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炒股開戶 » 股票開戶問yusou四五四三
擴展閱讀
渭南市天然氣開戶手續 2021-12-16 12:20:24
井岡山期貨開戶 2021-12-16 12:02:48

股票開戶問yusou四五四三

發布時間: 2021-07-24 14:35:54

① 關於死神的幾個的問題

第一問最新的漫畫304中有小白的回憶,提到了一點,但沒你要求的那麼詳細哦,第二問得問久保帶人了。鬼道嘛,小Case,我都背出了,破道之四 白雷;君臨者,血肉的面具,萬象,振翅高飛,冠上以人類之名的東西!焦熱興爭亂,隔海逆卷向南,舉步前行!破道之三十一 赤火炮 君臨者(…省略,和上面的一樣)…東西!真理與節制僅以爪立於不知罪的夢壁上! 破道之三十三 蒼火墜 破道之五十八 廢炎 散步在四方的獸之骨、尖塔、紅晶、鋼鐵之車輪,動即是風,止即是空,長槍刺擊之音色回盪於孤城! 破道之六十三 雷吼炮 破道之八十一 ?破道之九十 黑棺 縛道之一 塞 南之心臟,北之瞳,西之指尖,東之腳踵,隨風而聚,驅雨而散。 縛道之五十八 摑指追雀 鐵砂之壁,僧形之塔,灼鐵熒熒,湛然終至無聲。 縛道之七十五 五重鐵貫 黑白之網 ,二十二之橋梁,六十六之冠帶,足跡,元雷,尖峰,回地,夜伏,雲海,蒼青之隊列,繪滿太圓直沖天際! 縛道之七十七 天挺空羅 縛道之九十九 道禁 第二號萬禁 初曲止綳,貳曲百蓮問,終曲萬禁太封 差不多就這些,還有個雙重詠唱,君臨者,血肉的面具,萬象,振翅高飛,冠上以人類之名的東西!雷鳴的馬車,紡車的間隙,此物由光聚並一分為六。在蒼火之壁刻下雙蓮,在遙遠的穹之間等待大火之淵! 縛道之六十一 六杖光牢 破道之三十三 雙蓮蒼火墜 打得我手好冷吶… 沒打錯別字吧,那個萬字手機打不出,將就一下

② 高一必修三語文字詞

必修三

敕{chi}造

阜{fu}盛

綰{wan}著

內幃{wei}

盥{guan}沐

兩靨{ye}

忖{cun}度

宮絛[tao}

瞋{chen}視

放誕{dan}

嫡{di}親

咳嗽{sou}【這個嗽是一聲】

漱{shu}口

紈絝[wan ku]

孽根[nie gen]

鈍【n]響

寒暄【han xuan]

朱拓【ta】

間或【jian huo]

躊躇【chou chu]

不更事【bu jing shi]

謬種【miu]

儼然【yan]

塵芥【jie]

周正【zhou]

沸反盈天【fei]

訕訕【shan]

怔怔【zheng]

蹙鎖【cu]

炮烙【pao luo]

窈陷【yao]

歆享【xin xiang]

牲醴【li]

鐲子【zhuo]

瘦削【xiao]

悚然【song]

形骸【hai]

馴熟【xun]

詭異【gui]

荸薺【bi qi]

攮【nang]

鄂【e]

啐【cui]

鯖鯊【qing]

脊鰭【ji qi]

蠶噬【shi]

舵柄【bing]

船梢【shao]

蹂躪【rou lin]

拽掉【zhuai]

榫頭【sun]

桅桿【wei]

皮開肉綻【zhan]

高聳【song]

一簇【cu]

褐色【he]

攥住【zuan]

嗜殺【shi]

黏液【nian]

撬開【qiao]

禱告【]

堤坡【di po】

嬉鬧【xi]

聒噪【guo]

默契【mo qi]

汲取【ji]

嚼爛【jiao]

反饋【kui]

緬甸【mian dian]

倚仗【yi zhang]

廝打【si]

消耗【hao]

自娛自樂【yu]

朝氣蓬勃【peng]

夙願【su]

擱置【ge]

泡沫

漩渦【xuan]

氣勢磅礴

川流不息

彗星[hui]

碧波盪漾

生機勃勃

眩暈【xuan]

戰栗【i]

塵埃

踝節【huai]

無垠【yin]

纖細

伴侶

脆弱

刨根問底【pao]

撒手人寰【huan]

湮沒【yan]

驚詫

柵欄【zha]

畏葸不前【xi]

五彩斑斕

目眩

鄙視

冷嘲熱諷

杜撰【zhuan]

怪誕

遐想

困惑

高中語文必修三文言文字、詞、句梳理
一、通假字
1、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頒通斑)《寡人之於國也》
2、塗有餓殍(塗通途,道路)《寡人之於國也》
3、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無通毋,不要)《寡人之於國也》
4、輮使之然也(輮通煣) 《勸學》
5、雖有槁暴 (有通又)《勸學》
6、贏糧而景從(通「影」) 《過秦論》
7、百有餘年(通「又」) 《過秦論》
8、孝公既沒(通「歿」) 《過秦論》
9、秦有餘力而制其弊(通「敝」) 《過秦論》
10、威振四海(通「震」) 《過秦論》
11、合從締交(通「縱」) 《過秦論》
12、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過秦論》
13、傳道受業解惑 「受」通「授」,傳授。《師說》
14、或不焉,或師焉 「不」通「否」。《師說》

