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海油氣電集團 中海石油氣電集團一樣嗎
應該是一樣的 中海油 就是 中國海洋石油
你說的這個都是中海油下屬的集團公司
『貳』 甘肅省慶陽市華池縣王咀子6畝塬地被石油鑽井徵用,能得到多少補償
一個婆娘錢走著落了。
『叄』 甘肅可以找到石油基地嗎
慶陽油田,儲量很大,而且有發現了新區。
『肆』 誰了解甘肅慶陽
慶陽是一塊神奇的高天厚土。慶陽地處祖國大西北、陝甘寧三省的交會處,全市總土地面積27119平方公里,總人口256萬,轄環縣、華池、慶城、鎮原、寧縣、正寧、合水七縣和西峰區。地勢南低北高,海拔在885米與2082米之間。山、川、塬兼有,溝、峁、梁相間,高原風貌雄渾獨特。全境有10萬畝以上大塬12條,面積382萬畝。董志原平疇沃野,一望無垠,有13627畝,是世界上面積最大、土層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黃土原面,堪稱「天下黃土第一原」。子午嶺的400多萬畝次生林,為中國黃土高原上面積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養林,有「天然水庫」之稱。國道211、省道202兩條主幹線縱貫南北。國道309、省道303線橫穿東西,構成「兩縱兩橫」公路主骨架。供電、通訊和廣播電視三大網路覆蓋全境。
慶陽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遠在20萬年以前,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7千多年前就有了早期農耕。據《史記》記載,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在此曾與中醫鼻祖岐伯論醫,有《黃帝內經》行世,「岐黃故里」由此得名。周先祖不曾率族人「奔戎狄(今慶陽)之間」,與其子鞠陶、孫公劉等「教民稼穡」,「務耕種,行地宜」,開啟了先周農耕文化之先河,史稱「周道之興自此始」。巍巍周祖陵矗立於慶城東山之巔,殿宇巍峨。位於西峰區溫泉鄉的老公殿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華夏公劉第一廟」。
慶陽有璀璨的古代遺珍瑰寶。世界矚目的「環江翼龍」和「黃河古象」化石,均發掘於境內馬蓮河流域。標志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肇始的華夏第一塊舊石器出土於華池縣趙家岔。新石器時代的仰韶、齊家文化遺址和歷代古建築、石刻、墓葬及古生物化石點有近千處之多。戰國秦長城橫跨鎮原、環縣、華池三縣。古代的「高速公路」秦直道沿子午嶺穿越正寧、寧縣、合水、華池四縣。開鑿於北魏時期的北石窟寺為甘肅四大石窟之一。慶陽歷代名人輩出,各領風騷。東漢思想家王符的《潛夫論》、西晉學者傅玄的《傅子》和明代文學家李夢陽的《空同集》,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具有重要影響,是先賢們留給後世的不朽的精神遺產。
慶陽是甘肅惟一的革命老區。1927年在寧縣建立了甘肅第一個農村黨組織,1931年建立了甘肅第一支革命武裝——南梁游擊隊,1934年建立了西北第一個陝甘邊區蘇維埃政權——南梁政府。陝甘邊是我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從未丟失過的一塊保存最完整的革命根據地。後與陝北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組成西北革命根據地,為北上抗日的紅軍和黨中央提供了落腳點。這片熱土,養育了革命,也造就了一大批革命幹部,原隴東地委書記馬文瑞、專員馬錫五、華池縣長李培福皆為時代楷模。毛澤東曾分別為他們題詞: 「密切聯系群眾」、「一刻也離不開群眾」、「面向群眾」。現存的「南梁政府」舊址、河連灣陝甘寧省府舊址、山城堡戰役遺址,是國家、省、市分別確定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在血與火的斗爭中鑄就的老區精神,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留給慶陽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慶陽民俗文化獨樹一幟。刺綉、剪紙、皮影、道情和民歌堪稱慶陽「五絕」。慶陽民歌享譽「黃土歌魂」,唱遍全國的《咱們的領袖毛澤東》、《綉金匾》、《軍民大生產》三首革命歌曲,是慶陽人孫萬福、汪庭有等農民歌手的佳作。評劇精品、電影《劉巧兒》講述的就是華池縣農民封芝琴爭取婚姻自主的真實故事。在隴東道情的基礎上孕育誕生的隴劇,是甘肅惟一的新劇種。慶陽剪紙巧奪天工,以香包為代表的民間刺綉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已蜚聲海內外。目前,慶陽已獲得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的中國香包刺綉之鄉、徒手秧歌之鄉、民間剪紙之鄉、窯洞民居之鄉、五蝠皮鼓——慶陽一絕,環縣——道情皮影之鄉、溫泉鄉公劉廟——華夏公劉第一廟、周祖農耕文化之鄉、荷花舞之鄉、中國民俗文化及民間工藝美術調研基地、中國民俗藝術教研基地等11大命名。2004年,在中央電視台和央視國際網路共同組織的西部名城評選活動中,我市從170多座參評城市中脫穎而出,被評為最具藝術氣質的西部名城。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還命名慶陽市賀梅英等48名民間藝人為中國民間藝術大師;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慶陽市馬秀珍等63名民間藝人為甘肅省民間藝術家;慶陽市民間工藝美術協會命名170人為慶陽市工藝美術大師。
