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青海省有河南这个地方吗
有!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东南部,九曲黄河第一右旋弯曲部的弦部南端。东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碌曲县,南临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西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和海南州同德县毗连,北与本州泽库县毗连。辖优干宁镇、宁木特、托叶玛、赛尔龙、多松、柯生一镇五乡。全县总面积6997.45 平方公里,总人口2.93万,其中蒙古族占93%,是全国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200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7750.1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5364.58万元,第二产业646.46万元,第三产业1739.08万元。 河南县居高原亚寒带温湿气候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较大,年降水量597.3—615.5毫米。无绝对无霜期,平均气温9.2 —14.6℃。河南县自然资源丰富。现已发现各种矿产10多种,有黄铁、黑铁、石膏、泥炭、金、锰、硝、锑、铜、汞、银等。其中已探明赫格楞锑矿储量1790金属吨,李卡如山北侧泥炭787万吨。 河南县河流众多,有大小河流27条,主要河流14条,其中较大河流为洮河、泽曲河、尕玛日河,这些河流水质好,分布广,流程长,流域大,水文地质稳定,落差大,水力蕴藏量十分丰富,年平均径流量总量13.87 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29.64万千瓦。泽曲河是我县最大的河流,全长232公里,境内河段落差253米,平均坡降1.70%,水能理论蕴藏量9.3万千瓦,可建梯级电站6处,总装机容量约为700千瓦,年发电量200万千瓦时;洮河在县境内流程83.5公里,落差400米,平均坡降 4.79%,年平均径流总量 40533.20万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44万千瓦,冬季不结冰,是河南县水能资源的“富矿带” 。 河南县是纯牧业县,有6471.81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场,5998.29平方公里的可利用草场,占草场总面积的92.68% 。有各类牲畜73万头(只),其中绵羊属藏系羊种的“欧拉羊”,是青藏高原土种羊中的优良品种,占全县牲畜头数的74%,被称为“雪山之舟”的牦牛占全县牲畜的第二位为24% 。河曲马是我国四大名马之一,河南县是河曲马的主产区。占全县牲畜头数的2% 。 全县仅陆栖脊椎动物就有100余种,珍贵毛皮兽有水獭、猞猁、赤狐、雪豹、沙狐等。药用兽 类有马鹿、白唇鹿、麝、马熊等。肉用兽类有黄羊、岩羊、草羚羊、獾猪等。主要野禽有天鹅、雪鸡、麻鸡、石鸡、鸭、苍鹰、百灵等。鱼类有青海裸鲤、厚唇鱼重唇及青海鱼鳅。野生植物和名贵药材有320余种,主要有冬虫夏草、雪莲、党参、掌参、大黄、射千、秦艽、贝母、黄芪、藿香、羌活、蘑菇、蕨麻等。河南县自然风光雄奇壮美、旖旎迷人,具有青藏高原特色,蒙古族民族民俗风情别具一格。 河南县地处甘、青、川三省咽喉之地,河碌公路、河玛公路、五河公路为骨干的公路运输线已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已建成36公里泽—河35千伏输电线路和2×630千伏安装变电所,全县六乡全部实现与外联网的目标。全县实现程控自动化,可与国内各大城市及地区自动拨号,图文传真、数据交换。移动电话实现了全球通,无线寻呼实现了区内联网。 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的各族人民以勤劳、勇敢和智慧,使这片神奇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畜牧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工业长足进步,第三产业兴旺发达,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河南县地理位置优越、土地、矿产及畜产品资源丰富,交通通讯便利,市场体系健全,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河南县未来发展的目标是: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科教兴县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变畜牧业大县为经济强县,把团结富裕文明的河南带入二十一世纪。