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愛家鄉的蔡田湖是幾個季節
我愛我的家鄉 婁底市管轄婁星區、漣源市、冷水江市、新化縣、雙峰縣和開發區。市 委、市政府等機關座落於婁星區。 婁星區屬洞庭湖平原向南嶺山地過渡的丘崗地帶,北部峰巒疊嶂, 西、中部崗地密布,南部丘陵起伏,東部平地寬闊,為北、西、南面較 高,向東開口的地勢,平均海拔185 米,平地與丘崗地佔三分之二;地 質屬湘中新華夏構造體系。 區內有大小河流 52 條,漣水為湘江一級支流,孫水和碧水分屬湘江 二級支流。有湘潭、婁底共管的水府廟水庫,庫容為3.7 億立方米;有 省重點中型水利工程雙江水庫(建設中)。 孫水和漣水是婁底城區的主要飲用水水源,也是婁底市第一水廠、第 二水廠取水的水源。 婁星區氣候溫和,年內最高氣溫 41.2℃,最低-1.6℃;年降水量 1814.5 毫米,雨水集中在3-7 月,9 月-12 月雨量較少。 祖國南方,有很多漂亮的風景,最讓我難以忘記的,是素有「相中明珠」美譽的 婁底。 它只是一個小小的城市,卻有著「相中明珠」這個有明的稱號,要說這個稱號怎 么來的那你就得緩緩聽了,誇故鄉,二年級作文。 我的故鄉婁底有著很好的環境,由於我們婁底人很愛護「相中明珠」這個稱號, 俗話說的好「有好的付出,三年級作文,就有更好的回報.」 假如你站在天上看婁底,好像是一片綠油油的草地。 婁底是人的世界,更是鳥的天堂。到了薄暮只有你站在樹底下,就可以看到一群 群的鳥兒聚集成三角形從天空飛過,彷彿有一個人在用紙飛機從天空飛過;還能 夠聽到「嘰嘰嘰」的聲音,四年級作文,就像鳥兒們在對我們說:「們回家了, 來日再見!」 有了這美妙的環境跟「動物家族」的「支撐」 「相中明珠」這個名稱必定歸咱 們婁底莫屬了!! 婁底地處湖南中部,總面積8117 平方公里,人口400 萬,轄婁星區、冷水江市、漣源市、 雙峰縣、新化縣和市經濟技術開發區,1977 年建地區,1999 年撤地設市。這是一座在改革 開放春風中倔起的中等城市,是一方美麗、多饒、神奇的福地。 婁底自古以來就是湖南省主要的戰略腹地和湘中交通樞紐。湘黔、洛湛鐵路在這里交匯, 207 國道、320 國道、上瑞(上海至瑞麗)高速及即將興建的太澳(太原至澳門)高速貫穿 婁底,距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僅70 分鍾車程,資江水路直達洞庭、長江,是湖南重要的交通 樞紐和物流中心,具有廣闊的城市發展空間。 婁底是國家正式命名的森林城,風光綺麗,毓秀鍾靈。全市有各類風景名勝70 多處。 漣源市湄江風景區、冷水江波月洞及大熊山、九峰山、龍山等國家級、省級森林公園風光秀 麗,景觀奇特。位於婁底市郊的水府廟水庫、勝仙洞等勝景,都是別具一格的旅遊佳境。雙 峰洛陽灣古建築群、九峰山古庵、新化北塔、洋溪文昌閣、漣源龍山葯王殿、梅山龍宮、油 溪河漂游、曾國藩故居富厚堂等名勝古跡各具特色,為優美的自然風光抹上了濃厚的歷史文 化色彩。鍾靈毓秀的婁底山水孕育了代代英才,這方神奇的土地,曾經以「梅山文化」發祥地、 「湘軍」主要策源地聞名於世。後蜀丞相蔣琬、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晚清著名外交家曾紀澤, 辛亥革命先驅陳天華、中共早期領導人蔡和森蔡暢兄妹、國際主義戰士羅盛教、台灣著名作 家謝冰瀅、革命教育家成仿吾等一大批志士仁人,在婁底悠久的歷史長河中譜寫了一曲又一 曲不平凡的篇章 。 婁底全市已探明可供開採的礦產資源48 種,且儲量大,品位高。其中銻礦儲量居全國 之冠,煤炭、白雲石、石灰石等儲量居湖南全省第一,石膏、石墨、重晶石、大理石等非金 屬礦藏在湖南乃至全國名列前茅。 以此為依託,境內布局有漣源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冷水 江鋼鐵總廠等現代冶金企業,漣邵礦業集團等百餘家大中型煤炭開采企業,錫礦山閃星銻業 有限公司等世界知名銻礦開采企業,雪峰海螺、雙峰海螺等數十家大中型水泥加工企業,金 竹山電廠等電力能源企業和資江氮肥廠(金興化工)等化工企業。享有「世界銻都」、「當代 鋼城」、「百里煤海」、「熱電明珠」、「有色金屬之鄉」、「建材之鄉」的美譽。 改革開放以來,婁底工業從小到大,由弱轉強,形成了以鋼鐵、建材、煤炭、化工、 電力、機械為骨乾的工業支柱產業。農業正由傳統型向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現代農業轉變。 城市建設支持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水平管理,正逐步向現代化城市邁進。目前,城 市規劃區面積100 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已達36 平方公里。近年來,漣鋼200 萬噸薄板項 目、金電2*60 萬千瓦發電機組項目、雙峰和新化海螺集團2*300 萬噸水泥生產線項目等 一大批項目落戶婁底,3 年內重點骨幹企業固定資產投入將超過200 億元人民幣。為婁底經 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集聚力、輻射力和帶動力,為創業者提供了無限商機。 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服務意識進一步增強,辦事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社會各界和人 民群眾致力於經濟發展,尤其是對外商投資的優惠政策,建立了由市政務服務中心和外來投 資全程代理中心實行一個窗口對外、全過程優質服務的辦公服務,對招商引資做出突出貢獻 的中介人和中介機構市委市政府也制定了給予重獎的規定。 我的家鄉在婁底,坐落在湖南的中部,這里人傑地靈,礦藏豐富,風景秀麗, 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好地方。 我們這里有產量佔世界第一的銻礦,煤的產量非常大,有「中國煤海」之 稱。她的農林也很豐富,自古就有「湖廣熟,天下足」的美譽,稻穀、高粱、 雞、鴨、魚、肉。。。。。。數不勝數。很想吃了吧。我們婁底還有著名的鋼 鐵基地漣鋼,她的鋼材銷往了世界各地,波月洞的礦泉水也很有名。。。。。。 婁底還有很多美麗的旅遊勝地,比如:梅山龍宮,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 波月洞,湄江風景區。。。。。。有時間一定記得來玩喲。 