二、古今異義
1、鄰國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詞/常指增加)《寡人之於國也》
2、河內凶(黃河/ 泛指河流 穀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運動 暴躁,心腸狠。)
《寡人之於國也》
3、 或百步而後止(有人,有時/選擇連詞)《寡人之於國也》
4、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兵器/戰士,士兵;逃跑/行)《寡人之於國也》
5、谷不可勝食也(盡/勝利)《寡人之於國也》
6、數罟不入洿池(細、密/數字或者數數)《寡人之於國也》
7、 樹之以桑(種植,動詞/常指較高大的林木)《寡人之於國也》
8、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憑借/表同意認可)《寡人之於國也》
9、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供養活著的人/保養身體)《寡人之於國也》
10、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兩個詞 ,這樣卻 /轉折連詞)《寡人之於國也》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廣泛地學習 /學問淵博 檢查/參加、加入)《勸學》
2、聲非加疾也(強、洪亮/疾病、快)《勸學》
3、假輿馬者(憑借、藉助/不真)《勸學》
4、用心一也(思想意識活動/讀書用功)《勸學》
5、蟹六跪而二螯(腳/跪下)《勸學》
6、雖有槁暴(即使/雖然)《勸學》
7、金就礪則利(金屬/金子)《勸學》
8、勸學(勉勵/規勸、勸戒)《勸學》
9、而絕江河(渡/斷絕)《勸學》
10、輮以為輪(把…做成/認為)《勸學》
11、蚓無爪牙之利 (爪子和牙齒/壞人的黨羽、幫凶)《勸學》
1、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黃河/泛指河流)《過秦論》
2、 贏糧而景從 (擔負/輸贏的「贏」) 《過秦論》
3、山東豪俊並起( 崤山以東 /指山東省)《過秦論》
4、流血漂櫓(盾牌/劃船的工具)《過秦論》
5、九國之師 (軍隊/軍隊的一個編制單位)《過秦論》
6、寬厚而愛人 (愛惜人民 /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戀愛中男女的一方。)《過秦論》
7、分裂山河 (分割,並吞 /整體事物的分開 或 使整體的事物分開)《過秦論》
8、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吝惜、愛惜 / 愛護、喜歡 )《過秦論》
1、古之學者必有師 (求學的人 /指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師說》
2、今之眾人……(一般人 /大家,很多人)《師說》
3、小學而大遺 (小的方面學習 /指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師說》
4、吾從而師之 (是動詞「從」和連詞「而」兩個詞 /一個詞,表目的的或結果)
《師說》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不一定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師說》
6、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無論,不論 /沒有)《師說》
7、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用來...的或 ...的憑借。/ 表因果連詞)《師說》
8、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風尚 /道路、 道德)《師說》
三、詞的特殊用法:
①名詞活用作動詞
1、填然鼓之(敲起鼓)《寡人之於國也》
2、樹之以桑(種植)《寡人之於國也》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寡人之於國也》
4、然而不王者(稱王,此處指一統天下)《寡人之於國也》
5、王無罪歲(歸罪,歸咎)《寡人之於國也》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吃)《寡人之於國也》
1、非能水也 《勸學》
1、履至尊而制六合 (登上)《過秦論》
2、序八州而朝同列 ( 排列座次)《過秦論》
3、陳涉瓮牖繩樞之子,(用破瓮做,用草繩系)《過秦論》
1、吾師道也 不恥相師 (學習)《師說》
2、師道之不復 或師焉,或不焉 則恥師焉 ( 從師)《師說》
3、君子不齒 (並列、排列)《師說》
②動詞使動用法
1、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 (使….遷移)《寡人之於國也》
2、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 使…彎曲) 《勸學》
3、外連橫而斗諸侯 (使……爭斗) 《過秦論》
4、伏屍百萬,流血漂櫓 (使……漂浮)《過秦論》
5、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使……削弱)《過秦論》
6、吞二周而亡諸侯 (使……滅亡)《過秦論》
7、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使……愚蠢)《過秦論》
8、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朝拜)《過秦論》
9、約從離衡 (使……離散)《過秦論》
10、以弱天下之民 (使……弱)《過秦論》
11、卻匈奴七百餘里 (使……退卻)《過秦論》
③意動用法
1、吾從而師之 ( 以……為師)《師說》
2、孔子師郯子 (以……為師)《師說》
3、.而恥學於師 ( 以……為恥)《師說》
4、 則恥師焉 ( 以……為恥)《師說》
5、不恥相師 (以……為恥)《師說》
④名詞用作狀語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向上;向下。)《勸學》
2、君子博學而日 參省乎己(每天)《勸學》
3、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像席子一樣、像包裹一樣、像布袋一樣)
《過秦論》
4、內立法度,……外連橫而斗諸侯。 (在國內、在國外)《過秦論》
5、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向南、向西、向東、向北)
《過秦論》
6、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向南)《過秦論》
7、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 (在北方)《過秦論》
8、天下雲集響應,。 (像雲一樣、像聲音一樣) 《過秦論》
9、贏糧而景從 (像影子一樣)《過秦論》
⑤形容詞活用作動詞
1、謹庠序之教 (認真從事)《寡人之於國也》
2、加輿馬者,非利足也 (走的快)《勸學》
3、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變小、變弱)《過秦論》
4、位卑則足羞 (感到羞恥)《師說》
⑥形容詞作名詞
1、其曲中規 (曲度、弧度)《勸學》
2、等高而招,臂非加長也(高處)《勸學》
3、積善成德 ( 善行)《勸學》
4、崤函之固 (險固的地勢)《過秦論》
5、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有利的形勢)《過秦論》
6、聖益聖,愚益愚。 (聖人 愚人)《師說》
7、小學而大遺 (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師說》
⑦動詞活用作名詞
1、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活著的人,死去的人)《寡人之於國也》
2、追亡逐北 (逃走的人)《過秦論》
四、特殊句式:
①判斷句
1、是亦走也《寡人之於國也》
2、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寡人之於國也》
3、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於國也》
4、非我也,歲也《寡人之於國也》
5、然陳涉瓮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過秦論》
6、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過秦論》
7、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過秦論》
8、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9、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10、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然也《勸學》
11、君子生非異也《勸學》
12、非蛇善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勸學》
②倒裝句(狀語後置)
1、則無望民之多於領國也《寡人之於國也》
2、樹之以桑《寡人之於國也》
3、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於國也》
4、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5、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6、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7、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 《過秦論》
8、師不必賢於弟子。《師說》
9、而恥學於師《師說》
②倒裝句,賓語前置句
1、未之有也 《寡人之於國也》
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餚函之固,自若也。 《過秦論》
3、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過秦論》
4、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師說》
②倒裝句,定語後置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③被動句
1、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笑)《過秦論》
2、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被毀壞)《過秦論》
3、不拘於時 (受時俗)《勸學》
④省略句
1、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寡人之於國也》
2、南取百越之地,以(之)為桂林、向郡《過秦論》
3、 鑄以(之)為金人十二《過秦論》
4、躡足(與)行伍之間,倔起(於)阡陌之中《過秦論》
5、 威振(於)四海《過秦論》
6、 身死(於)人手《過秦論》
7、 委命(於)下吏《過秦論》
五、一詞多義:
《寡人之於國也》
①數
願得補黑衣之數 《觸龍說趙太後》 數目、數量
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寡人之於國也》 幾、若干
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六國論》 命運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陳涉世家》 shuò 屢次
數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於國也》 cù 密、細密
蒙沖斗艦乃以千數 《赤壁之戰》 shǔ計算
②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愛蓮說》 與「曲」相對,不彎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於國也》 僅、只
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 價值
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 《〈指南錄〉後序》 徑直、直接
③發
百發百中 成語 發射
發閭左謫戌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 征發、派遣
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寡人之於國也》 打開
野花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醉翁亭記》 花開
主人忘歸客不發 《琵琶行》 出發
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 《五人墓碑記》 發出
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記》 發出、抒發
④兵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於國也》 兵器
窮兵黷武 成語 戰爭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觸龍說趙太後》 軍隊
草木皆兵 成語 士兵
⑤勝
驢不勝怒,蹄之 《黔之驢》 承受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寡人之於國也》 盡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 勝利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憶江南》 超過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岳陽樓記》 優美的
《勸學》
①絕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停止,消失)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隔絕)
佛印絕類彌勒(極,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橫渡)
②強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強壯)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強壯,強大,健壯)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有餘,有多)
奈自強步,日三四里(勉強,強迫)
③望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遠看)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盼望)
先達德隆望尊(名望)
適冬之望日前後(農歷每月十五)
④假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借給)
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藉助)
乃悟前狼假寐(假裝)
⑤備
聖心備焉(具備)
有備無患(准備)
關懷備至(詳備,完全到位)
《過秦論》
(1) 制
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樓記》)
(2)亡
追亡逐北,伏屍百萬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諸侯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
(3)利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4)固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
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5)遺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蒙故業,因遺策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
(6)度
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挈大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
(7)以為
鑄以為金人十二
以為桂林、象郡
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師說》