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河南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欢迎国内外企业成为这片热土的开发者,以开放促开放促发展取得成效。开放的河南将向国内外客商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优良的环境、开放的河南诚招国内外客商来开发建设这块宝地,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B. 热泉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对于现代热泉成矿作用的研究是认识矿床成因的重要途径,对于海底黑烟囱等正在发生的成矿作用的发现与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矿床学的研究。但是,现代成矿作用不只是局限在大洋环境或大陆裂谷环境,在大陆陆地上也有,如一些活火山分布区硫磺、贱金属和某些贵金属的富集。在中国西南部的腾冲火山岩区,也存在正在进行的热水成矿作用,金已经在两河金矿区聚集到中型规模,但品位普遍在1g/t以下。最近,在四川西部也发现了热泉活动区存在金的矿化(王登红等,2003)。鉴于热泉活动的广泛性及其成矿作用的独特性,对于热泉沉积物及其蚀变围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对于在无火山活动地区开拓找矿思路具有现实意义。
(一)地质特征
热水沉积物在大洋和大陆环境均可出现,其地球化学特征已经积累了很多研究资料,并且被运用于对古代(尤其是中生代以前)硅质岩等类似沉积物沉积环境的判别。本文研究的热水沉积物分布在四川西部义敦-理塘新生代陆内构造活动带,在空间分布上明显受到现代活动构造的控制。其中,位于巴塘县义敦热坑地区的热泉分布在中-新生代格聂-绒依措花岗岩岩基的西北边缘,并受到NW和NE向两组断裂构造的控制,热泉出露点多分布于两组断裂的交叉部位;位于理塘热水塘的热泉出露在理塘蛇绿混杂岩分布区,受到NNW向断裂带的控制,热泉沿断裂带呈串珠状分布。热坑地区的热泉由于分布在玛曲河(金沙江支流)的两岸,缺乏稳定的堆积条件而泉华相对不发育,但岸边批盖状、馒头状分布的泉华还是随处可见(图6-19);出露地层是三叠系曲嘎寺组砂岩,围岩蚀变现象普遍发育但主要是硅化,黄铁矿化不发育,并且可见在断裂中充填有钙硅质沉积物;热泉的温度较高,可见热水爆炸形成的混杂堆积物,多见沸泉、间隙泉、串珠泉等。热水塘地区的热泉出露在比较平坦的高原上,泉华发育,类型多,从硅华到钙华均有;出露地层主要是一套蛇绿混杂岩,其中含放射虫硅质岩;热泉温度较低,但在泉华中常见聚集在一起的黄铁矿团块或星点状的黄铁矿(图6-20)。热水塘地区的泉华沉积物可出现条带状、角砾状、环带状、蜂窝状等构造,在有的空洞中正在沉淀粉末状的黄铁矿,当从泉水中取出时,黄铁矿由于尚未固结而“散失”。热水塘地区泉华的堆积速度尚未实际测定,但当地居民每隔一段时间(如半年)要清理天然形成的水塘(大的热水塘直径约5m),以免水塘被填塞,而从水塘中清理出来的泉华沉积物被用来垒围墙。可见,泉华的沉积速度是很快的。
(二)泉华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对采自热坑蚀变围岩样品(RK-1。硅化了的曲嘎寺组砂岩样品,其中包括了宽约1cm的脉状钙硅质充填物)和采自热水塘的泉华沉积物(样品编号RST开头)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测试,结果列入表6-7。从表6-7中可以看出,热坑的热水充填钙硅质脉(含有未剔除的硅化围岩)含金已达1.89g/t,热水塘的泉华沉积物中也含金,变化于0.067~0.30g/t,表明这两个现代热泉活动区均出现金矿化。
热水沉积物中金与其他元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图6-21),金矿化除了与Mg、K、Na之间存在不太明显的正相关之外,Au与Ca、Fe、Al、Ti、Mn等没有显著的相关性。金与各种微量元素之间的相关性也不是很明显,但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当Au含量大于1g/t时,Li、Be、Rb、Cd、Mo明显偏高,分别相当于地壳丰度值的7倍、32倍、1.94倍、4.2倍、5.1倍,同时也明显高于Au含量小于1g/t的样品。Au含量小于1g/t的矿化样品中Li、Rb、Ga、Ge的含量通常与地壳丰度相似或小于地壳丰度,但Be的含量仍高于其地壳丰度,并且与Au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因此,Be的地球化学异常可以作为寻找此类金矿的一个标志。其他微量元素,如Cu、Pb、Zn、Ni、Co、Cr、Nb、Ta等一般与地壳丰度相似,没有明显的富集甚至还低于地壳丰度值。
