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河南濮陽或山東聊城哪裡有收購十字綉成品的
賣十字綉的店裡應該都收吧
㈡ 山東有哪三縣
相關資料,希望有所幫助
http://tieba..com/f?kz=80571583
山東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省份,除漢族外,還有回族、滿族、蒙古族等三十八個少數民族成份。全省總人口74,419,054人,少數民族四十一萬人,約佔全省總人口的千分之五點五。其中以回族為最多,有三十九萬人。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勞動。為發展山東的歷史和文化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長期的反壓迫、抗外侮的斗爭中,建立了休戚相關、生死與共的親密關系。
一、山東回族的分布狀況
目前,山東省回族人口約佔全國回族人口7,219,352的百分之五點四。其中約三分之二居住在農村,三分之一居住在城鎮。其分布特點同全國一樣是「大分散,小集中。」在農村多系自成村落,在城鎮多自成街道。全省十四個市、地都有回族,但人口差異較大:濟南市有58,842人I青島市有1,826人;淄博市有11,368人;棗庄市有11,472人;煙台市有497人;濰坊市有17,965人;濟寧市有34,322人;泰安市有59,097人;東營市有2,200人;德州地區69,664人,惠民地區11,203人;聊城地區38,835人;臨沂地區29,746人;菏澤地區44,669人①。
回族人口在二千人以上的縣(市、區)有六十多個。其中濟南市市中區,泰安市泰山區、陵縣、曹縣、臨清市、冠縣、益都等縣(市、區)均在一萬五千人以上。回族聚居的村鎮、街道有六百八十多個。他們多數居住在魯西南、魯西北和魯、蘇、豫、冀交界處。沿黃河故道和運河兩岸以及行旅要道,回族居住的城鎮也比較多。
二、山東回族的徙居
徙居山東的回族,歷史悠久。他們多系元朝從西域東來的「回部人」。不論自西往東,或從南到北,其遷徙的過程大致為如下幾種類型:
(一)隨著元帝國的崛起和覆滅,少數貴族攜妻子眷屬遷入山東.如濟南賽氏就是這一類型。賽典赤·贍思丁(公元1211年—一1279年)是元代回族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忽必烈西征時,他率部千騎降元。在元朝統一中國的戰爭中,他屢建戰功。濟南賽氏,是他的孫子沙不丁的後人,因務商,在元朝就卜居濟南②。
(二)元朝編遷屯墾的「深馬赤軍」與當地漢族女子通婚而定居者。十二世紀初葉,成吉思汗西征時,被迫東遷的中亞細亞人(其中多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當時有不戰而降者,但大量是戰俘和被劫掠的藝人、工匠),除一部分作為奴隸使用外,大都被編為「探馬赤軍」,參加了忽必烈統一中國的戰爭。元帝國建立後,蒙古貴族規定「探馬赤軍」「上馬則備戰,下馬
則電聚牧養」。據《元史·世祖本紀》載: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元世祖下令;「河洛,山東居天下腹心,則以蒙古探馬赤軍列大府以屯之」。從此以後,就有一部分回回軍士過著兵農合一的生活,並在「社」的編制下,逐漸由「兵農」轉為農民。現在山東省境內有許多回族聚居的村鎮,仍保持著編民屯墾的稱呼。如無核縣的五營;陽信縣的六營,大、小營;濟陽縣的劉家營、馬家營,泰安市的前營;甄城縣的軍電,禹城縣的韓家寨;齊河縣的老寨子、小寨子。陵縣的亞虎寨、柳福寨以及冠縣的七甲、八甲等,就是原來屯墾定居的例證。
這些長期過著軍屯生活的回族人,到了明朝還部分地被統治階級使用。那時,也被稱為「韃子兵」。當時為了安排回回官兵的眷屬,在平原縣專設了一個回回村,即現在的「達(轍)官營」。
遷徙山東的回族人,除達官貴族攜帶眷屬外,其餘的軍士、編民、商人等和部分宗教職業者與當地漢族女子通婚繁衍後代,才定居下來。這也是構成回回民族的重要來源。
(三)因更換朝代泯名隱姓而來的。益都楊、趙二氏系元末、明初由北京遷來的。其原因是明太祖驅逐元順帝,收復大都(今北京)後,下令「都人」(北京仕官的後裔)一律南遷,有的遷入山東。據益都縣《楊氏世譜》載:「至大明洪武元年,兵取大都,大將軍令都人南遷,六世祖遂協(攜)莫蘇及二女奔青州。……以嘗居舉市,易姓為羊,復改為楊。」楊家在青州(今益都縣)落戶是被迫遷來的。徙居後隱姓埋名,甚至兩代都不讀書,以農耕為生。至明正德時,楊家才出了一個有才學的人,名楊應奎,舉進士,先後任陝西林洮和河南南陽的知府,因得罪嘉靖帝被革職歸里。益都趙氏是納速拉丁的長子伯顏的後人,伯顏在元朝官至榮祿大夫,中書省平章政事,拜左丞相,封淮王。元滅宋後;搜緝皇室趙姓極嚴,姓趙者為避禍紛紛改姓,元憲帝為釋民懼,乃將當時執政的平章政事伯顏賜姓為趙。回族中之有趙姓,即由此始。元代伯顏族人因仕官就有至青州者。元被滅後,趙氏奉命南遷至青州。
作者: 撒馬爾罕回回人 2006-1-28 01:19 回復此發言
--------------------------------------------------------------------------------
2 山東回族的今昔
(四)在明、清統治階級「分而治之」政策下被迫東遷的。歷代統治階級對回民防範甚嚴,限制回族自由居住,更不準他們過度集中,因而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狀況。西北起義的部分回族被迫遷到山西後,又由山西遷居山東。濟南《金氏族譜》記:原系山西人氏,先遷入長清縣小合庄,時在明朝初年,祖以農耕為生,後人以軍功發跡。魯西南地區的回族人,大都由外省遷入。菏澤馬氏為兩宗:一宗自山西省洪洞縣遷人,稱鄲城馬;一宗自湖北省武昌遷入,稱曹州馬。
(五)漢族人因信仰伊斯蘭教而成為回族的。益都城裡馬氏一支,系由金嶺鎮(今淄博市臨淄區轄)遷往。而金嶺鎮這支馬姓,原又住於臨淄譚家店子。該處馬姓本為漢族旺戶,遷往金嶺鎮的這部分人因信仰伊斯蘭教,遂成為回族人。這種情況,各地回族中都有。如金嶺鎮孟氏,原張店洪溝人。後因經商與回民結交,成為伊斯蘭教徒,後人與當地回族女子通婚,遂成為回回家族,至今僅有五十年的歷史。
(六)外籍人歸化為回族的。德州市北營村的回族溫、安二姓,原系菲律賓人。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蘇祿國(現菲律賓一部分)的蘇祿東王巴都噶·叭嗒刺率領龐大使團到北京訪問,歸途中病逝於德州附近。永樂皇帝命按王禮厚葬於北營村,留下王妃和次子溫嗒刺、三子安都魯等守墓,因之定居下來,娶妻生子,直到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才正式加入中國國籍。後人遂取溫、安二姓。因他們信仰伊斯蘭教,生活習慣又與當地回族相同,加上與回族通婚關系,便成為回族人。
此外,因黃河水患或天災人禍被迫徙居山東,而形成回族世家的也很多。
三、山東回族的斗爭史
明、清統治階級一方面利用少數民族充當兵役,到處征戰,另一方面採取「分而治之」的手段,迫使回回民族大批遷徙流亡。回回民族中除一小部分上層人物外,絕大多數深受歧視、凌辱。在清朝的官府文書中,常把「回」字加上「#」旁,以示回族「不侔於人類」。回族中也有受壓迫而改變其民族成份的。如樂陵縣鐵家營鐵氏,本是回族旺戶,在清朝因與李國老發生爭訟,一部分人為避免殺身之禍,被迫改變其民族成份、民族習慣和宗教信仰而成為漢族。其餘則遷徙他鄉,至今仍是回族人。
政治上的歧視壓迫,激起了回族群眾的強烈反抗。自明代起,山東回民就參加了反抗統治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斗爭。公元一八六一年,宋景詩在魯西一帶領導黑旗軍起義,當時朝城縣(今宰縣)張魯鎮的回民組成「西域回回大隊」,加入了黑旗軍的隊伍,共同對清軍作戰。與此同時,魯南的幅軍也有回族人民參加。如費縣回回李八率領群眾於公元一八六一年攻打民團就是一例。
在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戰爭中,有不少回民創建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費縣回回將領左寶貴,原是清朝的總兵,公元一八九四年,中日戰爭在朝鮮發生後,他帶兵鎮守平壤,連戰四晝夜,親自發炮,殺傷很多日本侵略兵。後因寡不敵眾,戰死疆場。