她還有美味的風味小吃,有三合湯,連根蘿卜,杯子糕,牛肉串等等,那 些東西會讓你一聽就會口水直流的喔。 美麗的家鄉--婁底,我愛你! 「橋頭河的蘿卜一上街,葯店老闆要收攤;橋頭河的蘿卜不放油,筷子夾起兩頭流。」這句俗語在解放前就 流行在三湘大地,可見橋頭河很著名,所產蔬菜很著名,所產的蘿卜更著名。橋頭河是湘中古名鎮,用「人 傑地靈」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 橋頭河位於湘中漣源市境內,有上百年歷史,街上人口一萬多。湄水從 鎮中心流過,這條小河流量也不算小,並且在此段水較深,右岸全是石岩,是天然的好碼頭。解放前,因 這里沒有什麼鐵路公路,這里走小木船(叫「劃子」),挑夫把幾十里路外的伏口、湄江、七星街所盛產的 煤挑到橋頭河,然後,那些販子收了,再裝船經漣水下湘潭、長沙,賣了煤和蘿卜等土產,再從大城市買 回些棉布等日用百貨到橋頭河來賣。橋頭河就成了個小集散地,成了方圓六七十里與外面連接的紐帶。現 在,還可看見那些窄窄的青石板路(石塊被歲月磨得沒了一點稜角),兩層的木吊腳樓,依稀可見當年的 繁華。聽老輩講,這里曾有飯店、酒店、布店、鐵鋪、縫紉鋪等,還有青樓。去青樓的大多數是那些混混 和挑夫,還有那些膘肥力壯的船倌長。那些挑夫船夫有的是力氣,又長年穿行在風雨里,雖然掙了幾個錢, 但也難耐寂寞,加之又在大城市裡看花了眼,於是他們往往就在那些年輕而又貌美如花的青樓女子身上取 樂。飯店酒店的生意當然最紅火,橋頭河的包子也很好吃,那些老輩現在上了街還要買幾個帶回去的。我 小時候(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父親常帶我上街,沒什麼車,走三十里路,到鐵鋪里打把刀(這刀又鋒利又 便宜),到面館吃碗面,然後買點雜貨,還挑百多斤煤炭回去。那時候,橋頭河是我見過的最繁華的地方, 雖然難走路,但我還是喜歡去。 解放後,漣水河上建了好多的攔河大壩,用來發電和灌溉,因此不能走船 了。但是,橋頭河新修了幾條公路,北通安化益陽,東到湘潭長沙,南達婁底,西到漣源。交通更加便利。 這里依然是一個商品集散地,每天的人流量很大,所不同的是汽車把煤炭和蘿卜運往外地,代替了木船, 又從外地運回所需的物質。 橋頭河有一座古老而又著名的石拱橋,解放前修的,後來稍加改造,成了公路 橋。橋長約八十米,寬約十六米,河中一個墩,兩個拱,全部用石塊建成。這橋到現在還很堅固,在湘中 一帶可算是最有名的一座還在通汽車的石拱橋。 從橋頭河街東行一公里,在一條碧綠的小溪邊,有一處郁 郁蔥蔥的林木,掩映著一所著名的學校,那就是漣源四中。四中的前身是湖南省立建國中學,抗日戰爭時 期從長沙遷到橋頭河,後來改名為漣源四中。現在校門上的「漣源四中」四個大字為郭沫若所親書,金光閃 爍,剛勁有力。校園內有幾十棵大樟樹和大樅樹,最大的一棵樟樹要四個大人手拉手才能合抱;大樅樹要 兩人才能合抱,筆直,直沖雲霄。這些大樹都在一塊,成為一座大「綠山」,是四中最著名的一大景點,在 湘中一帶都很有名。四中也出了很多人才,有中科院的院士和社會各界精英。 在橋頭河街南,有一座南嶽 大廟,這是一座廟群,分上下兩大部分。上部分是老棟,有觀音廟,關聖帝君廟,下部分是新棟。整個大 廟佔地約十多畝,氣宇軒昂:雕龍畫棟,古色古香,香煙裊裊,晨鍾古樂不斷。香客每天都有,但以農歷 初一和十五居多,街上人群摩肩接踵,路上行人不斷,多為婦女和老人。到了農歷八月十五,南嶽大廟就 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盛典:數不清的香客(男女老少都有)手裡拿著一根一米長的點著的香,穿著專制的黑 禮服,頭上和腰部各扎一條紅巾,嘴裡念念有詞,虔誠的香客還不停地在路上跪跪拜拜,據說是越誠心越 好。人流匯合到大廟後,在特定的時辰舉行祭祀的儀式。整個活動約有三或五天。方圓幾十里路都有香客 來朝拜,祈求菩薩保佑自己和家人身體健康平安、發家致富。 在大廟的南面,現在正在重修一座大寶塔, 這老寶塔解放前就倒了,新的修成後,將又會為古鎮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橋頭河的四面都是較高的群山 環抱,古鎮正好坐落在一塊長方形的盆地的中央,盆地長約六七十里,寬約三十華里。在她的西部一個叫 南楓橋的地方出了個大人物,就是李聚奎將軍,一位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共和國的開國將軍。從南楓 橋在過去,就到了著名的風景秀麗的湄江風景區。湄江、伏口一帶盛產煤炭,煤質較好,解放前經湄水、 漣水、湘江遠銷湘潭長沙一帶,現在是用大卡車運往外地。 在橋頭河的北面,離鎮中心二十華里處,有一 帶很高的山脈,其中有一座最高的叫仙女峰,海拔約四五百米,山頂有一座寺廟,終年有和尚在山頂居住。 相傳古代曾有九天仙女在山頂住過,故名「仙女峰」。站在山頂,晴天可以俯瞰古鎮全貌,湄水似一條白練 從山腳流過,穿過古鎮,折而向南流向遠方,湄水哺育了百年古鎮;如果是陰雨天,山頂下雲霧翻騰,有 時涼風陣陣。 說橋頭河的蘿卜很著名,是因為這里的蘿卜個頭大,重的可達十多斤一個,而且是很甜很脆。 我家在橋頭河東三十里的地方,也產蘿卜,但鄉親們上了街,不忘要帶幾個蘿卜回去嘗嘗。橋頭河的白菜 又大又甜,辣椒香辣,其他蔬菜也都很著名,價格也便宜。現在這里已建成為湖南省聞名的蔬菜基地。蔬 菜好吃很可能跟這里的氣候和土質水質有關。這里氣候溫和,土質鬆散良好,土裡富含各種礦物質。 橋頭 河在解放前屬安化,但緊鄰湘鄉,故橋頭河人有梅山人強悍的一面,也有淳樸好客的一面。當然,因這里 是個物質集散地,所以又匯聚了四面八方的來客,漸漸融合成一個新的橋頭河人群落。有許多人曾說橋頭 河的方言最土,最難聽懂,我認為跟這個因素有一定關系。 現在,橋頭河正以嶄新的面貌張開懷抱,再次 歡迎八方來客。 文 婁底境內溪水奔流,河網密布,水系完整,水量充沛。全市主要河流有:東部漣 水,為湘江中游一大支流,源於新邵觀音山,自西向東,流經漣源市、婁星區、雙峰 縣,經湘鄉至湘潭縣河口入湘江,境內全長 85.85 公里,沿途納孫水、湄江、 測水 等 1-4 級支流 89 條,控制流域面積 3906 平方公里。 西部資水,由南向北,流經冷 水江、新化。經安化柘溪,過益陽注入洞庭湖,貫穿境內西半部,區內流程 112 公里, 有 1-4 級支流 100 條,控制流域面積 3985 平方公里。 區內各河流水質較好,PH 值在正常范圍內,離子總量不高,中等礦化度,適合 於工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之用。