慶陽有著豐富的資源。境內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土層深厚,資源富集。慶陽屬乾旱半乾旱氣候,年均氣溫7℃-10℃,年日照2250小時-2600小時,無霜期140天-180天。年均降雨480毫米-660毫米。慶陽是甘肅的石油天然氣化工基地、長慶油田的主產區,石油資源儲量28.47億噸,2003年原油產量為186萬噸;西峰油田已探明三級地質儲量4億多噸,開發前景廣闊。慶陽煤炭藏覆蓋全市,全省1428億噸預測儲量中,慶陽佔1342億噸,是全省預測儲量的94%。千米以淺資源量達84億噸,具備億萬噸級大煤田建設條件。慶陽素有「隴東糧倉」之美譽,盛產小麥、玉米、油料、蕎麥、小米、燕麥、黃豆等特色小雜糧久負盛名,備受推崇。慶陽是甘肅優質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地處全國蘋果生產最佳緯度區。已被農業部列入西北黃土高原蘋果優生帶,紅富士蘋果、曹杏、黃柑桃、九龍、金棗和早勝牛、環縣灘羊、隴東黑山羊、羊毛絨等大宗優質農牧產品享譽國內外。慶陽還是全國最大的杏製品加工基地,全國規模最大的白瓜籽仁加工出口基地,全國品質最優、發展面積最大的黃花菜基地,國家特產經濟開發中心確定的全國特產白瓜籽、黃花菜示範基地。慶陽還是中醫葯之鄉,產有甘草、黃芪、麻黃、穿地龍、柴胡等300多種中草葯。慶陽工業以石化、食品、建材、醫葯為主,骨幹企業有長慶油田採油二廠、中石油集團慶陽煉化公司、甘肅通達果汁有限公司、彭陽春酒業有限公司、九連山水泥廠、西峰制葯廠等。
慶陽經濟社會發展邁上了快車道。近年來,慶陽市委、市政府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和國家實施宏觀調控政策機遇,深入實施項目帶動、強農富民、工業突破、基礎先行、開放開發、科教興市「六大戰略」,主攻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資源開發、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特色文化產業開發「一黑一綠一文」三大產業,建設隴東能源石化基地、農畜土特產品加工創匯基地和以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為重點的旅遊勝地三大基(勝)地,全力推進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全面提速、加快發展。2004年,生產總值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08.3億元,同比增長12.2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1.02億元,增長28.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5.93億元,增長16.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2.92億元,增長21.8%;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12.4億元,增長21.6%,小口徑收入完成5.48億元,增長20.44%;農民人均純收入1633元,增長8.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6250元,增長11.6%;出口創匯4136萬美元,增長63.9%,農副產品出口創匯居全省第一。美麗的慶陽大地煥發出蓬勃生機。
『伍』 張維的主要題寫
1984年以來甘肅省鎮原縣太平、臨涇、孟壩、西峰、馬渠、固原等鄉鎮農民給老人辦喪葬時木牌、木匾、綢匾、綢丈、六條屏、八條屏提寫序文等200餘副,至盡流傳在鄉里。
1985年題寫「鎮原縣棗書小學」校牌。
1985年為鎮原太平中學題寫大副書法作品。
1986年為慶陽縣驛馬中學題寫大副書法作。
1986年為隴東中學題寫大副書法作品。
1987年為合水縣大山門林場題寫書法作品
1987年為慶陽師范學校題寫書法作品
1987年為慶陽林業學校題寫書法作品
1988年為慶陽縣蔡家廟水文局題寫書法作品。
1988年為慶陽石油技校書寫書法作品
1988年慶陽地區衛生學校書寫書法作品
1988年第二採油廠書寫書法作品
1988年慶陽地區運輸公司書寫書法作品
1988年慶陽縣運輸公司書寫書法作品。
1988年合水縣人民政府、合水縣委、縣人大、縣政協等書寫作品200餘副。
1989年題寫「克拉瑪依衛生學校」校牌。
1989年為「河南省平頂山市裝飾有限公司」題寫招牌。
1989年為新疆克拉瑪依「長慶鑽井公司」題寫招牌。
1989年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奎屯兵團「大華書店」題寫招牌。
