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從寶坻區到昌黎縣有沒有公共汽車
如果你認為這架飛機是太昂貴了,它是21時55分在株洲坐K1684長沙到福州的火車,大概在9點鍾第二天上午在南平南站下車,坐車到車站入口三明車西站車,然後去到寧化在下午3點左右,運氣好的話,將能夠寧化縣可以考慮在24小時內正確的。 。 。不這樣做,重慶北至廈門的行程,在早晨至三明,住的是一個問題。
B. 海西淵源、海西建設的現狀和所取得的成就資料
十年建設的成就
1956年至1966年,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的10年。我們雖然遭到過嚴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首先,工農業生產有較大發展,建立了具有相當規模的獨立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1966年同1956年相比,工農業總產值增長了一倍左右,國家財政收入總額增加了94.4%,國民收入總額增加了近80%。全國工業固定資產按原價計算,增長了三倍,新鍵和擴建了大批大中型骨幹企業,其中包括鞍山、武漢、包頭三大鋼鐵基地,冶金、采礦、電站、石化等工業設備製造以及飛機、汽車、工程機械製造等十幾個基本行業。大慶、勝利、大港等大油田的開發建設,使我國從1965年起實現了石油全部自給。棉紗、原煤、發電量、原油、鋼和機械設備等主要工業產品的產最,都有巨大的增長。電子工業、石油化工等一批新興的工業部門建設了起來,工業布局有了改善。10年新修鐵路近8000公里。全國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區都有了鐵路。為備戰而大規模進行的三線(戰略後方)建設,對改善我國工業交通運輸業的合理布局和調動地方建設積極性起到了一定作用。
10年中,農業總產值增長24%,糧食產量增長11%,棉花產量增長61.7%。農業的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開始大規模地展開,並逐漸收到成效。全國農業用拖拉機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長6倍以上,農村用電量增長70倍,排灌動力機械增長20多倍。
其次,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事業成績顯著。
10年中,我國的科學技術成績卓著。1956年制定的12年科學技術遠景規劃中的許多具體要求均已達到、1963年提前制定了新的10年(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10年中,國防尖端技術成果尤為突出。1958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了以聶榮臻為主任的國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1958年至1961年的3年間,國防尖端技術的隊伍建設和研究,實現了從空白到長足的進步。在導彈方面,已經有了自己的近程地對地導彈;中遠程導彈的設計和關鍵部件的研試也已開始;導彈研究院已經擁有數千人的大學畢業以上專業技術幹部隊伍。在原子彈方面,大學畢業以上專業技術幹部隊伍也有了數千人。鈾原料儲量的探查,從選礦到原子武器裝配的工廠、設備業已基本具備。
1961年,聶榮臻召集有關部門和人員研究,共同認為,堅持攻關,爭取1963年拿出原子彈初步設計方案,爭取3、5年或更長一些時間得到突破。為把「兩彈」(原子彈和氫彈)搞上去,聶榮臻主持制定《科研14條》,抓知識分子政策的落實,還抓知識分子物質生活待遇的改善。1962年11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央15人專門委員會,負責加強「兩彈」研究試驗工作的領導和更好地組織全國大協作。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到1966年,共爆炸了5顆原子彈。1967年6月14日,爆炸氫彈成功。只用了3年時間,踏出了由原子彈到氫彈的路。我國自力更生取得這一輝煌成就,有力地打破了美蘇等強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我國的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1965年我國首先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結晶,在世界處於領先水平。
10年教育事業有很大發展。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學校畢業生近140萬人,中專學校畢業生共210萬人,分別為1950年到1956年的4.9倍和2.4倍。經過調整,高等教育質量比較高,出的人才和成果比較多。另外,還有近萬名留學生學成回國。一些老幹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知識和才幹,也是在此期間顯著增長起來的。這個時期培養和成長起來的各行各業的業務技術骨幹,在實踐中也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再次,黨和國家在實踐中積累了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
毛澤東在1957年春提出必須正確區分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接著,他提出要「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的要求。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到技術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上來。這些都是中共八大路線的繼續發展,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