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入中國以後,山東回族革命斗爭的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山東回族先進分子和愛國青年積極參加了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其中最優秀的代表便是回族女青年郭隆真(河北大名人)。她曾與山東各界代表聯合北京的學生代表向總統府請願,要求釋放被捕學生代表和嚴懲反動軍閥馬良。後在青島紗廠從事工運時,慘遭反動軍閥韓復渠殺害。
公元一九一九年,濟南回民馬雲亭等人,激干愛國義憤,在回民中組織「山東回教救國後援會」,下設許多「救國十人團」,進行反帝愛國活動。馬雲亭與回族來春泰、朱春祥兄弟二人一起不幸被馬良逮捕殺害。當時在天津的周恩來同志曾發表了文章,譴責反動派的罪行,聲援山東回民的正義愛國行動。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在黨的領導下,回族人民除與漢族人民一起參加革命斗爭外,還組織少數民族武裝,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為祖國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事業貢獻了力量。
一九三o年前後,泰安周圍各縣、魯北的無棣、鹽山等縣的回族村莊以及棗庄煤礦區,先後建立了黨的組織,開展了革命活動。「七七事變」後,廣大回民積極參加抗日戰爭。當時渤海一分區回民支隊有一千三百多人,二分區回民大隊有一百多人。臨沭縣建立了伊斯蘭大隊。魯中地區、泰運軍分區組織了回民主力連和回民基於大隊;在沂水、沂源成立了回民警衛連,在東平、朝城、定陶沙海、菏澤馬埃、沂南大成庄等回民聚居村,建立了回民游擊隊。在郯城縣馬頭鎮還建立了伊斯蘭抗日協會。馬本齋領導的冀中回民支隊,英勇抗日殺敵,轉戰冀、魯、豫邊區,戰功卓著,多次榮獲上級嘉獎。一九四四年二月七日,馬本齋同志不幸病逝,安葬於宰縣張魯鎮。
作者: 撒馬爾罕回回人 2006-1-28 01:19 回復此發言
--------------------------------------------------------------------------------
3 山東回族的今昔
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回民涌現出許多英雄人物。全國聞名的鐵道游擊隊政委張鴻儀,就是棗庄回族人,在~九四五年一次戰斗中英勇犧牲。肥城縣縣大隊副大隊長米英俊,回族,上級為表彰他的抗日功績,縣大隊被命名為「朱英俊游擊隊」。其他,還有八十多歲高齡深入虎穴與敵頑強斗爭的回族老英雄馬東;有著名的神槍手、抗日民兵隊長金維三等。
抗日戰爭勝利後,一九四五年九月,成立了山東省統一的回民團體——「山東省回民協會」。之後,相繼建立了魯中、魯南、渤海、濱海四個分會。還有兩個支會十二個城鎮會和七十四個村會。在擴軍、參戰、支前中都作出了貢獻。
四、建國以來山東回族的發展變化
建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一九八五年已經建立了益都縣雲峽河回族鄉;淄博市臨淄區金嶺回族鎮;莘縣張魯回族鎮;曹縣侯集回族鎮和濟陽縣店子、辛集回族鄉以及菏澤馬坡回族鄉等共七個回族鄉、鎮。還培養了一批回族幹部和工人。據不完全統計,山東省回族幹部已達五千多人,有回族工人四萬二千多人。
山東回族聚居地方和單位,都改變了回族過去貧窮落後的經濟面貌。例如,濟寧市新華皮廠是一九四九年由幾十名失業的回族皮毛工人組織起來的生產自救的皮襖加工組。現巳發展成為擁有六百多人的半機械化生產的皮毛業先進單位,產品暢銷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年為國家換取外匯達五十多萬元,榮獲國家「名牌」產品證書,受到山東省人民政府的表揚。淄博市金嶺民族鎮金南回族g委會解放前是一個出名的「窮回回村」。解放後,他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由於單一的農業生產,經濟發展緩慢。黨的三中全會以後,該地有了顯著的變化。目前,全村有1,236戶,4,247人。由一九八一年農副業總收入的一百五十多萬元,人均分配186元,到一九八五年全年總收入為4,223,474元,除去稅金、公共提留部分外,分配給居民2,633,818元,人均分配達620多元。一九八三年因30萬噸乙烯廠佔地,農民改為城鎮戶口後,已有回族中、青年700多人就業成了產業工人。全村現有皮毛廠、清真糕點廠、麵粉加i廠各一處,擁有汽車12部(其中個人有7部),拖拉機48台,馬車110輛,電影機壹套。建新居民房2500間,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居民住上了新磚瓦房。居民自行車有兩千多輛,電視機有700多個,60%的戶有了電風扇,40%的戶有了縫紉機。家家購置了座鍾、掛表、收錄機。孤寡老人住進了舒適的敬老院。全村出現一派喜氣洋洋、蒸蒸日上的新局面。
德州地區是全省回族人口最多的地區,有近七萬人。全地區回族村鎮一九八四年糧食生產總產量六千三百一十八萬七千斤;棉花總產達一千零七十九萬二千斤,農、副業總收入達四千七百七十八萬三千元:糧食人均佔九百八十七斤、棉花一百五十三斤,比一九八三年人均增加糧食一百斤、棉花四十三斤、錢七十七元。
濰坊市益都縣回族人口一萬六千八百多人,二十四個聚居村莊和兩個街道居委會。該縣一九八五年經濟收入比一九七八年翻了一番多。他們新上綜合經營項目一百五十多處,總收入一百四十一萬二千多元。出現了「兩戶一體」五百一十多戶。該縣回族還興建了清真罐頭廠、回民罐頭廠、回民糕點廠等鄉鎮企業。益都清真罐頭廠是一個村辦廠子,由三個回民村聯合籌建。一九八五年完成產量400噸,總計達170萬元,純利潤達十萬元。該廠生產的紅燒牛肉罐頭,被評為「省優」;雞、鴨罐頭被評為「部優」。紅燒雞罐頭榮獲一九八五年全國一等獎。行銷新疆、內蒙、寧夏、黑龍江和雲南等地。為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民族經濟,山東各級黨委和人民政府採取了重點扶持的政策、措施。五年來,撥給少數民族地區補助費共四百多萬元,地方財政及各主管部門也給予大力支持,促進了回族經濟的發展。
經濟的發展,又必然推動文化教育事業的進步。山東回族聚居的地方,文教衛生體育事業日益繁榮。據統計,一九八五年在校回族學生:小學(包括幼兒園)有三萬五千七百多人;中學(包括中專和技校)有一萬四千多人;大專二百一十人;總數達四萬九干九百多人,是建國初期的六倍還多。濟南、淄博、莘縣、陵縣、益都縣等地的回族兒童入學率已超過全省學生入學率的平均水平。山東省大、中、小學中,有回族教職員工三干五百多人,其中教師二干六百多人,是解放前的六倍。全省已恢復和新建回民中學三十多處,回民小學六十多處。
山東省回族對全省的文化、衛生、體育事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山東省美協副主席、山東省藝術學院副教授、回族國畫家黑伯龍先生擅長山水,寫意潑墨渾厚,頗有造詣。他的作品已被北京中國美術館、山東省博物館收藏。已故濟南回族書法家金榮,寫魏碑而不拘泥,獨具一格,尤善榜書大字名著齊魯。山東大學回族女講師馬瑞芳榮獲1981年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散文一等獎。回族著名舉重健將馬文廣,在第八屆亞運會上榮獲九十公斤級挺舉冠軍。楊營林也榮獲跳傘全國第一名。一九八六年全省少數民族書畫展覽,在180件作品中,回族作者的作品佔了150件。30名獲獎作者中,回族作者佔了80%。
五、山東回族的風俗習佩和宗教信仰
祖居山東的回族群眾普遍使用漢語、漢文,在日常生活中,還保留一些波斯語和阿拉伯語的詞彙,夾雜在漢語中使用。在阿匐中,有的人還沿用阿拉伯字母拼成漢語在來往信函中使用。在回族住戶的門楣上,有的用紅紙書寫或用長磚刻制阿文書體的「嘟哇」,內容多是表示「吉祥如意」。許多老年的穆斯林見面互道「賽倆目」,問候幸福,互祝安寧。
