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礦產資源基礎與潛力
一、基礎地質調查
阿勒泰地區成礦地質條件優越,位於世界著名的成礦帶的中段,礦產資源潛力巨大。阿勒泰地區基礎地質調查工作在新疆全區處於領先水平,地質工作程度較高。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為阿勒泰地區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奠定了基礎。阿勒泰地區至 2008 年底已完成了全地區基岩露頭區的1∶20 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面積約9. 2 萬 km2,完成了 1∶ 5 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面積約1. 2 萬 km2,1∶ 20 萬水系沉積物測量除西北部高山區 ( 友誼峰南部,面積約4 200km2) 外,其餘基岩露頭區均已覆蓋,部分地區完成了 1∶ 5 萬化探工作。另外,還開展了1∶10 萬至1∶20 萬航磁、航重及 1∶ 5 萬航空綜合站及地電、地磁測量等工作 ( 表 3-1) 。但相比全國而言,基礎地質工作欠賬較多,地質工作程度相對較低,如 1∶5 萬的區域地質調查僅完成了全地區面積的10. 19%,1∶5 萬物探普查只完成了0. 93%。
表 3-1 阿勒泰地區基礎地質工作情況完成情況
資料來源: 新疆地礦局第四地質大隊,地質項目調查工作建議匯報和地質勘查成果匯報資料,2008; 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局,阿勒泰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研究,2003。
伴隨著基礎地質工作的開展,地學科研也取得了較好成果,各地勘單位、科研院所等在本地區開展了大量的專項研究,地學科研工作基礎扎實,特別是國家 「305」項目的實施,取得了豐碩成果。近年來公開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加快了成果轉化,注重社會效益。上述基礎地質調查和科研工作為礦業特區資源潛力分析評價提供了基礎。
二、礦產資源勘查
阿勒泰地區位於哈-中-蒙世界級黑色、有色金屬成礦帶中部,是我國重要的礦產資源集中區之一,是新疆乃至全國重要的礦產資源基地。下面分別就地區能源、金屬、非金屬礦產進行闡述。
( 一) 能源礦產
1. 油氣
歷史上看,阿勒泰地區屬於少油氣的地區。近年來通過地區對油氣資源的勘查顯示:油氣資源比較豐富,前景較好,烏倫古河區域具備形成中型油氣田的地質條件,該區域內烏倫古坳陷、布爾津盆地、福海盆地均具有良好的油氣資源勘探潛力。2006 年,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投資9 億元,在福海縣境內獲得天然氣流,2008 年已形成日產30 萬 m3的天然氣規模,有 20 多口油井正式產油。2008 年,地區原油產量約 2. 2 萬 t/a。在地區南緣滴水泉以西一帶,已施工油、氣、水井 119 口,其中出油氣井 87 口,油氣資源前景較為可觀。
2. 煤炭
阿勒泰地區在歷史上屬於缺煤地區,其煤炭資源的特點: 一是規模小,二是分布不均衡。截至 2008 年底,區內尚未發現大中型煤礦。沿額爾齊斯河南吉木乃的托斯特—福海吉拉溝—富蘊的卡姆斯特—青河卡拉塔什一帶均為地區煤炭資源重點勘查區。以上大體沿准噶爾盆地東、北、西北緣呈半環形分布,含煤地層的埋深隨著向准噶爾盆地中心延伸由淺變深。其中卡姆斯特一帶為主要煤田區,總面積約 7 400 km2。從行政區劃看,含煤地層主要分布在富蘊、青河、福海、吉木乃縣等境內。
依據阿爾泰區域地質背景,阿勒泰地區在北屯、布爾津縣城至吉木乃縣城以及烏倫古河段扎河壩以西一帶的大片第三系覆蓋區,都有上述石炭紀、二疊紀、侏羅紀含煤斷陷盆地存在的可能,但覆蓋層一般厚達幾十米至上百米,表明煤炭資源潛力大。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十師在富蘊縣卡姆斯特至三巴斯陶一帶探明煤炭儲量 6 000 萬 t。2007 年富蘊縣煤炭勘查取得了較好找礦成果,多個勘查區塊可采厚度可達 7 ~ 10 m,顯示出良好的煤炭資源勘探開發前景,截至2008 年底已探明儲量10. 26 億 t,遠景儲量500 億 t。在吉木乃縣諾海—哈爾交一帶和山巴斯套至德倫山一帶煤炭資源潛力巨大,今後應加大煤炭資源勘查力度,提高儲量級別,為礦業特區煤電、煤化工基礎建設提供堅實的煤炭資源保障。
阿勒泰地區現有煤炭探礦權 142 個,主要分布在富蘊卡姆斯特地區,另外福海、吉木乃等縣市也有分布。綜上所述,地區煤炭勘查程度低,大部分為預查,資源潛力大,應進一步加大勘查開發力度。
( 二) 金屬礦產勘查
