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開戶費用 » 呼倫貝爾市原油開戶
擴展閱讀
渭南市天然氣開戶手續 2021-12-16 12:20:24
井岡山期貨開戶 2021-12-16 12:02:48

呼倫貝爾市原油開戶

發布時間: 2021-04-29 07:11:34

① 內蒙古森工集團興安石油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簡介:內蒙古森工集團興安石油有限責任公司是於2009年1月由牙克石冠良林業物資有限公司改組改制重新組建的新公司。集團公司以現金資本和原林業物資公司直屬加油站、油庫和鐵路專用線凈資產投資控股,各林業局以取得運營資質的對外營業性加油站凈資產參股。
法定代表人:王福臣
成立時間:1999-04-21
注冊資本:552.3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52104000000339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國有獨資)(1110)
公司地址:牙克石市工業大街13號

② 呼倫貝爾市浦發銀行理財產品有哪些

(1)仔細閱讀合同,確認無異議後簽署合同,一式兩份。(2)匯款:填寫完對方賬戶名、賬號、開戶行以及匯款金額後,需在備注欄或匯款用途欄註明「XX認購XX」理財產品字樣。注意,打款憑條要保留好,這是確認您成功購買的重要憑證。(3)需提交的文件:有效身份證(正反面)復印件、銀行卡或存摺復印件(需與打款賬戶的戶名和賬號一致)、打款憑條復印件,其中身份證和銀行卡復印件一式兩份,並在復印件上簽名確認。(4)填寫合同:填寫合同時,投資人、委託人、受益人及資金匯款人必須是同一人;利益分配賬戶與您提供的銀行卡復印件必須是同一賬戶。(5)盡量在專業的投資顧問的指導下填寫合同,完成購買手續。

③ 拉布達林盆地石油地質特徵

(一)盆地概況

拉布達林盆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呼倫貝爾市境內,盆地呈北東向長條狀展布,橫跨額爾古納市和陳巴爾虎旗。地理坐標東經118°30′~121°30′,北緯49°20′~50°00′,盆地長約210km,寬約57km,面積14460km2,石油礦產勘探登記區塊面積3022.07km2,石油遠景資源量為1.23×108t。主要工作量為全盆地1∶10萬重磁,457.78km 二維地震和1口探井。

(二)地層和沉積特徵

拉布達林盆地基底岩性主要由華力西期、燕山期花崗岩、上古生界石炭系淺變質岩、下古生界寒武系變質岩構成。蓋層主要為中侏羅統南平組,下白堊統塔木蘭溝組、上庫力組、依列克得組、大磨拐河組(可能含南屯組、銅缽廟組)和第四系。其中南平組、大磨拐河組為沉積岩地層,塔木蘭溝組、上庫力組、依列克得組為火山岩夾沉積岩地層。

地層對比表明,拉布達林盆地上庫力組相當於大楊樹盆地九峰山組。野外地質調查過程中,在上庫力東南山剖面的上庫力組中也發現了沉積岩。沉積岩中含有動植物化石,該套化石與九峰山組的化石可以進行對比,可能具有相類似的烴源岩發育。

(三)構造特徵及演化

1.重磁解釋的基底深度和構造格局

(1)基底深度

重磁解釋拉布達林盆地基底埋深在0~4.2km 之間,其中北東走向的巴彥哈達凹陷為全盆地規模最大、基底埋深最深的次級凹陷,該凹陷中正常沉積岩及興安嶺群火山岩的厚度都比較大。另外,該坳陷的哈達圖凹陷基底埋深可達3km,由於火山岩已在該區出露,預計該凹陷主要由各類興安嶺群火山岩充填,為全盆地最厚。F3斷裂以北的盆地北部地區基岩埋深相對較淺,構造軸向明顯受北西向斷裂控制,呈現北西走向,基底埋深一般在0~2.7km 之間,區內可進一步分為凹凸相間的4個二級構造單元。蓋層主要為興安嶺群火山岩,最深處在盆地西北部的上護林凹陷處,可達2.7km。

(2)構造格局

重磁解釋拉布達林盆地基底斷裂27條,其中北東向13條,北西向14條。北東向斷裂最為發育,規模大是區內的主導構造方向,沿該斷裂系發育多個北東走向的沉降凹陷和興安嶺群火山岩,控制了盆地的總體構造格局和侏羅系火山活動。北西向斷裂一般切割、錯開北東向斷裂,並對盆地北部斷陷活動及展布特徵起到較明顯的控製作用,其活動和發育時代應比北東向斷裂系要晚,其對二級構造單元內部起著分塊作用,使本區構造復雜化。盆地基底形態具有自南向北坳隆相間的格局,以F3斷裂為界的盆地南部地區主要構造軸向為北東走向,為全盆地面積最大的坳陷區,區內可進一步分為兩凹一凸3個二級構造單元。