图6-19 四川巴塘县热坑热泉及其沉积物
Fig.6-19 Hotspring and its sediments from the Rekeng hotspring area,Batang,Sichuan
左图为玛曲河两岸,冒气者为沸泉;右图为硅化围岩
图6-20 四川理塘县热水塘热泉及其沉积物
Fig.6-20 Hotspring and its sediments from the Reshuitang hotspring area,Batang,Sichuan
左图为热水塘的一个正在冒泡的热泉,右图为其中的硅华,充填在空洞中的黄铁矿已散失,褐色者为褐铁矿残迹
另外,泉华中Mn的含量在热水塘明显富集,从(195~6940)×10-6,与Au含量之间相关性总体上不明显,但明显高于地壳丰度;热坑地区样品中的Mn含量只有483×10-6,又明显低于地壳丰度更低于热水塘泉华。这反映了热水塘泉华中的Mn可能来自于附近的蛇绿岩。但是,热水塘泉华中Cu、V、Ni、Co、Cr等元素的含量并未明显富集(其含量在基性火山岩中通常偏高),又表明热水对围岩(蛇绿混杂岩)中不同元素的淋取能力是不同的(可能与温度等其他条件有关)。日本北海道的热泉中发现了很多锰酸盐矿物(Bilinski等,2002),因此,川西热泉中是否存在类似矿物值得深入研究。
表6-7 四川西部热坑和热水塘现代热泉沉积物的化学成分Table6-7 Compositions of morden sediments from Rekeng and Reshuitang hotspring areas,Western Sichuan
注: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分析测试,分析方法Au为AAS,其他为ICP-AES和ICP-MS。RK-1采自巴塘热坑,其余采自理塘热水塘。地壳丰度和大陆岩石圈丰度分别据黎彤(1976)和黎彤等(1997)。单位除标明者外均为10-6。
图6-21 四川西部热坑、热水塘现代热泉沉积物中Au与其他元素的相关性图解
Fig.6-21 Relationship between Au and other elements in the modern sediment from Rekeng and Reshuitang hotspring areas
(三)与海相热水沉积物的概略对比
图6-22 川西热泉沉积物的(Ni+Co+Cu)-Fe-Mn图解
(据Rona,1978;1988)
Fig.6-22 (Ni+Co+Cu)-Fe-Mn diagram of the morden sediments from hotspring
图6-23 川西热泉沉积物的Al-Fe-Mn图解
(据Adachi等,1986)
Fig.6-23 Al-Fe-Mn diagram of the morden sediments from hotspring
对于现代海相热水沉积物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很多资料,尤其是对硅质岩类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常常被用以判断古代(尤其是中生代以前)类似沉积物或沉积岩形成的构造环境(Rice等,2002),并以此作为判断相关矿床的成因。Rona和Adachi等人根据这些特点设计了许多地球化学图解,可用以判断热水沉积岩的成因和环境。四川西部地区的现代热泉沉积物在这些图解中也落在热泉沉积或热水硅质岩区(图6-21,图6-22,图6-23),表明这些图解是可用的,但出现新的情况,如部分样品Al含量偏高,在Al-Fe-Mn图解中落在生物硅质岩区。落在生物硅质岩区的样品,既有Au含量大于1g/t者,也有小于0.1g/t者。显然,本文所研究的热泉沉积物主要是化学沉积的,与海相生物作用的硅质岩在宏观地质环境上明显不同。Al含量的偏高可能是由于热泉形成于大陆陆壳环境,热水从硅铝质陆壳中淋取了较多的Al。但是,也有些图解可能是无效的。如,硅质岩MnO/TiO2比值被用以判断环境(大洋沉积为0.5~3.5,而大陆坡及边缘海小于0.5。Yamamoto,1987),但显然不适用于川西的热泉,因为热水塘地表热水沉积物的w(MnO)/w(TiO2)比值变化于0.5~4.1(表6-6),热坑也达1.25。再比如,在lgTh-lgU图解上,四川西部的样品比较分散,大多数落在正常海相沉积的范围内,显然不合理(图6-24)。因此,在利用地球化学图解时,还需要考虑其地质特征和形成环境。
