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有哪些重要的油田
位於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處哈爾濱、齊齊哈爾市這間。油田南北長140公里,東西最寬處70公里,總面積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黨中央批准開展石油會戰,1963年形成了600萬噸的生產能力,當年生產原油439萬噸,對實現中國石油自給自足起到了決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產量突破5000萬噸成為我國第一大油田。目前,大慶油田採用新工藝、新技術使原油產量仍然保持在5000萬噸以上。
2勝利油田:
地處山東北部渤海之濱的黃河三角洲地帶,主要分布在東營、濱洲、德洲、濟南、濰坊、淄博、聊城、煙台等8個城市的28個縣(區)境內,主要開采范圍約4.4平方公里,是我要第二大油田。
3遼河油田:
主要分布在遼河中上游平原以及內蒙古東部和遼東灣灘海地區。已開發建設26個油田,建成興隆台、曙光、歡喜嶺、錦州、高升、沈陽、茨榆坨、冷家、科爾沁等9個主要生產基地,地跨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13市(地)32縣(旗),總面積10萬平方公里,產量居全國第三位。
4克拉瑪依油田:
地處新疆克拉瑪依市。40年來在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個油氣田,以克拉瑪依為主,開發了15個油氣田,建成了792萬噸原油配套生產能力(稀油603.1萬噸,稠油188.9萬噸),從1900年起,陸上原油產量居全國第四位。
5四川油田:
地處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歷史,發現油田12個。在盆地內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東部4個氣區。目前生產天然氣產
2. 陝西省榆林市的企業50強有哪些
神木縣煤焦電(集團)有限公司
陝西省府谷縣天橋化工集團公司
陝西省府谷黃河集團有限責公司
陝西榮民集團
神木電化有限公司
神府恆源煤焦電化有限責任公司
榆林金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榆林萬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府谷縣恆源煤焦電化有限公司
榆林市神通路橋建築有限責任公司
榆林普惠酒業集團
陝神木玻璃有限責任公司
榆林市東洲大地集團公司
榆林市東方物資有限公司
文昌建工集團建築工程有限公司
神木縣騰龍氣化煤有限公司
陝西定邊長城鹽化集團公司
府谷縣天龍鎂業有限公司
神木四達建築工程有限公司
榆林市興亞集團
榆林市長盛路橋工程建設有限公司
榆林市成功建工有限責任公司
榆林市龍盟集團房地產開發公司
陝西三忻集團實業有限責任公司
府谷縣府光工貿有限公司
吳堡溱珠水泥有限責任公司
神府經濟開發區路橋工程有限公司
定邊縣森豪威原油運銷公司
神木縣大砭窯氣化煤有限責任公司
神木縣明化煤焦有限公司
清間巨鷹上風有限責任公司
榆林市長城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榆林龍洋機電集團有限公司
綏德縣汽車客運有限責任公司
陝西神木酒業有限責任公司
榆林羊老大集團公司
神木開發區亞華實有限公司
榆林勝利(集團)煤焦化有限公司
榆林市大成建築工程有限公司
榆林市橫山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
榆林市王貴集團新潮毛皮廠
榆陽區青電冶煉有限責任公司
榆林市永樂煤礦
榆林市新田源富元澱粉有限公司
榆林市基泰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神木煤海冶金焦電建材有限公司
榆林市懷遠建築有限責任公司
神木縣神府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陝西府谷三源能建材集團有限公司
3. 西安到榆林高鐵啥時開通
「十二五」期間,榆林將堅持「統籌規劃、適度超前」的原則,以提升網路化和現代化水平為中心,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發展保障能力。 「十二五」期間我市主要建設的鐵路、公路鐵路建設規劃
干線鐵路准神鐵路、准朔鐵路、神木北—大保當、神木(紅柳林)—瓦塘、榆林—定襄、包西第二通道、榆林—佳縣鐵路。