① 吾師道也。 道理
②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風尚
③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風尚
④ 余嘉其能行古道。 從師之道
⑤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道理

① 吾師道也。 學習
② 吾從而師之。 以….為師
③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從師
④ 則恥師焉。 從師
⑤ 或師焉,或不焉。 從師
⑥ 不恥相師。 學習
⑦ 三人行,必有我師。 老師
⑧師不必賢於弟子。 老師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代詞,表領屬關系,他(它)的,他(它)們的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代詞,他,他們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代詞,表遠指,那
其皆出於此乎副詞, 表推測、估計語氣,大概,或許
其可怪也歟 副詞,表感嘆語氣,真的
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代詞,前指老師的;後指學生的

郯子之徒; 助詞 的
古之學者; 助詞 襯音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代詞 他們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助詞 賓語前置的標志
吾欲之南海; 動詞 到
樹之以桑 代詞 桑樹
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助詞 取消句子獨立性


寡人之於國也 ( 對於)
則無望民之多於領國也 (比)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在)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 (跟 同)
則移其民於河東 (到)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表轉折關系 卻)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表遞進關系 並且)
吾嘗終日而思 (表修飾關系 地)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表承接關系 就)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表假設關系 )

③ 股票投資咨詢約選yusou4543

這么簡單卻這么復雜的問題,連積分都不給多點,還是算了。。

④ 漁夫和魔鬼的知識與能力訓練第4題怎麼寫

[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掌握文中出現的常用生字、新詞。
2、能力訓練:初步了解肖像、對話、心理等描寫手法的作用;初步學會賞析和有表情地朗讀民間故事,注意描述語言的正確運用。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課文所歌頌的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重點、難點]
1、重點:漁夫和魔鬼兩個形象的性格特徵。漁夫是誠實善良、機智勇敢的勞動者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的覺醒過程,歌頌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魔鬼是邪惡勢力的化身,揭露了敵人的殘暴和愚蠢。
2、難點:把握漁夫和魔鬼的矛盾發展轉化過程。
第一課時
一、復習回顧民間故事的特徵
二、檢查課後練習四、進行正音
漁yu 錫xi 撬qiao 魔mo 聳song 桅wei 唆sou 吻wen
三、板書課題,解題並介紹《天方夜譚》
四、范讀課文(或聽課文錄音)
五、理清文章思路、分析結構
1、第一部分(從開頭至「他覺得非常奇怪」)描寫漁夫捕魚撈到一個黃銅瓶。
2、第二部分(從「隔了一會兒」至「剛才我是跟你開玩笑的「)具體寫漁夫同魔鬼的斗爭過程。
3、第三部分(最後一節)交代斗爭的結果。
六、組織學生討論故事的細節描寫
1、漁夫第四次撒網的動作描寫:撒——撈——拉攏來——拉不動——跳下水——拖上岸——打開網——發現瓶
2、魔鬼的心理活動描寫:第一個世紀——第二個世紀——第三個世紀——整整四百年……
3、漁夫的心理活動描寫:撈起黃銅瓶時的想法:魔鬼告訴漁夫「非死不可時」漁夫的心理活動。
4、魔鬼的外貌描寫:結合練習三,體會比喻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學生朗讀有關細節描寫的語句。
七、分角度有表情地朗讀課文
八、布置作業
1、歸納本文的寓意;2、分析漁夫同魔鬼的對話描寫;3、准備「正義戰勝邪惡」的有關故事。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二、繼續討論故事的細節描寫即漁夫與魔鬼的對話描寫——兩次正面交鋒
三、要求學生從概括形象入手,歸結寓意。
通過提問並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後概括形象。
提問:a、漁夫天真地想說服魔鬼放棄殺人念頭,說明了什麼?b、漁夫用什麼方法最後戰勝了魔鬼?表現了漁夫的什麼品質?c、魔鬼錯把漁夫當作所羅門時而向他哀告,而當知道漁夫並不是所羅門時卻凶想畢露,這說明了什麼? d、魔鬼再次求繞表現了什麼?
寓意:正義力量一定能戰勝邪惡勢力,對付魔鬼那樣的凶惡敵人,不能抱有幻想,施加仁慈,而要敢於斗爭,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戰勝它。
讓學生說說自己知道的其他類似的事例。
四、分組進行故事比賽
要求:1、在關鍵處有細節描寫;2、突出人物性格特徵。講述後進行評議。
五、分角色朗讀漁夫和魔鬼的對話
六、布置作業
課外閱讀《一千零一夜》故事。