全區年平均降水 1406 毫米,降水總量 113.95 億立方 米,且西部山區多於東部丘陵平地,直接形成的地表水資源 38.87 億立方米。外來水 資源豐富,共有 133.42 億立方米,主要在西部,控制利用少;東部入境水雖不多, 但利用較好。地下水年平均為 21.6 億立方米,年徑流量平均達 21.35 億立方米,主要 公布在北、東、 南部地區、水能理論蘊藏量 32.5 萬千瓦,其中可開發利用的 14. 26 萬千瓦。目前具備人工養殖的水面 18 萬畝。 礦產資源 婁底市區域內的地層發育齊全,出露完整,從元古界到新生界均有展布。地質構 造西北向是弧狀的褶皺及沖斷層等壓性結構面,以及與之伴生的張性斷裂和扭性斷 裂;東西向是隆起和凹陷明顯,弧狀褶皺橫跨其上,概言之是褶皺構造和斷裂構造交 錯存在。復雜多變的地質構造,造成岩漿活動頻繁多樣,帶來了豐富的成礦物質,加 上區域變質的作用,加速了成礦物質的貯存和富集。因而,大自然賜予的這塊寶地, 礦產資源非常豐富,且礦種齊全。境內已發現 47 個礦種,其中探明儲量的有 25 種, 佔全省探明儲量礦種的 30%,是湖南礦種較齊全的地區之一。 已探明儲量的礦產地 58 處,其中大中型礦床 36 個,以煤炭、建材、有色金屬為 主。保有儲量佔全國、全世界第一位的有銻,佔全省第一位的有煤、白雲石、石灰岩 和大理石,佔全省第二位的有石墨等,占第三位的有石膏和黃鐵礦,其它如金、鉛、 鋅、錳、鎢等礦種的探明儲量也在全省佔有重要地位。釩、硅石等礦種,雖然尚未探 明儲量,但潛在遠景較大,有望成為未來的優勢礦種。煤炭:婁底市內煤礦資源豐富, 品種齊全,有無煙煤、貧煤、瘦煤、肥煤、焦煤等,且品質好,發熱量一般都在 4000—5000 大卡。 婁底不僅是湖南的重要產煤區,在江南地區也是主要煤炭基地之一。煤炭探明儲 量 11 億噸,以煙煤和無煙煤為主,局部見有石煤。主要分布在冷水江市、漣源市、 婁星區以及雙峰西北部和新化東部。鐵:市內共有鐵礦點 58 處,其中中型礦床 2 處, 分沉積型、風化型和熱液型 3 種類型。探明儲量 4307.6 萬噸,保有儲量 2946.5 萬噸, 主要分布於漣源田湖,新化洪水坪、圳上,雙峰鍾嶺、測水,冷水江錫礦山、潘橋等 地。石灰石:分布極廣,幾乎隨處可見。不僅儲量大,而且質量好、品種齊,為全國 少有。銻:境內共有銻礦點 25 處,其中大型礦床 2 處,中型礦床 2 處,均集中在冷 水江錫礦山。 婁底境內錳礦、 鐵錳礦、釩礦、石膏礦等金屬和非金屬礦的儲量也很豐富。特 別引人注目的是 2001 年 5 月, 中南石油局勘探開採的「冷水江一井」綻開了湖南第一 束石油天然氣火苗,標志著冷水江市的石油天然氣試開采已獲圓滿成功,結束湖南無 油氣歷史,為湘中能源開發又添上了新的一筆。婁底礦產配套較好,空間公布較明顯, 有利於統一規劃和綜合開發利用,為婁底成為全省的能源原材料開發區奠定了基礎。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婁底境域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國。秦置湘南縣,轄今雙峰、漣源部分地域,屬長沙 郡。西漢屬長沙國。漢高祖五年(公元前 202 年)置連道,轄今雙峰縣測水以西至漣 源市藍田等地。西漢建平四年(公元前 3 年),析湘南縣置湘鄉縣,連雙峰、漣源大 部分和婁底等縣市,屬長沙郡。三國時分屬衡陽郡、昭陵郡。吳寶鼎元年(266),析 昭陵郡置高平縣,今新化縣西部屬之。西晉、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分屬邵 陵群。隋屬長沙群。唐、五代、宋朝分屬潭州、邵州。宋熙寧五年(1072),建置新 化縣。元代,分屬天臨路、寶慶路。明分屬長沙府、寶慶府。清同明屬。 新化縣成為婁底境內最早的建制縣,在宋代隸屬邵陽郡,元代屬寶慶路,明清屬 寶慶府。婁底境內的其他縣市,雙峰一帶,秦時屬長沙郡的湘南縣,漢代以後長期屬 湘鄉縣地。漣源一帶,秦至東晉時大部分地域分屬湘南、連道、湘鄉、昭陵等縣,北 宋以後,其全部地域便長期分屬湘鄉、邵陽、安化、新化四縣。婁星區一帶從漢代開 始,就一直為湘鄉轄地。冷水江一帶在宋以前屬「梅山蠻」地,宋以後長期屬新化縣地。 民國元年(1912),屬長寶道,民國 3 年,改為湘江道。民國 11 年,(1922)取 銷道制直屬湖南省。民國 29 年(1940),分屬湖南省第五、第六行政督察區。 1949 年,新中國成立初期,境域隸屬益陽專區和邵陽專區。1950 年 6 月,設立 錫礦山礦區(縣級),屬邵陽專區;1951 年 8 月,籌建漣源縣、雙峰縣。1952 年 2 月, 經國務院批准,析湘鄉、安化、邵陽、新化 4 縣部分行政區域置雙峰縣、藍田縣(7 月更名漣源縣)。11 月,兩縣劃屬邵陽專區。同年 8 月,撤銷錫礦山礦區,劃是新化 縣管轄。1960 年 2 月,設立婁底市和冷水江市,隸屬邵陽專區。1962 年 10 月,撤銷 冷水江市和婁底市,分別並入新化縣和漣源縣。1969 年 10 月,國務院批准恢復冷水 江市。 1977 年 9 月,經國務院批准,將邵陽地區析置漣源、邵陽兩個地區。漣源地區轄 新化、新邵、邵東、雙峰、漣源 5 縣和冷水江市,地區機關駐婁底鎮。同年 11 月, 成立漣源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 年 3 月,改稱漣源地區行政公署。1980 年 7 月國務 院批准恢復婁底市。1982 年 12 月,漣源地區更名為婁底地區。 1983 年 2 月 8 日,國務院批復撤銷婁底地區的婁底市和雙峰、漣源縣劃歸湘潭市 管轄;冷水江市和邵東、新邵、新化縣劃歸邵陽市管轄;撤銷婁底市,改設為湘潭市 婁底區(縣級);撤銷冷水江市和邵東、新邵、新化縣劃歸邵陽市管轄;撤銷冷水江 市,改設為邵陽市冷水江區(縣級)。實際並未實施,婁底地區名撤實存。同年 7 月 13 日,國務院批准恢復婁底地區及其行政公署,原所轄邵東、新邵兩縣劃歸邵陽市管 轄,婁底市、冷水江市、雙峰縣、漣源縣、新化縣歸婁底地區管轄。 1987 年 6 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漣源縣,設立漣源市,所轄行政區域不變。 1999 年 1 月,經國務院批准,婁底撤地設市,原縣級婁底市改名為婁星區。所 轄婁星區、漣源市、冷水江市、雙峰縣、新化縣行政區劃不變。 人文景觀 婁底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風光旖旎。市內有清代名臣曾國藩故居等人文景觀和各類 風景名勝旅遊點 70 多處。湄江風景區、波月洞風景區、洛陽灣古建築群、水府廟水 庫等旅遊勝地各具特色、風光迷人。