1989年為新疆克拉瑪依市「新照飯店「題寫招牌。
1989年為新疆克拉瑪依市「石油人家」飯店題寫招牌。
1989年為新疆克拉瑪依市「高勝飯店」題寫招牌等。
1990年為河北唐山市冀東油田冀東石油報社題寫書法作品。
1990年為新疆克拉瑪依市三坪鎮第三採油廠書寫書法作品。
1990年為解放軍新疆軍區南疆軍區老幹部和戰士書寫書法作品100餘副。
1990年題寫「大疆書畫社」招牌。
1991年為吐魯番—哈密油田會戰指揮部領導書寫書法作品。
1991年為吐魯番—哈密石油報社書寫書法作品。
1991年為新疆善善縣文化局書寫書法作品。
1991年為新疆鐵路局善善鐵路處鐵路工人書寫書法作品。
1991年為新疆鐵路局善善鐵路處職工醫院書寫書法作品。
1991年為新疆烏魯木齊鐵路局建設工程處工人幹部書寫書法作品。
1991年在新疆油田舉辦個人書法作品展。
1991年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鐵木爾書寫書法作品。
1992年為陝西省甘泉縣文化局書寫書法作品。
1992年為陝西省甘泉縣環境保護局幹部職工書寫書法作品。
1992年為陝西省富縣環境保護局、公安局、富城鎮派出所、富縣工商管理局等幹部職工書寫書法作品。
1992年為陝西省安塞縣環境保護局、公安局、坪橋鄉派出所、老幹部管理局等幹部職工書寫書法作品。
1992年為陝西省富縣中學幹部、職工、學生書寫書法作品。
1992年為陝西省甘泉中學廣大學生書寫書法作品100餘副。
1992年為陝西省甘泉新華書店書寫書法作品100餘副。
1992年為陝西省甘泉縣老紅軍、老戰士敬寫書法作品。
1992年為陝西省甘泉縣敬老院寫書法作品。
1992年為陝西省安塞縣新華書店書寫書法作品100餘副。
1992年為陝西省延川縣老紅軍、老戰士敬寫書法作品。
1992年為陝西省吳旗縣敬老院寫書法作品。
1992年為甘肅省鎮原縣殷家城鄉農民書寫書法作品120餘副。
1992年為陝西省寧縣、焦村鄉等鄉鎮廣大農民書寫書法作品200餘副。
1992年為陝西省延川縣老紅軍、老戰士敬寫書法作品。
1993年為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敬老院寫書法作品。
1993年為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寧縣鄉鎮廣大農民書寫書法作品140餘副。
1994年為慶陽一中廣大師生書寫書法作品。
1994年為延安延長油礦管理局廣大石油工人書寫書法作品。
1994年為延安大學書寫書法作品。
1994年為延安卷煙廠書寫書法作品。
1995年為甘肅省鎮原縣彭陽鄉農民朋友書寫書法作品50餘副。
1992年為甘肅省環縣等鄉鎮廣大農民書寫書法作品100餘副。
1992年為甘肅省西峰市老紅軍、老戰士敬寫書法作品。
1992年為陝西省吳旗縣敬老院寫書法作品。
1992年為陝西省華池縣等鄉鎮廣大農民書寫書法作品180餘副。

『陸』 慶陽的來歷
慶陽是一塊神奇的高天厚土。慶陽地處祖國大西北、陝甘寧三省的交會處,全市總土地面積27119平方公里,總人口256萬,轄環縣、華池、慶城、鎮原、寧縣、正寧、合水七縣和西峰區。地勢南低北高,海拔在885米與2082米之間。山、川、塬兼有,溝、峁、梁相間,高原風貌雄渾獨特。全境有10萬畝以上大塬12條,面積382萬畝。董志原平疇沃野,一望無垠,有13627畝,是世界上面積最大、土層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黃土原面,堪稱「天下黃土第一原」。子午嶺的400多萬畝次生林,為中國黃土高原上面積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養林,有「天然水庫」之稱。國道211、省道202兩條主幹線縱貫南北。國道309、省道303線橫穿東西,構成「兩縱兩橫」公路主骨架。供電、通訊和廣播電視三大網路覆蓋全境。
慶陽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遠在20萬年以前,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7千多年前就有了早期農耕。據《史記》記載,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在此曾與中醫鼻祖岐伯論醫,有《黃帝內經》行世,「岐黃故里」由此得名。周先祖不曾率族人「奔戎狄(今慶陽)之間」,與其子鞠陶、孫公劉等「教民稼穡」,「務耕種,行地宜」,開啟了先周農耕文化之先河,史稱「周道之興自此始」。巍巍周祖陵矗立於慶城東山之巔,殿宇巍峨。位於西峰區溫泉鄉的老公殿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華夏公劉第一廟」。