支線鐵路榆橫鐵路、清水溝工業園、綏德物流園、楊橋畔、魚河化工區、米脂工業園區、麻黃梁工業園區、吳堡焦化廠、橫山魏家樓、綏德義合、黃甫川—清水川—廟溝門、定邊工業園區等30條鐵路支專線。公路建設規劃
高速公路榆(林)綏(德)、神(木)府(谷)、綏(德)清(澗)、榆(林)佳(縣)、定(邊)漢(中)、安(塞)石(樓)。
國省干線公路G210 榆林過境線,沿黃公路,神木、府谷、定邊、靖邊、橫山、米脂、綏德縣城過境線改建工程,G307 青銀線三級改建和S303、 S204、 S205、 S206 二級改造。
構築通江達海的交通運輸體系
我市將按照「強化通道、完善網路、突出樞紐、注重服務」的方針,打通區域出口通道,建設連接主要城鎮、礦區、產業園區及旅遊景區的現代化交通運輸網路,構築通江達海、高效便捷的區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使榆林成為西北地區連接環渤海、輻射陝甘寧蒙晉的重要交通樞紐。
鐵路:
運力達到2.3億噸——
建成全國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
按照擴大路網規模、提高幹線運能、強化樞紐功能的要求,加強與國家路網主骨架銜接,建成准神、准朔、神瓦、神木北至大保當等干線鐵路和各專支線鐵路,開工建設包西第二通道和榆佳鐵路,啟動嘎魯圖—靖邊、定邊—延安、靖邊—延安等干線鐵路建設和西安——榆林——包頭、太原——榆林——銀川高速鐵路前期工作,推動大保當—瓦塘、綏德—延川—韓城—日照港鐵路納入國家規劃;努力完善鐵路專支線網路建設,形成連接各礦區及產業園區的現代化裝運專支線鐵路網路。五年新增干、專支線鐵路350.5公里,鐵路貨物運力達到2.3億噸,建成全國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
公路:
干線網路化、市縣高速化、縣鄉等級化、鄉村通暢化——
建成陝西第二大交通樞紐
公路網建設。加快乾線公路升等改造,基本貫通「四橫四縱」高速公路,建設馬扎梁至橫山、敏蓋兔至石馬川、神府聯絡線一級公路,改造S204、 S307、 榆補、榆烏等二級公路,打通榆林過境公路,建成沿黃等三級公路。推進農村公路通暢工程,90%以上村通油路。實現國省干線公路網路化、市縣連接高速化、縣鄉公路等級化、鄉村道路通暢化,形成以榆林為中心連接西安、北京、石家莊、鄭州、太原、呼市、蘭州、銀川的「一日交通圈」和市縣「一小時交通圈」,成為陝西第二大交通樞紐。
客貨運站建設。建設榆陽北站、東站、西站和開發區、綏德、神木、靖邊等客運一級樞紐站7個;建設榆林市東沙、南站、西站、北站、綏德、神木錦界、靖邊等一級貨運站8個,新建、改建二級客運站13個,改建三級客運站1個,形成綜合性客運樞紐。到2015年,鄉鎮客車通達率達到100%,建制村班車通達率達到80%以上。
管道:
建設榆林濟南輸氣管線——
強化市域內支線管道建設
加快油氣田集輸通道建設,優化內部集輸管線,建設榆林—濟南輸氣管線。強化市域內支線管道建設。到2015年,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氣年輸送能力分別達到1000萬噸、180萬噸和1744億立方米。
航空:
啟動府谷定邊機場建設——
構建「一主兩輔」航空運輸格局
改擴建榆陽4D級機場,啟動府谷、定邊2座4C級機場建設,構建「一主兩輔」航空運輸格局。增加航線和航班,全面提升區域內、外人流和物流通行能力;加快空港經濟區建設,增強榆陽機場航空樞紐功能。
4. 鄂爾多斯能源基地能源開發概述
一、煤炭開發現狀概述
鄂爾多斯以煤炭資源豐富而著稱,已探明儲量2300億t,約佔全國總儲量的1/6,內蒙古自治區的1/2,如果計算到地下1500m處,總儲量約有1萬億t(王再嵐,2005)。
(一)鄂爾多斯煤田分布狀況
鄂爾多斯煤田地跨陝、甘、寧、晉、內蒙古5省(區),是我國最大的多紀煤田,按地域大致分為7個含煤區:
1.鄂爾多斯東緣含煤區
位於晉、陝兩省交界處,基本上沿黃河分布,北至晉、陝、蒙交界,南止禹門口附近,東界大致在偏關—離石—蒲縣一線,相當於煤層露頭位置,西界在禹門口—綏德—佳縣—神木一線,煤層垂深2000m。南北長450km,東西寬50~100km。地理坐標東經110°15'~111°30',北緯35°55'~39°36'。包括陝西府谷、吳堡與山西河東煤田河津、保德、偏關、離石、柳林、鄉寧共8個礦區/煤產地,含煤面積18813.7km2。主要含煤地層為石炭-二疊紀太原組與山西組。太原組與山西組煤的煤類從長焰煤到無煙煤均有。
預測可靠級資源量1194.12億t,可能級372.42億t,推斷級390.41億t。埋深1000m以淺的資源量626.09億t,其中可靠級601.95億t。
2.鄂爾多斯北部含煤區
位於內蒙古西南,鄂爾多斯高原北部。北至黃河河套南緣,東至晉蒙交界的黃河向南拐彎處,西至賀蘭山西麓,南止蒙陝省區界,地理坐標東經106°40'~111°30',北緯37°38'~40°13'。包括准格爾、東勝煤田及烏蘭格爾煤產地,含煤面積62368.5km2。