(3)火山岩分布特徵

重磁解釋盆地內火山岩分布可以劃分為兩個區域,一個分布於盆地西南部,F2大斷裂東側的巴彥哈達凹陷及盆地南部地區,面積不大。該區火山岩被上覆地層覆蓋,最大埋深大於2000m,火山岩厚度一般在1000~3000m 之間,最大厚度在哈達圖以北凹陷。另一個分布於盆地中、北部廣大地區,該區火山岩絕大多數已出露地表,如東北部地區、東南部地區,以及中部地區等等,僅局部地區,如中部額爾古納市以南地帶上覆約200~400m 厚的大磨拐河組,火山岩被上覆地層覆蓋,最大埋深大於1000m。

(4)沉積岩分布特徵

重磁解釋盆地內沉積岩主要分布在凹陷深度最大的巴彥哈達凹陷,以及陳巴爾虎旗凹陷、拉布達林-上庫力一帶的凹陷中。在巴彥哈達地區沉積岩最大厚度1800m,一般厚度在600~800m;在陳巴爾虎旗凹陷沉積岩厚度在0~600m,而在拉布達林-上庫力一帶的凹陷中沉積岩厚度僅為0~350m。

2.地震解釋的構造特徵

(1)構造格局

區內構造樣式相對較為簡單,主要是在拉張應力作用下形成的西斷中凹向東抬起的箕狀斷陷,中部被東深西淺的反向斷階帶不明顯分割,形成西南部深而窄、東北部淺而寬兩個深窪陷區。

各層構造格局基本一致,中部地層埋藏較深,向東西兩側抬升。區內斷裂主要以北東向延展為主。主要構造基本集中在西側控陷斷裂帶附近,幾個較大的三級構造基本沿主幹斷裂的延伸方向發育,表現為背斜、斷背斜(斷鼻)、斷塊等。

巴彥哈達凹陷在工區內主要表現為巴彥哈達向斜,呈北東向長條狀展布,長約70km,西南部寬約7km,東北部寬約28km,面積可達1100km2以上,發育西南、東北兩個局部窪地,西南窪地最深海拔-5800m,東北窪地最深海拔-4100m。向斜在深層(T5-1—T4-3層)主要為斷陷特徵,淺層逐漸呈現坳陷特點,由深至淺向斜幅度逐漸變小,向斜中心基本一致。

(2)局部構造

1989年,二維地震概查解釋了巴彥哈達斷陷巴彥哈達(T4)、西戈力吉(T3、T5)兩個正向局部構造,共計3個層圈閉。本次解釋正向局部構造6個、總面積138.2km2,解釋層圈閉15個、總面積272.6km2,其中新發現層圈閉14個、總面積265.8km2。其中,可靠層圈閉4個、總面積106.2km2;較可靠層圈閉3個、面積為67.5km2;不可靠層圈閉8個、總面積98.9km2,其中新發現7個、總面積92.1km2,重查1個、面積6.8km2。主要局部構造描述如下。

1)鄂倫池構造

鄂倫池構造位於巴彥哈達與包魯都爾兩個向斜之間的脊部,是以鄂倫池凸起為背景、以西側的LB1號控陷斷裂為遮擋形成的斷背斜,在T4、T4-1兩層發育,由508.0、511.0兩條平行測線控制,較為可靠。在T4層上以海拔500m 等高線圈閉,面積為24.3km2,幅度320m,構造走向90°。在T4-1層上以海拔250m 等高線圈閉,面積為34.5km2,幅度270m,構造走向130°。

2)巴彥哈達構造

巴彥哈達構造位於LB1號控陷斷裂下降盤一側,是LB1號控陷斷裂切割巴彥哈達向斜西北斜坡形成的斷背斜,在T4、T4-1、T4-2、T4-3等4層發育,由多條主測線及508.0聯絡測線控制,可靠程度較高。在T4層上以海拔-50m 等高線圈閉,面積為44.9km2,幅度725m,構造走向50°。在T4-1層上以海拔-450m 等高線圈閉,面積為14.6km2,幅度640m,構造走向50°。在T4-2層上以海拔-800m 等高線圈閉,面積為38.9km2,幅度710m。在T4-3層上以海拔-1300m 等高線圈閉,面積為7.8km2,幅度310m,構造走向50°。