慶陽歷史悠久,夏、商時稱鬼方,為周先祖公劉邑地。西周時稱北豳。春秋戰國為戎狄之地,曾屬義渠戎國。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滅義渠戎國,置北地郡,沿至漢、晉。南北朝西魏時改置朔州,轄彭陽(今西峰區境內)、陽周(今正寧縣境內)、豳州趙輿郡、定安縣、襄樂郡、襄樂縣、獨樂縣(同屬今寧縣境內),北周時廢棄。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慶州,煬帝大業年間改為弘化郡,轄合水、馬嶺、華池、歸德、洛源、弘化、弘德7縣,唐初復為慶州,後改安化郡、順化郡,乾元初(公元758年)置慶州、並升安定軍,統轄順化、合水、樂蟠、馬嶺、同川、華池、延慶、懷安、洛源、方渠10縣;與分設的寧州(轄彭原、彭陽、安定、襄樂、真寧5縣)、原州(轄今鎮原及平涼部分地區)均屬陝西關內道。五代梁時改為武靜軍,後又復為慶州,轄順化、同川、彭原、樂蟠、華池(今合水縣境內),通遠(今環縣境內)、真寧(今正寧)、安定、定平、襄樂、寧州(今寧縣境內)、通遠軍等8縣1州1軍。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50年)置慶州團練,屬陝西路;乾德初復置慶州,慶歷元年(公元1041年)改稱環慶路;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升慶陽軍節度,宣和七年(公元1119年)改為慶陽府,轄安化、合水、彭陽3縣,與分設的環州、寧州同屬永興軍路,原州(今鎮原)屬秦風路。金初改慶陽為安國軍,旋改定安節度;皇統二年(公元1142年)置慶原路總管府,慶、環、原、寧4州同屬慶原路。元、明時期仍為慶陽府。明時隸屬陝西布政司,並增慶陽衛,轄寧州及安化、合水、環縣、真寧4縣。清康熙四年分隸甘肅布政司,雍正五年(公元1728年)裁衛歸並郡縣,統轄1州4縣,即寧州、安化、合水、真寧和環縣。民國2年(公元1913年)廢府制,歸屬隴東道(後改屬涇原道);16年(公元1927年)廢道,改隸涇原行政區。民國24年(公元1935年)甘肅省在西峰分設第三區行政督察區,轄慶陽、環縣、合水、鎮原、寧縣、正寧6縣。
1930年前後,劉志丹、謝子長在陝甘邊界一帶開展革命活動。1934年11月7日,在南梁成立了陝甘寧邊區蘇維埃政府。隨之,建立了華池、慶北縣的革命政權,1935年秋又建立了新正、新寧縣的革命政權。同年11月,成立陝甘省,轄華池、慶北等縣;成立關中特區,轄新正、新寧等縣。1936年夏,建立了環縣、曲子兩縣蘇維埃政權。將慶北縣與華池縣合並為華池縣。同年,陝甘省改為陝甘寧省,省址由陝北遷環縣河連灣,冬季又遷曲子鎮,轄華池、曲子、赤慶、固北、定環等縣。1937年陝甘寧省撤銷,成立慶環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華池、環縣、曲子3縣。1940年春,成立隴東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慶陽、合水、鎮原3縣。秋季,慶環,隴東分區合並為隴東分區,轄華池、環縣、曲子、慶陽、鎮原、合水6縣。1949年5月,關中分區改為三原分區,新正、新寧縣歸三原分區。6月,新正、新寧縣改稱正寧、寧縣,劃歸隴東分區管轄。7月27日西峰解放,8月,隴東分區改為慶陽分區專員公署,轄西峰市及華池、環縣、曲子、慶陽、合水、鎮原、正寧、寧縣8縣1市,隸屬甘肅行政公署,12月2日,改屬甘肅省人民政府。1955年9月慶陽專員公署並於平涼專員公署,1962年1月慶陽與平涼分設,復為慶陽專員公署。1968年4月改為慶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10月改為慶陽地區行政公署。1986年元月成立西峰市,慶陽地區行政公署7縣1市。2002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慶陽地區行政公署,成立慶陽市。
慶陽有璀璨的古代遺珍瑰寶。世界矚目的「環江翼龍」和「黃河古象」化石,均發掘於境內馬蓮河流域。標志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肇始的華夏第一塊舊石器出土於華池縣趙家岔。新石器時代的仰韶、齊家文化遺址和歷代古建築、石刻、墓葬及古生物化石點有近千處之多。戰國秦長城橫跨鎮原、環縣、華池三縣。古代的「高速公路」秦直道沿子午嶺穿越正寧、寧縣、合水、華池四縣。開鑿於北魏時期的北石窟寺為甘肅四大石窟之一。慶陽歷代名人輩出,各領風騷。東漢思想家王符的《潛夫論》、西晉學者傅玄的《傅子》和明代文學家李夢陽的《空同集》,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具有重要影響,是先賢們留給後世的不朽的精神遺產。
慶陽是甘肅惟一的革命老區。1927年在寧縣建立了甘肅第一個農村黨組織,1931年建立了甘肅第一支革命武裝——南梁游擊隊,1934年建立了西北第一個陝甘邊區蘇維埃政權——南梁政府。陝甘邊是我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從未丟失過的一塊保存最完整的革命根據地。後與陝北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組成西北革命根據地,為北上抗日的紅軍和黨中央提供了落腳點。這片熱土,養育了革命,也造就了一大批革命幹部,原隴東地委書記馬文瑞、專員馬錫五、華池縣長李培福皆為時代楷模。毛澤東曾分別為他們題詞: 「密切聯系群眾」、「一刻也離不開群眾」、「面向群眾」。現存的「南梁政府」舊址、河連灣陝甘寧省府舊址、山城堡戰役遺址,是國家、省、市分別確定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在血與火的斗爭中鑄就的老區精神,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留給慶陽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慶陽民俗文化獨樹一幟。