阿勒泰地區金屬礦產勘查工作大體上可分為 3 個階段,每個階段呈現不同的特點,找礦成果顯著。
1. 地質勘查情況
第一階段 ( 新中國成立至 20 世紀 60 年代初) 。以鐵、稀有、砂金等礦產勘查為主。新中國成立前,新疆對鐵礦基本未做過地質工作,僅 20 世紀 30 ~40 年代有少數地質學家做過菱鐵礦地質勘查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新疆大規模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航空磁力測量等基礎地質工作,1958 年 「全民大煉鋼鐵」,極大地促進了鐵礦的找礦和勘查,在 50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初,就發現和評價了一大批磁力異常和鐵礦產地,如阿勒泰蒙庫鐵礦等也在其中。新疆是我國開展稀有金屬礦產勘查工作最早的地區,尤其是阿勒泰地區,早在 1935 ~1950 年,前蘇聯及我國的地質學家對阿爾泰山進行過花崗偉晶岩型稀有金屬找礦,地層和金礦等調查工作。前蘇聯對可可托海 3 號脈等稀有礦進行勘查開采。1950 ~1954 年,中蘇合作,統一對阿勒泰地區稀有礦山勘查和開發進行管理,前蘇聯專家編寫了許多重要的研究報告。1955 年由中國新疆有色金屬公司對阿勒泰地區稀有金屬礦進行勘查和開發管理,阿勒泰地區稀有金屬礦產勘查開發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第二階段 ( 20 世紀 60 年代初至 70 年代末) 。主要以花崗偉晶岩型稀有金屬礦產勘查為重點。這一階段主要由我國地質學家對阿爾泰偉晶岩進行了系統研究,取得豐碩成果。阿勒泰地區偉晶岩的研究始於 1964 年,至 20 世紀 70 年代末,原冶金部地質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新疆地勘局以及新疆工學院等科研院所、高校,對阿勒泰地區柯魯木特和可可托海等地偉晶岩的礦物學、礦化特徵、構造地質及控礦構造進行了研究,進一步深化了對偉晶岩成礦地質條件和特徵的認識。這些研究為稀有金屬礦產勘查工作提供了理論基礎。
第三階段 ( 20 世紀 70 年代末至今) 。主要以有色金屬、貴金屬礦產勘查為主。在火山成礦、層控成礦、多源多期多成因等成礦理論和阿爾泰山南緣是哈薩克成礦區阿爾泰東延區等新的找礦思路推動下,1997 年至 「305」項目實施前期,新疆地勘單位在阿爾泰山南緣開展了大規模的中、大比例尺地物化探綜合找礦和鐵、金、銅鎳、鉛鋅礦等普查工作。1978 年新疆地礦第四大隊發現喀拉通克銅鎳礦並開始進行有色金屬勘查,1984 年新疆地礦第四大隊發現哈巴河縣阿舍勒銅鋅礦床,新疆有色 706 隊發現阿勒泰市鐵木爾特銅多金礦床,至此,阿勒泰地區有色金屬礦產勘查工作進入到一個新的時期。由於在鉛鋅的找礦思路上有了新的認識,相繼發現了可因布拉克銅鋅礦、紅敦鉛鋅礦 ( 1985 年) 、可可塔勒鉛鋅礦、阿巴宮鉛鋅礦 ( 1986 年) 、阿克哈仁鉛礦 ( 1987 年) 等一批礦床。在「七五」、「八五」期間,由於地勘單位與 「305」項目科研單位進行了勘查-科研一體化的聯合攻關,阿爾泰山南緣有色金屬成礦帶地質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地質找礦取得重大突破。就貴金屬礦產金而言,20 世紀 50、60 年代阿勒泰地區金礦地質工作未引起應有的重視,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20 世紀 70 年代後,特別是 「七五」期間,金礦找礦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新發現和探明了哈巴河縣多拉納薩依金礦、富蘊縣沙爾布拉克金礦等。1981 年至今,為大規模金礦勘查階段。1981 年,武警黃金部隊對阿爾泰山開展了大面積砂金普查和重點砂金礦床的勘查評價。1985 年以前,採取 「就礦找礦」方法,在阿勒泰地區基本查明了西岔河、紅墩和卡拉邁里 3 個中小型砂金礦。通過新疆地礦局、武警黃金部隊、國家 「305」項目科研單位、新疆有色地質勘查局等單位的工作,對金礦地球化學、找礦理論與方法進行了研究,找礦取得一定的成效。
近年來,青河縣砂鐵礦勘查工作也在開展,預測資源量約 4 000 萬 t ( 金屬量) 。
2. 主要金屬礦產查明程度分析
阿勒泰地區相比新疆全區而言,總體地質工作程度較高。特別是稀有金屬、貴金屬、有色金屬礦產等。
利用礦產資源查明程度分析阿勒泰地區主要金屬礦產的勘查程度如下,據 2006 年國土資源部資料: 我國成礦地質條件有利,主要礦產資源總體查明程度約為 1/3,多數重要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潛力較大。重要金屬礦產資源查明程度平均為35%,鐵、鋁等大宗礦產查明率為40%左右。相比全國而言,阿勒泰地區主要金屬礦產查明程度較低。如鐵礦的查明程度為 17. 84%,相比全國平均水平低 22 個百分點,其他如銅、鉛、鋅、鎳、金等礦種的查明程度僅為全國 10% ~18%,找礦潛力巨大 ( 表 3-2) 。
