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貴州省遵義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隆興鎮銀平村郵編是什麼
貴州省遵義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隆興鎮銀平村郵編是563505
2. 道真是那一年成立的仡佬苗族自治縣
一、區域概況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拼音:Daozhen Gelaozu Miaozu Zixian。
全縣總人口3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9.4萬人,少數民族人口260957人,其中仡佬族151929人,苗族84080人,土家族24843人,縣城所在地距遵義市紅花崗區205公里,貴陽市350公里,重慶市176公里,經南川到涪陵200公里進入長江航運,北至重慶武隆縣97公里,至武隆江口鎮90公里,兩處均可與烏江航運相通。
二、歷史沿革
秦代,道真仡佬苗族自治縣屬巴郡。西漢屬巴郡涪陵縣。東漢建安六年(201),為巴東屬國涪陵縣所轄,蜀漢屬涪陵郡涪陵縣。
晉永嘉後,涪陵郡「地沒蠻夷」。至北周保定四年(564),涪陵土著首領田思鶴「以地內附」,置奉州。建德三年(574),改奉州為黔州。隋大業十年(614),置信安縣,隸明陽郡。今道真地屬之。
唐武德二年(619),改信安縣為信寧縣,隸義州,五年(622)更義州為智州。貞觀四年(630),信寧治所移往東北七里(今武隆縣江口鎮)。十一年信寧縣改隸黔州。信寧為縣440餘年,宋嘉祐八年始改信寧鎮入彭水縣。貞觀十六年(642),置珍州。天寶元年(742)改為夜郎郡,乾元元年(758)復為珍州,元和三年(808),廢珍州以縣屬溱州。今道真地主要為珍州轄境。
宋乾德三年(965),「蠻酋」田景遷「以地內附」,賜名珍州。開寶元年(968),改珍州為高州,後改名西高州。大觀二年(1108),復為珍州。宣和三年(1121),領樂源、綏陽二縣及遵義 。今道真地屬樂源縣,於咸淳末與珍州隨隸播州。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或稍後,置珍州思寧等處長官司,仍隸播州。順帝至正二十五年(1365),改珍州思寧等處長官司為真州。明洪武十七年(1384),改真州為真州長官司,隸播州宣慰司。今道真地屬之。明萬曆五十九年(1601),以真州長官司地置真安州,屬遵義軍民府,隸四川布政使司,轄今正安、道真兩縣地。
清雍正二年(1724),改真安州為正安州。雍正六年(1728),隨遵義府改隸貴州。民國三年(1914),改正安州為正安縣。民國三十年(1941),折原正安縣東北地置道真縣,為紀念漢代學正尹珍,以其字命名,隸貴州省第五行政督察區,治所土溪場〔今玉溪鎮〕,
1949年,隸貴州省遵義專區。1958年12月並入正安縣。1961年8月恢復道真縣。
1990年,成立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隸屬遵義地區。今屬遵義市。
3. 遵義地區道真縣有多少個鎮
截止2019年8月,貴州省遵義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下轄11個鎮。
分別為:
一、玉溪鎮
位於縣城中部,東接忠信鎮、桃源鄉和舊城鎮,南接隆興鎮,西鄰上壩土家族鄉和大矸鎮,北與河口鄉接壤。
二、三江鎮
位於縣城西南部。東與隆興鎮相連,由南而西與正安縣接壤。西北與平模鎮毗鄰,東北與上壩土家族接界.駐地三江。
三、洛龍鎮
位於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東北部,東與武隆縣浩口鎮毗鄰,南抵忠信鎮,西抵凌宵、陽壩,北與武隆黃鶯鄉接壤,距道真自治縣城54公里,距重慶市武隆縣城47公里。
四、隆興鎮
位於道真縣境南郊。東鄰舊城鎮和棕坪鄉,南界正安縣,西接三江鎮,西北與上壩士家族鄉相連,北與玉溪鎮接壤。
五、大矸鎮
位於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縣城西部大磏壩,清代府州志均載有大磏場。距縣城27公里,距重慶南川74公里。
六、平模鎮
位於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西南部,距道真縣城36公里,由東而南與上壩鄉、三江鎮毗鄰,由南而西與正安縣接壤,由西而北與南川市古花鄉、慶元鄉相連,由北而東與大矸鎮接界。
七、忠信鎮
位於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東部,東與彭水縣大埡鄉毗鄰,東南與務川縣濯水鎮接壤,南與桃源鄉相連,西與玉溪鎮、河口鄉為鄰,北與洛龍鎮相接,屬黔北邊陲,是貴州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
