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開戶費用 » 包頭石拐區原油開戶
擴展閱讀
渭南市天然氣開戶手續 2021-12-16 12:20:24
井岡山期貨開戶 2021-12-16 12:02:48

包頭石拐區原油開戶

發布時間: 2021-04-16 07:38:50

① 鄂爾多斯能源基地能源開發概述

一、煤炭開發現狀概述

鄂爾多斯以煤炭資源豐富而著稱,已探明儲量2300億t,約佔全國總儲量的1/6,內蒙古自治區的1/2,如果計算到地下1500m處,總儲量約有1萬億t(王再嵐,2005)。

(一)鄂爾多斯煤田分布狀況

鄂爾多斯煤田地跨陝、甘、寧、晉、內蒙古5省(區),是我國最大的多紀煤田,按地域大致分為7個含煤區:

1.鄂爾多斯東緣含煤區

位於晉、陝兩省交界處,基本上沿黃河分布,北至晉、陝、蒙交界,南止禹門口附近,東界大致在偏關—離石—蒲縣一線,相當於煤層露頭位置,西界在禹門口—綏德—佳縣—神木一線,煤層垂深2000m。南北長450km,東西寬50~100km。地理坐標東經110°15'~111°30',北緯35°55'~39°36'。包括陝西府谷、吳堡與山西河東煤田河津、保德、偏關、離石、柳林、鄉寧共8個礦區/煤產地,含煤面積18813.7km2。主要含煤地層為石炭-二疊紀太原組與山西組。太原組與山西組煤的煤類從長焰煤到無煙煤均有。

預測可靠級資源量1194.12億t,可能級372.42億t,推斷級390.41億t。埋深1000m以淺的資源量626.09億t,其中可靠級601.95億t。

2.鄂爾多斯北部含煤區

位於內蒙古西南,鄂爾多斯高原北部。北至黃河河套南緣,東至晉蒙交界的黃河向南拐彎處,西至賀蘭山西麓,南止蒙陝省區界,地理坐標東經106°40'~111°30',北緯37°38'~40°13'。包括准格爾、東勝煤田及烏蘭格爾煤產地,含煤面積62368.5km2

該區含煤地層為石炭-二疊紀太原組、山西組與中侏羅世延安組。太原組為中灰、特低硫煤;山西組為中灰、特低硫煤;太原組為中灰、中硫煤;延安組為低灰、特低硫優質不粘煤。

全區預測資源量可靠級2627.3億t,可能級6794.68億t。埋深淺於1000m資源量985.83億t,其中可靠級951.14億t。

3.陝北含煤區

位於陝北中部,西北至陝蒙交界,與鄂爾多斯北部含煤區相連,東南至中侏羅世延安組與晚三疊世瓦窯堡組煤層的可采邊界,地跨神木、榆林、橫山、靖邊、定邊、吳旗、子長、安塞、延安、富縣等市(縣)。地理坐標:東經107°15'~110°45',北緯36°05'~39°16'。該區包括新民、神北、榆神、榆橫、安邊、定邊6個煤產地,以及子長三疊紀煤田的子長、牛武煤產地,含煤面積28765.1km2

含煤地層為中侏羅世延安組與晚三疊世瓦窯堡組。其中延安組煤為特低磷、中、高發熱量的不粘煤和長焰煤。

全區10個預測區預測可靠級資源量853.18億t,可能級12.07億t。埋深1000m以淺的資源量252.43億t,其中可靠級240.36億t。

4.鄂爾多斯西部含煤區

位於甘肅東部及寧夏東南的固原、靈武及鹽池地區,地理坐標:東經106°25'~108°40',北緯35°25'~38°20',包括甘肅華亭煤田及安國—峽門、慶陽、砂井子及寧夏固原、鹽池、靈武—馬家灘等6個煤產地,含煤面積21818.14km2

含煤地層為石炭-二疊紀山西組與中侏羅世延安組。山西組煤為中灰、特低硫氣煤。延安組煤多為低—中灰、低硫長焰煤。

全區預測資源量可靠級1819.65億t,可能級685.58億t,推斷級168.63億t。埋深淺於1000m資源量218.54億t,其中可靠級68.88億t。

5.桌子山、賀蘭山含煤區

位於寧夏北部,北跨內蒙古桌子山與阿拉善左旗,南至韋州,沿黃河兩側分布,包括寧夏萌城、韋州、石溝驛、橫城、石炭井、石嘴山市及內蒙古阿拉善左旗、桌子山8個煤田、煤產地。地理坐標東經:105°46'~107°11',北緯37°07'~39°52'。含煤面積4752.28km2