山東回族風俗習慣與全國回族一樣:禁食豬肉、忌吃動物的血和自死的動物。習慣吃牛、羊肉。也吃雞、鴨、鵝、鴿子等家禽。所食動物一般都請阿訇給宰,沒有「清真」刀口。的肉食,視為不潔之物。回族喜歡吃麵食,故善於經營麵食業。
回族人對死人先用水洗,再用白布裹之《人們習慣叫「打整買衣太」),實行土葬深埋。各地還設置了回民公墓。回民死後不超過三日即出殯安葬,對已故的親人做「日子」,分「當日」、「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五個紀念
㈢ 介紹山東聊城,例如環境、氣候、就業情況、租房情況......
偶是聊城的,不是我打擊你,在聊城混真沒什麼前途,就向樓上所說,魯西化工和中通汽車還是比較強的,其他就沒什麼了。計算機,我連聽都沒聽過有聊城人在聊城搞計算機的。
㈣ 聊城是哪個省的
聊城
聊城市地處經濟發達的山東省,居魯西,臨河南、河北,位於華東、華北、華中三大行政區交界處。南北直距138公里,東西直距114公里。轄東昌府區、臨清市和冠縣、莘縣、陽谷、東阿、茌平、高唐6個縣和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下轄126個鄉(鎮、辦事處),6596個行政村(居委會)。
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從事農業生產。 市境發現了距今約六七千年的8座龍山文化城,它們是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可見,古濟水西岸是當時一個極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夏商周時期,聊城經濟和社會發展較快,農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商初大臣伊尹曾「躬耕於有莘之野」,輔佐商湯滅夏桀,世稱賢相。周時有「二十四孝」之一的閃子。
春秋時期,聊城為齊國西部重要城邑。有謀士計然。戰國時期,聊城為諸侯爭戰之地。時有著名兵家孫臏、名士魯仲連威名遠播。
秦漢時期,經濟文化得到較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銅、鐵、鋁是主要生產工具,利用水井解決飲水和灌溉問題,豪富之家乘車馬出行,銅鏡、熏爐成為必需品,能製作工藝水平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較快,有不少名士,如為西漢時為官清廉的御史尹齊、東漢時以方正著稱的謝弼。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自然災害較多,其間局部統一的時期,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事業有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時有著名才人曹植、三國大將程昱、魏相華歆等。
隋大業4年(公元608年),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當時臨清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唐代是市境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時期,造就了許多名人,如馬周、呂才、張鎬、程咬金、路隋、王志愔等。北宋時有名相王旦、南宋忠義使臣王倫、醫學家成無己等。
明清兩代是聊城歷史上的輝煌時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樂九年(1411)間曾數次興工開通會通河,縱貫中國南北的大運河為聊城的發展繁榮帶來勃勃生機,臨清、聊城成為沿運九大商埠之一。聊城「廛市煙火之相望,不下十萬戶」、商賈雲集、百業興隆、帆檣如林、舳艫相接、車馬絡繹、貨積如山。外籍商人會館傍河而立,有崇樓高閣、殿宇名剎,清康熙帝4次來聊,乾隆帝9次駐蹕聊城。市境商貿昌盛,農業、紡織業、印刷業、筆業、工藝品生產業、磚窯業、食品業、造船業、漕運業發達。當時較著名的民間工藝有木版年畫、蟈蟈葫蘆、聊城毛筆、茌平剪紙、臨清哈達、董庄中堂畫、金銀製品。當時的風味名吃有八批果子、魏氏熏雞、呱嗒、進京腐乳、甜醬瓜、高唐羅漢餅、五香驢肉、烏棗等。晚清有同盟會會員秘密組織民眾進行革新。聊城教育發達,有書院、私塾和學館3種辦學方式,公元1905年聊城有6處書院:東林、光岳、龍灣、陽平、啟文、攝西。中國清代四大藏書家之一楊以增的私人藏書樓海源閣藏書多達3705部,224600餘卷。《水滸傳》、《金瓶梅》、《聊齋志異》、《老殘游記》中記載有發生在聊城的人和事。明清之際.聊城人才薈萃,涌現了眾多名人,如有明大臣於慎行、朱延禧,明末大將左良玉、抗稅首領王朝佐、心學學者穆孔暉、「江右六君子」之一劉琰、博覽群書的鄧鍾岳、書法家崔班、畫家董立元、清代狀元傅以漸、李孟悅,行乞興學的武訓。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前後,有棉業研究所、講習所、實驗廠,修建了公路,成立了汽車運輸公司、電燈公司、銀行、織布廠、醫院、官立中學堂、師范學校等,是魯西政治、文化中心,後由於軍閥混戰、日軍入侵,農工商各業遭受極大破壞。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共聊城地方黨組織與國民黨第六區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范築先合作抗戰,建立了華北最早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建立抗日武裝6萬餘人,與日軍作戰80餘次,保衛收復了大片國土,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解放戰爭時期,聊城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後方基地,先後支持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挺進大別山,陳粟大軍往返黃河南北,東北野戰軍渡河南下進行渡江作戰,有17萬人參軍入伍,有三千名幹部北上南下支援新區建設;組織了數以萬計的運輸隊、擔架隊全力支援解放軍作戰,全力支援濟南戰役、淮海戰役,為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當時涌現出不少抗日民族英雄,如范築先、張自忠、金方昌;也有不少著名革命烈士,如共產黨員趙以政、王寅生;還有各行各業的著名人物,如著名學者張修一、傅斯年,雜技藝人李半仙、泥人李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建立後,聊城人民繼承優秀歷史傳統,艱苦奮斗、銳意進取,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別是近幾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化步伐加快,農村經濟穩定發展;工業經濟快速發展,運行質量明顯提高;固定資產投資增勢強勁,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招商引資取得重大突破,對外經貿較快增長;個體私營經濟快速發展,規模和質量都有明顯提高;城市化水平明顯提高,旅遊業快速發展;財政收入快速增長,金融形勢較好。科技教育和各項事業取得新進展。近年來,涌現出一大批新時期模範人物:如劉義發、盧恩光、齊炳起、張學信、劉學景等全國勞模,呂學堂、張淑芬、支德海等山東省勞動模範,獲得「中國十大傑出檢察官」、「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的東昌府區檢察院副檢察長白雲同志,更有全國領導幹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血灑高原,他克己奉公、無私奉獻的精神光炳千秋!