八、三橋鎮
位於道真自治縣北部,由南至西與本縣大矸、河口、陽溪三鎮毗鄰,由東至北與重慶市南川、武隆兩縣市接壤。
九、舊城鎮
位於道真縣境東南部,芙蓉江中游,距縣城30公里,東與務川接壤,南接棕坪鄉,西臨隆興和玉溪鎮,北抵桃源鄉。
十、陽溪鎮
位於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的最北端,與本縣的三橋鎮、洛龍鎮、河口鄉接壤,與重慶的武隆縣相鄰。
十一、河口鎮
地處黔北邊陲的道真縣境西北面,距縣城22公里,東鄰洛龍、忠信鎮,南接玉溪鎮,西連大矸、三橋鎮,北毗陽溪鎮。
4. 貴州省遵義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桃源郵編是什麼
貴州省遵義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桃源郵編是563516
5. 貴州省遵義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隆興鎮愛國村郵編是什麼
貴州省遵義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隆興鎮愛國村郵編是563505
6.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的歷史沿革
道真地域,秦朝屬巴郡。
東漢建安六年(201),為巴東涪陵縣所轄。
三國至南北朝時期,蜀漢屬涪陵郡涪陵縣;晉永嘉後,涪陵郡「地沒蠻夷」;至北周保定四年(564),涪陵土著首領田思鶴「以地內附」,置奉州;建德三年(574),改奉州為黔州。
隋朝,大業十年(614)置信安縣,隸明陽郡。
唐代,武德二年(619)改信安縣為信寧縣,隸義州;武德五年(622)更義州為智州;貞觀四年(630),信寧治所移往東北七里(今武隆縣江口鎮);貞觀十一年(637)信寧縣改隸黔州;貞觀十六年(642)置珍州;天寶元年(742)改為夜郎郡;乾元元年(758)復為珍州;元和三年(808)廢珍州以縣屬溱州。
宋朝,乾德三年(965)土著首領田景遷「以地內附」,賜名珍州;開寶元年(968)改珍州為高州,後改名西高州;大觀二年(1108)復為珍州;宣和三年(1121)領樂源、綏陽二縣及遵義 。今道真地屬樂源縣,於咸淳末與珍州隨隸播州。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置珍州思寧等處長官司,仍隸播州;順帝至正二十五年(1365),改珍州思寧等處長官司為真州。
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改真州為真州長官司,隸播州宣慰司;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以真州長官司地置真安州,屬遵義軍民府,隸四川布政使司,轄今正安、道真兩縣地。
清代,雍正二年(1724年)改真安州為正安州;雍正六年(1728),隨遵義府改隸貴州。
民國3年(1914年),改正安州為正安縣,轄今道真地;民國30年(1941年)7月,析正安縣東北地置道真縣,以紀念漢代學者尹珍(字道真),治所土溪場(今玉溪鎮)。
1949年12月,道真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貴州省遵義專區。
1958年12月,撤縣並入正安縣;1961年8月,復置道真縣。
1987年11月,撤縣成立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7. 貴州省遵義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忠信鎮新華村郵編是什麼
貴州省遵義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忠信鎮新華村郵編是563514
8. 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做什麼生意好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的市場太大了,適合的商機還是很多的,不妨先對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的市場做一些細致的調查,創業一定要找到符合市場情況的產品或者行業才行,現在做生意不容易的,沒有好的項目往往都很難做起來,可以去做那種投入小的新產品,因為投入小,所以風險會很低,只要風險低就沒有什麼好擔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