含煤地層為石炭-二疊紀太原組、山西組與中侏羅世延安組。石炭-二疊紀煤以焦煤與貧煤無煙煤佔多。太原組煤為中灰、中硫、低磷、高熱值動力、煉焦用煤。山西組煤以中灰、特低硫煤為主。延安組煤為低—特低灰、特低硫、高熱值煙煤、無煙煤,汝箕溝優質無煙煤馳名中外,為特優質無煙煤基地。

全區預測資源可靠級296.32億t,可能級318.49億t,推斷級111.14億t。埋深淺於1000m的預測資源量208.98億t,其中可靠級117.55億t。

6.渭北含煤區

位於渭河北岸,關中平原東北部。東以黃河為界,與鄂爾多斯含煤區南端的山西鄉寧煤產地相鄰,南部及西部分別至嵯峨山、將軍山、堯山、露井一線與嵯峨山—鳳凰山一線的石炭-二疊紀含煤地層底界露頭線,北至太原組埋深-1300m標高。含煤區東西長200km,南北寬30~55km,含煤面積8010.6km2。地跨韓城、澄城、合陽、白水、蒲城、洛川、黃隴、宜川、宜君、銅川、黃陵、旬邑等12個市(縣)。地理坐標:東經107°55'~109°35',北緯39°45'~36°05'。渭北含煤區即渭北石炭-二疊紀煤田,自東而西分為韓城、澄合、蒲白、銅川等4個礦區。含煤地層為石炭-二疊紀太原組、山西組。

19個預測區預測可靠級資源量105.57億t,可能級113.05億t,推斷級194.63億t。埋深1000m以淺的資源量102.08億t,其中可靠級89.91億t。

7.黃隴含煤區

位於陝西中西部,鄂爾多斯盆地南緣。北起陝甘邊界,南至中侏羅世延安組剝蝕露頭線,東至葫蘆河,西止隴縣峽口,地跨黃陵、旬邑、彬縣、永壽、麟游、鳳翔、千陽、隴縣等縣,地理坐標:東經106°35'~109°15',北緯34°46'~35°05'。黃隴含煤區即黃隴煤田,自東而西有黃陵、焦坪、旬耀、彬長、永隴5個礦區、煤產地,含煤面積5230.5km2

含煤地層為中侏羅世延安組,煤類多為中低灰、低硫、低磷長焰煤、不粘煤與弱粘煤。

10個預測區預測可靠級資源量40.64億t,可能級27.70億t,推斷級30.36億t。埋深1000m以淺預測資源量68.34億t,其中可靠級40.64億t。

(二)鄂爾多斯煤礦區分布狀況

鄂爾多斯能源基地煤炭開采區主要分布黃土高原的陝西韓城—銅川—彬長—黃陵等渭北煤礦區、陝西神府及內蒙古東勝煤礦區,甘肅的平涼華亭煤礦區,寧夏的靈武、石嘴山、石炭井煤礦區,內蒙古烏達、烏海、包頭石拐煤礦區等。其中侏羅紀煤礦區主要分布在陝北的焦坪、彬長、黃陵、神北、新民、榆神礦區和蒙西的東勝礦區,這些礦區儲量豐富,煤質優良,煤層埋藏淺且穩定,構造簡單,是我國21世紀前期主要煤炭開發區。

(三)鄂爾多斯煤炭資源開發狀況

該區煤炭資源開發程度較高,盆地所跨五省區均不同程度地對區內煤炭進行了開發利用,煤炭產能超過200萬t/a的主要煤礦區有6個,寧夏的石炭井產能589萬t/a,烏達289萬t/a和石嘴山270萬t/a;陝西的銅川521萬t/a,韓城365萬t/a。盆地內陝西省的煤炭企業有70多個,但一半以上為小型煤礦。2000年煤炭產量達3156萬t。甘肅省的隴東區位於鄂爾多斯盆地的中西部,目前開發利用的煤田主要有華亭縣華亭煤田和崇信—華亭縣安口新窯煤田。兩個煤田2002年產量達823萬t。寧夏位於盆地的煤炭企業100多個,以小型礦山為主,佔90%以上。2002年煤炭產量達到1531萬t。在內蒙古位於鄂爾多斯盆地內的大中型企業共有40家,2001年產量達3671萬t(李新玉,2005)。