刺綉、剪紙、皮影、道情和民歌堪稱慶陽「五絕」。慶陽民歌享譽「黃土歌魂」,唱遍全國的《咱們的領袖毛澤東》、《綉金匾》、《軍民大生產》三首革命歌曲,是慶陽人孫萬福、汪庭有等農民歌手的佳作。評劇精品、電影《劉巧兒》講述的就是華池縣農民封芝琴爭取婚姻自主的真實故事。在隴東道情的基礎上孕育誕生的隴劇,是甘肅惟一的新劇種。慶陽剪紙巧奪天工,以香包為代表的民間刺綉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已蜚聲海內外。目前,慶陽已獲得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的中國香包刺綉之鄉、徒手秧歌之鄉、民間剪紙之鄉、窯洞民居之鄉、五蝠皮鼓——慶陽一絕,環縣——道情皮影之鄉、溫泉鄉公劉廟——華夏公劉第一廟、周祖農耕文化之鄉、荷花舞之鄉、中國民俗文化及民間工藝美術調研基地、中國民俗藝術教研基地等11大命名。2004年,在中央電視台和央視國際網路共同組織的西部名城評選活動中,我市從170多座參評城市中脫穎而出,被評為最具藝術氣質的西部名城。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還命名慶陽市賀梅英等48名民間藝人為中國民間藝術大師;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慶陽市馬秀珍等63名民間藝人為甘肅省民間藝術家;慶陽市民間工藝美術協會命名170人為慶陽市工藝美術大師。
慶陽有著豐富的資源。境內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土層深厚,資源富集。慶陽屬乾旱半乾旱氣候,年均氣溫7℃-10℃,年日照2250小時-2600小時,無霜期140天-180天。年均降雨480毫米-660毫米。慶陽是甘肅的石油天然氣化工基地、長慶油田的主產區,石油資源儲量28.47億噸,2003年原油產量為186萬噸;西峰油田已探明三級地質儲量4億多噸,開發前景廣闊。慶陽煤炭藏覆蓋全市,全省1428億噸預測儲量中,慶陽佔1342億噸,是全省預測儲量的94%。千米以淺資源量達84億噸,具備億萬噸級大煤田建設條件。慶陽素有「隴東糧倉」之美譽,盛產小麥、玉米、油料、蕎麥、小米、燕麥、黃豆等特色小雜糧久負盛名,備受推崇。慶陽是甘肅優質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地處全國蘋果生產最佳緯度區。已被農業部列入西北黃土高原蘋果優生帶,紅富士蘋果、曹杏、黃柑桃、九龍、金棗和早勝牛、環縣灘羊、隴東黑山羊、羊毛絨等大宗優質農牧產品享譽國內外。慶陽還是全國最大的杏製品加工基地,全國規模最大的白瓜籽仁加工出口基地,全國品質最優、發展面積最大的黃花菜基地,國家特產經濟開發中心確定的全國特產白瓜籽、黃花菜示範基地。慶陽還是中醫葯之鄉,產有甘草、黃芪、麻黃、穿地龍、柴胡等300多種中草葯。慶陽工業以石化、食品、建材、醫葯為主,骨幹企業有長慶油田採油二廠、中石油集團慶陽煉化公司、甘肅通達果汁有限公司、彭陽春酒業有限公司、九連山水泥廠、西峰制葯廠等。
慶陽經濟社會發展邁上了快車道。近年來,慶陽市委、市政府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和國家實施宏觀調控政策機遇,深入實施項目帶動、強農富民、工業突破、基礎先行、開放開發、科教興市「六大戰略」,主攻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資源開發、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特色文化產業開發「一黑一綠一文」三大產業,建設隴東能源石化基地、農畜土特產品加工創匯基地和以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為重點的旅遊勝地三大基(勝)地,全力推進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全面提速、加快發展。2004年,生產總值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08.3億元,同比增長12.2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1.02億元,增長28.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5.93億元,增長16.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2.92億元,增長21.8%;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12.4億元,增長21.6%,小口徑收入完成5.48億元,增長20.44%;農民人均純收入1633元,增長8.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6250元,增長11.6%;出口創匯4136萬美元,增長63.9%,農副產品出口創匯居全省第一。
『柒』 中國慶陽在那裡