鍾靈毓秀的婁底山水孕育了代代英才,清代中興 名臣曾國藩、晚清外交家曾紀澤、辛亥革命先驅陳天華、中共早期領導人蔡和森、國 際共產主義戰士羅盛教等大批志士仁人,在婁底悠久歷史長河中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光 輝的篇章。 婁底大江口 江口為湄江唯一人工景區。全長 20 余公里,蓄水 5600 萬立方米,其江口大壩為 雙曲拱壩,壩長 244 米,高 82 米,為全國同類之冠,景區內有神農田 255 級,呈碟 樣外張,最大丘 30 平方米,最高 1.1 米,為天下一絕,其它景點沿江分布,目不暇 接。大江口,典型的水鄉澤國,田園風光。 婁底黃羅灣 這里迷人慾醉,主要景點有三湘一絕的十里畫廊,泉水含二十多種礦物質的雙龍 洞,通高 200 多米的湄江大佛,湄江雄魂、攬月古道、千年古棕、一柱香、祝雲茅庵、 獅山畫壁等。 婁底仙人府 主要景點有洞中飛瀑長壽瀑,洞中一線天,世間絕景三孔立交仙人橋、洞內舞廳、 南天門、東方維納斯等。 婁底蔡和森紀念館 該館位於雙峰縣城復興路與書院路交匯處,1987 年 7 月 1 日建成開館,總建築面 積 蔡和森紀念館 1624 平方米,正門上方是聶榮臻元帥題寫的「蔡和森同志紀念館」館額。館前為蔡和森 廣場,豎立 9 米高的紀念碑,碑文由陳雲同志同志親筆題寫,頂層為蔡和森同志立身 塑像。館內陳列有蔡和森同志從青少年時代勤奮學習到為中國革命奮斗終身的文物、 照片、著作等 140 多件。1995 年 3 月 30 日,蔡和森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日,館前蔡和 森、向警予、蔡暢、葛健豪四人群塑破土奠基。同年,該館被確定為湖南省愛國主義 教育基地。 婁底曾國藩故居 曾國藩故居富厚堂,又名毅勇侯第,是曾國藩的侯府,坐落在位於湖南婁底市雙 峰縣東部的荷葉鎮富托 富厚堂全景圖 村,與湘鄉市、湘潭縣、衡山縣、衡陽縣毗鄰,總佔地面幟四萬多半方米,主體 建築近一萬平方米,是典型的沿中軸線對稱的明清迴廊式建築群體。富厚堂座南朝北, 背倚的半月形鰲魚山從東南西三面把富厚堂圍住。從遠看去,富厚堂好似坐在一張圍 椅中。周圍自然環境優美,後山上樹木茂密,古樹參天。門前是一片較開闊的平地, 平地中有小河向東流去,平地四周峰巒疊嶂,群山環抱。曾國藩是我國近代史上一個 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曾國藩故居已被有關部門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婁底農業 婁底,是典型的農業大市,在計劃經濟時代,曾以"精耕細作"而出名, 雙峰縣率先跨進全國噸糧縣行列,接著漣源、婁星區也相繼跨進省噸糧縣 (市)行列。在當時的形勢下,農業為婁底爭得了榮譽。然而,進入市場經 濟時代後,人們不難發現,僅僅走發展糧食這條獨木橋,農民很難迅速脫 貧致富。按市場需求調整產業結構,這是當務之急。 從婁底實際出發,大力發展養殖業。"養豬過年,養雞賣錢",是千家 萬戶解決油鹽柴米的主要途徑,從這一傳統習慣出發,積極引導農民發展 良種豬,取代原有的土豬。婁星區、新化、冷水江等地的生豬養殖基地如 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一大批有膽識的農民走上養豬、賣豬的致富之路。 漣源茅塘鎮先鋒村、婁星區萬寶鎮等地,利用廢棄的茶園、果園、農場養 殖山黃雞、五彩雞、美國鴿子等珍禽異獸;新化田坪、吉慶、琅塘、洋溪 等地利用稻田、河流、庫叉等水面養魚,涌現了一批養魚專業戶,從而帶 動了一方農民走上小康之路。 在鼓勵引導農民依靠技術發展商品經濟的同時,加大龍頭企業的帶動 作用。雙峰豐華實業公司、新化洋溪竹膠板廠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楠竹資 源,對竹子深加工,創辦竹膠板廠,產品暢銷上海、北京、武漢、廣州等 地,為農民種竹增值增收創造了條件。豐華實業公司已成為產值過億元的 企業,成為農業工業化的典型。婁底百雄堂走農產品深加工和農業科技園 之路,該集團以本地辣椒、黃豆原料生產的"味博士",成為暢銷省內外的 知名品牌,使企業發展成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大型的農業龍頭企業。 雙峰永豐鎮發揚永豐辣醬的傳統工藝,以永豐辣椒為原料,精心生產"永豐 "、"湘寶"等適應南方、北方,中國、外國各種口味的醬品,產品榮獲湖南 省食品博覽會金獎。 [1] 一批批以農業產品加工為龍頭的企業,拉動了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發展。 漣源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將千年良田改種牧草,大力發展肥牛,使之成為 名譽三湘的肥牛養殖基地;雙峰永豐鎮結合清朝貢品的永豐辣醬的這一傳 統品牌,種植辣椒千餘畝,成為我省叫得響的辣椒基地,贏得了韓國、台 灣等國家和地區客商前來洽談經貿合作;婁星區以葡萄種植大王劉裕中為 代表,結合婁星區水土、氣候的優勢,大力發展優質葡萄、烏梅,涌現了 茶園、萬寶等優質楊梅水果基地;雙峰甘棠、新化奉家冷水江三尖發揮當 地傳統種植葯材的優勢,引導農民大面積發展葯材,成為我市最大的葯材 生產加工基地;新化田坪繼承金剛石開採的傳統工藝,進而發展成為全國 最大的金剛石生產基地;雙峰甘棠在調整產業結構中,引導農民種植優質 西瓜,使該鎮成為西瓜外匯出口基地。 近幾年,市委、市政府引導農民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優化資源 配置,走產業化、企業化、基地化、規模化、市場化之路,取得了顯著成 效。
『貳』 2016年8月5日婁底市國防軍事展采訪視頻
婁底
編輯
同義詞 婁底市一般指婁底
婁底市是湖南省重要的省轄地級市,位於湖南地理幾何中心,是湖南重要的工業城市,湖南能源、原材料戰略儲備基地,是環長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湘中明珠」。轄婁星區、冷水江市、漣源市、雙峰縣、新化縣和婁底經濟開發區、萬寶新區,總面積8117平方公里。據傳,天上二十八星宿中的「婁星」和「氐星」在這里交相輝映,故而得名。
