are formed mainly by vertical model,and the ladder and horizontal model are supplementary.On the conjunctional area between upheaval and depression,the oil-gas reservoirs are formed mainly by ladder model,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model are supplementary.
Key Words:Wan'an basinTrapOil-gas reservoirAccumulation conditionAccumulation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