⑤ 問一個字的讀音

釜鑒鑾銎銐銞鈭鋬鋈鋆鋫銴鋚銺鏨鋻錖錅錃錱鍪鍙鍳鍫鍌鏊鎏鎣鎜鎥鏖鐅鏨鏧鐆鐜鐾鑒鑋鑍鑫鑾鑿
金 jīn, 10 釜 fǔ, 13 鑒 jiàn, 14 鑾 luán, 14 銎 qiōng, 14 銐 chì, 14 銞 jūn, 14 鈭 zī, 15 鋬 pàn, 15 鋈 wù, 15 鋆 yún, 15 鋫 lí, 15 銴 shì, 15 鋚 tiáo, 15 銺 zàng, 16 鏨 zàn, 16 鋻 jiān, 16 錖 dú, 16 錅 lí, 16 錃 pī, 16 錱 zhēn, 17 鍪 móu, 17 鍙 hù, 17 鍳 jiàn, 17 鍫 qiāo, 17 鍌 xiǎn, 18 鏊 ào, 18 鎏 liú, 18 鎣 yíng, 18 鎜 pán, 18 鎥 tiáo, 19 鏖 áo, 19 鐅 piě, 19 鏨 zàn, 19 鏧 lóng, 19 鐆 suì, 20 鐜 ī, 20 鐢 uu, 21 鐾 bèi, 22 鑒 jiàn, 22 鑋 qīng, 22 鑍 yīng,
24 鑫 xīn, 27 鑾 luán, 28 鑿 záo,
5釒jīn "jin1"6釔yǐ "yi3"6釓gá "ga2"7釗zhāo "zhao1"7釘dīng "ding1" dìng "ding4"7釕liǎo "liao3" liào "liao4"7針zhēn "zhen1"7釙pō "po1"8釷tǔ "tu3"8釤shān "shan1" shàn "shan4"8釵chāi "chai1"8釣diào "diao4"8釧chuàn "chuan4"8釩fán "fan2"8釺qiān "qian1"8鍆mén "men2"8釹nǚ "nv3"8鈒sà "sa4" xì "xi4"8鍚yáng "yang2"9鈃xíng "xing2"9鈐qián "qian2"9鈧kàng "kang4"9鈁fāng "fang1"9鈄dǒu "dou3"9鈕niǔ "niu3"9鋼gāng "gang1" gàng "gang4"9鈉nà "na4"9鋇bèi "bei4"9鍾zhōng "zhong1"9鈞jūn "jun1"9欽qīn "qin1"9鈑bǎn "ban3"9鈥huǒ "huo3"9鉤gōu "gou1"9鎢wū "wu1"9鈀bǎ "ba3" pá "pa2"9鈦tài "tai4"9鑰yuè "yue4" yào "yao4"9鉅jù "ju4"9鈍dùn "n4"9鈣gài "gai4"9鈈bù "bu4"9鈔chāo "chao1"10鉭tǎn "tan3"10鈺yù "yu4"10鈹pí "pi2" pī "pi1"10鉬mù "mu4"10鑽zuān "zuan1" zuàn "zuan4"10錢qián "qian2"10鉦zhēng "zheng1" zhèng "zheng4"10鉞yuè "yue4"10鉕pǒ "po3"10鉗qián "qian2"10鈽bū "bu1"10鐸ó "o2"10鈷gǔ "gu3"10鈸bó "bo2"10鉈tā "ta1" tuó "tuo2"10鑠shuò "shuo4"10鉑bó "bo2"10鐵tiě "tie3"10缽bō "bo1"10鈳kē "ke1"10鈿diàn "dian4" tián "tian2"10鉀jiǎ "jia3"10鉛qiān "qian1" yán "yan2"10鈾yóu "you2"10鉍bì "bi4"10鈮ní "ni2"10鉚mǎo "mao3"10鈰shì "shi4"10鈴líng "ling2"10鉉xuàn "xuan4"10鉋bào "bao4"11銛xiān "xian1" kuò "kuo4" tiǎn "tian3" guā "gua1"11鋩máng "mang2"11銍zhì "4"11鉶xíng "xing2"11錏yā "ya1" yà "ya4"11鏵huá "hua2"11銣rú "ru2"11銓quán "quan2"11鉿hā "ha1" kē "ke1"11銃chòng "chong4"11銥yī "yi1"11鉸jiǎo "jiao3"11鏟chǎn "chan3"11銀yín "yin2"11鉻gè "ge4"11銩diū "diu1"11鋌tǐng "ting3" dìng "ding4"11銑xiǎn "xian3" xǐ "xi3"11銅tóng "tong2"11鍘zhá "zha2"11銦yīn "yin1"11鎧kǎi "kai3"11銱diào "diao4"11鋁lǚ "lv3"11銖zhū "zhu1"11錚zhēng "zheng1"11銘míng "ming2"11銫sè "se4"11鎩shā "sha1"11銨ǎn "an3"11銪yǒu "you3"11鋮chéng "cheng2"11鋣yé "ye2"11鉺ěr "er3"11鐃náo "nao2"11銬kào "kao4"11銠lǎo "lao3"11鐋tàng "tang4" tāng "tang1"11鋏jiá "jia2"11銚diào "diao4" tiáo "tiao2" yáo "yao2"11鐺dāng "dang1" chēng "cheng1"12鏗kēng "keng1"12鋰lǐ "li3"12銷xiāo "xiao1"12鎖suǒ "suo3"12鋪pū "pu1" pù "pu4"12錸lái "lai2"12錒ā "a1"12鐒láo "lao2"12鑄zhù "zhu4"12鋤chú "chu2"12鋝lüè "lve4"12鋒fēng "feng1"12銹xiù "xiu4"12鋥zèng "zeng4"12鍋guō "guo1"12鏈liàn "lian4"12鋦jū "ju1"12鋯gào "gao4"12鋨é "e2"12鐦kāi "kai1"12銳ruì "rui4"12鋅xīn "xin1"12鐧jiǎn "jian3"12鋶liǔ "liu3"12鋃láng "lang2"12鋟qǐn "qin3"12銻tī "ti1"12銼cuò "cuo4"12鋙wú "wu2"13鑕zhì "4"13鍈yīng "ying1"13錡qí "qi2"13錩chāng "chang1"13錐zhuī "zhui1"13錙zī "zi1"13錇péi "pei2"13鍵jiàn "jian4"13錈juǎn "juan3"13錘chuí "chui2"13鋸jù "ju4"13鑼luó "luo2"13錮gù "gu4"13錫xī "xi1"13錁kè "ke4"13錕kūn "kun1"13錦jǐn "jin3"13杴xiān "xian1"13錟tán "tan2"13錠dìng "ding4"13鍃huò "huo4"13錛bēn "ben1"13錨máo "mao2"13錯cuò "cuo4"13錳měng "meng3"13鍩nuò "nuo4"13錆qiāng "qiang1"13鍺zhě "zhe3"13鍀dé "de2"14鍥qiè "qie4"14鍰huán "huan2"14鏤lòu "lou4"14鍔è "e4"14鍶sī "si1"14鎇méi "mei2"14鍾zhōng "zhong1"14鍤chā "cha1"14鍬qiāo "qiao1"14鎂měi "mei3"14鏘qiāng "qiang1"14鎪sōu "sou1"14鐫juān "juan1"14鍛àn "an4"14鎄āi "ai1"14鐨fèi "fei4"14鍇kǎi "kai3"14鍍dù "4"14鍠huáng "huang2"14鎡zī "zi1"15鎲tǎng "tang3"15鎛bó "bo2"15鎔róng "rong2"15鎬gǎo "gao3"15鎿ná "na2"15鎊bàng "bang4"15鎰yì "yi4"15鎳niè "nie4"15鎵jiā "jia1"15鑌bīn "bin1"15鎦liú "liu2"15鑷niè "nie4"15鏌mò "mo4"15鎮zhèn "zhen4"15鎘gé "ge2"16鏜tāng "tang1"16鏢biāo "biao1"16鏍luó "luo2"16鏝màn "man4"16鏑dí "di2"16鏡jìng "jing4"16鏞yōng "yong1"16鏃zú "zu2"16鏇xuàn "xuan4"16鏰bèng "beng4"16鏐liú "liu2"17鐓ī "i1"17鏹qiǎng "qiang3"17鐙dèng "deng4"17鐠pǔ "pu3"17鑭lán "lan2"17鏷pú "pu2"17鐔xín "xin2"17鑹cuān "cuan1"17鑥lǔ "lu3"17鐐liào "liao4"17钁jué "jue2"18鑊huò "huo4"18鐳léi "lei2"18鐲zhuó "zhuo2"18鐿yì "yi4"18鐮lián "lian2"18鐶huán "huan2"19鑔chǎ "cha3"20鑞là "la4"20鑣biāo "biao1"22鑲xiāng "xiang1"22鑱chán "chan2"
總筆畫數8:金
總筆畫數10:釜
總筆畫數13:鑒
總筆畫數14:鑾 銎 銐 銞 鈭
總筆畫數15:鋬 鋈 鋆 鋫 銴 鋚 銺
總筆畫數16:鏨 鋻 錖 錅 錃 錱
總筆畫數17:鍪 鍙 鍳 鍫 鍌
總筆畫數18:鎥 鎜 鎣 鎏 鏊
總筆畫數19:鏖 鐅 鏨 鏧 鐆
總筆畫數20:鐜
總筆畫數21:鐾
總筆畫數22:鑒 鑋 鑍
總筆畫數24:鑫
總筆畫數27:鑾
總筆畫數28:鑿