图6-24 热泉沉积物的lgTh-lgU图解
(据Bostrom,1983)
Fig.6-24 LgTh-lgU diagram of hotspring sediments
RH—红海热水沉积;EH—东太平洋热水沉积;FH—石化的热水沉积;OS—正常海相沉积;MN—海相铁锰结核;AH—铝土矿沉积
C. 甘肃省玛曲县格尔珂金矿
格尔珂金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地处西秦岭南亚成矿带,其成矿模式独特,矿石品位高。
格尔珂金矿带位于西秦岭造山带白龙江复背斜西段之西倾山隆起带的忠曲背斜南翼,属阿尼玛卿造山带(缝合带)/铜钴锌金成矿带。
1.矿区地质简述
(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中统扎里山组、马热松多组和郭家山组,以及第四系。三叠系马热松多组是格尔珂金矿床的主要赋矿层位,从北向南依次划分为白云质灰岩、浅灰色中厚层灰岩、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及土黄色泥质灰岩几个岩性段。扎里山组出露于矿区东北,岩性为一套浅灰色中厚层状含鲕灰岩、灰白色块状含鲕灰岩。
(2)构造
矿床位于大水-忠曲断裂带的南缘,断裂发育,以近东西向构造贯穿整个矿区,它起着导矿、控矿作用,对成矿物质来源和矿液运移也起着重要作用。东西向构造主要定型时期为燕山早期,表现为东西向构造的压性断裂内充填有花岗闪长岩,动力变质及大水-忠曲断裂的形成,奠定了本区构造的基本格架。矿区主要发育3组断裂:北西向断裂、北北东—近南北向断裂、北西向断裂。
(3)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活动较强烈,矿区北缘分布有格尔珂岩体,呈近圆状侵入于三叠系下-中统的灰岩地层中,出露面积1.76km2,时代属印支晚期。依据岩石矿物特征和岩石化学特征,可划分为两个岩性带,早期为黑云母闪长玢岩,晚期为花岗闪长斑岩。在岩体的周围,特别是岩体南侧分布有大量花岗闪长(斑)岩、闪长玢岩等中酸性岩脉(岩枝),其分布受北北东—近南北向断裂和次级北西西向断裂的控制,构成岩性复杂的脉岩杂岩墙。
2.矿床特征简述
(1)矿体特征
格尔珂金矿在长2000m、宽约600m的地段内,共圈出金矿体112个(表露矿体23个,盲矿体83个)。矿体分布有分段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在68~95勘探线间和97~110勘探线间,组成两个大的矿体群。矿体走向自西向东呈现由北西西向—近东西向和由近南北向—北西西向两组。矿体形态呈脉状、透镜状、囊状以及不规则支叉状等,具有膨大缩小、分支复合及尖灭再现等特征。矿体一般长20~220m,厚0.84~29.36m,以Au 2、Au 7、Au 8、Au 20-1、Au 20-2、Au 35、Au 37和Au 111号矿体规模较大,Au 2、Au 7、Au 20-1、Au 20-2、Au 37号是该矿区的主矿体,也是格尔珂金矿开采的重点。现主要简介较大矿体Au 2的特征。
Au 2号矿体:赋存于68~76线,矿体走向长345m,厚3.78~51.43m,延深大于450m,Au平均品位8.72×10-6。产状倾向200°~220°,倾角50°~60°。矿体形态复杂,平面上呈不规则的脉状、枝杈状,剖面上呈现分支复合、尖灭再现、膨大-缩小-再膨大等特征。
(2)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矿区内矿石类型较复杂,主要有构造角砾岩型、赤铁矿化硅化灰岩型、赤铁矿化硅化花岗闪长岩型、似碧玉硅质岩型、赤铁矿化硅化角砾岩型、蚀变碎裂灰岩型、蚀变碎裂花岗闪长岩型等。
矿石结构有自形-他形粒状结构、隐晶质结构、碎裂结构、胶状结构、草莓状结构、鲕(豆)状结构等。矿石构造有稀疏浸染状构造、网脉状构造、角砾状构造、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等。
标本名称 蚀变花岗闪长岩型金矿矿石 编号 DB033-1 形成时代 印支晚期
中国典型矿山大型矿石标本图册
标本表面为暗灰色—浅红褐色,具半自形粒状、变余斑状结构,斑点状、致密块状构造。矿石矿物有赤铁矿、黄铜矿、黄铁矿、砷黝铜矿等;脉石矿物有石英、长石、角闪石、黑云母、方解石等。Au品位为5.46g/t
成因类型 浅层-超浅层岩浆热液交代-沉积型 产地 甘肃省玛曲县格尔珂金矿
标本名称 赤铁矿化金矿矿石 编号 DB033-2 形成时代 印支晚期
中国典型矿山大型矿石标本图册
标本近地表呈砖红色、褐红色,中粗粒结构,脉状、浸染状构造,主要矿石矿物为自然金、赤铁矿、磁铁矿和黄铁矿,脉石矿物以石英、方解石为主,石英以粒状、脉状分布,方解石聚片双晶明显。Au品位为5.46g/t