該區含煤地層為石炭-二疊紀太原組、山西組與中侏羅世延安組。太原組為中灰、特低硫煤;山西組為中灰、特低硫煤;太原組為中灰、中硫煤;延安組為低灰、特低硫優質不粘煤。
全區預測資源量可靠級2627.3億t,可能級6794.68億t。埋深淺於1000m資源量985.83億t,其中可靠級951.14億t。
3.陝北含煤區
位於陝北中部,西北至陝蒙交界,與鄂爾多斯北部含煤區相連,東南至中侏羅世延安組與晚三疊世瓦窯堡組煤層的可采邊界,地跨神木、榆林、橫山、靖邊、定邊、吳旗、子長、安塞、延安、富縣等市(縣)。地理坐標:東經107°15'~110°45',北緯36°05'~39°16'。該區包括新民、神北、榆神、榆橫、安邊、定邊6個煤產地,以及子長三疊紀煤田的子長、牛武煤產地,含煤面積28765.1km2。
含煤地層為中侏羅世延安組與晚三疊世瓦窯堡組。其中延安組煤為特低磷、中、高發熱量的不粘煤和長焰煤。
全區10個預測區預測可靠級資源量853.18億t,可能級12.07億t。埋深1000m以淺的資源量252.43億t,其中可靠級240.36億t。
4.鄂爾多斯西部含煤區
位於甘肅東部及寧夏東南的固原、靈武及鹽池地區,地理坐標:東經106°25'~108°40',北緯35°25'~38°20',包括甘肅華亭煤田及安國—峽門、慶陽、砂井子及寧夏固原、鹽池、靈武—馬家灘等6個煤產地,含煤面積21818.14km2。
含煤地層為石炭-二疊紀山西組與中侏羅世延安組。山西組煤為中灰、特低硫氣煤。延安組煤多為低—中灰、低硫長焰煤。
全區預測資源量可靠級1819.65億t,可能級685.58億t,推斷級168.63億t。埋深淺於1000m資源量218.54億t,其中可靠級68.88億t。
5.桌子山、賀蘭山含煤區
位於寧夏北部,北跨內蒙古桌子山與阿拉善左旗,南至韋州,沿黃河兩側分布,包括寧夏萌城、韋州、石溝驛、橫城、石炭井、石嘴山市及內蒙古阿拉善左旗、桌子山8個煤田、煤產地。地理坐標東經:105°46'~107°11',北緯37°07'~39°52'。含煤面積4752.28km2。
含煤地層為石炭-二疊紀太原組、山西組與中侏羅世延安組。石炭-二疊紀煤以焦煤與貧煤無煙煤佔多。太原組煤為中灰、中硫、低磷、高熱值動力、煉焦用煤。山西組煤以中灰、特低硫煤為主。延安組煤為低—特低灰、特低硫、高熱值煙煤、無煙煤,汝箕溝優質無煙煤馳名中外,為特優質無煙煤基地。
全區預測資源可靠級296.32億t,可能級318.49億t,推斷級111.14億t。埋深淺於1000m的預測資源量208.98億t,其中可靠級117.55億t。
6.渭北含煤區
位於渭河北岸,關中平原東北部。東以黃河為界,與鄂爾多斯含煤區南端的山西鄉寧煤產地相鄰,南部及西部分別至嵯峨山、將軍山、堯山、露井一線與嵯峨山—鳳凰山一線的石炭-二疊紀含煤地層底界露頭線,北至太原組埋深-1300m標高。含煤區東西長200km,南北寬30~55km,含煤面積8010.6km2。地跨韓城、澄城、合陽、白水、蒲城、洛川、黃隴、宜川、宜君、銅川、黃陵、旬邑等12個市(縣)。地理坐標:東經107°55'~109°35',北緯39°45'~36°05'。渭北含煤區即渭北石炭-二疊紀煤田,自東而西分為韓城、澄合、蒲白、銅川等4個礦區。含煤地層為石炭-二疊紀太原組、山西組。
19個預測區預測可靠級資源量105.57億t,可能級113.05億t,推斷級194.63億t。埋深1000m以淺的資源量102.08億t,其中可靠級89.91億t。
7.黃隴含煤區
位於陝西中西部,鄂爾多斯盆地南緣。北起陝甘邊界,南至中侏羅世延安組剝蝕露頭線,東至葫蘆河,西止隴縣峽口,地跨黃陵、旬邑、彬縣、永壽、麟游、鳳翔、千陽、隴縣等縣,地理坐標:東經106°35'~109°15',北緯34°46'~35°05'。黃隴含煤區即黃隴煤田,自東而西有黃陵、焦坪、旬耀、彬長、永隴5個礦區、煤產地,含煤面積5230.5km2。
含煤地層為中侏羅世延安組,煤類多為中低灰、低硫、低磷長焰煤、不粘煤與弱粘煤。
10個預測區預測可靠級資源量40.64億t,可能級27.70億t,推斷級30.36億t。埋深1000m以淺預測資源量68.34億t,其中可靠級40.64億t。
(二)鄂爾多斯煤礦區分布狀況
鄂爾多斯能源基地煤炭開采區主要分布黃土高原的陝西韓城—銅川—彬長—黃陵等渭北煤礦區、陝西神府及內蒙古東勝煤礦區,甘肅的平涼華亭煤礦區,寧夏的靈武、石嘴山、石炭井煤礦區,內蒙古烏達、烏海、包頭石拐煤礦區等。其中侏羅紀煤礦區主要分布在陝北的焦坪、彬長、黃陵、神北、新民、榆神礦區和蒙西的東勝礦區,這些礦區儲量豐富,煤質優良,煤層埋藏淺且穩定,構造簡單,是我國21世紀前期主要煤炭開發區。
(三)鄂爾多斯煤炭資源開發狀況