毛澤東在領導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時提出了不能剝奪農民,不能超越階段,反對平均主義,強調發展商品生產、遵守價值規律和做好綜合平衡,主張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等觀點;劉少奇提出了許多生產資料可以作為商品進行流通和社會主義社會要有兩種勞動制度、兩種教育制度的觀點,即全日制的勞動制度和半工半讀、半農半讀的勞動制度並存,全日制學校和半工半讀、半農半讀學校並存;周恩來提出了我國知識分子絕大多數已經是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科學技術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關健性作用等觀點;陳雲提出了計劃指標必須切合實際,建設規模必須同國力相適應,人民生活和國家建設必須兼顧,制定計劃必須做好物資、財政、信貸平衡等觀點;鄧小平提出了關於整頓工業企業,改善和加強企業管理,實行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等觀點;朱德提出了要注意發展手工業和農業多種經營的觀點;鄧子恢提出了農業中要實行生產責任制的觀點。所有這些,在當時和以後都有重大意義。
在國民經濟調整過程中制定的一系列工作原則,比較系統地總結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分別規定了適合當時情況的各項具體政策。這個時期的一些觀點和政策雖然也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並且在「文化大革命」中又被否定,但是他們為後來繼續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留下了寶貴的思想材料。
最後,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頂住壓力,戰勝困難,所表現的無比的英雄氣概和高昂的精神狀態,永遠是我們的寶貴財富。
十年建設的偉大成就,是在國內發生嚴重經濟困難、在國際上遭到戰爭威脅和資本主義國家封鎖禁運、蘇聯撕毀合同撤銷援助等巨大壓力的情況下取得的。我國還在這個期間還清了對蘇聯的全部債款(主要是抗美援朝中的軍火債款)。面對困難,同心同德,奮發圖強,表現了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頑強的斗爭精神。這個期間各條戰線涌現出大批英雄人物和優秀集體。焦裕祿(1922—1964年),在擔任中共河南省蘭考縣縣委書記期間,身患肝癌,忍著劇痛,帶領幹部群眾同嚴重的自然災害作斗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被人民譽為「黨的好乾部」大慶工人、共產黨員王進喜(1923—1970年)在開發大慶油田的會戰中,率領鑽井隊迎著困難上,發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被工人們稱為「鐵人」;解放軍戰士、共產黨員雷鋒(1940—1962年)干一行,愛一行,甘當革命的螺絲釘,克己奉公,助人為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展現了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精神光輝;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大隊共產黨員在帶領群眾戰勝災害和進行生產建設中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產生了巨大影響。黨號召全國人民向他們學習,煥發起巨大的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力量。
總之,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10年,成就巨大,後來賴以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很大一部分是這個期間建設起來的;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幹力量和他們的工作經驗,大部分也是在這個期間培養和積累起來的。這是10年工作的主導方面。
當然,也應該清醒地看到,這個時期「左」傾錯誤在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並得到徹底糾正,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而還有發展,主要是把一定范圍內的階級斗爭擴大化和絕對化,在意識形態領域進行了一些錯誤的、過火的政治批判,在對待知識分子問題,教育科學文化問題上發生了「左」的偏差。所以,在10年探索中,存在兩個發展趨向,一是正確的和比較正確的趨向,即在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形成的一些正確的和比較正確的理論觀點、方針政策和積累的經驗;一是錯誤的趨向,即在探索過程中形成的一些錯誤的理論觀點、政策思想和實踐經驗。兩種趨向在許多時候是相互滲透和交織的,有時這種趨向比較占上風,或者不同趨向在不同領域同時並存。10年中「左」傾錯誤的積累和發展,到後來終於暫時壓倒了正確的發展趨向,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發動。
總之,10年建設中,無論是成就還是失誤,都是在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獲得和發生的,正確地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誤的教訓,對進一步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都是大有益處的。
C. 山西晉中市昔陽縣有哪個證券公司
看用戶名!!
我本人是在國信證券太原營業部開的
國信的綜合實力全國第三
全國3795家營業部實力最強的是國信的泰然九路營業部,年交易額8000多個億,比很多券商都厲害
開戶免費開的,開戶也沒資金的要求,創業板也是免費的
還報銷了我開戶去他們營業部打車的費用
客戶經理都是一對一的,態度也好,服務也好,以後有事可以第一時間找到,得到解決,你開戶找他就行
還有一對一的分析師,也是免費服務的
每天有免費的短線推薦股票,我已經賺了一點了
傭金水平對散戶是全山西目前最低的
看用戶名!!