二、石油資源開發現狀

鄂爾多斯盆地是一個富含石油、天然氣、煤炭、煤層氣及砂岩型鈾礦的大型綜合能源盆地。盆地內石油總資源量85.88億t,其中可采儲量約24億t,探明程度僅20%;天然氣總資源量10.70萬億m3,探明儲量1.18億萬m3,擁有蘇里格、烏審旗、靖邊、榆林4個探明儲量超千億立方米的世界級大氣田。

(一)勘探歷程

盆地的石油勘探歷史悠久,陝北的延長油礦是我國發現最早並投入開發的油田。從1907年延長縣鑽探的我國大陸第一口石油陸井(延1井)算起,石油勘探歷經95年的漫長歲月,可分為6個發展階段。

1.初始勘探階段(1907~1949年)

這一階段長達42年之久,經歷了清末官辦(1907~1911年)、中美合辦(1914~1919年)、民國官辦(1932~1934年)和陝甘寧邊區政府辦礦4個時期。許多中外地質學家對盆地進行過石油地質調查,但工作零星,主要限於陝北淺油層分布區,累計鑽探淺井52口,進尺1.2994萬m,採油6035t。

2.區域勘探階段(1950~1960年)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陝甘寧地區的石油勘探十分重視,著眼全盆地,整體規劃,分階段實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先後組建94個地質隊/年,68個物探隊/年(含地震、重磁力、電法、大地電流),對全盆地進行區域地質、物探普查、詳查及細測。1954年完鑽的郎9井鑽入二疊系石千峰組423m,井深2646m,延長組鑽遇168m厚的含油層。1955年完鑽的延伸1井鑽入奧陶系306m,建立了盆地東部比較完整的地層剖面。通過以上工作,基本查明了盆地輪廓、地層分布及生儲蓋組合,盆地周緣發現265個局部構造,404處地面油苗,對盆地含油遠景的認識取得很大進展。1959年首次在馬家灘構造延長組第二段鑽遇長8油層,初產原油0.507m3/d;1960年李莊子構造延安組延5油層獲工業油流,實現了盆地西部找油的突破。

3.盆地西緣構造油藏勘探階段(1961~1969年)

60年代,石油勘探的重點由三疊系轉移到侏羅系,有構造油藏為勘探目標,在靈武、鹽池、定邊地區發現了一批新油田。

1965年,在李莊子構造發現了延6~8新油層,李探8,15兩口井分別獲日產19m3,20m3的工業油流,開創了盆地石油勘探的新局面。

1966年,位於馬家灘構造的馬探5井第一次採用壓裂改造工藝,獲得工業油流,為改造延長組低滲透油層,提高單井產量開辟了新途徑。

1967~1969年進一步向南發展,1967年於家梁構造獲得油流;1968年發現馬坊、大水坑兩個油田,1969年發現王家場、大東兩個油田。

此外,地質部第三普查大隊在盆地腹地的慶陽、華池、吳旗地區鑽探慶參井、鎮參井、華參井、志參井、吳參井也見到好的含油顯示,其中,慶參1井延長組油層經壓裂改造,日產油3.1t。發現新的含油領域。

4.盆地南部侏羅系古地貌油藏勘探階段(1970~1979年)

1970年石油部在盆地南部部署18口區域探井,慶陽、華池、吳旗地區4000km2范圍鑽探的9口井,均發現油層,6口井獲工業油流,展示了盆地南部石油勘探的良好前景。

為了全面加快鄂爾多斯盆地石油勘探步伐,1970年9月,國務院及中央軍委決定組建長慶石油勘探指揮部,在盆地南部10萬km2范圍內,以隴東、靈鹽、陝北3個地區為目標,開展大規模的石油會戰,按照「區域展開、重點突破、分區殲滅」的部署原則,先後組建離了區域偵察、圍殲馬嶺、擴大華池、發展吳旗、出擊姬原、鑽探兩河、進軍定邊等戰役,完鑽石油探井1252口,進尺198.3萬m,520口獲工業油流,探井成功率41.5%,建立了侏羅系成藏模式。探明或控制馬嶺、城壕、華池、南梁、吳旗、直羅、下寺灣、東紅庄、紅井子、馬坊、大水坑、李莊子、馬家灘、擺宴井14個油田。發現元城、油房庄、王窪子等26個新油藏。新增含油麵積483.8km2,探明石油地質儲量9171萬t,為年產130萬t奠定了基礎。