表 3-2 阿勒泰地區主要金屬礦產查明程度對比表
注: ①礦產資源查明程度 = 已查明儲量/預測資源儲量 ×100; ②金礦包括了岩金、砂金和伴生金。
資料來源: 阿勒泰地區主要金屬礦產資源儲量根據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局資料,2004; 全國資源來源於 《全國礦產資源規劃 ( 2008 ~2015 年) 》,2008,國土資源部。
綜合各類礦產科研預測表明,阿爾泰成礦區帶是全國16 個重點成礦區帶之一,黑色、有色金屬、稀有、貴金屬等礦產資源潛力很大,特別是銅、鎳、鉛、鋅、金、鐵等重點礦種。但地區主要金屬礦產查明程度相對較低,這與上述礦產資源查明程度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阿勒泰地區金屬礦產勘查程度相對較低,深度不夠,因此有巨大的找礦潛力,深部找礦是增加重要礦產資源儲量的重要手段。加強深部找礦力度,拓展深部及外圍第二找礦空間對阿勒泰地區而言是增加金屬礦產資源儲量,延長礦山服務年限,提高礦產資源可持續保障能力的重要舉措。如 2009 年 10 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為進一步加快地質勘查步伐,更好地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提出了深部找礦意見: 在礦業特區內,深化阿爾泰的地質勘查布局,與 「358」項目緊密結合,以鐵、銅等優勢礦產為重點,開展富蘊縣錳庫鐵礦、青河縣哈臘蘇銅礦兩個礦區的深部找礦工作。
( 三) 非金屬礦產勘查
主要有白雲母、鉀長石、寶石等地區優勢特色礦產資源。早在 20 世紀 30 ~ 40 年代,前蘇聯一批地質工作者在新疆路線調查中,發現了阿爾泰山的白雲母和寶石礦。新中國成立後,阿勒泰地區非金屬礦產勘查得到全面發展。20 世紀 60 年代以白雲母和水晶等國防尖端工業原料為勘查重點,為我國提供了大型白雲母礦基地。20 世紀 70 年代後期到 80 年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需要,非金屬找礦工作得到全面加強。20 世紀 90 年代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指導下,我國地質工作重心西移,非金屬礦產應用領域不斷拓展,使得非金屬礦產勘查的力度不斷加大。以新疆地礦局和新疆建材地質隊伍為主,並有其他多個部門參加,對阿勒泰地區的非金屬礦產進行了大量的勘查,發現 54 個非金屬礦產地。探獲了大量的儲量,為新疆和全國的經濟建設提供了原料基地。20 世紀 60 ~70 年代進行的阿爾泰山白雲母礦勘查,探明了納森恰、阿尤布拉克、庫威中下游等 3 個超大型白雲母礦床,使新疆白雲母儲量居全國首位。阿爾泰山白雲母等非金屬礦產的勘查工作程度比較高。
( 四) 地下水資源勘查
阿勒泰地區地下水資源研究程度極低。截至 2003 年底,僅完成 1∶ 50 萬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工作。局部地區結合工、農、牧、礦業發展的需要,開展了大比例尺的地下水資源評價工作,但所佔比例甚微。
三、地質科研方面
隨著基礎地質與礦產地質勘查的大量投入,阿勒泰地區自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地學研究有了新的進展。於 20 世紀 60 年代中期完成了 1∶ 50 萬阿勒泰地區地質礦產圖及說明書的編制工作。20 世紀 80 年代末,編制了阿勒泰地區 1∶ 50 萬地質礦產圖、有色及貴金屬成礦規律圖,並出版了 《新疆阿勒泰地區金、銅、鎳、鉛、鋅成礦預測區劃報告》。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至今,國家 「305」項目在本地區設置了大量的專項研究,自 「七五」以來,在阿勒泰地區實施了 120 項研究課題,引進技術援助項目 1 項,從事項目研究的國內外科研院所和教學單位的專家學達2100 人次,投入研究經費共計9129 萬元,使本地區的地學研究工作達到了相當的深度和廣度。
