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炒股開戶 » 徐州泉山區td開戶
擴展閱讀
渭南市天然氣開戶手續 2021-12-16 12:20:24
井岡山期貨開戶 2021-12-16 12:02:48

徐州泉山區td開戶

發布時間: 2021-07-09 03:20:53

① 蘇軾的生平、作品、名人故事。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 且蘇軾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黃庭堅、米芾、蔡襄被稱為最能代表宋代書法成就的書法家,合稱為"宋四家"。蘇氏四門生為:秦觀、黃庭堅、晁補之、張耒 。

作品:水調歌頭,江城子,念奴嬌 赤壁懷古 等。

蘇軾服膺儒家經世濟民的政治理想,他22歲中進士,26歲又中制科優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後奮厲有用世之志。他為人坦盪,講究風節,有志於改革朝政且勇於進言。由於注重政策的實際效果,他在王安石厲行新法時持反對態度,當司馬光廢除新法時又持不同意見,結果多次受到排斥打擊。他在外任時勤於政事,盡力為地方上多做實事。他先後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滅蝗救災,抗洪築堤,政績卓著。甚至在貶到惠州後,他還捐助修橋二座。只要環境允許,蘇軾總是盡力有所作為。然而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屢遭貶謫,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幹。他44歲時遭遇「烏台詩案」,險遭不測。晚年更被一貶再貶,直到荒遠的海南,食芋飲水,與黎族人民一起過著艱苦的生活。蘇軾對苦難並非麻木不仁,對加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來順受,而是以一種全新的人生態度來對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境的超越態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做到了蔑視丑惡,消解痛苦。這種執著於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範式蘊含著堅定、沉著、樂觀、曠達的精神,因而蘇軾在逆境中照樣能保持濃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創作活力。

② 誰知道關於白居易和蘇軾的資料啊告訴我!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屬山西0人。貞元進士,歷官秘書省校書郎、左拾遺、左贊善大夫、江州司馬、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刑部尚書。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

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樣,也嗜酒成性。

張文潛在《苕溪魚隱叢話》中說:陶淵明雖然愛好喝酒,但由於家境貧困,不能經常喝美酒,與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魚、耕田的鄉下人,地點也在樹林田野間,而白居易家釀美酒,每次喝酒時必有絲竹伴奏,僮妓侍奉。與他喝酒的都是社會上的名流,如裴度、劉禹錫等。

他在67歲時,寫了一篇《醉吟先生傳》。這個醉吟先生,就是他自己。他在《傳》中說,有個叫醉吟先生的, 不知道姓名、籍貫、官職,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處有個池塘、竹竿、喬木、台榭、舟橋等。他愛好喝酒、吟詩、彈琴,與酒徒、詩宇航局、琴侶一起游樂。事實也是如此,洛陽城內外的寺廟、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遊過。

每當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來家,先拂酒壇,次開詩篋,後捧絲竹。於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詩,一面操琴。旁邊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楊柳枝》,真是不亦樂乎。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後才停止。白居易有時乘興到野外遊玩,車中放一琴一枕,車兩邊的竹竿懸兩只酒壺,抱琴引酌,興盡而返。

又據《窮幽記》記載,白居易家有池塘,可泛舟。他宴請賓客,有時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餘只空囊,裡面裝有美酒佳餚,隨船而行,要吃喝時,就拉起,吃喝完一隻再拉起一隻,直至吃喝完為止。

如此說來,與陶淵明的苦況,當然不同。

方勺《泊宅編》卷上說:白樂天多樂詩,二千八百首中,飲酒者八百首。這個數字不算小。

他喝酒時,有時是獨酌。如在蘇州當刺史時,因公務繁忙,用酒來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來解除九天辛勞的。他說:不要輕視一天的酒醉,這是為消除九天的疲勞。如果沒有九天的疲勞,怎麼能治好州里的人民。如果沒有一天的酒醉,怎麼能娛樂的的身心。他是用酒來進行勞逸結合的。

更多的是同朋友合飲。他在《同李十一醉憶元九》一詩中說;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當酒籌。在《贈元稹》一詩中說:花下鞍馬游,雪中杯酒歡。在《與夢得沽酒閑飲且約後期》一詩中說;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在《同李十一醉憶元九》一詩中說: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白居易逝世時,時年75歲。葬於龍門山。河南尹盧貞刻《醉吟先生傳》於石,立於墓側。傳說洛陽人和四方遊客,知白居易生平嗜酒,所以前來拜墓,都用杯酒祭奠,墓前方丈寬的土地上常是濕漉漉的,沒有乾燥的時候,可見,他是得到後人愛戴的。
參考資料:http://www.teachercn.com/zxyw/Html/ZWSB/14988m8oisv1x1115121030.Html

蘇軾是中國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古文學家,世稱「三蘇」。嘉佑進士,任鳳翔府簽判,主張改革弊政。神宗時反對變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後以「謗訕朝廷」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出知杭、潁、揚、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還。詩、詞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學最高成就。

蘇軾的詩大都抒寫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現實黑暗之作。詩風豪邁清新,尤長於比喻。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蘇軾的詞題材廣泛,記游、懷古、贈答、送別、說理無不入詞,對嚴格的音律束縛也有所突破,促進了詞的發展。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蘇軾散文中議論文汪洋恣肆,記敘文結構謹嚴,明白條暢,如《石鍾山記》、《放鶴亭記》等與《赤壁賦》、《後赤壁賦》同為傳誦名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後進,黃庭堅、秦觀等均出其門下。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於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自雲: 「我書造意本無法」;又雲:「自出新意,不踐古人。」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雲:「到黃州後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像其為人。人書並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後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明代]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雲:作枯木枝幹,虯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並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為其後「文人畫」的發展尊定了理論基礎。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又近年發現的《瀟湘竹石圖卷》當亦系他的作品。詩文有《東坡七集》,詞有《東坡樂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傑出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蘇軾二十一歲中進士,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於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於河南郟縣,追謚文忠公。