5.盆地東部三疊系三角洲油藏勘探階段(1980~1994年)

三疊系延長組的勘探從科技攻關入手,通過對延長組沉積體系、砂體分布、儲層演化及石油富集規律的研究,提出了「東探三角洲,西探水下扇」的戰略方針,首先對安塞三角洲進行整體解剖,用5年時間,投資7100萬元人民幣,鑽井126口,發現安塞油田王窯、侯市、杏河、坪橋、譚家營5個含油區塊,連同侏羅系新增含油麵積206km2,探明地質儲量1.0561億t,可采儲量2122.7萬t,成為盆地第一個億噸級大油田。連同其他地區,15年累計含油麵積409.8km2,探明地質儲量2.0923億t

6.開拓進取,石油勘探大發展階段(1995~2005年)

7年來,石油勘探按照「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商業儲量為目標,立足三疊系,兼探侏羅系;立足全盆地,主攻陝北」的發展戰略,大打勘探進攻仗和科技攻堅戰,陝北及隴東的石油勘探都取得重大進展,新增含油麵積1411.9km2,探明石油地質儲量7.0356億t,7年新增石油探明儲量占歷年探明石油儲量的70%,是盆地石油儲量增長的最快時期,為石油產量的大幅度增長創造了條件。

其中,陝北地區的勘探以三角洲成藏理論為指導,探明靖安大油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6335億t,成為盆地第二個億噸級大油田。安塞油田的二次勘探碩果累累,新增石油探明儲量2.1050億t,相當於以往探明儲量的2倍。隴東地區發現西峰、南梁油田午6井區、鎮北等新油田;華池等老油田的含油麵積進一步擴大,探明儲量大幅度增長。特別是西峰油田的發現,開創了特低滲透油層勘探的新局面。

(二)開發歷程

1.初始階段(1907~1969年)

鄂爾多斯盆地石油開發的歷史悠久。從1907年延1井獲工業油流、發現延長油田算起至1949年,石油開發雖經過清末石油官場(1907~1913年)、民國實業廳、資源委員會(1914~1934年)、陝甘寧邊區政府(1935~1949年)3個時期,但都處於初始階段,規模小、不正規,產量小,42年間累計採油僅6035t。正規的石油開發始於1953年延長油田的開發,採用100m井距的井網,裸眼完井後,以爆炸含油段為增產措施,月產量10t以上。1954年投入開發的永坪油田埋藏淺、物性差,含水高,埋深僅200~500m,採用50~100m井距,裸眼完井,初期井均日產油0.096t。

2.起步階段(1970~1979年)

1970年李莊子油田的開發及1973年馬嶺油田的開發,拉開了盆地石油現代化開發的帷幕。馬嶺油田的開發,採用壓裂投產、早期注水、抽油開採的新工藝,原油產量穩定增長,鄂爾多斯盆地原油產量由1971年的7萬t,上升到1979年的113萬t,突破了百萬噸大關。

3.穩定階段(1980~1990年)

80年代,盆地的原油產量處於穩定發展期。1980年,原油產量上升為141萬t,其後雖有華池、元城、油房庄、樊家川等油田投入開發,增產幅度不大,盆地的原油產量穩定在(160~180)萬t之間。

4.大發展階段(1991~2005年)

90年代,隨著安塞、靖安等油田的投產,鄂爾多斯盆地原油產量進入快速增長期,年年邁上新台階,1991年超過200萬t,1996年超過300萬t,1997年達到476萬t,2001年達到836萬t,2002年突破千萬噸,截至2004年達到1326萬t(圖3-1)。

(三)開發程度

截至2005年底,鄂爾多斯盆地共發現安塞、靖安、馬嶺、華池等47個油田,探明含油麵積2720.3km2,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3.453億t,可采儲量2.40131億t。40個油田投入開發,動用地質儲量7.695214億t,可采儲量1.58217億t,剩餘地質儲量5.757791億t,可采儲量8826.71萬t,採油井總數19039口,採油開發總數16344口,注水井總數2306口,注水開發井數2981口,累計生產原油7223.188萬t。