婁底文化厚重,人傑地靈。是被後世尊為「戰神」的中華民族三大始祖之一蚩尤的故里,是湖湘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境內山清水秀洞奇,自然人文景觀競相輝映,有梅山龍宮、曾國藩故居、紫鵲界梯田三個國家級4A旅遊景區,有大熊山、龍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和湄江等精品旅遊景點70多處,是湘中獨具特色的新興旅遊目的地。此外婁底擁有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等榮譽稱號。
婁底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地處湖南幾何中心,是南北通達、東西連貫的要衢,是環長株潭城市群一小時經濟圈的重要節點城市。滬昆鐵路和滬昆高鐵橫穿東西,洛湛鐵路和婁邵鐵路縱貫南北,成為湖南重要的「十字型」鐵路樞紐。滬昆高速、婁懷高速、長韶婁高速、二廣高速相繼全面貫通,婁底大道、益婁高速、婁衡高速、龍琅高速、婁醴高速相繼規劃開工建設,婁底即將步入「高速」時代。婁底通用機場建設進入准備階段,資江水運全面升級。隨著水路、高速、高鐵、航空等基礎建設的全面推進,婁底已成為環長株潭城市群中極具發展潛力與活力的重要節點城市。
中文名稱
婁底
外文名稱
Loudi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中國 湖南省
下轄地區
婁星區、雙峰縣、新化縣、漣源市、冷水江市
政府駐地
婁星區湘中大道
電話區號
0738
郵政區碼
417000
地理位置
湖南中部
面 積
8117.6平方千米
人 口
385.25萬(2015年)
方 言
湘語—婁邵片—婁底話
氣候條件
中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
著名景點
湄江,梅山龍宮,紫鵲界梯田,仙女峰,九峰山,曾國藩故居等
機 場
婁底新化機場、婁底通用機場
火車站
婁底站、婁底南站等
車牌代碼
湘K
行政代碼
431300
地區生產總值
1291.38億元(2015年)
人均生產總值
33520.57元(2015年省內第8)[1]
高 校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婁底職院
市花及市樹
杜鵑、樟樹[2]
現任領導
市委書記李薦國;市長楊懿文[3]
歷史名人
曾國藩、羅盛教、蔡和森、劉蓉
現代名人
梁穩根、徐靜蕾、孟佳、邱文奎
市級主幹道
婁底大道
目錄
1 歷史沿革
2 行政區劃
3 地理環境
▪ 地形地貌
▪ 氣候條件
▪ 水文特徵
4 自然資源
▪ 礦產資源
▪ 煤炭資源
5 經濟
▪ 綜合
▪ 第一產業
▪ 第二產業
▪ 第三產業
6 人口
7 交通
▪ 優勢
▪ 鐵路
▪ 公路
▪ 公交
8 社會
▪ 交通郵電
▪ 金融保險
▪ 教育科技
▪ 文衛體育
▪ 社會保障
▪ 音樂美術
9 文化
10 旅遊
▪ 概況
▪ 景點
▪ 婁底特產
11 現任領導
12 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編輯
婁底境域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國。秦置湘南縣,轄今雙峰、漣源部分地域,屬長沙郡。西漢屬長沙國。漢高祖
婁底老街
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連道,轄今雙峰縣測水以西至漣源市藍田等地。西漢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析湘南縣置湘鄉縣,連雙峰、漣源大部分和婁底等縣市,屬長沙郡。三國時分屬衡陽郡、昭陵郡。吳寶鼎元年(266),析昭陵郡置高平縣,今新化縣西部屬之。西晉、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分屬邵陵郡。隋屬長沙郡。唐、五代、宋朝分屬潭州、邵州。宋熙寧五年(1072),建置新化縣。元代,分屬天臨路、寶慶路。明分屬長沙府、寶慶府。清同明屬[4] 。
新化縣成為婁底境內最早的建制縣,在宋代隸屬邵陽郡,元代屬寶慶路,明清屬寶慶府。婁底境內的其他縣市,雙峰一帶,秦時屬長沙郡的湘南縣,漢代以後長期屬湘鄉縣地。漣源一帶,秦至東晉時大部分地域分屬湘南、連道、湘鄉、昭陵等縣,北宋以後,其全部地域便長期分屬湘鄉、邵陽、安化、新化四縣。婁星區一帶從漢代開始,就一直為湘鄉轄地。冷水江一帶在宋以前屬「梅山蠻」地,宋以後長期屬新化縣地。[4]
民國元年(1912),屬長寶道,民國3年,改為湘江道。民國11年,(1922)取消道制直屬湖南省。民國29年(1940),分屬湖南省第五、第六行政督察區。[4]
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境域隸屬益陽專區和邵陽專區。1950年6月,設立錫礦山礦區(縣級),直屬邵
老婁底(4張)
陽專區;1951年8月,籌建漣源縣、雙峰縣。1952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湘鄉、安化、邵陽、新化4縣部分行政區域置雙峰縣、藍田縣(7月更名漣源縣)。11月,兩縣劃屬邵陽專區。同年8月,撤銷錫礦山礦區,劃歸新化縣管轄。1960年2月,設立婁底市和冷水江市,隸屬邵陽專區。1962年10月,撤銷冷水江市和婁底市,分別並入新化縣和漣源縣。1969年10月,國務院批准恢復冷水江市。[4]
1977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將邵陽地區析置漣源、邵陽兩個地區。漣源地區轄新化、新邵、邵東、雙峰、漣源5縣和冷水江市,地區機關駐婁底鎮。同年11月,成立漣源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3月,改稱漣源地區行政公署。1980年7月,國務院批准恢復婁底市,將漣源縣的婁底鎮和杉山公社的東風、民福大隊及西陽公社的方石、水洋大隊、百畝公社的思塘大隊劃入該市行政區域。1982年12月,漣源地區更名為婁底地區。[4]
1983年2月8日,國務院批復撤銷婁底地區的婁底市和雙峰、漣源縣劃歸湘潭市管轄;冷水江市和邵東、新邵、新化縣劃歸邵陽市管轄;撤銷婁底市,改設為湘潭市婁底區(縣級);撤銷冷水江市和邵東、新邵、新化縣劃歸邵陽市管轄;撤銷冷水江市,改設為邵陽市冷水江區(縣級)。實際並未實施,婁底地區名撤實存。同年7月13日,國務院批准恢復婁底地區及其行政公署,原所轄邵東、新邵兩縣劃歸邵陽市管轄,婁底市、冷水江市、雙峰縣、漣源縣、新化縣歸婁底地區管轄。[4]