該區煤炭資源開發程度較高,盆地所跨五省區均不同程度地對區內煤炭進行了開發利用,煤炭產能超過200萬t/a的主要煤礦區有6個,寧夏的石炭井產能589萬t/a,烏達289萬t/a和石嘴山270萬t/a;陝西的銅川521萬t/a,韓城365萬t/a。盆地內陝西省的煤炭企業有70多個,但一半以上為小型煤礦。2000年煤炭產量達3156萬t。甘肅省的隴東區位於鄂爾多斯盆地的中西部,目前開發利用的煤田主要有華亭縣華亭煤田和崇信—華亭縣安口新窯煤田。兩個煤田2002年產量達823萬t。寧夏位於盆地的煤炭企業100多個,以小型礦山為主,佔90%以上。2002年煤炭產量達到1531萬t。在內蒙古位於鄂爾多斯盆地內的大中型企業共有40家,2001年產量達3671萬t(李新玉,2005)。
二、石油資源開發現狀
鄂爾多斯盆地是一個富含石油、天然氣、煤炭、煤層氣及砂岩型鈾礦的大型綜合能源盆地。盆地內石油總資源量85.88億t,其中可采儲量約24億t,探明程度僅20%;天然氣總資源量10.70萬億m3,探明儲量1.18億萬m3,擁有蘇里格、烏審旗、靖邊、榆林4個探明儲量超千億立方米的世界級大氣田。
(一)勘探歷程
盆地的石油勘探歷史悠久,陝北的延長油礦是我國發現最早並投入開發的油田。從1907年延長縣鑽探的我國大陸第一口石油陸井(延1井)算起,石油勘探歷經95年的漫長歲月,可分為6個發展階段。
1.初始勘探階段(1907~1949年)
這一階段長達42年之久,經歷了清末官辦(1907~1911年)、中美合辦(1914~1919年)、民國官辦(1932~1934年)和陝甘寧邊區政府辦礦4個時期。許多中外地質學家對盆地進行過石油地質調查,但工作零星,主要限於陝北淺油層分布區,累計鑽探淺井52口,進尺1.2994萬m,採油6035t。
2.區域勘探階段(1950~1960年)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陝甘寧地區的石油勘探十分重視,著眼全盆地,整體規劃,分階段實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先後組建94個地質隊/年,68個物探隊/年(含地震、重磁力、電法、大地電流),對全盆地進行區域地質、物探普查、詳查及細測。1954年完鑽的郎9井鑽入二疊系石千峰組423m,井深2646m,延長組鑽遇168m厚的含油層。1955年完鑽的延伸1井鑽入奧陶系306m,建立了盆地東部比較完整的地層剖面。通過以上工作,基本查明了盆地輪廓、地層分布及生儲蓋組合,盆地周緣發現265個局部構造,404處地面油苗,對盆地含油遠景的認識取得很大進展。1959年首次在馬家灘構造延長組第二段鑽遇長8油層,初產原油0.507m3/d;1960年李莊子構造延安組延5油層獲工業油流,實現了盆地西部找油的突破。
3.盆地西緣構造油藏勘探階段(1961~1969年)
60年代,石油勘探的重點由三疊系轉移到侏羅系,有構造油藏為勘探目標,在靈武、鹽池、定邊地區發現了一批新油田。
1965年,在李莊子構造發現了延6~8新油層,李探8,15兩口井分別獲日產19m3,20m3的工業油流,開創了盆地石油勘探的新局面。
1966年,位於馬家灘構造的馬探5井第一次採用壓裂改造工藝,獲得工業油流,為改造延長組低滲透油層,提高單井產量開辟了新途徑。
1967~1969年進一步向南發展,1967年於家梁構造獲得油流;1968年發現馬坊、大水坑兩個油田,1969年發現王家場、大東兩個油田。
此外,地質部第三普查大隊在盆地腹地的慶陽、華池、吳旗地區鑽探慶參井、鎮參井、華參井、志參井、吳參井也見到好的含油顯示,其中,慶參1井延長組油層經壓裂改造,日產油3.1t。發現新的含油領域。
4.盆地南部侏羅系古地貌油藏勘探階段(1970~1979年)
1970年石油部在盆地南部部署18口區域探井,慶陽、華池、吳旗地區4000km2范圍鑽探的9口井,均發現油層,6口井獲工業油流,展示了盆地南部石油勘探的良好前景。
為了全面加快鄂爾多斯盆地石油勘探步伐,1970年9月,國務院及中央軍委決定組建長慶石油勘探指揮部,在盆地南部10萬km2范圍內,以隴東、靈鹽、陝北3個地區為目標,開展大規模的石油會戰,按照「區域展開、重點突破、分區殲滅」的部署原則,先後組建離了區域偵察、圍殲馬嶺、擴大華池、發展吳旗、出擊姬原、鑽探兩河、進軍定邊等戰役,完鑽石油探井1252口,進尺198.3萬m,520口獲工業油流,探井成功率41.5%,建立了侏羅系成藏模式。探明或控制馬嶺、城壕、華池、南梁、吳旗、直羅、下寺灣、東紅庄、紅井子、馬坊、大水坑、李莊子、馬家灘、擺宴井14個油田。發現元城、油房庄、王窪子等26個新油藏。新增含油麵積483.8km2,探明石油地質儲量9171萬t,為年產130萬t奠定了基礎。
5.盆地東部三疊系三角洲油藏勘探階段(1980~1994年)