在稀有金屬礦產資源地質科研方面,對稀有金屬礦產及其成礦規律的研究早,投入大,攻關單位技術力量強大,前蘇聯以及我國地質學家對新疆阿爾泰山偉晶岩的研究非常深入,提出了阿爾泰山花崗岩成礦規律、演化等方面的理論,為稀有金屬礦產資源的勘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78 ~1987 年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新疆有色地勘局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等科研院所、高校等對阿勒泰花崗偉晶岩的礦物成分、稀有金屬成礦規律及成礦預測等進行了研究,出版了相關專著,提交了研究報告。1986 年,國家重點攻關項目——— 「305」項目實施以來,使新疆阿勒泰地區稀有金屬礦產的勘查進入了新的階段。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所、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新疆地勘局地質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完成了阿爾泰山花崗岩類及其與成礦的關系等的研究。在非金屬礦產科研方面,進行了多方面的工作,特別是 「305」項目開展以來,取得許多重要成果,如針對白雲母進行過典型礦床研究等。
2008 年 7 月,國土資源部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合作開展的新疆公益性地質調查及重要礦產勘查項目 ( 「358」項目) 經過對阿勒泰地區的調查研究,初步確定了總體部署方案,國土資源部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簽署了 《關於加快開展新疆公益性地質調查和重要礦產勘查合作協議》。現已明確了 2009、2010 兩年工作目標,使得阿勒泰地區礦產資源勘查推進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四、阿勒泰地區找礦前景預測
按照區域地質背景、金屬礦產成礦地質條件,將阿勒泰地區阿爾泰成礦帶劃分為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的黑色、有色金屬礦產資源接替區。對接替區的資源潛力進行了分析,初步統計出預測資源量。
( 一) 國家級的接替選區
為了科學定量評價西部資源接替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了推動西部地區礦產資源科學規劃和合理開發布局提供支撐,中國地質調查局下達地質調查實施項目———西部資源接替區選區評價,阿勒泰地區有色金屬資源接替區是西部 12 個資源接替區之一,西起哈巴河縣,東至青河縣,南北寬50 ~80 km,東西長約 200 km,面積約 1 300 km2。區內鐵礦、銅礦和鉛鋅資源有較大潛力。自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實施以來,在富蘊縣獲得鐵礦資源量 ( 333+ 334) 17 500 萬 t,阿巴宮測區 3 500 萬 t、巴利爾斯 3 500 萬 t、加爾巴斯島 500 萬 t、蒙庫東10 000 萬 t,巴利爾斯、加爾巴斯島、科依來普鐵礦、阿舍勒鐵礦可供普查。另外,在青河縣發現了喀拉蘇、卡拉先格爾銅礦,具有較大的斑岩銅礦找礦前景。
另據中國銅業網2009 年11 月19 日報道,阿舍勒銅礦深部地質勘查獲重要突破。在深516. 20 ~ 587. 00 m 見銅硫礦體 1 層,礦體真厚度約 61. 31 m,Cu 平均品位 3. 00% ,Zn 品位0. 71% ,S 品位 48. 88% ,Ag 品位 23. 93g / t,其中 516. 20 ~ 530. 00 m ( 視厚度 13. 8 m) ,銅平均品位達 5. 27%。該礦體位於阿舍勒銅礦Ⅰ號礦帶北側,深部發現厚度大品位高的銅礦體,表明Ⅰ礦體在深部沒有封閉,顯示阿舍勒銅礦在深部有較大的找礦前景和潛力。
( 二) 資源預測
阿勒泰地區有鐵、鉛、鋅、銅和金勘查開發區,區內以額爾齊斯構造擠壓帶為界,可分為北部阿爾泰成礦區和南部准噶爾成礦區,全區劃分出 2 個Ⅱ級成礦區,分別為阿勒泰成礦區和准噶爾成礦區,劃分 6 個 A 級成礦預測區和 12 個 B 級成礦預測區 ( 圖 3-2) ,並對未來該區礦產資源情況進行預測 ( 表 3-3) 。
圖 3-2 阿勒泰地區成礦帶及成礦預測區圖
表3-3 阿勒泰地區各成礦預測區資源統計表
續表
資料來源: 阿勒泰地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研究,A 級成礦預測區資料統計,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局,2003。
另據有關資料,阿勒泰礦業特區主要礦種預測資源量為: 煤炭超過 511 億 t,鐵礦8 億 t,銅 1500 萬 t,鋅 2 000 萬 t,鉛 1 000 萬 t,鎳 160 萬 t,金 2 000 t,白雲母 2. 37 萬 t等。因此,加大地質勘查力度,使預測資源量盡快轉變為探明儲量,是礦業特區建設面臨的首要任務。