0
D. 怎樣評價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在曲折發展中的建設成就
十年建設的成就
1956年至1966年,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的10年。我們雖然遭到過嚴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首先,工農業生產有較大發展,建立了具有相當規模的獨立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1966年同1956年相比,工農業總產值增長了一倍左右,國家財政收入總額增加了94.4%,國民收入總額增加了近80%。全國工業固定資產按原價計算,增長了三倍,新鍵和擴建了大批大中型骨幹企業,其中包括鞍山、武漢、包頭三大鋼鐵基地,冶金、采礦、電站、石化等工業設備製造以及飛機、汽車、工程機械製造等十幾個基本行業。大慶、勝利、大港等大油田的開發建設,使我國從1965年起實現了石油全部自給。棉紗、原煤、發電量、原油、鋼和機械設備等主要工業產品的產最,都有巨大的增長。電子工業、石油化工等一批新興的工業部門建設了起來,工業布局有了改善。10年新修鐵路近8000公里。全國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區都有了鐵路。為備戰而大規模進行的三線(戰略後方)建設,對改善我國工業交通運輸業的合理布局和調動地方建設積極性起到了一定作用。
10年中,農業總產值增長24%,糧食產量增長11%,棉花產量增長61.7%。農業的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開始大規模地展開,並逐漸收到成效。全國農業用拖拉機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長6倍以上,農村用電量增長70倍,排灌動力機械增長20多倍。
其次,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事業成績顯著。
10年中,我國的科學技術成績卓著。1956年制定的12年科學技術遠景規劃中的許多具體要求均已達到、1963年提前制定了新的10年(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10年中,國防尖端技術成果尤為突出。1958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了以聶榮臻為主任的國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1958年至1961年的3年間,國防尖端技術的隊伍建設和研究,實現了從空白到長足的進步。在導彈方面,已經有了自己的近程地對地導彈;中遠程導彈的設計和關鍵部件的研試也已開始;導彈研究院已經擁有數千人的大學畢業以上專業技術幹部隊伍。在原子彈方面,大學畢業以上專業技術幹部隊伍也有了數千人。鈾原料儲量的探查,從選礦到原子武器裝配的工廠、設備業已基本具備。
1961年,聶榮臻召集有關部門和人員研究,共同認為,堅持攻關,爭取1963年拿出原子彈初步設計方案,爭取3、5年或更長一些時間得到突破。為把「兩彈」(原子彈和氫彈)搞上去,聶榮臻主持制定《科研14條》,抓知識分子政策的落實,還抓知識分子物質生活待遇的改善。1962年11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央15人專門委員會,負責加強「兩彈」研究試驗工作的領導和更好地組織全國大協作。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到1966年,共爆炸了5顆原子彈。1967年6月14日,爆炸氫彈成功。只用了3年時間,踏出了由原子彈到氫彈的路。我國自力更生取得這一輝煌成就,有力地打破了美蘇等強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我國的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1965年我國首先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結晶,在世界處於領先水平。
10年教育事業有很大發展。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學校畢業生近140萬人,中專學校畢業生共210萬人,分別為1950年到1956年的4.9倍和2.4倍。經過調整,高等教育質量比較高,出的人才和成果比較多。另外,還有近萬名留學生學成回國。一些老幹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知識和才幹,也是在此期間顯著增長起來的。這個時期培養和成長起來的各行各業的業務技術骨幹,在實踐中也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再次,黨和國家在實踐中積累了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
毛澤東在1957年春提出必須正確區分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接著,他提出要「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的要求。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到技術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上來。這些都是中共八大路線的繼續發展,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
毛澤東在領導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時提出了不能剝奪農民,不能超越階段,反對平均主義,強調發展商品生產、遵守價值規律和做好綜合平衡,主張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等觀點;劉少奇提出了許多生產資料可以作為商品進行流通和社會主義社會要有兩種勞動制度、兩種教育制度的觀點,即全日制的勞動制度和半工半讀、半農半讀的勞動制度並存,全日制學校和半工半讀、半農半讀學校並存;周恩來提出了我國知識分子絕大多數已經是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科學技術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關健性作用等觀點;陳雲提出了計劃指標必須切合實際,建設規模必須同國力相適應,人民生活和國家建設必須兼顧,制定計劃必須做好物資、財政、信貸平衡等觀點;鄧小平提出了關於整頓工業企業,改善和加強企業管理,實行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等觀點;朱德提出了要注意發展手工業和農業多種經營的觀點;鄧子恢提出了農業中要實行生產責任制的觀點。所有這些,在當時和以後都有重大意義。