在任地方長官期間,蘇軾關心民眾疾苦,做了許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眾擁戴。蘇軾博學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學作品標志著北宋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蘇軾是著名詩人,他同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並稱為「蘇黃」;蘇軾為傑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他同傑出詞人辛棄疾並稱為「蘇辛」,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蘇軾是著名的書法家,他同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蘇軾還是著名的畫家。此外,在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葯、數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③ 徐州潤希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怎麼樣

徐州潤希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是2017-12-04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徐州市泉山區解放南路中國礦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內徐州科創創業園A座315房間。

徐州潤希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20311MA1TDLAP1J,企業法人李永敢,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徐州潤希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室內外裝飾工程、園林綠化工程、幕牆工程、房屋建築工程、市政工程、照明工程、道路工程設計、施工;五金產品、建築材料、裝飾物品、傢具、門、窗銷售;建築工程機械租賃。(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徐州潤希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④ 四年級成語問題 急急急~~~~~ SOS

知己知彼 百戰百勝
《孫子兵法•謀攻》
孫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運籌帷幄 決勝千里
《漢書•高帝本紀》
西漢初年,天下已定,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舉行盛大的宴會,喝了幾輪酒後,他向群臣提出一個問題:「我為什麼會取得勝利?而項羽為什麼會失敗?」高起、王陵認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佔城池與戰略要地,給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業。而項羽恰恰相反,有人不用,立功不授獎,賢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敗。漢高祖劉邦聽了,認為他們說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勝原因是能用人。他稱贊張良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為張良的字)。」意思是說,張良坐在軍帳中運用計謀,就能決定千里之外戰斗的勝利。這說明張良心計多,善用腦,善用兵。後來人們就用「運籌帷幄」表示善於策劃用兵,指揮戰爭。
出其不意 攻其不備
《孫子兵法•計篇》
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於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
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裡?起初,田忌准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於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
聲東擊西
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團結西域諸國共同對抗匈奴。為了使西域諸國便於共同對抗匈奴,必須先打通南北通道。地處大漠西緣的莎車國,煽動周邊小國,歸附匈奴,反對漢朝。班超決定首先平定莎車。莎車國王北向龜茲求援,龜茲王親率五萬人馬,援救莎車。班超聯合於闐等國,兵力只有二萬五千人,敵眾我寡,難以力克,必須智取。班超遂定下聲東擊西之計,迷惑敵人。他派人在軍中散布對班超的不滿言論,製造打不贏龜茲,有撤退的跡象。並且特別讓莎車俘虜聽得一清二楚。這天黃昏,班超命於闐大軍向東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顯得慌亂,故意放俘虜趁機脫逃。俘虜逃回莎車營中,急忙報告漢軍慌忙撤退的消息。龜茲王大喜,誤認班超懼怕自己而慌忙逃竄,想趁此機會,追殺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兩路,追擊逃敵。他親自率一萬精兵向西追殺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籠罩大漠,撤退僅十里地,部隊即就地隱蔽。龜茲王求勝心切,率領追兵從班超隱蔽處飛馳而過,班超立即集合部隊,與事先約定的東路於闐人馬,迅速回師殺向莎車。班超的部隊如從天而降,莎車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車王驚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請降。龜茲王氣勢洶洶,追走一夜,未見班超部隊蹤影,又聽得莎車已被平定,人馬傷亡稍重的報告,大勢已去,只有收拾殘部,悻悻然返回龜茲。
四面楚歌
《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 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兵卒至烏江,最終自刎於江邊。
腹背受敵
《魏書•崔浩傳》
「裕西入函谷,則進退路窮,腹背受敵;北上岸則姚軍必不出關助我。」
草木皆兵 風聲鶴唳
《晉書•苻堅•載記》
東晉時,強秦一直想吞並晉王朝,秦王苻堅親自率領八十萬大軍,去攻打晉國。晉國派大將謝石、謝玄領八萬兵馬迎戰。苻堅當然很傲慢,根本沒把力量懸殊的晉軍看在眼裡。
可是,誰料到先頭部隊的前鋒同晉軍首戰便被打敗,苻堅慌了手腳。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線視察,他看到晉軍陣容嚴整,士氣高昂,連晉軍駐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綽綽像是滿山遍野的士兵呢!接著,在淝水決戰,秦軍被徹底擊潰,損失慘重,秦王苻堅自己受傷,弟弟苻融也陣亡了。苻堅倉皇而逃,他聽到風聲鳥聲也以為是敵人追兵又到了。
兵貴神速
《孫子兵法•九地》
孫子曰: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者,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為輕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泛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泛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敢問敵眾而整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於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並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
吾士無余財,非惡貨也;無余命,非惡壽也。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諸、劌之勇也。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而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如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
九地之變,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徹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後,交地吾將謹其守,交地吾將固其結,衢地吾將謹其恃,重地吾將繼其食,泛地吾將進其途,圍地吾將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圍則御,不得已則斗,過則從。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於敵,則其城可拔,其國可隳。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
故為兵之事,在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里殺將,是謂巧能成事。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厲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敵人開闔,必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所向無敵
諸葛亮《心書》
「善將者,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所向無敵,所擊者萬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