成因类型 浅层-超浅层岩浆热液交代-沉积型 产地 甘肃省玛曲县格尔珂金矿
D. 甘肃省玛曲县大水(格尔珂)金矿床
大水金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境内的大水军牧场一带,距玛曲县城66°方向16km处,行政区划上隶属于玛曲县尼玛乡管辖(图1)。地理坐标为东经102°12′26″~102°15′04″,北纬:34°01′53″~34°04′01″,矿区面积为1.4689km2。该矿是由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原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队)于1990年发现后勘查评价的。
图1 大水金矿交通位置图
1996~2000年甘肃省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队对大水金矿进行了勘查工作,2000年提交了《甘肃省玛曲县格尔珂金矿详查地质报告》。大水矿区累计探明C+D级金储量37 052 kg,平均品位12.67×10-6,为一大型微细浸染型(卡林-类卡林)金矿床。
2005年对大水金矿进行了资源潜力调查工作,该矿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巨大,总资源量预期可达100 t,达特大型规模。
1 区域成矿地质环境
1.1 大地构造单元
矿床大地构造位置位于秦-祁-昆成矿域秦岭-大别成矿省的西秦岭成矿带之南亚带,南与甘孜-松潘褶皱带相接,以略阳-玛曲断裂为界。其北为西倾山隆起带,其南为巴西复向斜。矿床位于西倾山隆起带南缘。
1.2 区域地层
区域内出露最古老地层为志留系,属潟湖相—浅海相沉积,分布在格尔括合褶皱束轴部。从轴部向南翼依次为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和下侏罗统。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分别由浅海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的碳酸盐岩组成;下侏罗统由湖沼相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及陆相火山岩组成;白垩系以碎屑岩为主,夹有少量的碳酸盐岩。其中,三叠系灰岩金平均丰度值30×10-9,高出同类岩石地壳丰度值6倍以上,表明三叠纪地层是本区一个富金岩系。
1.3 区域构造格架
区域以翁尼-曲哈尔登断裂为界,西倾山隆起带分为2个次级构造单元,断裂以北为格尔括合褶皱束,断裂以南为郎木寺褶皱束,这2个次级构造单元相互平行呈带状延伸(图2)。
图2 西秦岭大地构造示意图
(据赵彦庆等,2003)
QLA—祁连构造带;NQL—北秦岭构造带;WQL—西秦岭构造带;SG—松潘-甘孜构造带;YZ—扬子板块;SF1—武山-天水-商丹缝合带;SF2—玛曲-南坪-略阳缝合带
区域内断裂发育,以EW向和SN-SE走向断裂为主,组成略阳-玛曲、翁尼-曲哈尔登、喀阿尔赛-杂尔加佐利等3组断裂,它们控制本区的地质构造发展。其中,略阳-玛曲逆冲断裂组是控制金矿带的一组主要断裂。略阳-玛曲断裂组成一个向南东方向突出的弧形构造,弧形构造西翼,主体构造线方向呈NW向或近EW向,沿断裂发生走滑作用,形成一系列NW向断裂破碎带,对金矿起明显控制作用。
1.4 区域岩浆活动
区域内岩浆活动较微弱,主要发生在晚印支-晚燕山期,具有多期次、多旋回活动的特点,空间分布上明显受断裂控制,岩浆活动由中性向中酸性演化,具有偏碱性和贫碱性特征,属正常系列和氧化铝过饱和系列。
区内岩浆活动以燕山早期岩浆活动为主,主要分布在大水-忠曲断裂的北缘,其中有忠格扎那岩体、忠曲岩体和格尔括合岩体,面积分别为4.8km2、0.05km2和1.76km2,呈岩株状、岩枝状产出,岩性以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闪长玢岩和正长斑岩为主,其中忠格扎那、格尔括合岩体分带明显,具有中心相和边缘相,围岩具明显大理岩化。
1.5 成矿单元
矿床大地构造位置位于秦-祁-昆成矿域秦岭-大别成矿省的西秦岭成矿带之南亚带。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层
矿区绝大部分被第四系残坡积所覆盖,基岩出露零星,分布的地层单一(表1),主要为中三叠统马热松多组,另有少量二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图3;表1)。中三叠统下岩组第一岩性段Ta-12是格尔珂金矿床的赋矿层位。
中三叠统下岩组第一岩段(
中三叠统下岩组第二岩段(
表1 矿区地层表
图3 大水金矿床地质略图
K—白垩系;T1—下三叠统;T2—中三叠统;P—二叠系;1—花岗闪长斑岩;2—花岗闪长岩脉;3—金矿体;4—不整合界线;5—构造角砾岩带;6—压扭性断层;7—地层产状;8—花岗闪长岩