慶陽是一塊神奇的高天厚土。慶陽地處祖國大西北、陝甘寧三省的交會處,全市總土地面積27119平方公里,總人口256萬,轄環縣、華池、慶城、鎮原、寧縣、正寧、合水七縣和西峰區。地勢南低北高,海拔在885米與2082米之間。山、川、塬兼有,溝、峁、梁相間,高原風貌雄渾獨特。全境有10萬畝以上大塬12條,面積382萬畝。董志原平疇沃野,一望無垠,有13627畝,是世界上面積最大、土層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黃土原面,堪稱「天下黃土第一原」。子午嶺的400多萬畝次生林,為中國黃土高原上面積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養林,有「天然水庫」之稱。國道211、省道202兩條主幹線縱貫南北。國道309、省道303線橫穿東西,構成「兩縱兩橫」公路主骨架。供電、通訊和廣播電視三大網路覆蓋全境。 慶陽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遠在20萬年以前,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7千多年前就有了早期農耕。據《史記》記載,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在此曾與中醫鼻祖岐伯論醫,有《黃帝內經》行世,「岐黃故里」由此得名。周先祖不曾率族人「奔戎狄(今慶陽)之間」,與其子鞠陶、孫公劉等「教民稼穡」,「務耕種,行地宜」,開啟了先周農耕文化之先河,史稱「周道之興自此始」。巍巍周祖陵矗立於慶城東山之巔,殿宇巍峨。位於西峰區溫泉鄉的老公殿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華夏公劉第一廟」。 慶陽有璀璨的古代遺珍瑰寶。世界矚目的「環江翼龍」和「黃河古象」化石,均發掘於境內馬蓮河流域。標志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肇始的華夏第一塊舊石器出土於華池縣趙家岔。新石器時代的仰韶、齊家文化遺址和歷代古建築、石刻、墓葬及古生物化石點有近千處之多。戰國秦長城橫跨鎮原、環縣、華池三縣。古代的「高速公路」秦直道沿子午嶺穿越正寧、寧縣、合水、華池四縣。開鑿於北魏時期的北石窟寺為甘肅四大石窟之一。慶陽歷代名人輩出,各領風騷。東漢思想家王符的《潛夫論》、西晉學者傅玄的《傅子》和明代文學家李夢陽的《空同集》,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具有重要影響,是先賢們留給後世的不朽的精神遺產。 慶陽是甘肅惟一的革命老區。1927年在寧縣建立了甘肅第一個農村黨組織,1931年建立了甘肅第一支革命武裝——南梁游擊隊,1934年建立了西北第一個陝甘邊區蘇維埃政權——南梁政府。陝甘邊是我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從未丟失過的一塊保存最完整的革命根據地。後與陝北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組成西北革命根據地,為北上抗日的紅軍和黨中央提供了落腳點。這片熱土,養育了革命,也造就了一大批革命幹部,原隴東地委書記馬文瑞、專員馬錫五、華池縣長李培福皆為時代楷模。毛澤東曾分別為他們題詞: 「密切聯系群眾」、「一刻也離不開群眾」、「面向群眾」。現存的「南梁政府」舊址、河連灣陝甘寧省府舊址、山城堡戰役遺址,是國家、省、市分別確定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在血與火的斗爭中鑄就的老區精神,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留給慶陽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慶陽民俗文化獨樹一幟。刺綉、剪紙、皮影、道情和民歌堪稱慶陽「五絕」。慶陽民歌享譽「黃土歌魂」,唱遍全國的《咱們的領袖毛澤東》、《綉金匾》、《軍民大生產》三首革命歌曲,是慶陽人孫萬福、汪庭有等農民歌手的佳作。評劇精品、電影《劉巧兒》講述的就是華池縣農民封芝琴爭取婚姻自主的真實故事。在隴東道情的基礎上孕育誕生的隴劇,是甘肅惟一的新劇種。慶陽剪紙巧奪天工,以香包為代表的民間刺綉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已蜚聲海內外。目前,慶陽已獲得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的中國香包刺綉之鄉、徒手秧歌之鄉、民間剪紙之鄉、窯洞民居之鄉、五蝠皮鼓——慶陽一絕,環縣——道情皮影之鄉、溫泉鄉公劉廟——華夏公劉第一廟、周祖農耕文化之鄉、荷花舞之鄉、中國民俗文化及民間工藝美術調研基地、中國民俗藝術教研基地等11大命名。2004年,在中央電視台和央視國際網路共同組織的西部名城評選活動中,我市從170多座參評城市中脫穎而出,被評為最具藝術氣質的西部名城。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還命名慶陽市賀梅英等48名民間藝人為中國民間藝術大師;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慶陽市馬秀珍等63名民間藝人為甘肅省民間藝術家;慶陽市民間工藝美術協會命名170人為慶陽市工藝美術大師。 慶陽有著豐富的資源。