聊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全國領導幹部楷模孔繁森同志的故鄉,是山東省衛生城市。聊城市從1999年開始展開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活動,2003年3月19~28日已通過國家旅遊局的驗收。聊城 自然資源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聊城名勝古跡2700多處,有旅遊開發價值的景觀有470多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光岳樓、山陝會館、臨清運河鈔關、景陽岡龍山文化遺址、曹植墓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宋代鐵塔、鰲頭磯等14處。聊城城區獨具「江北水城」特色,素有「中國北方的威尼斯」之稱。市委、市政府確立了建設卓越秀美「江北水城」的戰略定位,建設了一批靚點工程,水城特色日益鮮明。2002年旅遊業年內接待國(境)外客人6532人次,國內客人521.3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8.20億元,其中外匯收入296萬美元。全市主要旅遊景點有東昌湖、光岳樓、山陝會館、宋代鐵塔、古運河、姜堤樂園、鳳凰苑科技觀光園、夢幻樂園、昌東公園、馬頰河休閑度假村、臨清運河鈔關、景陽岡龍山文化遺址、曹植墓、景陽岡、海源閣、舍利寶塔、鰲頭磯、獅子樓、海慧寺、古阿井、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張自忠將軍紀念館、范築先將軍紀念館、傅斯年紀念館、季羨林先生資料館、武訓祠。全市人均居住面積27.3平方米,在崗職工總數32.98萬人,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9001元。全年平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99.7%。聊城社會治安穩定。聊城接待條件日漸完善,擁有一批高檔賓館、酒店;陸路口岸、海關、商檢等涉外機構健全。供水、供熱、供氣、治污等市政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城市功能有了質的提高,城市管理不斷加強,城鄉面貌明顯改觀,水利、交通、能源、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正在逐步加強。
㈤ 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開發戰略研究
耕地後備資源是指在現有技術經濟條件下可以開發為耕地的未利用地和因各種原因導致的閑置廢棄地,是一組地類的組合。耕地後備資源是補充耕地、實現「占補平衡」的主要潛力所在,耕地後備資源的數量、質量、分布狀況以及開發利用戰略都對全省土地利用產生重要影響。山東省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東部地區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工作的通知》要求,自2002年9月至2003年9月實施了全省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工作。這次調查評價所得數據較全面地反映了全省耕地後備資源的數量、質量和分布狀況,為制定全省耕地後備資源開發戰略提供了基礎、完整、現勢的資料。
1 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現狀
1.1 總量與結構
根據調查,山東省全部耕地後備資源面積為7590731.1畝,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20%,其中可開墾耕地後備資源6484615.0畝,佔全省耕地後備資源的85.43%;可復墾土地1106116.1畝,佔14.57%。全部耕地後備資源中,國家級耕地後備資源(指相對集中連片面積大於600畝、單片面積大於100畝的可開墾耕地後備資源和相對集中連片面積大於300畝、單片面積大於50畝的可復墾耕地後備資源)5486255.9畝,佔全部耕地後備資源的72.28%;其中可開墾後備資源4573598.9畝,佔全省國家級耕地後備資源的83.36%;可復墾後備資源912657.0畝,佔16.64%。具體見表1。
可見,山東省的耕地後備資源主要是可開墾後備資源,以荒草地和鹽鹼地為主;可復墾耕地後備資源中的廢棄壓佔地佔有一定比重,主要是一些磚瓦窯場、村莊搬遷後的廢棄地和工礦廢棄地,塌陷地主要是採煤塌陷地。
1.2 空間分布
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空間分布不均衡,大部分優質的耕地後備資源富集於魯北黃河三角洲沖積洪積平原區。該區的濱州、東營兩市的耕地後備資源總量就佔了全省的40%,兩市耕地後備資源面積要佔到各自土地總面積的近10%和15%,而且該區耕地後備資源大都集中連片,國家級的後備資源要佔到全省的45%以上。全省其他地區的後備資源存量則較為貧乏。詳見表2。
表1 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總量及構成
表2 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分布 單位:畝
1.3 權屬構成
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中集體所有6 577 553.3畝,佔全省耕地後備資源總量的86.7%;國家所有耕地後備資源1 013 177.8畝,佔全省耕地後備資源總量的13.3%。
國家級耕地後備資源中集體所有477 3337.1畝,佔全省國家級耕地後備資源總量的87.0%;國家所有712 918.8畝,佔全省國家級耕地後備資源總量的13.0%。
1.4 質量分級
根據東部地區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技術規定,結合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的實際情況,將評價指數大於80的作為易開發土地,50~80的為較易開發土地,小於50的為較難開發土地。
根據調查評價結果,全省易開墾耕地後備資源面積為2 385 383.4畝,佔全省耕地後備資源的31.4%;較易開墾後備資源3 312 586.4畝,佔43.6%;較難開墾土地786 645.2畝,佔10.4%。易復墾土地734 559.4畝,佔全部後備資源的9.7%;較易復墾土地325 260.6畝,佔4.3%;較難復墾土地46 296.1畝,佔0.6%(圖1)。
圖1 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質量構成
山東省後備資源以易開發和較易開發後備資源為主體。
2 耕地後備資源開發約束因素及潛力分析
2.1 主要耕地後備資源類型與開發約束因素
可開墾荒草地、可開墾鹽鹼地、可開墾葦地、可開墾灘塗、可復墾廢棄壓佔地和可復墾塌陷地是山東省最主要的幾種耕地後備資源類型,六種類型面積總計達716.86萬畝,佔到全部耕地後備資源的94.45%,是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的主要潛力所在。
2.1.1 可開墾荒草地
全省共有可開墾荒草地總面積2994301.5萬畝,佔全省全部耕地後備資源總量的39.45%,占可開墾耕地後備資源總量的46.18%。根據地表起伏程度的差異,又可以分為可開墾平原荒草地和可開墾山區荒草地兩種,前者主要分布在魯西和魯北平原區,後者集中在半島丘陵區和魯中南山地區。