2.2 矿区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活动一般,仅在大水金矿区北侧见到有规模较大的格尔括合花岗闪长斑岩体出露,在该岩体的南部见花岗闪长岩岩脉以放射状沿南北向构造侵入矿区。
2.2.1 格尔括合岩体
格尔括合岩体产于矿区北缘,侵入于中三叠统的灰岩地层中,出露面积1.76km2,呈近圆状,依据岩石矿物特征和岩石化学特征,可划分为2个岩性带,早期为黑云母闪长玢岩,晚期为花岗闪长斑岩。
1)黑云母闪长玢岩,形态不规则,零星分布于侵入体的北部、东部及西部,与围岩(灰岩)呈侵入接触关系。岩石呈浅灰绿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基质具隐晶质—显微晶质结构。斑晶占25%,斜长石12%~15%,角闪石3%~5%,黑云母8%;基质有硅质(次生石英)50%~60%,长石5%,钙质3%,氧化铁2%。斜长石具自形—半自形晶,个别呈熔蚀状,黑云母边缘被碳酸盐交代,呈锯齿状,角闪石呈长柱状,具纤闪石化。副矿物有磁铁矿(1%)、磷灰石、锆石及少许电气石等。
2)花岗闪长斑岩,分布于格尔括合侵入体的中部、南部,其围岩具大理岩化。南部内、外接触带具赤铁矿化及硅化等蚀变现象。岩石呈浅绿灰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基质具微晶结构,斑晶占20%~25%,主要为长石(>12%),具双晶结构;黑云母(6%左右);角闪石(>5%)呈长板状,具多色性,为普通角闪石。基质主要为玉髓(60%)、绿泥石(10%)及细脉方解石(5%)。副矿物有磁铁矿、磷灰石、锆石、电气石和黄铁矿等。
2.2.2 花岗闪长岩脉
在格尔括合岩株状花岗闪长斑岩的外侧,有大量花岗闪长岩沿南北向断裂破碎带或裂隙贯入,呈岩枝状产出,脉体呈0~10°、290°~310°展布,与SN向构造和金矿体展布方向大体相吻合。脉体长100~700m,宽10~50m,在矿床内组成一个很大的脉体。脉体形态很复杂,多呈港湾状、长条状和凸镜状,具有膨大缩小、分枝复合特征,与花岗闪长斑岩岩体是同源异相的产物。
格尔括合岩体的40Ar/39Ar坪年龄为235.4±1.3 Ma,等时线年龄为235.2±2.3 Ma(王平安等,2000),全岩K-Ar法年龄为190.0~190.6 Ma,Rb-Sr等时线年龄为174.3 Ma;格尔珂金矿床花岗闪长岩脉体40Ar/39Ar坪年龄为222.5±2.6 Ma,等时线年龄为223.0±2.8 Ma;花岗岩中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117.9±4.9 Ma至189.4±5.2 Ma(韩春明等,2004)。上述成岩成矿时代表明:大水金矿床成岩时代为印支至燕山期,成矿经历了两期成矿作用,即该矿床是多次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
2.3 矿区构造
大水矿区断裂发育,成矿作用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图3)。
2.3.1 NWW—EW 向的主断裂带
该断裂贯穿整个矿区,总体呈100°~110°方向展布,倾向S或SW,倾角60°~75°,张扭性。该断裂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很宽的破碎带,破碎带宽10~30m,发育有断层泥、断层角砾、构造透镜体和碎裂岩等。
2.3.2 NE—NNE 向断裂
主要发育在矿区西部,总体呈10°~30°方向展布,其断层规模不大,长600~1400m,倾向SE,倾角60°~75°,该组断裂切割近EW向断裂,张扭性。在断裂破碎带内有大量花岗闪长岩脉和方解石脉充填,脉体有明显膨大缩小现象,形成许多串珠状分布的局部低压张性空间,为热液活动和金的沉淀提供了良好场所。在SN向断裂的旁侧,发育一组100°~110°方向羽状裂隙,与断层破碎带呈锐角相交,递错排列,构成梯状控矿构造。特别是它们二者交会处,是矿体最集中、最富集部位。因而,SN向断裂对本矿床起着定位作用,控制了矿体的分布和产出。
2.3.3 NW 向断裂
该断裂产状220°~240°∠50°~60°,断层面呈舒缓波状,断裂破碎带内有构造透镜体,在断层旁侧见有张扭性节理组合,力学性质为张扭性。
大水矿区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叠加和改造。矿区NWW向主断裂带不仅控制了岩浆岩的分布状态,也是本地区的导矿、控矿构造。容矿构造主要是NWW次级断裂,其次是NNE向和NNW向断裂,此外岩溶构造也是一个重要的容矿构造。