金 唫 琻 淦 鎣 鑒 銎 鑾 鋬 鋆 鋈 鏨 鋻 鍪 鏊 鎏 鎣 鏨 鐅 鏖 鐾 鑒 鑫 鑾 鑿

一至二畫
釔 釔 釓 釓 針 針 釘 釘 釙 釙 釗 釗 釕 釕
三畫
釫 釭 釷 釷 釱 釺 扣 釺 釺 釧 釧 釤 釤 釣 釣 釩 釩 鍆 釵 釵 鍚 釹 釹
四畫
鈇 鈆 鈃 銒 鈣 鈣 鈜 鈦 鈦 鈈 鈈 鉅 鉅 鈍 鈍 釾 鈚 鈔 鈔 鍾 鈉 鈉 鋼 鋇 鈐 鈐 鈞 鈞 鑰 欽 欽 鉤 鉤 鎢 鈑 鈑 鈄 鈄 鈁 鈁 鈧 鈧 鈥 鈥 鈀 鈀 鈕 鈕
五畫
鈺 鈺 錢 鉦 鉦 鉗 鉗 鈷 鈷 鉥 缽 缽 鉕 鉕 鈳 鈳 鈽 鈽 鈸 鈸 鉞 鉞 鑽 鉏 鉬 鉬 鉭 鉭 鈿 鈿 鉀 鉀 鈾 鈾 鉮 鉠 鈴 鈴 鐵 鉑 鉑 鉤 鉛 鉛 刨 鉚 鉚 鑠 鉈 鉈 鈰 鈰 鉉 鉉 鉍 鉍 鈹 鈹 鈮 鈮 鐸 鉧
六畫
鋏 鉶 鉶 銠 銠 銬 銬 銍 銍 鋩 鋩 鉷 鉺 鉺 銪 銪 鋮 鋮 銕 鐃 鋣 鋣 銅 銅 鋁 鋁 銱 銱 銦 銦 鐺 鎧 鍘 銓 銓 鎩 鉿 鉿 銚 銚 銖 銖 銑 銑 銩 銩 銛 銛 銒 鋋 鋌 鋌 鏵 銘 銘 鉻 鉻 錚 錚 銫 銫 銨 銨 鏟 鉸 鉸 銥 銥 銃 銃 鐋 銀 銀 銣 銣
七畫
鋕 銶 鋙 鋙 錸 銾 鋱 鋱 鋪 鋪 鐒 鐒 鑄 鏈 銷 銷 鎖 鏗 鏗 鍋 鋤 鋤 鋰 鋰 鋥 鋥 鋇 鋜 鋗 銼 銼 鋯 鋯 鋝 鋝 銹 銹 鋨 鋨 鋒 鋒 鋅 鋅 鋶 鋶 鐦 鐧 銳 銳 銻 銻 鋃 鋃 鋟 鋟 鋦 鋦 錒 錒
八畫
鋹 鍺 鍺 錤 錯 錯 鍩 鍩 鍈 錨 錨 錆 錆 錡 錡 錛 錛 錸 銭 鋼 錔 鍀 鍀 錁 錁 錫 錫 錮 錮 鑼 鍋 錕 錕 錘 錘 鍃 鍃 錐 錐 錦 錦 杴 鍁 鑕 錟 錟 錠 錠 錇 錇 錞 鎯 錈 錈 鍆 鍵 鍵 鋸 鋸 錳 錳 錄 錙 鍿 錣
九畫
鍥 鍥 鍊 針 鎝 鍇 鍇 鍘 鍶 鍶 鍚 鍔 鍔 鍾 鍰 鍰 鍮 鍤 鍤 鍬 鍬 鍛 鍛 鎪 鎪 鍠 鍠 鏘 鎄 鎄 鍍 鍍 鎂 鎂 鏤 鎡 鎡 鐨 鎇 鎇
十畫
鑷 鏵 鏌 鏌 鎘 鎘 鎮 鎮 鎛 鎛 鎖 鎲 鎧 槍 鎿 鎿 鏈 鎓 鎩 鐫 鐫 鎳 鎳 鎢 鎞 鎦 鎦 鐮 鎋 鎵 鎵 鎔 鑌 鎊 鎊 鎬 鎬 鎰 鎰 鎻
十一畫
鏚 鐯 鏗 鏢 鏢 鐄 鏤 鏜 鏜 鏝 鏝 鏰 鏰 鏦 鏡 鏡 鏑 鏑 鏟 鏞 鏞 鏃 鏃 鏇 鏘 鏁 鏐 鏐
十二畫
鐃 鐐 鐐 鐔 鐔 钁 鐝 鏷 鏷 鐫 鑥 鑹 鍾 鑭 鐥 鐠 鐠 鏻 鐒 鐓 鐓 鐋 鐦 鐧 鐗 鐨 鐙 鐙 鏺 鐍 鏹 鏹
十三畫
鐳 鐳 鐵 鑊 鑊 鐻 鐺 鐸 鐶 環 鐲 鐲 鑀 鐿 鐿 鐮 鐮 銹 鐴
十四畫
鑄 鑒 鑌 鑔 鑔 鑛
十五畫以上
鑚 刨 鑢 鑠 鑕 鑥 鑣 鑣 鑞 鑞 爐 鑱 鑱 鑰 鑲 鑲 鑭 鑷 罐 鑶 鑹 鑼 鑽 钂 钁

⑥ 有關《魔卡少女櫻》中歌曲的問題3

一:
1.抓住你抓住我
2.帥
3.三棱鏡
4.得到你的愛
5.超級欺騙又親熱的日子(無視我的翻譯吧。我不學英語的)
二:
《春宵情歌》是第一部劇場版里的插曲,在http://218.30.21.161/onizero/u/anime/jp/ccsakura.htm可以下,或者可以去魔卡少女櫻吧求歌,或者我可以發到你的郵箱。
三:
1、《HONEY》這首歌除了chihiro唱過,櫻的聲優丹下櫻也唱過。
2、《PRISM》這首歌是丹下櫻唱的。
3、《很留意那傢伙》這首歌是小狼的聲優くまいもとこ唱的。

⑦ 四個櫃的目的港不一樣,信用證中該如何寫

我去咨詢過了,前面三個可以開在一個L/C上面,一次出口的話,同時交3份提單.信用證45A貨物條款下,只要分別列名3個合同下的貨物就可以了.44B:目的港就寫3個港口.
國內的那個不可以
徒弟,如果要一次出口,一定要定4份合同,出4份出口發票.在提單上表明合同號.

⑧ 問下真三國無雙4中的一句經典台詞

這什麼鳥文啊,我看了半天都沒看懂。
敵將 討ち取った ti shou,yu ci kou tai(關羽,趙雲,很多人樓這樣說)呂布是把tai 變成ta
敵將已被我討伐
基本上都是這樣的。音頻找不到

⑨ 問堯舜禹各自都有什麼故事才當上王的

黃帝以後,黃河流域又先後出現了幾位傑出的部落聯合體首領,他們就是堯、舜、禹。這時已是龍山文化的晚期,處於氏族制度行將崩潰的時代。傳說中堯又稱陶唐氏,他的發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現在山西臨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堯茅茨土階」碑,堯廟村有堯廟,臨汾縣有堯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簡朴,古書說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說,他住的是用沒有修剪過的茅草蘆葦、沒有刨光過的椽子蓋起來的簡陋房子,吃的是粗糧,喝的是野菜湯,冬天披塊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但他對百姓卻很關心,部落里有人挨餓受凍,他說這是他使他們挨餓受凍的,有人犯罪受了處罰,他說這是他平時沒有管教好的緣故,自己出來承擔責任。舜又稱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今山西垣曲東北)。傳說他在接替堯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之前接受堯的考察時,曾在歷山(中條山別稱)耕田,在雷澤(今山西芮城北)捕魚,在河邊的陶城(今山西永濟蒲州鎮北)制陶,後來堯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陸西南),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後,又都蒲坂(今蒲州鎮),看來他的活動中心在現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運城市安邑鎮還有舜帝廟、舜帝陵。舜嚴於律己,而又寬厚待人。他曾幾次遭到繼母和同父異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賢惠的妻子巧設智計,才使他化險為夷。但他被推舉為首領後,卻不計前仇,寬待他的繼母和弟弟,使他的一些仇人都受到感動,一心向善。禹的先祖傳說住在河套一帶,禹的時候遷徙到今河南西部。他以天下為己任,率領百姓治理水患,發展生產,更是受到高度的贊揚。由於堯、舜、禹治理有方,當時的社會獲得很大的發展,呈現一片安寧、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無事」,他們也因此被後人尊奉為聖賢人物。