境內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土層深厚,資源富集。慶陽屬乾旱半乾旱氣候,年均氣溫7℃-10℃,年日照2250小時-2600小時,無霜期140天-180天。年均降雨480毫米-660毫米。慶陽是甘肅的石油天然氣化工基地、長慶油田的主產區,石油資源儲量28.47億噸,2003年原油產量為186萬噸;西峰油田已探明三級地質儲量4億多噸,開發前景廣闊。慶陽煤炭藏覆蓋全市,全省1428億噸預測儲量中,慶陽佔1342億噸,是全省預測儲量的94%。千米以淺資源量達84億噸,具備億萬噸級大煤田建設條件。慶陽素有「隴東糧倉」之美譽,盛產小麥、玉米、油料、蕎麥、小米、燕麥、黃豆等特色小雜糧久負盛名,備受推崇。慶陽是甘肅優質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地處全國蘋果生產最佳緯度區。已被農業部列入西北黃土高原蘋果優生帶,紅富士蘋果、曹杏、黃柑桃、九龍、金棗和早勝牛、環縣灘羊、隴東黑山羊、羊毛絨等大宗優質農牧產品享譽國內外。慶陽還是全國最大的杏製品加工基地,全國規模最大的白瓜籽仁加工出口基地,全國品質最優、發展面積最大的黃花菜基地,國家特產經濟開發中心確定的全國特產白瓜籽、黃花菜示範基地。慶陽還是中醫葯之鄉,產有甘草、黃芪、麻黃、穿地龍、柴胡等300多種中草葯。慶陽工業以石化、食品、建材、醫葯為主,骨幹企業有長慶油田採油二廠、中石油集團慶陽煉化公司、甘肅通達果汁有限公司、彭陽春酒業有限公司、九連山水泥廠、西峰制葯廠等。 慶陽經濟社會發展邁上了快車道。近年來,慶陽市委、市政府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和國家實施宏觀調控政策機遇,深入實施項目帶動、強農富民、工業突破、基礎先行、開放開發、科教興市「六大戰略」,主攻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資源開發、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特色文化產業開發「一黑一綠一文」三大產業,建設隴東能源石化基地、農畜土特產品加工創匯基地和以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為重點的旅遊勝地三大基(勝)地,全力推進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全面提速、加快發展。2004年,生產總值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08.3億元,同比增長12.2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1.02億元,增長28.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5.93億元,增長16.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2.92億元,增長21.8%;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12.4億元,增長21.6%,小口徑收入完成5.48億元,增長20.44%;農民人均純收入1633元,增長8.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6250元,增長11.6%;出口創匯4136萬美元,增長63.9%,農副產品出口創匯居全省第一。美麗的慶陽大地煥發出蓬勃生機。
『捌』 華池縣的經濟
截至2010年,華池縣在項目區整修標准化梯田2.05萬畝,營造優質生態林1.5萬畝,種植全膜雙壟優質玉米6.69萬畝,種植優質牧草6200畝,新建「一池三改」沼氣池2000座,完成山莊、大庄兩個新農村試點村建設任務。2010年,華池縣共種植全膜玉米21萬畝,共增產糧食735萬公斤。在高效農業區發展中,華池縣創新、推廣營養塊育苗、溫室無土栽培、沼渣、沼液利用、滴滲灌等7項新技術,恢復和新建悅樂鴨窪日光溫室、溫台無公害蔬菜、張橋拱棚西甜瓜、馬登砭早熟洋芋、余家砭優質蔬菜等6個「一村一品」特色示範小區,並以此帶動華池縣建立蔬菜示範點10處,其中千畝示範點2處,使華池縣蔬菜面積達5.7萬畝。
2013年,華池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3.8萬畝,比2012年增長8.4%,糧食總產量達到13.28萬噸,比2012年增長7.7%。其中:夏糧播種面積8.89萬畝,總產量達到9245.6噸,比2012年下降0.37%,秋糧播種面積54.91萬畝,總產量達到12.35萬噸,比2012年增長8.3%。
2013年,華池縣完成荒山(荒漠)地造林面積6.2萬畝;封山育林面積達到15.2萬畝;當年實際育苗2.05萬畝,累計達到2.59萬畝;新增經濟林1000公頃,當年退耕還林還草面積200公頃,新增及改良草場面積4.9萬畝。果園面積5.93萬畝,其中:蘋果面積1.2萬畝,梨園面積0.02萬畝,桃園面積0.02萬畝,杏園面積1.75萬畝,棗園面積0.02萬畝,其它果園2.92萬畝。