三疊系延長組的勘探從科技攻關入手,通過對延長組沉積體系、砂體分布、儲層演化及石油富集規律的研究,提出了「東探三角洲,西探水下扇」的戰略方針,首先對安塞三角洲進行整體解剖,用5年時間,投資7100萬元人民幣,鑽井126口,發現安塞油田王窯、侯市、杏河、坪橋、譚家營5個含油區塊,連同侏羅系新增含油麵積206km2,探明地質儲量1.0561億t,可采儲量2122.7萬t,成為盆地第一個億噸級大油田。連同其他地區,15年累計含油麵積409.8km2,探明地質儲量2.0923億t
6.開拓進取,石油勘探大發展階段(1995~2005年)
7年來,石油勘探按照「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商業儲量為目標,立足三疊系,兼探侏羅系;立足全盆地,主攻陝北」的發展戰略,大打勘探進攻仗和科技攻堅戰,陝北及隴東的石油勘探都取得重大進展,新增含油麵積1411.9km2,探明石油地質儲量7.0356億t,7年新增石油探明儲量占歷年探明石油儲量的70%,是盆地石油儲量增長的最快時期,為石油產量的大幅度增長創造了條件。
其中,陝北地區的勘探以三角洲成藏理論為指導,探明靖安大油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6335億t,成為盆地第二個億噸級大油田。安塞油田的二次勘探碩果累累,新增石油探明儲量2.1050億t,相當於以往探明儲量的2倍。隴東地區發現西峰、南梁油田午6井區、鎮北等新油田;華池等老油田的含油麵積進一步擴大,探明儲量大幅度增長。特別是西峰油田的發現,開創了特低滲透油層勘探的新局面。
(二)開發歷程
1.初始階段(1907~1969年)
鄂爾多斯盆地石油開發的歷史悠久。從1907年延1井獲工業油流、發現延長油田算起至1949年,石油開發雖經過清末石油官場(1907~1913年)、民國實業廳、資源委員會(1914~1934年)、陝甘寧邊區政府(1935~1949年)3個時期,但都處於初始階段,規模小、不正規,產量小,42年間累計採油僅6035t。正規的石油開發始於1953年延長油田的開發,採用100m井距的井網,裸眼完井後,以爆炸含油段為增產措施,月產量10t以上。1954年投入開發的永坪油田埋藏淺、物性差,含水高,埋深僅200~500m,採用50~100m井距,裸眼完井,初期井均日產油0.096t。
2.起步階段(1970~1979年)
1970年李莊子油田的開發及1973年馬嶺油田的開發,拉開了盆地石油現代化開發的帷幕。馬嶺油田的開發,採用壓裂投產、早期注水、抽油開採的新工藝,原油產量穩定增長,鄂爾多斯盆地原油產量由1971年的7萬t,上升到1979年的113萬t,突破了百萬噸大關。
3.穩定階段(1980~1990年)
80年代,盆地的原油產量處於穩定發展期。1980年,原油產量上升為141萬t,其後雖有華池、元城、油房庄、樊家川等油田投入開發,增產幅度不大,盆地的原油產量穩定在(160~180)萬t之間。
4.大發展階段(1991~2005年)
90年代,隨著安塞、靖安等油田的投產,鄂爾多斯盆地原油產量進入快速增長期,年年邁上新台階,1991年超過200萬t,1996年超過300萬t,1997年達到476萬t,2001年達到836萬t,2002年突破千萬噸,截至2004年達到1326萬t(圖3-1)。
(三)開發程度
截至2005年底,鄂爾多斯盆地共發現安塞、靖安、馬嶺、華池等47個油田,探明含油麵積2720.3km2,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3.453億t,可采儲量2.40131億t。40個油田投入開發,動用地質儲量7.695214億t,可采儲量1.58217億t,剩餘地質儲量5.757791億t,可采儲量8826.71萬t,採油井總數19039口,採油開發總數16344口,注水井總數2306口,注水開發井數2981口,累計生產原油7223.188萬t。
圖3-1 鄂爾多斯盆地歷年石油產量直方圖
(四)石油開采現狀及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在原石油工業部「多層次開發」政策指導下,隨著安塞以北油區勘探成功,鄂爾多斯盆地原油開采范圍迅速擴大,產量逐年遞增,其中延安市原油年產量已達近200萬t。
1.開發層次多,管理水平、技術水平參差不齊
目前,在鄂爾多斯盆地形成了長慶油田、延長油礦管理局和縣區石油鑽采公司(在陝北地區存在)3個層次並舉共同開發的格局。其中,除長慶油田採用原油集中輸運、污水集中處理回注外,其他幾乎全部採用單井或集中排污的方式。延長油礦管理局所屬油井集中輸運,在選油站脫水,脫出的含油廢水經簡單隔油處理外排。縣區石油鑽采公司由於其開發商來源復雜,不易統一作業規程,絕大多數採用非常簡陋、落後的脫水技術,脫出水含油濃度很高。
石油開發管理混亂最嚴重的地區是陝北延安榆林地區。該區也是我國石油工業的發祥地。1993年以來,由於管理混亂,部分縣級政府違法越權發放石油開采證,因而形成了除國有長慶石油勘探開發局和延長油礦外,還有以各種形式名義掛靠在延長油礦名下的各縣鑽采公司及個體採油者,陝北地區已成為全國唯一有民采從事石油開採的地區。不同企業的石油採收率見表3-1。