大部分可開墾平原荒草地為易開墾土地,其開發主要受水文和土壤條件的制約。由於地勢低窪,地下水位高,而且長期排水不暢,大部分土壤都有輕度鹽鹼化現象,影響農作物生長。其開發需要挖溝排水、深翻土地、建方田;鹽鹼較嚴重的地區可選種耐鹽鹼農作物,逐步改良土壤。平原荒草地開發的投入相對較少,特別是魯北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可開發荒草地,單片面積大、分布廣,便於集中大規模開發。通過完善的工程設施開發能保證所開發耕地的穩產高產。合理開發平原荒草地後備資源還可以起到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
山區荒草地的制約因素較多,在評價結果中更多的屬於較易和較難開墾土地。首先是地形坡度大,對其開發容易導致水土流失,一般情況下需要修築梯田;其次山區荒草地土層薄,土壤有機質含量低,礫石含量高,開發為耕地的質量一般較差;另外,山區荒草地的灌溉水源保障程度普遍低,而且大都需要電力提灌,增加生產成本。可開發山區荒草地主要分布在魯中南山地區和山東半島丘陵區,單片面積小,分布零散,開發的組織和協調難度大。
2.1.2 可開墾鹽鹼地
可開墾鹽鹼地為山東省第二大後備資源類型,總量達2071101.2畝,主要分布在魯北沖積平原區,相對集中。
鹽鹼地開發的主要制約因素是土壤的化學性狀,由於土壤中鹽、鹼等化學物質含量高,影響農作物正常生長。另外,鹽鹼產生的原因一般是地勢低窪、地下水位高、排水不暢,這也成為制約鹽鹼地開墾的因素。
可開墾鹽鹼地的開發必須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並重,挖溝排水、灌水壓鹼等水利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同時選種耐鹽、耐鹼物種也很重要,這是近年來鹽鹼地改良的主要方向。魯西北平原區「上糧下魚」的模式比較成功。鹽鹼化程度不同,開發的難易程度差別很大,開發為耕地的質量也不相同,一般輕度、中度鹽鹼化通過改良可以成為優質耕地,而重度鹽鹼化的改良則需要較長的時間和投入,直接開發為耕地的投入大,質量很難保證,一般先開發為園地和牧草地。
2.1.3 可開墾葦地和可開墾灘塗
根據全省耕地後備資源調查結果,全省可作為耕地後備資源的葦地和灘塗1016739.5畝,佔全部後備資源的13.4%,大部分為易開墾後備資源。葦地和灘塗的地形平坦、土壤性狀好,只要採取一些工程措施,一般可以改良成優質耕地。但葦地和灘塗是地表生物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的重要載體,有重要的生態價值。近年來國際上對灘塗、濕地保護的呼聲越來越高,因此,對可開墾葦地和灘塗的開發必須謹慎,提前進行相應的環境影響評估。
2.1.4 可復墾廢棄壓佔地
根據調查,全省共有可復墾廢棄壓佔地842056.7畝,主要類型為廢磚瓦窯場、村莊搬遷廢棄地和工礦廢棄地,廣泛分布在全省各地。
可復墾廢棄壓佔地的復墾條件與地表堆積物的厚度、有害物質含量、耕作層破壞程度、覆土來源等要素密切相關。從全省情況看,廢棄壓佔地的破壞程度較輕。像多數磚瓦窯場,生產時只是利用了耕作層下的一定厚度的生土層,因此只要將生土深翻,並將原耕作層返還覆蓋,同時大量施用有機肥料,一般可以復墾為優質耕地,而且出地率高。
2.1.5 可復墾塌陷地
全省共有可作為耕地後備資源的塌陷地244416.2畝,佔全部耕地後備資源的3.2%,集中分布在棗庄、濟寧等採煤塌陷區。塌陷地的復墾限制因素較多,情況也比較復雜,有些還沒有沉穩,塌陷較嚴重地區積水較深,很難再全部復墾為耕地,而且復墾的工程量大,技術要求高,個人和一般組織沒有能力復墾。塌陷地的復墾應堅持綜合開發、合理利用的原則,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漁則漁,不宜過分強調復墾為耕地和整理復墾的出地率,可以借鑒「桑基魚塘」「果基魚塘」的生產模式。塌陷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區,在塌陷前一般都是優質耕地,塌陷地的復墾不僅是一個經濟技術問題,也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應引起重視。
2.2 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開發潛力
根據近年耕地後備資源開發的經驗,按易開發後備資源開發凈增耕地65%、較易開發後備資源開發凈增耕地60%、較難開發後備資源開發凈增耕地55%的保守數字估計,全部後備資源開發可凈增耕地470萬畝左右,其中國家級340萬畝(表3)。
表3 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開發潛力估算 單位:萬畝
3 耕地後備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戰略
3.1 對幾個基本問題的認識
3.1.1 關於山東省糧食生產目標
糧食生產不同於其他農產品,因為它是維持人類生存的基本物質,這也使它成為關系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戰略性資源,從根源上講,保護耕地就是為了保護糧食生產。糧食又與其他的商品不同,它的需求彈性低,達到一定水平之後需求量不再有太大增長。因此確定一個合理的糧食生產目標是土地資源特別是耕地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前提。
目前全國糧食供給已出現結構性過剩,糧食價格持續穩定在低水平,而且國際市場上的糧食價格比國內還要低,從這一角度看,再過分強調糧食生產似乎沒有必要。但是我國作為一個近13億人口的大國,糧食需求基數大,農業基礎仍然十分脆弱,特別是糧食生產的保證率和保障能力不夠高,一旦發生全國性的自然災害,對我國的國家安全和全球糧食市場都會造成巨大沖擊;其次,我國目前的糧食過剩僅僅是結構性的,還面臨提高糧食質量、豐富糧食結構的問題,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用過多的外匯大量進口糧食也是不現實的。山東省是一個人口和農業大省,也是我國農業生產條件較為優越的省份,維持一定的糧食產量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也是對國家負責任的表現。但在農業產業化和經濟市場化的前提下,過分強調糧食生產,甚至把全省作為商品糧基地的設想是不利於全省經濟發展的。
3.1.2 關於農業市場化、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後備資源開發
加入WTO後,我國農業的市場化程度加快。山東省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各地在這方面也做了不少積極的探索,可以從近年來我省土地利用結構變化上反映出來。
關於農業市場化問題,現在普遍認為,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穀物等大宗農產品生產方面不具備競爭優勢,但在需投入較多勞動力的蔬菜、園藝、林果、畜禽以及中草葯等特色農產品生產方面有優勢,這些產業是今後發展的重點,相應的土地資源配置也應向這些產業傾斜。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另一個重點是種植業結構調整,即由糧(食)經(濟)二元結構向糧(食)經(濟)飼(料)三元結構轉變,這已經取得廣泛共識。傳統的糧食生產,口糧與飼料不分,把人吃的糧食用作飼料糧,飼料生產完全依附於糧食生產,這既加劇了糧食供需結構的短缺,增加糧食壓力,又制約了飼料產業的發展,致使畜牧業發展緩慢;既限制了糧食生產效益的提高,又制約了非糧食物和動物性食物的發展。據研究(梅方權,2001),在過去的20年中,糧食和食物的消費量和消費結構發生顯著變化,預測到2010年人均糧食需求量也就在400~420千克,其中口糧不到200千克;到2030年人均糧食需求量在420~450千克,口糧下降到140千克,人均糧食需求量的30%~50%都是用作飼料,因此未來增加的主要是飼料用糧。