堯:
(一)

堯帝,姓尹祁,號放勛。因封於唐,故稱「唐堯」,由於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朴,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

堯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

(二)

堯,我國古代帝王,五帝之一。名叫放勛,堯是他的謚號,《謚法》上說:「翼善傳聖曰堯」。堯生於丹陵,養在母親家——伊侯之國,後來遷於祁地,所以稱堯為伊祁氏,堯以祁為姓。

堯父乃帝嚳,名蟜極,號高辛氏。帝嚳在位七十年崩,傳位給兒子摯。堯十三歲輔佐摯,封於陶地,十五歲改封於唐地,所以堯號曰陶唐氏。十八歲,堯代摯為天子,都於蒲阪。《通典》記載:「堯舊都在蒲」,《水經注》記載:「雷首,俗亦謂之堯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堯城」,《闞駰十三州記》記載:「蒲阪,堯都。蓋堯帝亦都此,後遷平陽。」

《史記》說:堯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接近他如太陽一般,遠望他如雲霞一樣燦爛。富有而不驕橫,高貴而不傲慢。黃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紅色的車駕以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測定推求歷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堯在位,天下洪水湯湯,用鯀治水,九年無功而返,又啟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他治天下五十年,問天下治與不治?百姓愛戴自己與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於是微服訪於民間,有一位老人含著食,鼓著腹,敲著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首古詩稱作《擊壤歌》。

堯帝開創了帝王禪讓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認為兒子丹朱不成器,決定從民間選用賢良之才。堯問四方諸侯首領:「誰能擔負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諸侯首領說:「有個單身漢,在民間。叫虞舜。」於是,堯微服私訪,來到歷山一帶,聽說舜在田間耕地,便到了田間。看見一個青年,身材魁偉、體闊神敏,聚精會神地耕地,犁前駕著一頭黑牛、一頭黃牛。奇怪的是,這個青年從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轅上掛一個簸箕,隔一會兒,敲一下簸箕,吆喝一聲。堯等舜犁到地頭,便問: 「耕夫都用鞭打牛,你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見有老人問,拱手以揖答道:「牛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於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為我打黃牛,黃牛以為我打黑牛,就都賣力拉犁了。」堯一聽,覺得這個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對牛尚如此,對百姓就更有愛心。堯與舜在田間扯起話題,談了一些治理天下的問題,舜的談論明事理,曉大義,非一般凡人之見。堯又走訪了方圓百里,都誇舜是一個賢良之才。堯便決定試一試舜。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兩個女兒觀其德;把九個男兒安排在舜周圍,讓九個男兒觀其行。把舜放進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馴服。舜頭腦清醒,方向明確,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來。堯先讓舜在朝中作虞官,試舜三年後,讓舜在堯的文廟拜了堯的先祖,堯便讓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

(三) 堯帝陵

[歷史文獻中記載的堯冢也有好幾處,一般認為在山西臨汾,歷代也多以這里為主進行祭祀活動。]

堯帝陵位於今中國山西臨汾市東北35公里郭村裡隅澇河北側。

相傳堯帝建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因而臨汾城南有堯廟,城東築有堯帝陵。堯帝陵周土崖環峙,河水經陵前南泄,松柏蒼翠,陵丘聳峙。堯陵高50米,繞周80米。陵前築有祠宇,相傳為唐初所建。金泰和二年(1202年)碑文記載:唐太宗征遼曾駐蹕於此,因謁堯陵,遂塑其像。元中統年間,道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命修築堯陵。明成化、嘉靖,清雍正、乾隆間,都曾重修。現陵丘如故,松柏依舊。祠內有山門(門上為樂樓)、牌坊、廂房、獻殿、寢殿、碑亭等建築。布局緊湊,木雕精細,紅牆綠瓦,圍以清流古柏,相映成畫。陵前祠內立有元代以來碑碣十餘座,記述陵宇沿革和帝堯功績。其中明嘉靖十八年 (1539年)堯陵碑上刻有堯陵全圖,保存完好。

(四) 堯帝廟

堯廟位於臨汾市區南3公里處。相傳堯建都平陽(今臨汾市),有功於民,廟是後人為祭祀堯王所建。創建年代已無可考。現存建築原為清代遺物。前有山門,內有圍廊、牌坊、五鳳樓、堯井亭、廣運殿、寢宮等建築。堯王及其四大臣被喻為「五鳳」。「一鳳升天,四鳳共鳴」,五鳳樓就因此得名。堯井相傳為堯所掘,為記其功,上築一亭。廣運殿是供奉堯王的主殿,高達27米,殿宇四周設環廊,42根石柱,柱礎雕刻工精,殿內金柱子肥碩,直通上層檐下,礎石上雲龍盤繞。龕內塑有堯王像及其侍從。廟內存在碑碣10餘通,記載堯王功績及廟宇建造經過。廣運殿1998年毀於大火,後於1999年重建。



(一)

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號有虞氏,故稱虞舜。死後,禪位於禹。

傳說黃帝以後,先後出了三個很出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名叫堯(yao2)、舜(shun4)和禹(yu3)。他們原來都是一個部落的首領,後來被推選為部落聯盟的首領。那時候,做部落聯盟首領的,有什麼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領一起商量。堯年紀大了,想找一個繼承他職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領來商議。堯說出他的打算後,有個名叫放齊的說:"你的兒子丹朱是個開明的人,繼承你的位子正合適。"堯嚴肅地說:"不行,這小子品德不好,專愛跟人爭吵。"另一個叫灌兜(huan dou)的說:"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錯。"堯搖搖頭說:"共工能說會道,表面恭謹,心裡另是一套。用這號人,我不放心。」

這次討論沒有結果,堯繼續物色他的繼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領找來商量,要大家推薦。到會的一致推薦舜。堯點點頭說:"哦!我也聽到這個人挺好。你們能不能把他的事跡詳細說說?"