表3-1 陝北地區不同企業石油採收率表
從表3-1可見,長慶油田公司與延長油田同在同一地區開采低滲透石油,由於民采開發的規模小,開采技術水平低,其石油平均採收率為8%。長慶油田公司一次採收率是20.5%,通過注水驅油等工藝技術後二次採油累計採收率可達30%,即地方及個體採收率僅相當於長慶油田公司總採收率的26.67%,換言之,造成了73.33%的資源無法獲取,造成了寶貴的石油資源浪費與破壞。
2.油田滲透率低、面積大
鄂爾多斯盆地主要開采侏羅系延長統和三疊系延長統兩個含油層系,均屬世界罕見的超低滲透油田,平均滲透率只有0.49mD。這一特點決定了該地區油井單井產量較低,油井采出油含水率波動范圍大,並且隨開采時間的延續,采出油含水率呈增加趨勢。另外,油田面積大,油井分散在各個河谷、溝岔、山峁,造成石油類污染范圍廣、難以治理。
3.水土流失嚴重,非點源污染普遍存在
鄂爾多斯盆地採油區屬黃土高原的丘俊溝壑區,植被差、水土流失嚴重。石油類非點源污染對該地區水環境將造成嚴重的污染。
5. 榆林是陝西最富的地方嗎
「十一五」開局之年,省委、省政府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出發,提出「陝北要實現跨越式發展」。作為「陝北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榆林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上下必須認清形勢,搶抓機遇,增強加快發展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奮起直追,乘勢而上,在「十一五」期間實現全市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新目標。
一、實現跨越式發展是榆林加快發展的必然要求
當前,榆林市已經進入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同時也面臨很大的發展競爭壓力。全國各地都在你追我趕、競相發展,千方百計搶占競爭制高點。誰發展得速度快、水平高,誰占據的市場份額就大,誰就能掌握經濟發展的主動權。這種競爭會越來越激烈。但從榆林發展現狀來看,要實現跨越式發展還面臨著三大失衡問題和三大瓶頸制約。三大失衡:一是區域內南北經濟發展嚴重失衡。南北縣區的經濟發展差距呈逐步擴大趨勢,2005年南六縣的生產總值僅佔全市的9.7%,人均GDP僅佔到全市平均水平的30%,地方財政收入總和僅佔全市的3.2%。二是城鄉之間收入失衡。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全國水平低1452元,比全省水平低249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率為3.4:1。三是產業結構失衡。產業層次低,經濟增長方式主要為投資拉動型、資源輸出型的粗放式增長。三大瓶頸:一是交通運輸、二是水資源、三是生態環境。存在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發展不快所致,解決這些問題的唯一出路也必須靠發展,而且絕不能是一般的慣性發展,必須是順應發展大勢,打破發展常規,發揮後發優勢,向更高層次邁進的跨越式發展。
實現跨越式發展已具備了良好基礎和條件。經過這些年埋頭苦幹,榆林各項事業都有了長足發展。2005年,全市GDP達到320億元,增長18.1%,由「九五」末佔全省GDP的4.8%提高到8.7%,比「九五」提高了5.4個百分點,綜合實力由全省排名第七位提升到第五位;人均GDP由「九五」的2377元增長到9723元,由全省平均水平的52%提高到99%;增長速度逐年加快(2001年至2005年GDP增長速度呈逐年上升趨勢,分別為:10.8%、15.2%、16.3%、17.5%、18.1%),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協調性不斷改善,這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財力與物力基礎。同時,經過多年的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對外開放,形成了自主增長、多點支撐的格局,實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的明顯轉變,進一步增強了抗風險能力;經過多年打基礎、抓管理、上水平,城市軟硬環境大為改觀,有力提升了城市功能,拓展了發展空間;經過多年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發展思路越來越清晰,也造就了一支過硬的幹部隊伍,全市上下精神振奮,幹事創業的熱情日漸高漲,加快發展的內在活力越來越強。這些都構成了榆林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成為目前榆林大好形勢的顯著標志。從發展大勢上看,榆林跨越式發展的機遇十分難得;從物質基礎上看,榆林跨越式發展的平台已經搭起;從運行軌道上看,榆林跨越式發展的方向已經明確。