3)西戈力吉構造

西戈力吉構造處於巴彥哈達向斜北部,多由單條測線控制,可靠程度較低。在T4層上位於91.0線520.0樁號附近,以海拔550m 等高線圈閉,面積為8.8km2,幅度45m。在T4-1層上位於514.0線93.0樁號附近,以海拔50m 等高線圈閉,面積為11.9km2,幅度160m。在T4-2層上位於514.0線93.0樁號附近,以海拔-900m 等高線圈閉,面積為8.7km2,幅度310m,可與T4-1層疊置。在T5層上位於511.0線94.0樁號附近,以海拔-2100m 等高線圈閉,面積為6.8km2,幅度220m。在T5-1層上位於511.0線94.0樁號附近,以海拔-3700m 等高線圈閉,面積為15.8km2,幅度520m,可與T5層疊置。

3.構造演化

通過區內剖面構造發育史分析,可將本區構造演化過程分為以下4個階段。

(1)中侏羅世時期

晚石炭世末期,構造運動劇烈,本區域發生強烈褶皺變形,斷裂構造廣泛發育,結束了地槽發展的歷史。在隨後的二疊紀—早侏羅世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本區域一直處於上升隆起和剝蝕夷平狀態,地形已呈現出準平原化的地貌景觀。中侏羅世時期,由於太平洋板塊對歐亞板塊的擠壓和俯沖作用,受濱太平洋構造域的影響,在燕山早期構造運動作用下,本區形成了一些強烈剝蝕的隆起區與迅速堆積的斷陷區。首先在巴彥哈達斷陷堆積了湖相碎屑岩夾火山碎屑岩建造;其後,燕山運動影響范圍不斷擴大,向東南方向發育,形成了白音扎拉嘎、闊空多魯山和肯蓋里斷陷,繼續接受沉積,形成了一套河湖相碎屑岩建造——南平組。在此時期,各斷陷之間互相隔絕,獨立成盆,沉積最大厚度在巴彥哈達斷陷。各斷陷沉積物以中粗粒為主,地層中暗色泥岩、煤層較發育,是本區域主力生油岩系。本區南平組厚度200~1300m,凹陷內以岩漿岩為主,邊部有一定沉積岩分布。中侏羅世末,燕山運動再次活動,結束了本區湖相沉積的歷史。

(2)早白堊世早期

早白堊世早期,由於裂隙和地幔上隆造成陸殼熔融並上涌,受北東向、近東西向和北西向斷裂控制,本區火山活動非常活躍,火山活動以裂隙式和中心式噴發為主,噴溢和侵入式次之。首先,上地幔的基性和中基性岩漿溢出地表,形成塔木蘭溝組;之後,中酸性和酸性岩漿也開始沿斷裂帶繼續活動,溢出或噴出地表形成吉祥峰組,沒有溢出地表的形成吉祥峰組次火山岩;最後,在本區域南部沿斷裂噴溢了中-基性岩漿,形成了七一牧場組。至此,燕山活動火山噴發第一階段基本結束,現代地貌的基本輪廓也在此形成,地殼逐漸穩定,進入剝蝕期;這時,大量的陸源碎屑物質充填了一些含水盆地及不含水的窪地,形成了木瑞組的沉積。本區只解釋有塔木蘭溝組,厚度0~1200m,岩漿岩比較發育,亦有部分沉積岩分布,應具一定生油條件。這個間斷時間之後,燕山期火山噴發第二階段開始活動,主要是斷裂活動和大規模的火山作用,爆發了一些偏酸性或酸性的火山熔岩和碎屑岩,形成了上庫力組;其後沿主幹斷裂,又有小規模、小范圍的火山活動,形成了中-基性岩層的依列克得組,至此燕山期火山噴發全部結束,進入短暫的穩定期。本區上庫力組分為上、下兩段。上庫力組下段分布於工區中、東部,區內厚度0~550m,以岩漿岩為主。上庫力組上段,區內厚度0~1250m,凹陷內以岩漿岩為主。本區依列克得組厚度0~1000m,以正常沉積岩為主。

(3)早白堊世晚期

早白堊世晚期的構造活動大為減弱,地殼持續上升,本區大部處於隆升剝蝕狀態,盆地內只有巴彥哈達-白音扎拉嘎斷陷接受沉積,形成一套含煤、菱鐵礦的碎屑建造——大磨拐河組,沉積物中富含有機質。早白堊世末期,燕山晚期構造變動,使早白堊世地層發生了輕微的變形,形成開闊的褶皺構造。本區大磨拐河組(可能含南屯組、銅缽廟組)厚100~1100m,基本為正常沉積岩。