2013年,華池縣規模養殖場達到44戶,比2012年增長57.0%,農業專業合作社52戶。2013年,華池縣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5994.04萬元,比2012年增長20.4%。其中: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分別為65251.12萬元、46859.6萬元、15625.88萬元、88.45萬元和344.63萬元。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52331.23萬元,比2012年增長6.1%。其中: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分別為37889.02萬元、2599.82萬元、11673.53萬元、79.26萬元和89.6萬元,分別比2012年增長3.16%、1.92%、4.74%、2.28%和7.12%,分別占第一產業增加值72.4%、4.9%、22.3%、0.2%、0.2%。 2013年,華池縣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72萬元,增長14.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含石油)707229萬元,比2012年增長14.9%。石油工業增加值702988萬元,比2012年增長14.7%,對縣域經濟貢獻率為76.5%,拉動GDP增長1.98%。華池縣共有工業企業89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6戶,規模以下企業83戶(省、市抽樣調查25戶)。
2013年,華池縣地方工業增加值18144萬元,比2012年增長30.4%,對縣域經濟貢獻率為1.97%。華池縣6戶規模以上企業完成銷售產值26111.3萬元,比2012年增長1.3%,產銷率達到98.55%,實現稅收收入907.5萬元,利潤達到521.3萬元,實現工業增加值4241萬元,比2012年增長33.8%;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13903萬元,比2012年增長29.4%。主要工業產品:原油產量194.7萬噸,比2012年增長9.8%,白酒15噸,商品酒25噸,白瓜籽45噸,工業用電量12348.84萬千瓦時,用水量達到16.37萬立方米。單位GDP能耗0.581噸標准煤/萬元,比2012年下降4.01%;單位GDP電耗654千瓦時/萬元,比2012年下降3.8%;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0.5633噸標准煤/萬元,比2012年下降1.65%。
2013年,華池縣華池縣5戶有資質建築企業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1.1億元,比2012年增長22.7%,實現增加值3.3億元,比2012年增長1.2%,完成房屋建築面積2.43萬平方米,比2012年增長14.7%。全員勞動生產率29.1萬元,利潤達到7.71萬元,實現建築業營業稅7516萬元,比2012年下降1.03%。 2013年,華池縣郵政業務總量達到405.32萬元,比2012年下降4.2%。其中:函件類業1.2萬件;包裹類業務402件;特快專遞類業務8603件;匯總業務9666筆;報刊流轉額202萬元;郵政儲蓄業務376萬元。2013年末手機達到13.22萬部,新增4.19萬部,手機普及率達到98部/百人,每百人比2012年增加31部,通寬頻25個村,互聯網和寬頻用戶達到8810戶,網路覆蓋率達到20.4%。
2013年,華池縣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9380萬元,比2012年增長10.3%,拉動GDP增長1.39%。其中:城鎮零售額52014.7萬元,比2012年增長14.44%,占整個零售總額的65.5%;農村零售額27365.3萬元,比2012年增長3.2%,占整個零售總額的34.5%。分行業看:批發零售額7887萬元,比2012年增長14.6%;零售業零售額59933.8萬元,比2012年增長16.9%;住宿業零售額835.7萬元,下降5.3%;餐飲業零售額10723.5萬元,比2012年增長16.4%,比重分別占總零售額的9.9%、75.5%、1.1%、13.5%。出口供貨值4642.94萬元,比2012年增長25.42%。出口創匯25萬美元。
2013年,華池縣全年接待遊客43.1萬人(次),比2012年增長30.4%,旅遊收入達到1.8億元,比2012年增長29.5%。
截至2013年,華池縣各類金融機構存款余額312826萬元,比2012年凈增19300萬元,增長6.6%,其中:單位存款120089萬元,個人存款181318萬元,財政性存款11410萬元,其他存款9萬元。城鄉居民儲蓄性存款180916萬元,比2012年增長13.4%。金融機構各類貸款126727萬元,比2012年增長28.2%,其中:短期貸款25001萬元,中長期貸款101726萬元。個人消費貸款104萬元,固定資產貸款4790萬元,存貸差為186099萬元,存貸比為2.47:1。年末金融機構實現凈利潤3296.5萬元,其中:農行1700萬元、農村信用社696萬元、建行656萬元、工行265萬元、郵儲銀行-20.5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