二、高點起步,明確跨越式發展的目標任務
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圍繞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榆林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跨越式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以人為本的發展思路,抓住西部大開發的良好機遇,以建設國家能源化工基地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契機,發揮能源資源優勢,挖掘人文資源優勢,打造區位功能優勢,統籌能源產業與相關產業協調發展,統籌能源開發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統籌城鎮與農村、南部與北部、中省企業與地方經濟協調發展,實現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交通建設和生態治理三個方面的突破。據此,提出了跨越式發展的思路:即圍繞建設西部經濟強市、特色文化大市、綠色生態名市三大目標,實施項目帶動、城鎮化帶動、信息化帶動、科教興榆和人才強市五大戰略,大力發展能源經濟、城市經濟、生態經濟、區域經濟四大經濟,實現經濟又快又好發展。
能源經濟和城市經濟是構成經濟強市、特色文化大市的主要載體;生態經濟將在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綠色生態名市建設的同時,打造榆林新興產業集群;區域經濟要成為建設區域中心城市,提高榆林經濟擴張力的功能經濟。四大經濟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十一五」期間要以建設國家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為重中之重,強力推進能源經濟,帶動城市經濟、生態經濟和區域經濟發展,以城市經濟、生態經濟和區域經濟促進能源經濟發展。
三、抓住關鍵,把握好推進跨越式發展的重點
(一)建設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
在能源化工基地建設中,一是要積極探索資源開發的新機制。堅持科學合理持續的開發方針,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走「信息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比較效益高、加工程度高、工業化標准高、環境代價低」的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煤電及載能基地、煤化工基地、煤油氣鹽化工基地。在開發方式上,堅持有限化、有序化、市場化、鏈條化、生態化和集團化的方針。二是要做大做強五大支柱產業。煤炭。圍繞煤炭資源的轉化利用,建設一批大型現代化礦井,加快整合、改造現有地方礦井,提高生產能力和資源回採率,建設一批地方煤炭工業項目,提升地方煤炭開采水平。「十一五」期間,全市煤炭產量控制在1.5億噸左右,建成我國重要的煤炭生產轉化基地。油氣。提高天然氣生產凈化能力,擴大石油勘探和開采面積,提高生產能力和加工能力。到2010年,天然氣產能達到120億立方米,原油產量達到800萬噸,原油加工能力達到300萬噸。鹽。擴大勘探與開發,提高生產和轉化能力,到2010年,生產能力達到200萬噸。電力。加快「西電東送」火電基地建設,到2010年,形成800萬千瓦火電裝機容量;利用煤電優勢發展載能工業,形成500萬噸載能產品的生產能力;在建設電源點的同時,配合「西電東送」電源點建設,使榆林電網與全國聯網,規劃建設500KV、1000KV超高壓輸變電線路,形成結構合理、運轉協調、安全穩定的供用電網路。化工。以煤轉變為突破口,重點發展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烯烴等化工工業,同時將煤、氣、鹽等優勢資源進行科學組合,發展精細化工生產,到2010年,力爭形成400萬噸煤制油、600萬噸甲醇、80萬噸聚氯乙烯、50萬噸煤焦油加工生產能力。