(4)新生代

古近紀和新近紀時期,本區處於大規模緩慢隆起剝蝕狀態,沒有接受沉積。第四紀,本區處於大規模緩慢的間歇性升降運動中,且以上升為主,只在寬緩的坳陷中接受了沖積、洪積、風積等礫石層、亞粘土、腐殖土、風成砂及湖沼沉積的黑色淤泥等。本區第四系主要分布在平原草地區和平原沼澤區。

(四)石油地質條件

根據對拉布達林盆地油氣形成條件分析,古生界石炭系是分布最廣的一套地層,石炭系由一套淺海、半深海和海陸交互相的碳酸鹽岩組成,含有一定的有機物質,厚度約1500m。盆地內蓋層興安嶺群主要為一套火山碎屑沉積,但在火山噴發間隙中尚有一定厚度的正常碎屑岩沉積,如上庫力組下部不同程度地見有粉砂岩、礫岩、泥岩。白堊系下統大磨拐河組上部含煤碎屑岩沉積段,相當於鄰區海拉爾盆地的大磨拐河組,其由湖泊沼澤相粉砂岩、泥岩夾多層煤組成,厚800m,具有較好的油氣形成條件。

綜合上述,晚古生代石炭紀時期,拉布達林盆地接受淺海、海陸交互相沉積,有利於有機質向石油轉化。中生代以來燕山運動,盆地以斷塊差異升降活動為主,沿大斷裂產生長期快速沉降的深斷陷,為形成較大的湖泊沼澤,以及大量有機質的生存和保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1.烴源岩

拉布達林盆地烴源岩有3套,即下白堊統大磨拐河組、下白堊統上庫力組和古生界石炭系。大磨拐河組為一套河湖相含煤細碎屑岩沉積建造,煤田鑽孔揭示,岩性為中細砂岩、黑色泥岩夾多層煤,厚度大於600m,據綜合物探資料解釋最大厚度達1000m,分布於其洛圖屯斷陷內。從相關的地化分析資料看,盆地內大磨拐河組的暗色泥岩具有一定的生油能力。有機碳值為0.44%~4.28%,平均為1.75%,氯仿瀝青「A」值為0.043%~0.14%,平均為0.072%,生烴潛量(S1+S2)值為0.24%~10.99%,平均為2.92%,綜合評價已達到中等生油岩標准。有機質類型屬Ⅲ類,演化程度較低,鏡質體反射率值為0.42%~0.85%,處於低成熟階段。地層對比表明,拉布達林盆地上庫力組相當於大楊樹盆地九峰山組。野外地質調查過程中,在上庫力東南山剖面的上庫力組中也發現了沉積岩。沉積岩中含有動植物化石,該套化石與九峰山組的化石可以進行對比,可能發育有相類似的烴源岩。尤其是拉布達林盆地的上庫力組與大楊樹盆地九峰山組可比,表明了該盆地是值得探索的有利地區之一。盆地西南部巴彥哈達凹陷基底埋藏相對較深,暗色泥岩相對發育,有機質較豐富,且轉化程度高,是該盆地目前勘探的主要地區。

2.儲層

拉布達林盆地儲層可能為砂岩和裂縫兩種類型,以砂岩儲層為主。大磨拐河組的儲層物性也較好,孔隙度值為12.9%~27.2%,平均值為15.6%,滲透率(0.02~6.73)×10-3μm2,平均值為0.79×10-3μm2。膠結類型以孔隙式為主。本區由於構造運動頻繁,斷裂具有繼承性、多期活動性,斷裂十分發育,斷層、裂縫不僅作為油氣運移的良好通道,而且在有良好局部蓋層存在下,亦可作為儲層。