1987年6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漣源縣,設立漣源市,所轄行政區域不變。[4]
1999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婁底撤地設市,原縣級婁底市改名為婁星區。所轄婁星區、漣源市、冷水江市、雙峰縣、新化縣行政區劃不變。
行政區劃
編輯
截至2012年,婁底市共下轄一區兩市兩縣,其面積和人口、郵政編碼等信息如下。[5]
婁底市行政區劃列表
地區
面積(km²)
人口(萬人)
鄉
鎮
街道辦
郵政編碼
行政代碼
政府駐地
市轄區
8117.6
418.4
24
56
12
417000 431300
湘中大道
婁星區
430
44
4
3
5
417000 431302
長青西街
冷水江市
439
36.98
6
6
4
417500 431381
冷水江街道辦
漣源市
1895
111.96
4
15
1
417100 431382
藍田鎮
雙峰縣
1715
91.6
3
13
417600 431321
永豐鎮
新化縣
3642
131.89
7
19
417700 431322
梅苑開發區
地理環境
編輯
地形地貌
地貌格局
境內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傾斜。在大地貌格局中,新化縣、冷水江市、漣源市的西南部屬湘西山地區,漣源市的中、東部和婁星區、雙峰縣屬湘中丘陵區。屬於雲貴高原向江浙丘陵遞降的過渡帶。[6] 南起雙峰縣的豬婆山,到漣源市的龍山(1513米),再到冷水江市的獅子嶺(591米)、癩子嶺(994米)、錫礦山(825米),北至漣源市的參機山、紅軍寨(893米),將區境分割成東西二大地域。西部山勢雄厚,峰嶺馳騁,大多為侵蝕、構造、溶蝕地貌,地勢險峻,海拔較高;東部地勢逐步降低,地形起伏平緩,丘岡延綿、平地寬敞,海拔較低。唯雙峰縣東部大多為溶蝕堆積的丘岡平地貌。因下古生代印支期和中生代燕山期地殼運動,花崗岩侵入體局部隆起,形成一線九峰山脈(屬衡山山系)。[7]
地貌輪廓
婁底地圖
西部有新化、禾青盆地。其東部盆緣是金竹山、錫礦山至鷹嘴岩一線中低山地貌;西部及北部盆緣是由雪峰山所圍成的孤形屏障,海拔高度平均在1000米以上,高於1500米的山峰有九龍池等10座;西南部盆緣由雪峰山余脈天龍山,板子山等組成,平均海拔800~1000米,資江在盆地內由南向北蜿蜒流過。中部北有伏口、四古至紅軍寨的中低山灰岩地貌,南有龍山至豬婆山的中山地貌與之對峙,橋頭河、婁底、楊家灘盆地,雷峰低山夾在其中,形成漣源、婁底向東敞開的E字形地貌。東部雙峰盆地,盆東以九峰山脈為緣,南有花門丘陵群體,北有洪山殿丘陵帶,西有山斗灰岩低山,寬敞的龍田、吳灣、杏子平原岡地展布其中。[7]
地貌形態
北有九龍池——大熊山——癩子嶺——紅軍寨橫亘的雄厚山體,組成以山地為主的山地地貌。南部有天龍山——大乘山——龍山——五腦嶺——豬婆山——江大山並列的山體,同樣以山地地貌為主,與北部山體對峙。西部由雪峰山脈封閉。中部地勢低凹,堆積平原廣布,溶蝕殘丘成串,剝蝕岡地如波,以平丘岡地貌為主。從新化縣的琅塘起,南下橫陽、爐觀、洋溪、燎原,至冷水江市的潘橋、禾青,穿透金竹山鼻樑東折至漣源市的荷葉、楊家灘、橋頭河,再到婁底市的漣濱、西陽、萬寶,再轉向雙峰縣的洪山、龍田、吳灣、杏子,則呈「S」型帶狀盆地分布。[7]
山脈
婁底境內山脈縱橫,群峰起伏,矗立大小山峰數百座。西部雪峰山脈從新化西部風車巷蜿蜒入境,斜亘西北,主要支脈有天龍山、桐鳳山、奉家山、古台山、鳳凰山、大熊山和冷水江境內的祖師嶺等;東南部有坐落在雙峰縣的九峰山,是南嶽七十二峰之一,為雙峰、衡陽兩縣的天然分界線;西北部是雪峰山余脈,向漣源伸入,西起白竹山,東至洪家大山,透迤起伏,峰巒重疊,最高峰寨子山為漣源與寧鄉的天然界山;中部龍山山脈橫亘,主要山峰有龍山、石坪山、楊材山、仙女寨等,彎曲連綿40餘公里。[7]
氣候條件
婁底市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既具季風性,又兼具大陸性。其基本特徵為氣候溫暖,四季分明;夏季酷熱,冬季寒冷,秋季涼爽;春末夏初多雨,盛夏秋初多旱;積溫較多,生長期長;氣候類型多樣,立體變化明顯。[7]
婁底市
年平均氣溫16.5~17.5℃,年極端最高氣溫40.1℃,年極端最低氣溫-12.1℃。多年平均降水量1300~1400毫米,一日間最大降水量147.3毫米,降水多集中在4~7月。年日照時數1410.4~1621.9小時,年日照率34~37%。年蒸發量1365.6~1521.6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8~80%,年平均風速1.5~2.0米/秒,多年最大風速為20.3米/秒。由於光、熱、水基本同季,對農業生產極為有利。新化是唐宋貢品蒙洱茶的主產區,盛產玉竹,柑橘,金銀花等。[7]
水文特徵
婁底境內溪水奔流,河網密布,水系完整,水量充沛。婁底市主要河流有:東部漣水,為湘江中游一大支流,源於新邵觀音山,自西向東,流經漣源市、婁星區、雙峰縣,經湘鄉至湘潭縣河口入湘江,境內全長85.85公里,沿途納孫水、湄江、測水等1-4級支流89條,控制流域面積3906平方公里。西部資水,由南向北,流經冷水江、新化。經安化柘溪,過益陽注入洞庭湖,貫穿境內西半部,區內流程112公里,有1-4級支流100條,控制流域面積3985平方公里。[7]
區內各河流水質較好,pH值在正常范圍內,離子總量不高,中等礦化度,適合於工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之用。全區年平均降水1406毫米,降水總量113.95億立方米,且西部山區多於東部丘陵平地,直接形成的地表水資源38.87億立方米。外來水資源豐富,共有133.42億立方米,主要在西部,控制利用少;東部入境水雖不多,但利用較好。地下水年平均為21.6億立方米,年徑流量平均達21.35億立方米,主要公布在北、東、南部地區、水能理論蘊藏量32.5萬千瓦,其中可開發利用的14.26萬千瓦。具備人工養殖的水面18萬畝。[7]
自然資源
編輯
礦產資源