Ⅱ 克拉瑪依自來水來自哪裡是地下水,還是有其他來源
克拉瑪依自來水主要來自額爾齊斯河和百口泉水源(地下水)。
1、額爾齊斯河
1997年4月國家計委批准引額濟克工程開工報告。1997年5月,克拉瑪依市正式開工建設引水工程。2000年8月,克拉瑪依河(引水工程)建成投產後,有效緩解了克拉瑪依用水緊張狀況。
額濟克工程的「635」水利樞紐工程位於阿勒泰地區福海縣北屯鎮以東約56公里的額河(額爾齊斯河)幹流中流段。引水總乾渠及西乾渠由福海縣經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至克拉瑪依市。
2、百口泉水源
百口泉水源位於克拉瑪依市東北,距離市區65千米,屬新第三系承壓水水源。由於受到克拉蘇河、達爾布圖河和白楊河3條河流的滲透滋潤,水資源比較豐富。1958年查明其儲水面積為565平方千米,水層埋藏深度25米,平均水層厚度15米,靜儲水量為16億立方米。1960年投入開發,曾為克拉瑪依生產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
(2)阿勒泰福海縣原油開戶擴展閱讀
克拉瑪依石油資源
1955年6月14日,由8個民族36名職工組成的獨山子礦務局鑽井處1219青年鑽井隊,在技師陸銘寶、副技師艾山卡日·艾拜拉木帶領下進軍克拉瑪依,在距黑油山東南方向5.5千米處的1號井現場布置打井。7月6日開鑽,10月29日完井出油,標志著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大油田---克拉瑪依油田的發現,揭開了新疆石油工業大發展的序幕。同年11月26日,新華社報道了克拉瑪依黑油山地區1號井出油的消息。
此後,克拉瑪依油田經過50年代開發,70年代發展、80年代騰飛,90年代創新,取得累累碩果,2002年,原油產量突破1000萬噸,成為中國西部第一個原油產量上千萬噸的大油田。2008年,新疆油田在准噶爾盆地全面完成「數字油田」建設,成為國內第一個數字化油氣田。
Ⅲ 中國通往蒙古國的口岸有哪些
共對蒙古國開放有10個口岸,它們分別是:
二連浩特鐵路口岸、二連浩特公路口岸、策克公路口岸、甘其毛都公路口岸、珠恩嘎達布其公路口岸、阿日哈沙特公路口岸、滿都拉公路口岸、額布都格水運口岸、阿爾山公路口岸、巴格毛都公路口岸。
以下對五個口岸簡介:
1、二連浩特(鐵路)口岸
該口岸位於中蒙邊界815號界標附近。是中國通往蒙古國的唯一鐵路口岸,與蒙古共和國扎門烏德口岸隔界相望,過貨能力350萬噸,也是歐亞大路橋中的重要戰略樞紐。二連浩特口岸城市轄區面積4015平方公里,城區面積18平方公里,現有人口近10萬人。
該口岸為國際性常年開放口岸,周末正常開放。口岸開放期間,中方工作時間為北京時間8:00—18:00;蒙方工作時間為烏蘭巴托時間8:00—18:00(夏令時為9:00—19:00)。
2、策克口岸—西伯庫倫
該口岸位於中蒙邊界572號界標附近。策克口岸連接額濟納與蒙古國的南戈壁省。南戈壁省同樣是地廣人稀,口岸貿易以煤炭為主。在口岸北100多公里處,是蒙古國的納林蘇海煤田。豐富的煤田資源通過這個口岸入境,繼而運往酒泉或烏海。
隨著臨(河)哈(密)鐵路與高速公路的建設,阿拉善不僅是歐亞大陸橋上的重要交通樞紐,也是中國很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 口岸上每天拉運煤炭的車輛排成超過一公里的長龍,但其他商貿不多。口岸通道為中蒙邊界策克—西伯庫倫邊防會談會晤通道。
該口岸為雙邊性常年開放口岸。口岸開放期間,中方工作時間為北京時間8:00—17:00;蒙方工作時間為烏蘭巴托時間8:00—17:00(夏令時為9:00—18:00)。
3、甘其毛都口岸—嘎舒蘇海圖
該口岸位於中蒙邊界703號界標附近。該口岸地處半乾旱草原之中、自然環境差,沙塵天氣較多。該口岸設計年貨運能力20萬噸,年客運能力10萬人。甘其毛道口岸對應的蒙古國南戈壁省礦產資源豐富,擁有大量的煤、銅、金礦,礦產儲量大、品位高,開采價值十分可觀。
目前該口岸主要過貸為從蒙古國進口原煤,開設了煤車專用通道。口岸通道為中蒙邊界甘其毛都—嘎舒蘇海圖邊防會談會晤通道。
該口岸為雙邊性季節開放口岸。口岸開放時間為每年3月、5月、8月、11月的16日至30日。口岸開放期間,中方工作時間為北京時間8:00—17:00;蒙古工作時間為烏蘭巴托時間8:00—17:00(夏令時為9:00—18:00)。
4、珠恩嘎達布其口岸—畢其格圖
該口岸位於中蒙邊界1046號界標附近。珠恩嘎達布其口岸位於滿洲里和二連浩特之間,對內輻射內蒙古中東部地區,並向南延伸到東北和華北腹地,距北京、呼和浩特、沈陽、錦州均在900公里以內;對應蒙古國蘇赫巴托省畢其格圖口岸,輻射蒙古國蘇赫巴托省、東方省、肯特省3個省,距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市860公里。
現珠恩嘎達布其口岸以逐漸發展成為以原油、煤炭、螢石等礦能產品,飼草、活馬、羊絨、皮張等畜牧業產品以及建材機電、生活用品等多元型發展的綜合型口岸。口岸通道為中蒙邊界珠恩嘎達布其—畢其格圖邊防會談會晤通道。