大量资料表明,EW向构造主要定型时期为燕山早期,表现为EW向构造的压性断裂内充填有花岗闪长岩,动力变质及大水-忠曲断裂的形成,奠定了本区构造的基本格架,并对成矿起了一定的控制作用。SN向构造切割EW向构造,是白垩纪末期EW向挤压外力作用的结果,是燕山晚期运动在本区的反映,主要表现为断块的升降运动。
2.4 围岩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严格受到断裂及破碎带的控制,蚀变以中低温热液蚀变为特征。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赤铁矿化和碳酸盐化,其次为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次生褐铁矿化和少量汞砷硫化物矿化。
硅化是指富含硅质的热液对围岩碳酸盐岩、中酸性脉岩进行交代,使其在围岩中的含量增加,同时原岩组构、矿物成分发生相应变化的热液蚀变作用。因此,硅化蚀变作用不包括铁硅质热液在开放空间直接沉淀而成的硅质岩和角砾岩的铁硅质胶结物。硅化是大水金矿区最重要的一种蚀变矿化作用,它贯穿于成矿作用的全过程。主要有两期,早期为面状、带状蚀变,蚀变范围广、强度大。主要表现为灰岩或白云质灰岩被交代成含量不等的硅化灰岩、似碧玉岩,花岗闪长斑岩的基质大部分被交代成微晶石英、长石斑晶玉髓化。晚期转化为线型蚀变,以含方解石的石英细脉或网脉形式充填早期蚀变矿化体的构造裂隙中。
赤铁矿化是大水金矿区所特有的一种蚀变矿化类型。主要有2种产出形式:一种呈尘状或质点状弥散分布于微晶-细晶石英颗粒中,与早期硅化作用密切伴生;另一种呈不规则团块状、短脉状沿构造裂隙分布。
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及高岭土化等主要是花岗闪长斑岩中的暗色矿物、长石斑晶及基质成分等为热液交代形成绿泥石、绢云母等。
与金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蚀变是硅化和赤铁矿化,所有的主要金矿体均产在硅化、赤(褐)铁矿化和网脉状方解石化最强烈的范围内。硅化、赤铁矿化和方解石化蚀变作用贯穿整个热液期,金矿化是在多期矿化热液叠加富集的基础上形成的。硅化、赤铁矿化最强烈地段,也是金矿化最富集部位。广泛发育的微细网脉状碳酸盐化和粗晶-伟晶方解石脉指示着大规模的成矿流体活动的存在,是寻找深部隐伏矿体的重要标志。
3 矿床(体)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大水金矿区现已圈出金矿体127个,矿体主要产于中三叠统马热松多组的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中,其次产于燕山期花岗闪长岩脉的内外接触带、侏罗系砾岩地层,具有分段集中的特点。矿体走向近EW,NW及近SN向,矿体倾角较陡,倾角在45°~80°之间,矿体形态复杂,呈不规则枝杈状(追踪几组断裂形成)、似层状、透镜状、囊状、筒状和脉状等,并具有膨大缩小、分枝复合及尖灭再现等特征。
矿体严格受到断裂构造和古岩溶的控制,矿体与围岩界线明显。矿体长20~220m,最大长度达280m,控制矿体延深20~330m,矿体分布标高3342~3854m,厚度0.84~41.19m。金品位一般为1.0×10-6~29.36×10-6,个别地段高达100×10-6,平均品位8.52×10-6。矿体厚度变化系数为82%~134%,品位变化系数为38%~160%。
大水矿区虽然矿体众多,但主要储量集中在Au7和Au20-1A等几个大矿体上。
3.2 矿石成分
根据大量岩矿石光薄片的显微镜观察,结合人工重砂及电子探针等手段研究表明,大水金矿床矿石矿物组合比较简单。金属矿石矿物以赤铁矿、黄铁矿、自然金及褐铁矿为主,含微量的辰砂、雄黄、雌黄、辉锑矿、磁铁矿、白钨矿和菱锰矿等,总含量不超过5%。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玉髓质石英、微晶—细晶石英和方解石,其次为白云石、绿泥石、绢云母和重晶石等。
石英是各种类型矿石的主要组成矿物,可分为隐晶—微晶玉髓状石英、细粒石英、细脉或网脉状粗粒石英。
赤铁矿是大水金矿的主要金属矿物,也是特征性矿物。关于赤铁矿的成因问题,有2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闫升好等(2000)认为有2种产出形式,一种呈尘状或质点状弥散分布于微晶-细晶石英颗粒或方解石内,见于各种硅质岩型和交代成因的矿石内,赤铁矿化是伴随石英颗粒沉淀而成的;第二种赤铁矿呈不规则团块状、短脉状、环带状或皮壳状沿构造裂隙及其交叉部位或孔洞分布,系由本身富含铁质的成矿热液在开放氧化环境下沿构造裂隙充填沉淀而成。由此说明,大水金矿富含赤铁矿的硅质岩矿石并非表生环境下次生氧化所致,而是原生成因的。而李红阳等(2007)则认为大水金矿浅部地表氧化矿中广泛分布的赤铁矿和褐铁矿,为微细粒稠密浸染状和网脉状黄铁矿等硫化物表生氧化作用所致。