三是積極發展六大工業集中區。府谷火電載能工業集中區。以坑口火電基地為核心,發展電石、硅鐵、金屬鎂等高載能產業,規劃建設府谷廟溝門、清水川、段寨和郭家灣煤電一體化和府谷150萬噸焦化項目。榆神煤電化工工業集中區。以煤電化工為主導產業,建設大型坑口電廠、甲醇裝置、甲醇制烯烴(MTP)裝置和聚丙烯裝置、煤制油裝置和大型煤電鋁一體化項目,實現煤電化工向精細化工的轉化。榆橫煤化工工業集中區。採用先進的煤液化制油工藝和合成油工藝,形成集煤化工、鹽化工、石油化工、精細化工為一體的國家級、超大型煤化學工業生產基地。榆米綏鹽化工工業集中區。利用煤、氣、鹽綜合配置優勢,以鹽化工產業為核心,規劃建設30萬噸聚氯乙烯、10萬噸氯酸鈉、200萬噸工業鹽、100萬噸純鹼等項目。定靖油氣化工工業集中區。擴大以定靖為中心的石油、天然氣產能建設,提高天然氣凈化能力和石油加工能力。吳堡煤焦化工業集中區。煤炭生產能力達到360萬噸,焦炭生產能力達到200萬噸。
(二)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按照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規劃先行、分類指導、試點示範、基礎突破」的工作思路,全面扎實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要以「強五基、促五化」為重點,把發展生產放在第一位,從解決老百姓飲用水、行路、推廣沼氣、發展庭院經濟、繁榮農村文化等方面入手,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重中之重,為整體推進新農村建設打好基礎。全面啟動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百村示範」活動,重點抓好榆陽、綏德兩個示範縣區和靖邊爾德井、米脂高西溝兩個示範村建設,積累經驗,以點帶面,逐步推進。同時,加快新農村建設,要大力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有效減少農村人口數量,著力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傳統村落向新村鎮、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三個轉變」。加快城市、工業園區和中心鎮、中心村建設,引導失地農民和農業人口向工業園區和城鎮轉移。要根據白於山區、黃河沿岸土石山區、南部丘陵溝壑區地廣人稀、居住分散的特點,採取整村吊庄移民的辦法,把不適宜居住地區的村民有計劃、有組織地整體搬遷到北部風沙草灘區。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
圍繞城市發展、產業布局、人口分布以及對外經濟聯系對交通運輸提出的要求,按照適度超前、統一規劃、突出重點、多元化投資的原則,加強骨幹工程建設,形成比較完善的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現代化綜合交通信息網路體系。公路建設。建設「兩橫兩縱」主骨架和十條公路次骨架,形成布局合理、等級搭配優化的公路運輸骨幹網架,實現以榆林為中心,連接北京、西安、太原、呼和浩特、包頭、銀川、蘭州等大中城市的「一日交通圈」,形成通江達海的交通網路。到2010年,實現通縣公路高速化,通鄉公路油路化,通村公路暢通化,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760公里,一級公路達到200公里,二級公路達到1650公里,路網密度達到42公里/百平方公里。鐵路建設。以拓展外連通道、增加路網密度、提高運輸能力為目標,建成太原至中衛鐵路榆林段、西安至神木鐵路復線、能源化工基地鐵路專線及綏德鐵路樞紐工程,形成市內「兩橫一縱」鐵路新格局。到2010年,全市鐵路營運里程達到854公里。機場建設。建成4C級機場,開通北京、西安、上海、廣州等國內大城市航班,成為陝西第二大航空港。水利設施建設。建設王圪堵、采兔溝、朱蓋溝水庫,開發黃河岩溶水,開工建設黃河調水工程。信息化設施建設。重點推進「1231」信息化工程建設,即一張寬頻城域網(覆蓋全市的信息傳輸城域網)、兩個應用平台(電子政務平台和電子商務平台)、三個服務中心(計算機技術服務咨詢中心、榆林RA注冊中心、計算機防病毒中心)、十大應用領域(政府辦公、企業、城建、教育、醫療、金融、農業、旅遊、社區、個人),把榆林建成連接晉陝寧蒙毗鄰地區的信息中心和陝西第二信息樞紐。
6. 府谷的油煤氣層由中石油還是中石化或者是延長石油這三家中的哪家來開發的
很少聽說府谷有油和氣,主要是開採煤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