在國民經濟調整過程中制定的一系列工作原則,比較系統地總結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分別規定了適合當時情況的各項具體政策。這個時期的一些觀點和政策雖然也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並且在「文化大革命」中又被否定,但是他們為後來繼續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留下了寶貴的思想材料。
最後,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頂住壓力,戰勝困難,所表現的無比的英雄氣概和高昂的精神狀態,永遠是我們的寶貴財富。
十年建設的偉大成就,是在國內發生嚴重經濟困難、在國際上遭到戰爭威脅和資本主義國家封鎖禁運、蘇聯撕毀合同撤銷援助等巨大壓力的情況下取得的。我國還在這個期間還清了對蘇聯的全部債款(主要是抗美援朝中的軍火債款)。面對困難,同心同德,奮發圖強,表現了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頑強的斗爭精神。這個期間各條戰線涌現出大批英雄人物和優秀集體。焦裕祿(1922—1964年),在擔任中共河南省蘭考縣縣委書記期間,身患肝癌,忍著劇痛,帶領幹部群眾同嚴重的自然災害作斗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被人民譽為「黨的好乾部」大慶工人、共產黨員王進喜(1923—1970年)在開發大慶油田的會戰中,率領鑽井隊迎著困難上,發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被工人們稱為「鐵人」;解放軍戰士、共產黨員雷鋒(1940—1962年)干一行,愛一行,甘當革命的螺絲釘,克己奉公,助人為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展現了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精神光輝;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大隊共產黨員在帶領群眾戰勝災害和進行生產建設中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產生了巨大影響。黨號召全國人民向他們學習,煥發起巨大的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力量。
總之,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10年,成就巨大,後來賴以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很大一部分是這個期間建設起來的;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幹力量和他們的工作經驗,大部分也是在這個期間培養和積累起來的。這是10年工作的主導方面。
當然,也應該清醒地看到,這個時期「左」傾錯誤在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並得到徹底糾正,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而還有發展,主要是把一定范圍內的階級斗爭擴大化和絕對化,在意識形態領域進行了一些錯誤的、過火的政治批判,在對待知識分子問題,教育科學文化問題上發生了「左」的偏差。所以,在10年探索中,存在兩個發展趨向,一是正確的和比較正確的趨向,即在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形成的一些正確的和比較正確的理論觀點、方針政策和積累的經驗;一是錯誤的趨向,即在探索過程中形成的一些錯誤的理論觀點、政策思想和實踐經驗。兩種趨向在許多時候是相互滲透和交織的,有時這種趨向比較占上風,或者不同趨向在不同領域同時並存。10年中「左」傾錯誤的積累和發展,到後來終於暫時壓倒了正確的發展趨向,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發動。
總之,10年建設中,無論是成就還是失誤,都是在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獲得和發生的,正確地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誤的教訓,對進一步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都是大有益處的。
E. 你怎樣看待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所取得的建設成就
執行結果
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計劃規定的任務。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共生建成投產。1956年,中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個飛機製造廠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中國第一個製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1957年生產鋼 535萬噸,原煤 1.3億噸,糧食1.95億噸。社會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1.3%,工農業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1.1%,農業為4.5%,工業為 18%(其中輕工業12.9%,重工業25.4%)。