飼料除了包括一部分糧食類飼料(如玉米)外,還包括草類飼料,而後者的前景更為廣泛。據國家有關部門預測,世界范圍內綠色飼料生產消費呈持續增加的態勢,國際市場每年向我國求購草粉1000萬噸,優質苜蓿乾粉銷價高出玉米20%,國內市場保持現有畜牧業水平每年草產品需求缺口達4500萬噸,而且草地生態系統更接近自然生態系統,其生態意義要比耕地大的多。草類飼料的生產主要依靠牧草地,當然也可以在耕地上種植人工牧草,這就使得耕地和牧草地的界限趨於模糊,也對傳統土地分類系統和耕地管制模式提出了挑戰。
3.1.3 關於人口城鎮化與城鎮發展
我國在對人口城鎮化的認識上長期存在誤區,實際上城鎮,特別是城市是一種高度集約的土地利用方式,也是一種現代化的人居方式,人口城鎮化是伴隨社會經濟發展而產生的一個必然現象。以山東省為例,農村人均居民點用地超過180平方米,而城市人均用地面積則不足120平方米。目前山東省農村剩餘勞動力約700~800萬左右,向城市轉移一個農村人口就相當於節省建設用地60平方米。如果能及時地通過土地整理和農村宅基地流轉推進城鎮化進程,減少建設佔地的潛力是很大的,應該做好這篇大文章。
當前各級政府都已認識到城鎮化的重要意義,相關的促進政策也逐步出台,而山東省的人口城鎮化水平已經達到39%,超過了城鎮化加速的臨界點。可以設想未來幾年是山東省城鎮加速發展期。鑒於城鎮在空間分布上的連續性,城鎮發展大量佔用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時會空閑出大量的農村居民點用地,因此農村居民點整理復墾是實現土地利用良性循環的重要步驟,也是今後土地管理工作重點。
3.2 未來10年山東省土地供需的總量平衡控制預測
土地供需的關鍵是要解決好農用地和居民點建設用地這兩個主要地類的用地問題,首要的是保障基本的糧食生產,其次是控制建設用地規模。
(1)農用地供需預測。根據有關機構的預測結果和山東省政府確定的人口控制目標,2010年全省人口總量達到9 500萬人左右,糧食需求量按人均每年400千克計算,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目標,共需要生產糧食380億千克,糧食單產按435千克/畝計算,需糧食播種面積8 735.6萬畝,糧食復種指數按1.75計算,糧食生產需要佔用耕地4 991.8萬畝。現有耕地總量11 400萬畝,完全能夠滿足糧食需求量。
(2)居民點用地預測。據預測,2010年全省城鎮化水平將達到50%左右,全省總人口9 500萬人,城鎮和農村人口各4 750萬。城鎮人均佔地按110平方米估算,共需建設用地780萬畝左右,比目前多出255萬畝左右;農村人均居民點用地按150平方米計算,共需農村居民點用地1 080萬畝左右,比目前少出750萬畝左右;二者內部平衡減少居民點用地300~450萬畝。
(3)其他用地預測。山東省現有林地、園地面積3 495萬畝;尚有可造林地1 485萬畝(荒山荒地508.5萬畝,退耕還林地976.5萬畝);加上農田林網、林糧間作、地堰開發和四旁樹共折實1 605萬畝;森林覆蓋總面積可以達到6 600萬畝左右;再加上可調整林地和園地,2010年左右森林覆蓋率可以達到28%以上,超過省政府確定的25%的目標。隨著全省地級市間高速公路貫通,交通建設將會進入一個相對平穩期,交通用地的增長將放緩。
通過對耕地、林地、園地和居民點用地等幾個主要用地方式的供需分析表明,只要合理利用,山東省現有的土地資源完全能夠滿足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3.3 山東省耕地後備資源開發的時序和策略
3.3.1 從利用手段看,優先考慮復墾,謹慎開發
土地開墾受資源總量的限制,難以持續,土地復墾和整理才是實現土地利用的良性循環和集約利用,保障土地可持續利用的根本手段。
從生態效益的角度考慮,可開墾後備資源都是未利用地,它們目前的生態系統最接近自然生態系統,具有高度的穩定性,對其開發會或多或少地破壞這種自然生態環境,像葦地、灘塗、沼澤等地類都有重要的生態價值,應謹慎開發。而可復墾後備資源大部分地表裸露,有些積水,對其合理開發可以起到保護水土、改善環境的作用。綜合考慮,山東省補充耕地應優先考慮復墾,謹慎開發。
3.3.2 從利用方式看,近期以開發為林地、園地和牧草地為主,以開發為耕地為輔
前面已對當前的糧食供需形勢做了分析,耕地特別是糧食生產的比較收益低,有些地區農民自發將其轉為林地、園地,在這種情況下再大規模投資開發耕地從經濟效益上看是不合理的。較為現實的選擇是先少量投入開發為林地、園地和牧草地,這樣的投入產出效益會高一些,而且生態功能強於耕地;同時,通過種植林果、牧草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質量,為將來耕地開發奠定良好基礎。
3.3.3 在改良方法上,以生物措施為主,輔以工程措施
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方向,它對生態環境和生產設施有嚴格的要求,未來的土地開發、土壤改良應優先考慮採取生物措施,在鹽鹼地開發上尤其如此。近年我國在耐鹽、耐鹼物種培育方面取得較大突破,這對鹽鹼地的開發非常有利,另外,近來在鹽鹼地種植水稻、棉花等試驗也取得了較好的收益,這些經驗和措施應充分推廣利用。一些海拔較高的耕地後備資源,水分缺乏,又不具備灌溉條件,種植耐旱植物是必要的。大規模的工程措施投資大、周期長,對周圍環境影響強烈,應充分論證。能用生物措施替代的,盡量採用生物措施。
4 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的政策和機制保障
4.1 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必須以科學規劃為前提
規劃作為土地管理工作的龍頭,是宏觀調控土地配置的主要手段,也是土地資源科學合理開發利用的基礎,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實施強有力的規劃管理。
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的編制要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為依據,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統籌考慮,合理定位,明確制定規劃目標。在保障全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證「占補平衡」管理目標的實現。必須把地方性的、階段性的規劃目標納入總體規劃、長遠規劃統籌考慮,以避免總體規劃與專項規劃的不統一、不和諧。
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必須充分考慮生態環境問題,把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自然環境優化、對土地資源的需求等要素綜合考慮,綜合規劃。山東省生態保護的重點是黃河三角洲地區和生態條件惡化的部分山區。對這些地方的耕地後備資源進行規劃開發時,一定要高度重視,反復研究、論證,不可盲目決策。
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的編制要強化公眾參與意識。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規劃作為一項法規性的文本,既要充分考慮到規劃實施後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的積極和消極作用。同時,要引入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對於土地利用規劃失誤和規劃中強制性內容執行不嚴,要追究領導責任,建立規劃行政管理責任追究制度,確保土地利用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4.2 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利用要不斷創新管理運行機制
