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吉木乃縣的歷史沿革
秦漢時,呼揭、匈奴相繼駐牧於此。
魏晉南北朝時為柔然、突厥薛延陀部等民族駐牧。
隋唐之際,為西突厥葛邏祿牧地。唐王朝先後設大漠、陰山、金山都護府管轄其地。
五代、宋、遼時期,克烈、乃蠻等部在此游牧。西遼曾在此設西部招討司。
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蒙古鐵木真征服乃蠻,乃蠻西遷,斡亦刺惕部崛起,本地為窩闊台封地,設尚書省、行省。
明朝之際,稱斡亦刺惕為瓦刺,即史稱四衛拉特。
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盡服准噶爾部,准噶爾由定邊將軍治下。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5年),清廷准左列將軍策凌奏議同意喀爾喀與准噶爾部牧地以阿爾泰嶺、哈巴、博爾濟(縣名異譯)為界。
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朝平定準噶爾。
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清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統一新疆。
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清設「總統伊犁等處將軍」,統轄天山南北路,本地屬將軍治下塔爾巴哈台參贊大臣管理。
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清設布倫托海辦事大臣兼領塔城、阿爾泰事務,
1869年撤布倫托海辦事大臣,阿爾泰仍歸科布多參贊大臣管理。
1906年科布多、阿爾泰分治,吉木乃始屬阿爾泰辦事大臣治下,直屬清理藩院。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阿爾泰作為特別區,直屬中央政府,任原阿爾泰辦事大臣帕勒塔親王為阿爾泰辦事長官。
1916年設吉木乃縣佐。
1919年4月北京中央政府決定改阿爾泰區為阿山道,歸入新疆省統轄。
民國十九年(1930年)十月,吉木乃縣佐升格為縣,屬阿山道管轄。
1934年後,阿山道改為行政區、行署、專員公署。
1954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區別蒙古國和蘇聯的阿爾泰名稱,改稱阿勒泰專區,吉木乃縣一直隸屬阿勒泰地區。
⑵ 我是新疆阿勒泰吉木乃縣的,我們今年批准了五類地區,我想知道行政事業單位的幹部在退休工齡上有無照顧
個人認為今年阿勒泰地區內沒有更改地區級別的事情
⑶ 吉木乃縣當地環境怎麼樣啊
阿勒泰地區與三個國家毗鄰,所屬六縣一市均為邊境縣,境內先後開放了塔克什肯口岸、紅山嘴口岸、吉木乃口岸、阿黑吐拜克口岸,其中吉木乃口岸為國家一級陸路口岸。
在阿勒泰11.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漢、哈薩克、回、維吾爾、蒙古等三十六個民族,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空間。現阿勒泰地區下轄轄 6縣1市,行署駐地阿勒泰市距烏魯木齊市公路里程 216線為 666公里,217 線為707公里。全地區總人口56.83萬人,主要是哈薩克族(佔地區總人口50.1%)、漢、蒙古、維吾爾、回等民族。轄區大部分位於阿爾泰地槽褶皺系中段,僅西南一角跨入准噶爾地槽褶皺系的北緣。兩褶皺系間以額爾齊斯大斷列相隔。具有典型的山麓地貌牲。自北向南,呈明顯的梯降式垂直分布,自上而下,可分為北部山區、南部丘陵區、山間沖積平原區3個自然地貌單元。有額爾齊斯河、克蘭河、蘇木達依列河三大水系,大小湖泊上百個。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夏季乾熱,晝夜溫差大,冬季寒冷,冬春多風。阿勒泰市轄3街道、3個鎮、7個鄉、1個民族鄉:金山路街道、解放路街道、團結路街道、北屯鎮、阿葦灘鎮、紅墩鎮、切木爾切克鄉、阿拉哈克鄉、汗德尕特蒙古族鄉、拉斯特鄉、喀拉希力克鄉、薩爾胡松鄉、巴里巴蓋鄉、切爾克齊鄉。境內有:喀拉尕什牧場、阿克吐木斯克牧場、兵團一八一團、兵團一八九團。
⑷ 新疆阿勒泰吉木乃縣郵政編碼
吉木乃縣的郵政區碼:
836800
吉木乃縣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准葛爾盆地北緣,薩吾爾山北麓,額爾齊斯河南岸,地理坐標為北緯47°00′-47°59′,東經85°33′-87°09′。
⑸ 阿勒泰地區有多少個鄉鎮
截至2018年10月阿勒泰地區有54個鄉鎮。分別是:
1、阿勒泰市11個鄉鎮:北屯鎮、阿葦灘鎮、紅墩鎮、切木爾切克鄉、阿拉哈克鄉、汗德尕特蒙古族鄉、拉斯特鄉、喀拉希力克鄉、薩爾胡松鄉、巴里巴蓋鄉、切爾克齊鄉。
2、布爾津縣7個鄉鎮:布爾津鎮、沖乎爾鎮、闊斯特克鄉、杜來提鄉、窩依莫克鄉、也格孜托別鄉、禾木哈納斯蒙古族鄉。
3、富蘊縣9個鄉鎮:庫額爾齊斯鎮、可可托海鎮、恰庫爾圖鎮、吐爾洪鄉、杜熱鄉、庫爾特鄉、喀拉通克鄉、鐵買克鄉、喀拉布勒根鄉。
4、福海縣6個鄉鎮:福海鎮、解特阿熱勒鄉、科克阿尕什鄉、齊干吉迭鄉、喀拉瑪蓋鄉、阿爾達鄉。
5、哈巴河縣7個鄉鎮:阿克齊鎮、薩爾塔木鄉、加依勒瑪鄉、庫勒拜鄉、薩爾布拉克鄉、鐵熱克提鄉、齊巴爾鄉。
6、青河縣7個鄉鎮:青河鎮、塔克什肯鎮、阿熱勒鄉、阿熱勒托別鎮、薩爾托海鄉、查干郭勒鄉、阿尕什敖包鄉。
7、吉木乃縣7個鄉鎮:托普鐵熱克鎮、吉木乃鎮、托普鐵熱克鄉、托斯特鄉、恰勒什海鄉、喀爾交鄉、別斯鐵熱克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