婁底市區域內的地層發育齊全,出露完整,從元古界到新生界均有展布。地質構造西北向是弧狀的褶皺及沖斷層等壓性結構面,以及與之伴生的張性斷裂和扭性斷裂;東西向是隆起和凹陷明顯,弧狀褶皺橫跨其上,概言之是褶皺構造和斷裂構造交錯存在。復雜多變的地質構造,造成岩漿活動頻繁多樣,帶來了豐富的成礦物質,加上區域變質的作用,加速了成礦物質的貯存和富集。因而,大自然賜予的這塊寶地,礦產資源非常豐富,且礦種齊全。境內已發現47個礦種,其中探明儲量的有25種,占湖南省探明儲量礦種的30%,是湖南礦種較齊全的地區之一。已探明儲量的礦產地58處,其中大中型礦床36個,以煤炭、建材、有色金屬為主。保有儲量佔中國、全世界第一位的有銻,占湖南省第一位的有煤、白雲石、石灰岩和大理石,占湖南省第二位的有石墨等,占第三位的有石膏和黃鐵礦,其它如金、鉛、鋅、錳、鎢等礦種的探明儲量也在湖南省佔有重要地位。釩、硅石等礦種,雖然尚未探明儲量,但潛在遠景較大,有望成為未來的優勢礦種。煤炭:婁底市內煤礦資源豐富,品種齊全,有無煙煤、貧煤、瘦煤、肥煤、焦煤等,且品質好,發熱量一般都在4000─5000大卡。[8]
煤炭資源
婁底不僅是湖南的重要產煤區,在江南地區也是主要煤炭基地之一。煤炭探明儲量11億噸,以煙煤和無煙煤為主,局部見有石煤。主要分布在冷水江市、漣源市、婁星區以及雙峰西北部和新化東部。鐵:市內共有鐵礦點58處,其中中型礦床2處,分沉積型、風化型和熱液型3種類型。探明儲量4307.6萬噸,保有儲量2946.5萬噸,主要分布於漣源田湖,新化洪水坪、圳上,雙峰鍾嶺、測水,冷水江錫礦山、潘橋等地。石灰石:分布極廣,幾乎隨處可見。不僅儲量大,而且質量好、品種齊,為全國少有。銻:境內共有銻礦點25處,其中大型礦床2處,中型礦床2處,均集中在冷水江錫礦山。[8]
婁底境內錳礦、鐵錳礦、釩礦、石膏礦等金屬和非金屬礦的儲量也很豐富。特別引人注目的是2001年5月, 中南石油局勘探開採的「冷水江一井」綻開了湖南第一束石油天然氣火苗,標志著冷水江市的石油天然氣試開采已獲圓滿成功,結束湖南無油氣歷史,為湘中能源開發又添上了新的一筆。婁底礦產配套較好,空間公布較明顯,有利於統一規劃和綜合開發利用,為婁底成為湖南省的能源原材料開發區奠定了基礎。[8]
經濟
編輯
綜合
201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91.38億元,同比增長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9.19億元,增長
2011年—2015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速度
3.8%;第二產業增加值663.12億元,增長5.8%;第三產業增加值439.06億元,增長11.9%。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GDP 33436元,增長7.0%。[9]
2015年財政總收入95.37億元,同比增長0.0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9.92億元,增長1.7%。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35.22億元,增長15.4%,其中,教育、醫療衛生、節能環保、社會保障與就業、農林水、住房保障等民生支出150.11億元,增長16.5%。
第一產業
俯瞰婁底市(2張)
2015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01.45億元,同比增長3.8%。其中,農業產值121.14億元,增長5.9%;林業產值4.40億元,增長4.2%;牧業產值161.83億元,增長2.2%;漁業產值12.39億元,增長5.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69億元,增長10.3%。[9]
第二產業
景點(3張)
2015年,全市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593.38億元,同比增長5.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7%,其中非公有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7%。在規模以上工業中,按經濟類型分,國有企業增長0.4%;集體企業增長3.4%,股份制企業增長7.3%,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長11.8%。按企業規模分,大中型企業增長5.3%,小微型企業增長7.3%。按行業分,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12.4%,醫葯製造業增長28.9%,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9.6%,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增長9.0%,黑色金屬及壓延加工業增長1.6%,有色金屬及壓延加工業下降6.1%,通用設備製造業增長6.4%,專用設備製造業增長7.1%。[9]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
婁底
2015年全市施工項目2525個,同比增長25.6%,新開工項目1827個,增長43.4%,投產項目1719個,增長36.2%。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08.39億元,增長18.0%。分類型看,國有投資404.42億元,增長21.0%,非國有投資703.97億元,增長16.4%,其中,民間投資694.92億元,增長15.7%,佔全部投資比重62.7%,對全市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55.6%。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73.73億元,增長32.2%;第二產業446.57億元,增長10.1%;第三產業588.09億元,增長23.1%。第三產業投資佔比53.1%,比上年同期提高2.2個百分點。[9]
貿易外經