該口岸為國際性常年開放口岸。口岸開放期間,中方工作時間為北京時間8:00—17:00;蒙方工作時間為烏蘭巴托時間8:00—17:00(夏令時為9:00—18:00)。
5、阿爾山口岸—松貝爾
該口岸位於中蒙邊界1382號界標附近。阿爾山至蒙古國喬巴山的鐵路,就可以形成東聯朝鮮、韓國、日本、西進蒙古、俄羅斯直至歐洲的國際大通道,這也是聯合國規劃的新的一條歐亞大陸橋。"兩山"鐵路建設事宜也正在積極推進。
努木爾根河是一條中蒙界河,向北便匯入了哈拉哈河,它是聯系中蒙兩國人民的紐帶。哲羅魚是努木爾根河的特產。也是興安盟通往蒙古國東方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連接蒙古國口岸、連通中國與蒙古國貿易往來、推動旅遊開發、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通道。口岸通道在中蒙邊界1382號界標附近。
該口岸為國際性季節開放口岸。口岸開放時間為每年6月11日至30日、7月16日至30日、8月16日至9月25日。口岸開放期間,中方工作時間為北京時間8:00—17:00;蒙方工作時間為烏蘭巴托時間8:00—17:00(夏令時為9:00—18:00)。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二連浩特口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策克口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甘其毛道口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珠恩嘎達布其口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爾山口岸
Ⅳ 阿勒泰福海縣和二百個字作文。。
案西部大開發10周年,新疆從中國最西部的經濟「窪地」一躍成為中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其豐富的資源更使新疆成為吸引國內大企業、大集團搶灘登陸的「風水寶地」。回顧過去1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努爾·白克力如數家珍,細談新疆變化;展望未來10年,他相信人們將看到一個更加和諧、穩定、生機勃勃的魅力新疆。
「西部大開發的10年是新疆建設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發展速度最快、成效最好、各族人民受益最多的時期。」努爾·白克力這樣概括西部大開發10年給新疆帶來的變化。
新疆民生支出比例為全國之最
努爾·白克力用數字解讀民生變化:2000年,新疆一般預算支出中用於民生的支出是37億元,占整個支出的40%;到了2008年,一般預算支出中用於民生的支出已高達720億元,佔一般預算支出的68.6%;2009年,預計用於民生的支出將達到創歷史紀錄的940億元,佔一般預算支出的70%還要強。
努爾·白克力說,這個比例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過去在民生領域很多我們想乾乾不成的,或者是根本不敢想像的一些難題,在今天都變成了現實。
去年國家代地方政府發行的國債新疆申請到55億元。其中20億元用到了教育上,衛生院的建設用了5億元,保障性住房用了15億元,農村公路用了10億元,喀什老城區改造用了5億元,55億元全部用於民生工程。
廣大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大幅提高。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從2000年的5645元增加到2008年的11432元;農村人均純收入從1618元增長到2008年的3503元。努爾·白克力說,2009年我們預計農牧民人均增收500元,突破4000元大關。新疆還產生了第一個農牧民人均收入過萬元的縣--若羌縣。
「遙遠的地方」不再遙遠
「交通基礎建設的奇跡實際上就是新疆這10年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縮影。」談起新疆交通條件的改善和飛速發展,作為自治區主席的努爾·白克力很是欣慰。他說,西部大開發10年新疆交通建設投入達到664億元,新增通車里程65000公里,截至2008年底,全疆公路里程接近15萬公里。
新疆鐵路建設也令人矚目,2008年10月,「蘭新第二雙線」開工建設,總投資1450億元。「蘭新第二雙線建成通車以後,烏魯木齊到北京的時間將由42個多小時縮短到11-12個小時,實現朝發夕至。」新疆還是我國直線機場最多的省份,現在運營的機場有14個,到2010年將增加到17個。