圖3-1 鄂爾多斯盆地歷年石油產量直方圖

(四)石油開采現狀及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在原石油工業部「多層次開發」政策指導下,隨著安塞以北油區勘探成功,鄂爾多斯盆地原油開采范圍迅速擴大,產量逐年遞增,其中延安市原油年產量已達近200萬t。

1.開發層次多,管理水平、技術水平參差不齊

目前,在鄂爾多斯盆地形成了長慶油田、延長油礦管理局和縣區石油鑽采公司(在陝北地區存在)3個層次並舉共同開發的格局。其中,除長慶油田採用原油集中輸運、污水集中處理回注外,其他幾乎全部採用單井或集中排污的方式。延長油礦管理局所屬油井集中輸運,在選油站脫水,脫出的含油廢水經簡單隔油處理外排。縣區石油鑽采公司由於其開發商來源復雜,不易統一作業規程,絕大多數採用非常簡陋、落後的脫水技術,脫出水含油濃度很高。

石油開發管理混亂最嚴重的地區是陝北延安榆林地區。該區也是我國石油工業的發祥地。1993年以來,由於管理混亂,部分縣級政府違法越權發放石油開采證,因而形成了除國有長慶石油勘探開發局和延長油礦外,還有以各種形式名義掛靠在延長油礦名下的各縣鑽采公司及個體採油者,陝北地區已成為全國唯一有民采從事石油開採的地區。不同企業的石油採收率見表3-1。

表3-1 陝北地區不同企業石油採收率表

從表3-1可見,長慶油田公司與延長油田同在同一地區開采低滲透石油,由於民采開發的規模小,開采技術水平低,其石油平均採收率為8%。長慶油田公司一次採收率是20.5%,通過注水驅油等工藝技術後二次採油累計採收率可達30%,即地方及個體採收率僅相當於長慶油田公司總採收率的26.67%,換言之,造成了73.33%的資源無法獲取,造成了寶貴的石油資源浪費與破壞。

2.油田滲透率低、面積大

鄂爾多斯盆地主要開采侏羅系延長統和三疊系延長統兩個含油層系,均屬世界罕見的超低滲透油田,平均滲透率只有0.49mD。這一特點決定了該地區油井單井產量較低,油井采出油含水率波動范圍大,並且隨開采時間的延續,采出油含水率呈增加趨勢。另外,油田面積大,油井分散在各個河谷、溝岔、山峁,造成石油類污染范圍廣、難以治理。

3.水土流失嚴重,非點源污染普遍存在

鄂爾多斯盆地採油區屬黃土高原的丘俊溝壑區,植被差、水土流失嚴重。石油類非點源污染對該地區水環境將造成嚴重的污染。

② 從寶坻區到昌黎縣有沒有公共汽車

如果你認為這架飛機是太昂貴了,它是21時55分在株洲坐K1684長沙到福州的火車,大概在9點鍾第二天上午在南平南站下車,坐車到車站入口三明車西站車,然後去到寧化在下午3點左右,運氣好的話,將能夠寧化縣可以考慮在24小時內正確的。 。 。不這樣做,重慶北至廈門的行程,在早晨至三明,住的是一個問題。

③ 礦山環境地質問題防治現狀

多年來,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面,國家和地方已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年)等。地方頒布的法律法規更為具體,如青海省國土資源廳發布的《青海省鹽湖資源開發與保護條例》(2000年6月1日)以及禁止在三江源頭開采砂金的規定等。《陝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環境保護條例》規定: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新建、擴建、改建項目應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並經環保部門批准方可申辦手續,否則不予審批和登記。其防治污染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等。陝西省關閉了銅川川口西銅一級公路兩側水泥灰岩的採石場。新疆阿勒泰地區行政公署頒發了《關於關閉砂金開采區的通知》([2000]177號),禁止全區開采砂金。新疆烏魯木齊市關閉了機場砂石采場等。《國土資源「十五」計劃綱要》將礦山「三廢」治理和礦山環境恢復重建列為國土資源綜合整治主要內容之一。四川、黑龍江等省制定了省區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的保證金制度。一些省區也加大了立法及執法力度,就某種礦產或礦山地質環境嚴重區進行專項治理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效。如神東公司馬家塔露天采礦場復墾、甘肅金川有色金屬公司銅鎳礦老尾礦庫治理、阿勒泰克朗河紅墩砂金采區河道草地復墾以及陝西國有東桐峪金礦老虎溝尾礦庫復墾等一些典型事例,其中,馬家塔煤礦復墾、甘肅金川尾礦庫治理獲得了國家有關部門的嘉獎。