4.2.1 開拓思路,改革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的投入機制
山東省土地開發整理的資金現在主要是政府投入。隨著全省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土地供需矛盾變化,要求加快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利用,以保障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土地資源的需求,這種形勢下,僅僅依靠政府投入是不夠的。因此,要大膽創新,開拓思路,改革和完善耕地後備資源開發的投入機制。這方面不少地方摸索出了成功的經驗。山東省黃河三角洲地區的東營市,是耕地後備資源的富集區,近年來採取「借雞生蛋」的做法,引進外地大企業、大財團進行集中連片、規模化、產業化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所以,應該積極制定相關政策,本著誰投資誰受益原則,鼓勵、支持各種社會力量和資金參與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利用。規模相對較小、開發難度不大、收益來得較快的地區,可以試行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鼓勵、支持農民自主開發。經濟實力較強、發展較快的地區,可以試行租賃承包制、風險投資制等,鼓勵企業、社團等社會力量參與投資開發。經濟相對發達、耕地後備資源相對不足的地區,可以試行異地開發代理制,以商業化投入方式運作,加大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力度。
4.2.2 創新機制,實現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的產業化運作
對於大面積集中連片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一定要做到高起點規劃設計,高標准高質量施工,開發一片成功一片,高效利用一片。列入國家土地開發整理重點地區的工程項目、跨區域工程項目,可以採取招投標制。從規劃設計、現場施工到質量監理、成果驗收,形成產業鏈,逐步實現規模化、產業化運作,使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利用,達到高起點規劃、高標准設計、高質量施工、高效益產出的產業化運作目的。縣域內相對集中的耕地後備資源,在開發難度相對不大又能夠形成規模的地區,也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實施規模化、產業化運作。
4.2.3 統籌兼顧,實現耕地後備資源的合理配置
在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的決策過程中,要根據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自覺服從、服務於農業內部的產業結構調整,做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以取得最大綜合效益為目的,不能僅僅局限於單一種植糧食作物。濱州市無棣縣的水灣鎮形成了規模化的專業蘆葦市場,輻射周邊數省;淄博市博山區的東部山區,農民開發沙石薄嶺、河灘荒地種植中葯材,每畝收益2000元左右,效益高於種植糧食作物;聊城市莘縣開發窯場廢棄地種植高效林果樹,成為山東農業大學高效林果種植的示範基地。各地這樣的例子很多,值得學習和借鑒。
4.2.4 強化管理,實現耕地後備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作為政府主管部門,應健全領導和指揮、調度機構,制定全省統一的後備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和實施方案。市、縣一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也應健全相應的領導和指揮、調度機構,制定相應的開發利用規劃和實施方案。進一步強化管理,規范運作,不斷提高管理水平。要充分運用成熟的技術方法和技術手段,將本次調查評價成果數字化,建立基礎數據信息系統,實現數字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綜上所述,耕地後備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造福於人民群眾和社會的民心工程,是一項保證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可持續工程。一定要認真分析研究山東省土地資源的供需矛盾和保護戰略,反復論證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利用的時序和策略,研究制定耕地後備資源開發的目標任務,找到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的開發利用的道路,保證山東省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㈥ 莘縣農行的定期存摺不到期那個銀行所都能取嗎
定期存款
只能在省內辦理,而且沒有密碼的定期存款只能在開戶網點辦理。
㈦ 莘縣有多少鄉鎮
姓名:李發旺,男,39歲左右,小學4年級畢業,利用自家老婆關系自2005年至09年任莘縣移動公司代辦室主任。
李發旺,發旺發旺方法就是多,偷稅、漏稅、掙稅方法多,莘縣十八個鄉鎮報稅找最不富裕的鄉鎮報,移動收入正常按9.4%,發旺高明能報4.5%,按莘縣200家代理商計算,一家一年按征稅5000元左右,一年我不說就是一筆不小的收入,1000000元的收入你可能不信!!聽我慢慢說…
1、 私自鑿刻胡蘿卜公章、據了解公司和其他部門以及調查過,聽說送了不少厚禮!影響極其惡劣聲譽和名聲大降! 上瞞下欺,利用職權私自代理開戶,制遭假代理公司,私自存儲移動號源,有要好號碼的(尾數99999、8888、6666、11111、)可以直接聯系本人。一號尚值千金!可以預想一年的號源有多少!
2、 收錢私自更改套餐和業務,收錢查詢客戶詳單!這個也算得上收入。
3、 最嚴重利用職權霸佔女員工,聽說李發旺辦公室里有一個美女,來歷不明,叫李艷蓉據說是員工,是不是呢?只有他自己知道。請領導明查此事。
4、 挑撥離間,員工上下不敢言,莘縣員工誰不知道有個叫李發旺的呢?做為正式工、做為中層領導。莘縣上千家移動代理商誰不知道有李發旺呢,領導可以把代理商召集起來,匿名抽簽調查一下。什麼影響?什麼素質?什麼做風?吐不砍言!!
5、 利用公司的錢購買自行車,(自行車三無產品)一輛自行車用來換取電信手機一部,然後砸了,扔在水中!有這樣的政策嗎我問領導??國家支持他這樣做嗎?有那麼多錢為什麼不捐到四川災區,有那麼多的老百姓還用不到手機…
6、 給代理商簽訂單方合同。領導你來調查一下吧,看看移動專營的有沒有合同,我告訴你,沒有!!見過不過他都拿著呢,我納悶為什麼要簽訂合同呢用來干什麼用??更嚴重的是對不滿著利用職能部門,先差、後嚇唬、在揍,天哪??天理何在?共產黨管不了嗎??這是黨員乾的好事?!
7、 請上級領導嫖娼,找三陪,送厚禮!如果我說的不屬實請領導明察,桃園大酒店等…
8、 私人財產高達上千萬元,有別克豪車,聊城市裡房子數棟。
9、 找人砸、抬、撕、燒、等對待聯通及電信的牌子。有自己的公司小金庫,這個我還要告到其他部門查一下。
張相似水滸中高求,聲音也像,作風似和珅,脾氣暴躁,張開臭罵親娘..
㈧ 莘縣的公司法人變更流程和需要的材料是什麼
莘縣公司法人變更的流程和材料如下:
一、公司變更法人需要什麼材料?