「有了這些交通條件的變化,我相信遙遠的新疆將不再遙遠。」 努爾·白克力說。
大企業、大集團加速新疆優勢資源轉換
新疆礦產資源豐富,近些年來已依託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資源開發建成了一批帶動新疆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目前,新疆已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石油、天然氣生產和石油化工基地,原油產量從2000年的1848.4萬噸增至2008年的2715.1萬噸,成為我國第二大原油產區;天然氣產量從2000年的35.39億立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235.89億立方米,並且從2006年起躍居全國第一位。依託煤炭資源發展的煤電煤化工項目全面推進。
努爾·白克力說,新疆的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已吸引了大批大企業、大集團搶灘新疆,已有89家央企入駐。「2009年一年,大企業、大集團投入新疆資金總量超過1000億元。這為新疆今年的發展,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未來發展起到了非常重大的支撐作用。」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青山綠水」
談到西部大開發與生態保護間的關系,努爾·白克力說,西部大開發一開始遵循的就是「基礎設施先行,生態環境保護為根本」的道路,這也是新疆今後未來開發和發展中必須遵循的最基本原則,「我們既要金山、銀山,也要青山綠水,要對得起我們的子孫後代。」
努爾·白克力介紹說,西部大開發有幾個標志性的生態建設工程,如塔里木河綜合整治總投資是107億元,到2009年底已經投入86億元。這86億元的投資建成200多個生態項目,成功地向塔里木河下游實施9次生態蓄水,使斷流了30多年的下游生態惡化趨勢得到了初步的遏制。
另一方面,新疆實施退耕還林,完成退耕還林面積1063萬畝,退耕補助佔到退耕農戶人均純收入的16%,惠及到34萬農戶,150萬牧民。10年間,新疆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恢復了1.2億畝的天然草地。在天山、阿爾泰山等主要林區堅決實施禁伐,使過去的伐木工人變成了今天的種樹者。
10年前,新疆荒漠化程度是以每年200萬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擴張,在實施生態工程建設以後,荒漠化的趨勢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到2009年,每年荒漠化的速度縮減到80萬平方公里。
文化繁榮,教育優先為新疆發展添後勁
「因為有國家對新疆的支持和厚愛,新疆在全國率先實現『兩免一補』政策,到2009年,經過15年的努力,我們在全疆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汶川地震之後,自治區黨委、政府根據新疆實際一次性拿20億元用於徹底消滅義務教育領域的所有危房和中小學校舍的抗震加固。」努爾·白克力說,「我們就是要給學生創造安全的、安心的讀書環境。」
從2006年,新疆提出「雙語教學」從娃娃抓起;到2012年,學前雙語教學的覆蓋面將達到85%。「也就是說,到了2012年,在新疆可以實現十一年義務教育。現在正在積極推進南疆地區的高中階段免費教育,如果這個目的能夠實現,新疆就是14年的義務教育,這是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巨大變化和進步。」
努爾·白克力說,在抓教育的同時,新疆積極實施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我給一些外國朋友也講,在保護、傳承、弘揚少數民族文化方面,世界上沒有一個政府像中國政府這樣做得如此到位,如此重視。」
從經濟發展「窪地」躍升為向西開放的「橋頭堡」
如今,新疆已成為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地區。努爾·白克力說,大家除了認識到新疆自身的資源優勢之外,新疆的區位優勢也在不斷顯現,新疆出口周邊的商品70%來源於內地,新疆真正成為我們國家向西開放的「前沿陣地」和「橋頭堡」。
努爾·白克力說,西部大開發10年來,新疆主要是圍繞通道建設做文章,也最大限度地使新疆的地產品能夠更多地佔領周邊國家的市場,為新疆可持續發展奠定更好的基礎。「新疆和8個國家接壤,15個一類口岸。我們背靠13億人的市場,也面向13億人的中、西、南亞市場。人就是巨大的市場,我們還有大文章可作。」