神華集團馬家塔露天煤礦區位於毛烏素沙地邊緣的烏蘭木倫河畔,南北長4.71km,東西寬0.69km,面積3.25km2。1990年12月7日開發至1999年底,其剝離土石方量1701.24×104m3。該礦從一開始就堅持開發與環保並舉,建設與治理同步,制定了邊采邊復墾還田的具體措施,對水土流失的易發區進行了重點治理和必要的防護,從而保持了一個良好的建設環境。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堅持少破壞、不破壞耕地、農作物的原則,堅持復墾、造田、種植養殖相結合原則。截至1999年神華集團累計投資1334.72萬元,完成復墾面積100ha,占露天采礦場的96.67%,在復墾區上建成了種養殖基地,並以每年6.67~10ha的速度逐年遞增。利用露天采坑建成了氧化塘並且規劃了兩處共計13.33ha的養殖塘,使廢水得到了利用,年創利潤近百萬元,社會環境效益明顯。復墾還田成效得到了國家土地局、中央電視台的宣傳。神華集團神東公司大柳塔煤礦2000年投資70萬元,徵用荒溝用於煤矸石堆放場,將煤矸石、洗煤矸石分層排放,填溝造地、上覆黃土、平整碾壓工作,然後實施植樹種草綠化等措施,治理面積5.33ha。

陝西潼關國有東桐峪金礦采場為杜絕廢石堆放引發滑塌以及廢石擠佔山區河道形成泥石流隱患,在廢石堆放地建起了攔渣護擋牆。長慶油田公司陝北安塞勘探開發區,為防止採油井場落地原油進入河流和污染土壤,在井場修建了攔油圍牆。

金川公司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緊靠騰格里沙漠,年降水量僅120mm左右,年蒸發量則在2300mm以上,生態條件十分嚴酷。種一棵樹必須換1m3土,建澆水設施,需終生養護。十幾年來,該公司在綠化方面已累計投入資金2000 多萬元,使綠化覆蓋率達到24%,人均佔有公共綠地26m2,基本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綠色防護林帶。針對礦山廢石和尾礦砂污染問題,建成了二礦區和龍首礦的井下廢水回用的綠化系統,引水上山,進行了大規模的荒山綠化,有效地遏制了廢石對周圍環境的污染。投資540萬元建起的污水處理總站及污水回用處理系統,應用於選礦、冶煉、砂石場等生產系統,以及老廠區、經濟開發區、生活區的植樹綠化,日處理水量超過2×104m3。廢水循環設施建成投產後,不但使金川公司的廢水綜合利用工作邁上了新台階,而且有效地減輕了金昌地區的供水危機。

金川公司的老尾礦庫位於金昌市城建規劃中心部分,處於經濟開發區的上風向區。1991年6月服務年限到期,累計堆存尾礦砂3877×104t。干散的尾礦砂成為一個嚴重的大氣污染源,給附近農村、工廠造成嚴重危害。為了徹底根治老尾礦庫尾礦砂的污染,公司在充分試驗研究的基礎上,採用5~10cm厚礫石土覆蓋技術,投資610萬元完成了覆蓋工程,徹底治理了尾礦庫尾礦砂飛揚對農田和市區造成的大氣污染,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十分顯著,為西北乾旱地區因地制宜治理尾礦庫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示範工程。

華亭煤礦本著「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每年回收矸石中的煤炭資源2萬多噸,回收油頁岩5000多噸,節約了資源,消除了煤矸石發火對環境的影響,同時年增加收入170多萬元。將煤矸石填溝造地形成了面積10.8×104m2的儲煤場,回填了一個已開采10多年的露天礦坑,剩餘的充填地表塌陷區,覆土還田。

自2001年以來,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每年安排上億資金開展計劃經濟時期國有老礦山、閉坑破產礦山的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西北地區先後獲得中央財政支持的有烏魯木齊六道灣煤礦,內蒙古包頭石拐煤礦,甘肅的廠壩鉛鋅礦,陝西銅川焦坪閉坑的露天煤礦、金堆城鉬礦、旬陽鉛鋅礦、鳳縣銀母寺鉛鋅礦、山陽桐木溝等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礦山生態環境,消除了地質災害對人居生態環境安全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