1.營業執照:
(1)公司變更申請表(蓋章簽名)
(2)股東會決議(蓋章簽名)
(3)公司章程(或章程修正案)(蓋章簽名)
(4)營業執照正/副本
(5)新舊法人身份證原件加復印件加蓋公章
(6)涉及到變更股權變更的要提交轉讓合同
2.代碼:
(1)代碼證正副本
(2)組織機構代碼申請表(蓋章)
(3)法人身份證復印件(蓋章)
(4)營業執照副本(蓋章)
3.國稅:
(1)國稅證正副本
(2)變更稅務申請表
(3)營業執照副本(原件加復印件)
(4)公司變更通知書(原件加復印件)
(5)股東會決議
(6)章程(或章程修正)
(7)新法人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
(8)所以復印件加蓋公章
(9)涉及到變更股權變更的要提交轉讓合同
4.地稅:
(1)地稅正副本
(2)變更稅務申請表
(3)營業執照副本(原件加復印件)
(4)公司變更通知書(原件加復印件)
(5)股東會決議
(6)新法人身份證原件加復印件
(7)所以復印件加蓋公章
(8)涉及到變更股權變更的要提交轉讓合同
二、企業法人變更的流程
1.整理需要變更的信息,並在工商局網上登記界面記性初審提交,3-5個工作日審核通過;
2.下載並列印審核通過的材料,進行相關的填寫;
3.打電話到工商局預約遞交材料的時間(目前北京市轄區基本都是電話預約交件時間);
4.按照預約的時間到工商局遞交企業法人變更的材料;
5.等待5個工作日領取新的營業執照;
6.辦理組織機構代碼證的企業法人變更;
7.辦理稅務登記證的企業法人變更;
8.辦理銀行開戶許可證企業法人變更。
㈨ 山東陽谷縣
陽谷縣總面積1065平方千米。總人口75萬人(2003年)。其中非農業人口17.02萬人。男女性別比101:100。人口出生率8.99‰,死亡率4.75‰,人口自然增長率4.24‰。有少數民族27個,3080人。在山東省西部,東臨大運河,南接河南省。
縣人民政府駐地郵編:252300。行政區劃代碼:371521。區號:0635。拼音:Yanggu Xian。
陽谷縣轄3個街道、10個鎮、5個鄉:博濟橋街道、僑潤街道、獅子樓街道、閻樓鎮、阿城鎮、七級鎮、安樂鎮、定水鎮、石佛鎮、李台鎮、壽張鎮、十五里園鎮、張秋鎮、郭店屯鄉、大布鄉、西湖鄉、高廟王鄉、金斗營鄉。
中國文物學會會館專業委員會會長湯錦程通過對張氏文化源流的詳盡考證,進一步理清了藺相如文化的傳播軌跡,揭示了張氏家族發展緩慢的諸多原因。[現址岩樓N鄉張岩寨村]
1999年底,陽谷縣境內人口共有25個民族,其中漢族占總人口的99.66%。回、布依、滿、壯、蒙古、苗、土家、朝鮮、白、達翰爾等24個少數民族共3180人,占總人口的4‰。在各少數民族中,回族3145人,占各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8.9%。回族多系元、明、清時期因經商、婚姻等關系自江西吉安、山西洪洞及山東省泰安、濟寧、冠縣等地遷入張秋鎮後又流散於沿大運河之七級、阿城及十五里園、范海等地,在集鎮自成街道,在鄉自成村落。其他各少數民族多系建國後因工作及婚姻關系來陽谷定居或流入。
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8.2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2%。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4.12億元,增長2.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3.11億元,增長20.3%,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1.03億元,增長15.2%,三次產業比重為29.2:47.9:22.9。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01億元,比上年增長14.19%。實現財政總收入2.82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5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18.1%。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1.12億元,比年初增加6.26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5.21億元,比年初增加4.3億元。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31.94億元,比年初增加3.47億元。
農業
陽谷農業資源豐富,是山東省主要產糧區之一,先後被國家和省確定為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全國瘦肉型豬養殖基地縣、食品加工百強縣和山東省畜牧強縣、放心畜產品基地縣。現已形成肉雞、蔬菜、林果、牧草等四大主導產業,其中肉雞深加工能力處全國第二位。先後有 13 種農產品被評為山東名牌產品,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初具規模。
全年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26.23億元,增長3.2%。農業增加值14.61億元,增長-0.01%。糧食總產35.89萬噸,比上年增長—13.02%;棉花總產0.39萬噸,增長8.33%;油料總產3.07萬噸,增長—30.70%;水果總產3.46萬噸,增長-9.66%;蔬菜總產122.05萬噸,增長12.29%。肉類總產9.74萬噸,禽蛋總產4.72萬噸,奶類總產0.24萬噸 。水產品總產0.51萬噸,增長2%。全年造林2800公頃,林木覆蓋率達到19.6%。全市農機總動力118.04萬千瓦,增長0.1%。
工業
陽谷縣工業基礎雄厚,產品門類齊全,現已形成電纜、釀造、化工、服裝、機械、蔬菜加工、水晶玻璃製品、塑料製品、畜禽產品加工等支柱行業,有鳳祥牌肉雞、日輝牌電纜、諾亞牌口杯、景陽岡牌白酒、鶴牌農膜等 20 多種產品分獲國家、省級優質名牌產品稱號,暢銷國內,遠銷美國、日本、韓國、法國、俄羅斯等 20 多個國家和地區。並有多項技術和項目列入國家「 863 」計劃、星火計劃。為了實現工業強縣戰略,縣委、縣政府充分發揮現有工業產業化、外向型、高科技等特色優勢,以增強關聯度、提高競爭力為目的,規劃建設了陽谷經濟開發區,正在打造銅、鋼、化工、機械製造和食品加工五大產業群體,工業經濟發展已駛入快車道。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1家,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5.35億元,比上年增長24.38%。實現出口交貨值2.65億元,增長-12.5%。產品銷售率99.57%,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51.02億元,增長39.65%;實現利潤2.41億元,增長40.72%。實現利稅4.34億元,增長44.68%。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38.95%,比上年提高15.04個百分點。
建設 環保
完成基本建設投資0.29億元,比上年增長-88.26%。更新改造投資1.05億元,增長452.63%;房地產開發投資0.53億元,增長-15.87%。資質五級及以上建築企業14家,實現增加值2824萬元,增長7.97%,實現利稅458514萬元,增長5.24%。
交通 郵電
公路通車里程1100公里,公路旅客運輸量和周轉量110萬人、9400萬人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0.92%和4.99%。公路貨物運輸量204萬噸、周轉量13571萬噸公里,分別增長2.51%和5%。完成郵電業務總量7815萬元,比上年增長28.8%,其中電信業務總量5334萬元,增長37.47%,完成郵政業務總量2481萬元,增長13.49%。年末固定電話用戶達到11.05萬戶,行動電話用戶6.4萬戶,電話普及率達到8.5部/百人,互聯網用戶0.4萬戶。
貿易 旅遊
全年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25億元,比上年增長22.2%。城鄉商品交易市場53處,同比增加0處,成交額7.202億元,同比增長0.17%。實現進出口總額3900萬美元,其中出口3000萬美元。新簽利用外資項目3項;合同外資額2201萬美元,增長35.3%;實際利用外資1155萬美元,增長13.2%。主要旅遊景點有5處:景陽岡龍山文化遺址、景陽岡、海源閣、獅子樓、海慧寺。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3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0%;實現旅遊總收入360萬元,增長20%,其中外匯收入2萬美元。
教科文衛
有中等專業學校3所,在校生3886人,普通中學34所,在校生5.78萬人,其中義務教育學段在校生4.45萬人;小學280所,在校生6.54萬人。擁有各類科技人員13345人,其中從事科技活動人員13345人。共取得市(地)級以上各類重要科技成果2項。專利申請量61件,比上年增長3.45%;授權專利10件。擁有各種藝術表演團體1個,藝術表演場所3個,公共圖書館2個,文化館2個,檔案館1個。擁有衛生機構28所,其中,醫院、衛生院24所,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所,婦幼保健機構1所。各類衛生機構擁有床位1085張,衛生技術人員1700人,其中醫生782人。有體育館1座。
社會生活
在崗職工平均工資808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683元;生活消費支出1353.78元;人均居住面積26.88平方米。全縣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數為908人。其中城鎮3929人,增長30%;農村4960人,增長3.55%。社會福利性收養單位(含敬老院)17個,床位1043張,收養1016人。社會福利企業4個,安置殘疾人員2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