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7年的56.7%,經濟結構發生很大變化,為中國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五年中,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52.1%,農業勞動生產率增長11.9%,工業物質消耗降低2.3%,每百元產值提供利潤17.1元;國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長8.9%。全國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平均每年增長4.2%,其中,農民3.2%,職工4.9%。同時,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生產力發展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到1957年底,各項經濟建設指標,一般都大幅度超額完成,特別是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喜報頻傳。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從此,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主要經驗
①注意從國情、國力出發,在發展速度上,把需要與可能結合起來;
②注意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改善人民生活;
③注意做好綜合平衡,留有一定後備力量,並兼顧重點與一般的關系;
④為適應多種經濟成份的存在和發展,採取了一些靈活政策。但是,由於某些方面要求過急,農、輕、重比例不協調的苗頭已經出現,造成市場供應緊張,在這個時期內實行了對糧、棉、油的統購統銷。
「一五」計劃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農業生產跟不上工業生產的步伐,以工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70%和工業總產值中生產資料佔60%作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農業的發展。二是1956年出現全局性的冒進,基本建設投資總額147.35億元,比上年增長70%,高於1953、1954兩年的投資額,基本建設貸款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國家財政緊張。三是社會主義改造過急過快,為以後相當長時間留下後遺症。
F. 母親的愛 答案
母親的愛
迎著初夏涼爽的風,我登上了________(雄偉壯觀、巍然屹立、雄渾壯闊)的南浦大橋。對這座大橋,我太熟悉了。從它破土動工起,我就不斷地從電視新聞中注視著它的進展;爾後,為了收集作文素材,我也登過大橋,把它的雄姿描繪進周記里。但這一次登橋的意義卻非同一般——年過古稀的外祖父特意買了觀光券,領我上了橋,為了激勵我以優異成績升入中學,他要同我講一講我母親……
我記不得母親是怎樣的模樣,她在我來到這個世界上才11個月的時候,就因絕症去了很遠的地方。對母親的記憶,打我懂事起,除了幾張泛黃的照片外,就是旁人的敘說了。母親是一個十分盡職敬業的醫生,她就在浦東對岸一家擁有幾萬人的鋼鐵廠工作。二十年來的風風雨雨,她與工作的人們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幾乎年年都被評為先進人物或優秀黨員。直到今天,【 】媽媽的領導換了幾茬,媽媽的同事也都白發爬上了頭,【 】年年都有人帶著禮物來看望我,向我講述媽媽當年……生怕我把媽媽________(健忘、遺忘、忘懷)。
外祖父望著腳下________(川流不息、永不停息、奔流不息)的江水,牽著我的手說:「你媽媽若能看到這座橋不知該有多高興。當年,她中專畢業分到工廠工作,每日最發愁的就是過黃浦江了,刮風下雨,為了不遲到,她每天都要摸黑上路,哪像今天如此便利!今後社會更朝前發展,不好好用功讀書,將來怎麼做一個有用的人?這話埋在我心裡10多年了,這是你母親最後________(遺囑、囑咐、遺托)的話語啊!」
外祖父的手把我攥得緊緊的,我感受到了一種神奇的力量。母親在離去的那一刻,也許就想到了我在母亡父殘的境遇下,讀書成長時會碰上重重困難。在外祖父家生活得十分愉快,畢竟失去了只有母親才能給予的愛,但我更不會忘記:當出生的我與無情的病魔一直搶奪母親的生命的時候,母親平靜地再三叮囑開刀的醫生:「保住孩子。」她渴望把自已生命的一部分留在世界上,代她多看看這美麗的景色。
在回家的路上 我一邊走 一邊想 關心我的【 】有外祖父等親人 母親工廠里的領導 工人叔叔和阿姨 【 】有老師 同學 還有醫生 街道里的幹部
我相信,遠遠的天空中,肯定會有一雙慈祥的眼睛在注視著我。
1、從文中的括弧里選出最恰當的詞語填在前面的橫線上。2%
2、在文中【 】里填上恰當的關聯詞語。2%
3、在文章最後一小節加上合適的標點符號。3%
4、選擇最恰當的答案填在( )里(可選一個,也可多選)。4%
(1)外祖父和「我」登橋是( )
A、為了收集作文素材。 B、為了讓「我」不忘母親。
C、為了激勵「我」好好學習。 D、為了了解祖國建設成就。
(2)文中「哪像今天如此便利」是說( )
A、有了現代化的交通工具。 B、有了南浦大橋。
C、社會朝前發展了。 D、有了寬闊的馬路。
5、根據文章內容填空。4%
(1) 母親是________畢業,職業是_________,在_________廠工作,幾乎年年被評為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最後因____________而去世了。
(2) 「這話埋在我心裡10多年了」,「這話」是指文章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
6、文章第4節中,「我感受到一種種神奇的力量……」這句話里,「神奇的力量」的含義是什麼?「我」是如何感受到這種力量的?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最後一句中「肯定會有一雙慈祥的眼睛在注視著我」,寫出了母親對「我」深沉的愛。「我」是從哪些方面感受到的?(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