大家便把舜的情況說開了:舜的父親是個糊塗透頂的人,人們叫他瞽叟(gu sou,就是瞎老頭的意思)。舜的生母早死了,後母很壞。後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沒法說,瞽叟卻很寵他。舜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有,大家認為舜是個德行好的人。

堯聽了挺高興,決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還替舜築了糧倉,分給他很多牛羊。那後母和弟弟見了,又是羨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計,幾次三悉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補糧倉的頂。當舜用梯子爬上倉頂的時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來,想把舜燒死。舜在倉頂上一見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經不知去向。幸好舜隨身帶著兩頂遮太陽用的笠帽。他雙手拿著笠帽,像鳥張翅膀一樣跳下來。笠帽隨風飄盪,舜輕輕地落在地上,一點也沒受傷。

瞽叟和象並不甘心,他們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後,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塊塊土石丟下去,把井填沒,想把舜活活埋在裡面。沒想到舜下井後,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又安全地回家了。象不知道舜早已脫險,得意洋洋地回到家裡,跟瞽叟說:"這一回哥哥准死了,這個妙計是我想出來的。現在我們可以把哥哥的財產分一分了。"說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進屋子,舜正坐在床邊彈琴呢。象心裡暗暗吃驚,很不好意思地說:"哎,我多麼想念你呀!"舜也裝作若無其事,說:"你來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幫助我來料理呢。"以後,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堯聽了大家介紹的舜的事跡,又經過考察,認為舜確是個品德好又挺能乾的人,就把首領的位子讓給了舜。這種讓位,歷史上稱做"禪(shan)讓"。其實,在氏族公社時期,部落首領老了,用選舉的辦法推選新的首領,並不是什麼稀罕事兒。

舜接位後,也是又勤勞又儉朴,跟老百姓一樣勞動,受到大家的信任。過了幾年,堯死了,舜還想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子讓給堯的兒子丹朱,也是大家都不贊成。舜才正式當上了首領。

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史記》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稱為「德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野蠻走向文明的歷史轉折時期的中華文化。以農耕文化為內涵的炎帝文化,以政體文化為內涵的黃帝文化,以道德文化為內涵的舜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三座里程碑。

九疑山是舜文化的藏精之所。《史記》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在九疑這塊神奇而美麗之土地上,留下了舜帝眾多的為民服務的動人故事,留下了不少文人騷客仰游九疑山的幽怨、懷念和美好的贊譽,一代偉人毛澤東曾揮筆寫下了"九疑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的壯麗詩篇。

(二)[舜帝陵]

舜帝陵位於舜陵景區,是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九疑山風景區的目標人文景觀,是九疑山風景的目標人文景觀。是我國最古老的陵墓。

舜帝陵陵區由陵山(舜源峰)、舜陵廟、神道及陵園組成,佔地600餘畝。陵山舜源峰上小下大,呈覆斗狀,海拔600餘畝,氣勢恢宏。山北麓建有陵廟,陵廟坐南向北,規模宏大,佔地24644平方米。分為前後兩重院落,五進建築。陵廟內建有庄嚴肅穆的山門、午門、拜殿、正殿、寢殿、廂房。陵廟外有長 200米的神道。

舜陵是中國五大古帝陵之一,是中國唯一的舜帝陵墓,乃舜帝南巡崩於蒼梧之野而葬於九疑山。陵廟祭碑廓內保存的歷代祭碑36方,它們是珍貴的歷史文物,是歷史的見證。在古木參天的陵區內,陵廟建築上的石雕、楹聯、壁繪栩栩如生,令人流連忘返。附近有娥皇峰、女英峰、美大峰、梳子峰、舜峰(三分石)、簫韶峰、斑竹岩、舜池、舜溪皆與舜帝奏九韶之樂及二妃揮淚斑竹的傳說有關。

禹,

又稱大禹、夏禹、伯禹等,據傳姓姒氏,號曰文命。我國古籍如《尚書》、《詩經》、《禮記》、《論語》、《孟子》等,都記及禹的傳說。《尚書·禹貢》記載了禹治平洪水,定天下九州的故事。《史記·夏本紀》記載禹是黃帝的玄孫,其父鯀受堯之命治水,九年而洪水不息,為舜所殛。舜命禹續鯀之業,禹乃興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終於治平洪水,得到天下諸侯的朝服。舜死後被擁戴即天子位,國號夏後。後東巡狩,卒於會稽。中國歷來史書均按上述諸古籍記載,傳播禹的業績。禹不僅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的開國之君,而且是上古最偉大的治水英雄。他吸取其父鯀堵塞之法失敗的教訓,採用疏導方法,如「導河積石」、 「岷山導江」、「導淮自桐柏」等等,引全國主要河流入海,「以四海為壑」,救民於倒懸。古籍記載他公而忘私的精神:「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記載其謙遜退讓的美德:「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避舜之子商均於陽城」,以及虛心聽取意見,自奉節儉的品格。禹是中國史籍記載中功高德劭的完人。
現代史學家顧頡剛於20年代提出禹是南方民族神話中人物的論點,認為這個神話的中心點在越(會稽),得到一些學者的贊同,並且以地史學、第四紀學、古地理學、考古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新式檢測手段,對東南沿海第四紀晚更新世假輪蟲海退時,越族在今寧紹平原繁衍生息和全新世卷轉蟲海進時寧紹平原淪為海域的過程進行了研究,認為禹的傳說表達了海進時期移居於會稽山區的越族祖先的希望而為世代所傳播,以致被移植到中原。
於今,越地仍保留著大量禹的傳說。如《越絕書》雲:「禹始也,憂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稽,爵有功,封有德,更名茅山曰會稽。」又雲: 「塗山,禹所取妻之山也,去縣五十里」。《吳越春秋》記載禹「登宛委山,發金簡之書,案金簡玉字,得通水理。」又記載禹「命群臣曰,吾百世之後,葬我會稽之山」等。今紹興所存如禹陵、禹穴、禹廟等皆為極有價值的大禹遺跡。司馬遷曾「上會稽,探禹穴」,秦始皇、宋高宗、清帝康熙、乾隆及民國時期的蔣介石等都曾親臨致祭,說明這些遺跡在中國具有無與倫比的崇高地位。禹的公而忘私的高尚精神和堅毅不拔的卓絕意志,長期來為紹興人民和全國人民所高度崇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