2015年,全市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3.82億元,增長10.8%。按經營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85.92億元,增長10.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7.9億元,增長16.3%。按消費類型分,商品零售額395.39億元,增長11.3%,餐飲收入額38.44億元,增長5.8%。按限額類別分,限額以上企業零售額221.08億元,增長8.6%;限額以下零售額212.75億元,增長24.3%。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增長49.3%、服裝類增長9.7%、化妝品類增長19.6%、金銀珠寶類增長9.3%、日用品類增長26.8%、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8.4%、五金電料類增長9.0%、汽車類增長18.6%。
旅遊
2015年底,旅遊者總人數2316.64萬人次,增長19.8%,其中國內旅遊者2312萬人次,增長20.1%,入境旅遊者4.64萬人次,減少41.9%。實現旅遊總收入163.87億元,增長18.6%,其中國內旅遊收入162.78億元,增長19.1%;旅遊外匯收入1660.29萬美元,減少32.4%。[9]
人口
編輯
2015年末全市總人口447.7萬人,常住人口387.1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69.47萬人,鄉村人口217.71萬人,
城鎮化率為43.77%,比上年提高1.51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5.27萬人,出生率為13.96‰,死亡人口2.76,死亡率為7.16‰,自然增長率為6.8‰。
交通
編輯
優勢
交通的便利為婁底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基本條件。婁底位於湖南省中部,是廣州軍區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供應基地。上(海)瑞(麗)高速公路——潭邵段全線貫通,將婁底推進了以省城長沙為中心的1小時經濟圈,而總投資達2億元的洛湛鐵路的建成更使婁底提升為繼株洲、懷化之後的湖南又一交通樞紐。以及婁漣高等級公路、太澳高速、寧太高等級公路的建成使婁底的交通四通八達、一馬平川,帶動了婁底的旅遊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為婁底的經濟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硬體基礎。
鐵路
連接洛陽和湛江的洛湛鐵路、銜接株洲和貴陽市的湘黔鐵路在婁星區內呈十字形交叉,使婁底成為南方的重要交通點,連東西、通南北,不可或缺。滬昆客運專線和安張婁衡鐵路將使婁底成為國內少有的米字型鐵路樞紐。
2014年12月16日,滬昆高鐵長沙至新晃段開通運營,婁底南站正式運營,標志著本市進入高鐵時代。
公路
婁底市各有兩條國道和省道過境,這是婁星公路交通運輸上的主要交通幹道。此外,婁底還有上海到瑞麗的上瑞高速公路、婁新高速、婁懷高速、婁湘公路、婁漣高等級公路以及正在修建益婁高速、婁衡高速、長韶婁高速公路和連接太原和澳門的太澳公路都在婁底境內經過,是婁底市得力的輔助公路。
公交
婁星市區內開通了20條公交線路連接婁星東西南北主要街區、商場、廣場及各大主要站點等,使市內交通方便快捷。
社會
編輯
交通郵電
2015年,全市公路貨運量1.08億噸,同比增長3.5%;貨物周轉量104.98億噸公里,增長4.2%;公路客運量6854萬人,減少22.9%;旅客周轉量270423萬人公里,下降5.1%。年末全市公路(不含高速公路)線路里程14567公里,高速公路里程222公里。全市民用汽車保有量24.71萬輛,增長10.6%,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22.75萬輛,增長12.5%。
全市完成郵電業務總量44.77億元,增長23.9%,其中電信業務總量41.47億元,增長20.5%,郵政業務總量3.30億元,增長35.3%。年末全市固定電話用戶30.15萬戶,下降9.0%;行動電話用戶270.63萬戶,增長5.3%;互聯網寬頻用戶45.43萬戶,增長4.0%。[9]
金融保險
2015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284.75億元,比年初增加158.56億元,其中住戶存款895.0億元,比年初增加124.56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余額184.85億元,比年初增加22.92億元;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790.65億元,比年初增加86.49億元,其中住戶貸款251.07億元,比年初增加14.38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539.58億元,比年初增加72.13億元。
教育科技
婁底城區鳥瞰
2014年全市完成投資5.97億元,竣工項目41個,新增學位24960個,婁底一中城南校區成功開學,城區化解大班額取得突破性進展,2014年秋季開學,城區義務教育學校全部實現了新生班額65人以下、老生班額75人以下的目標。全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0.80萬人,在校生2.49萬人,畢業生0.63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1.04萬人,在校生3.04萬人,畢業生1.06萬人;普通高中招生2.58萬人,在校生7.45萬人,畢業生2.25萬人;初中學校招生4.65萬人,在校生14.11萬人,畢業生4.25萬人;普通小學招生5.43萬人,在校生30.91萬人,畢業生4.66萬人;特殊教育招生90人,在校生382人,畢業生25人;幼兒園在園幼兒9.58萬人。
2015年全市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605.4億元,同比增長3.9%;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44.35億元,增長5.6%。全市申請專利1617件,同比增長32.2%,其中發明專利申請330件,同比增長45.4%;全市專利授權1002件,同比增長12.2%,其中發明專利授權52件,同比增長20.9%。
文衛體育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