(五)有利區帶預測

從利用綜合物探資料解釋的基底深度來看,拉布達林盆地基底埋深在0~4200m,最深處在巴彥哈達斷陷,為4.2km,沉積岩厚度為600~1800m,與地震解釋基本一致。綜合分析認為,區內中侏羅統是油氣生、儲、蓋組合較好的層位,下白堊統火山岩層是油氣儲蓋條件較好的層位,下白堊統依列克得組與大磨拐河組也具有較好的生、儲、蓋組合條件。其中依列克得組與大磨拐河組下部以正常沉積岩為主,其地震剖面特徵以平行反射結構為主,應屬穩定沉積,按一般地震相-沉積相的解釋,應為半深湖相,烴源岩發育的可能性最大,埋藏適中,應是近期勘探工作的重點層位。同時,對火山岩地層的含油性也應予以重視。海拉爾盆地紅旗凹陷海參6井在興安嶺群淺灰色玄武岩裂縫中見5.215m的油斑,測試獲2L原油,分析油源是來自玄武岩下的黑色泥岩。大楊樹盆地楊參1井在井段560~2038.0m 等多處見到8層含油顯示,含油岩性有玄武岩、凝灰岩、粉砂岩和輝綠岩等,試油結果日產油0.017t,日產氣74m3。海拉爾盆地多年的勘探實踐表明,斷陷盆地油氣以短距離橫向運移為主,成熟烴源岩區控制了油氣藏的分布。據此推斷,本區的重點含油氣地區應為巴彥哈達向斜西南、東北兩個局部窪地,其中西南窪地更為有利(圖3-39)。

(六)拉1井鑽探成果

拉1井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陳巴爾虎旗北西55km 處,構造位置在拉布達林盆地其洛圖屯斷坳巴彥哈達凹陷,是1口預探井,於2007年3月10日開鑽,於5月21日完鑽,設計井深2900m,完鑽井深2900m。鑽探目的是建立盆地地層層序,了解沉積岩的時代、厚度、岩性、岩相及分布概況,了解烴源岩發育的主要層位、厚度、生油指標及變化情況,了解儲、蓋層岩性、物性、厚度,沉積條件及分布情況,對本區含油氣遠景進行評價。

鑽遇的地層有白堊系下統塔木蘭溝組(2900~2364m)、上庫力組(2364~1562m)、依列克得組(1562~1066m)、大磨拐河組(1066~40m)和第四系(40~0m)。大磨拐河組岩性主要為黑灰、深灰色泥岩;依列克得組、上庫力組、塔木蘭溝組等主要為一套火山碎屑沉積,在火山噴發間隙中發育一定厚度的碎屑岩沉積,未見泥岩。

拉1井統計結果,大磨拐河組暗色泥岩較發育,累計厚度達到了745m,單層最大厚度480m,泥地比為72.48%,泥地比高,單層厚度大,暗色泥岩質純。14塊樣品中有機碳含量最小為1.731%,最大為2.96%,平均為2.175%,已經達到我國陸相盆地較好生油岩的標准。氯仿瀝青「A」的含量遠遠沒有達到0.1的標准,最大僅為0.0334%,平均為0.0151%,生烴潛量在1.26~9.25mg/g之間,平均為3.13mg/g,為差生油岩標准。14塊樣品乾酪根顯微組分鑒定結果為Ⅱ2、Ⅲ型乾酪根。有機元素檢測結果顯示,H/C 在0.6~0.8之間,O/C 在0.1~0.2之間,判斷為Ⅱ2、Ⅲ型乾酪根,綜合分析大磨拐河組烴源岩有機質類型為Ⅱ2、Ⅲ偏腐殖型。大磨拐河組烴源岩14塊樣品Ro值平均為0.52%,處於低成熟階段。Pr/Ph>1,平均為1.08,說明較不穩定的姥鮫烷相對於較穩定的植烷具有優勢,沒有大部分降解,進一步說明有機質的熱演化還沒有達到成熟程度。OEP平均值為2.06%(OEP<1.45),也說明了生油有機質處於低成熟階段。

圖3-39 拉布達林盆地有利區預測圖

從整個盆地綜合物探解釋情況看,盆地儲層主要是興安嶺群火山岩頂面以上的砂岩(主要為大磨拐河組,局部很可能存在南屯組),盆地的正常沉積岩主要分布在凹陷深度最大的巴彥哈達凹陷,以及陳巴爾虎旗凹陷,拉布達林-上庫力一帶的凹陷中,在巴彥哈達地區大磨拐河組以下興安嶺群火山岩頂面以上存在著1000m 厚的沉積岩。分析預測盆地局部區域的火山岩也可作為油氣有利的儲集體。

分析表明,拉1井大磨拐河組泥岩最大單層厚度480m,為分布較廣的良好蓋層。而依列克德組火山岩與礫岩交互沉積,為分布在局部區域的良好蓋層。

綜合分析認為拉1井烴源岩的有機質豐度不高,評價達到中—差等標准,有機質類型為Ⅱ+Ⅲ型,有機質成熟度較低,生油能力和砂岩的儲集性能都比較差。

總的來看,拉布達林盆地的含油氣遠景一般,需要做更進一步的勘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