努爾·白克力最後說,「7·5」事件雖然對新疆的各項事業造成了巨大損害,但是改變不了新疆團結穩定的大局,也改變不了新疆改革發展的趨勢。任何勢力都休想破壞幾千年來新疆各族人民所形成的水乳相融、休戚與共、風雨同舟的牢不可破的團結;任何勢力也阻擋不了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書寫新疆各族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的決心和堅強的腳步。
Ⅳ 福海油(廈門)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福海油(廈門)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05月18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成品油批發(含汽油)等。
法定代表人:黃文德
成立時間:2015-05-18
注冊資本:5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50205200079125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廈門市海滄區海滄大道899號泰地海西中心寫字樓A座裙樓廈門石油交易中心2層80-05號
Ⅵ 尷尬,原來通往蒙古國的口岸這么多,你們都知道有哪些嗎
二連浩特口岸位於我國正北方,與蒙古國扎門烏德隔界相望,是中國通往蒙古國的唯一的鐵路口岸,是國家批準的首批十三個沿邊開放城市之一,也是歐亞大路橋中的重要戰略樞紐。
「二連」是蒙語的漢譯音,有海市蜃樓之意。遠在公元十世紀前,二連浩特就是歐亞通商要道,並設有驛站。1956年1月,北京—烏蘭巴托—莫斯科國際聯運列車正式通車,二連浩特口岸誕生,成為中國面向世界的又一個窗口。
以二連浩特為終點的集二鐵路線,把京山線與蒙古國、俄羅斯及歐洲各國的鐵路網串接起來;通過京包、京山線與天津港相連,是日本、東南亞及其它鄰國開展對蒙古國、俄羅斯及歐洲各國轉口貿易的理想通道,更是蒙古國走向出海口的唯一通道,二連浩特口岸因此被人們譽為又一座歐亞「大陸橋」。
二連浩特口岸擁有亞洲最大的散堆裝貨場、換輪庫和先進的H986火車檢驗系統。年進口原油300多萬噸、木材300多萬立方米、銅礦粉50多萬噸、鐵礦石300多萬噸、鉬礦粉5000多噸,蒙古國70%的果蔬和日用品經由該市運入。
(6)阿勒泰福海縣原油開戶擴展閱讀
二連浩特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正北部,與蒙古國東戈壁省扎門烏德市隔界相望,是中國對蒙古國開放的最大公路、鐵路口岸,邊境線長68.29公里。二連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陸路口岸,也是陸路連接歐亞最便捷的通道。二連面對蒙古、俄羅斯及歐洲國際市場,背靠京津塘環渤海經濟圈和呼包鄂經濟帶,是中國向北開放的前沿陣地,也是中國重要的商品進出口集散地。
近年來,二連浩特市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在「轉變、調整、開放、提高」上下功夫,著力完善過貨通關、物流貿易和落地加工三大功能,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城市功能明顯增強,通關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為構築歐亞國際大通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連浩特」是蒙語的漢譯音,「二連」原名「額仁」,沿用市郊「額仁達布散淖爾」(現譯二連鹽池)之名。「額仁」是牧人對荒漠戈壁景色的一種美好描述,有海市蜃樓的意思。
它是中國陸路連接歐亞最捷徑的通道,以二連為終點的集二線,連通京包,京山線,與蒙古、獨聯體及東西歐各國的鐵路結成一座歐亞鐵路大路橋。以北京為起點。經二連浩特到莫斯科,比經滿州里口岸的濱洲線近1140公里。
特別是通過京包、京山線與天津港相連,是日本、東南亞及其它鄰國開展對蒙古、俄羅斯及東歐各國轉口貿易的理想通道。更是蒙古國走向出海口的唯一通道。
改革開放以來,二連口岸的客貨運量逐年增加。2002年,進出口運量達到421萬噸,創二連浩特口岸歷史最高。出入境人員近80萬人次。出入境車輛11.3萬輛次。
2002年,二連浩特公路口岸新通道工程已建成並投入使用,客運能力進一步擴大。鐵路口岸站場改造工程也於今年開工建設,工程完工後,二連鐵路口岸過貨能力將達到1000萬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二連浩特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