大水金矿床矿石按矿物成分、矿化原岩及结构构造可分为赤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岩型、交代似碧玉岩型、赤铁矿化硅化花岗闪长岩型、纹层状、条带状硅质岩型和角砾岩型5种类型。其中前3种为主要矿石类型,尤以赤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岩型分布最为广泛。而纹层状、条带状硅质岩型和角砾岩型矿石则分布较少。
3.3 矿石组构及成矿阶段划分
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状、交代残余、微晶-细晶、变余斑状、胶状和鲕(豆)状;矿石构造主要有致密块状、纹层状和条带状、浸染状和细脉浸染状、细脉和网脉状、碎裂—角砾状、气孔(孔洞)状及蜂窝状等。
闫升好等(2000)根据热液脉体宏观与微观穿切关系及其共生矿物组合,将成矿作用过程划分为热液期和次生风化期。热液期分5个成矿阶段:①微晶石英-赤铁矿阶段,为含矿热液早期面型蚀变矿化,是金重要成矿阶段;②微晶石英-赤铁矿-方解石阶段,为含矿热液充填沉积阶段,是主要成矿阶段;③石英-方解石阶段,形成石英-方解石细脉或网脉,伴随少量的辰砂、雄黄、雌黄及辉锑矿等硫化物,是次要成矿阶段;④粗晶方解石阶段,形成白色、杂色粗晶-巨晶方解石和少量菱铁矿;⑤条带状梳状方解石阶段。
次生风化期主要表现为原生灰岩矿在风化环境下形成岩溶红土型矿石,此外原生灰岩型矿石可见少量褐铁矿化。
4 矿床成因分析
4.1 流体包裹体特征
大水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形态为不规则的菱形、长条形、圆粒形、米粒形和不规则的长管形。从镜下观察可知,方解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较为发育,且形态各异。形态各异包裹体的共存现象说明了大水矿床在形成过程中可能遭受了后期热动力作用。
方解石中原生流体包裹体大小为3~90 μm,大多集中于10~25 μm,而粒径较小的包裹体主要是一些单相包裹体和部分气液包裹体,尤其以次生包裹体更为明显。大水金矿床石英粒度很小(0.05~0.1mm),且石英内多数含有杂质、尘状铁质和泥状物,包裹体不发育。似碧玉岩或硅质岩矿石主要由隐晶、微晶质石英组成,其中的流体包裹体个体非常小。方解石中的包裹体大多数无色透明,气、液相之间界线十分清楚。少部分包裹体中液相成分呈暗灰色,大部分气相成分呈现灰色、灰黑色。包裹体气液比大小有差异,大多数为5%~10%,仅有少部分≤5%。
4.2 物理化学条件
闫升好等(2000)测得的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105~386℃,峰值为150~200℃;韩春明等(2004)测得的成矿流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100~400℃,成矿温度峰值区间变化范围为150~200℃。从测温结果来看,该矿床属于中低温热液矿床。韩春明等(2004)测得的成矿压力范围为40.50~101.30 MPa,成矿压力范围较大。由地球内部0~35km压力平均增长率为28.5×106Pa/km,可以计算出大水金矿区成矿的深度介于1.40~3.55km之间,结合含矿围岩为斜长花岗岩和灰岩,认为该矿床形成于中浅成深度。
盐度变化范围为2.70%~9.10%,平均为4.88%,大部分成矿流体盐度集中于2%~5%之间,表明该矿区成矿流体盐度都很低。根据 Roedder(1980)编制的 NaCl-H2O 体系中 P(压力)-T(温度)-D(密度)图解,韩春明等(2004)求得大水金矿床成矿流体密度为0.875~970 g/cm3,闫升好等(2000)求得的流体密度在0.817~0.972 g/cm3之间,测量结果均反应属于中等密度流体。
4.3 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
4.3.1 硫同位素
矿床内δ34S值变化范围较窄(-1.8‰~4.1‰),极差为5.9‰,平均值为2.4‰,塔式分布特征明显(图4),以2‰~3‰为塔峰,反映硫的深部来源特征。
图4 大水金矿床硫同位素组成直方图解
(据韩春明等,2004)
4.3.2 碳、氧同位素
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分析采用100%磷酸法,用MAT251 EM质谱仪测定,δ13C以PDB为标准,δ18O分别以PDB和SMOW为标准,分析精度为±0.20‰。灰岩δ13CPDB介于-1.2‰~+3.4‰之间,平均值为0.83‰;δ18OPDB为-21.6‰~-5.4‰,平均值-13.29‰(韩春明等,2004)。
4.3.3 氢、氧同位素
据韩春明等(2004)对大水金矿床10件方解石的氧同位素和氢同位素结果的研究表明,方解石矿物的δ18OSMOW分布于6.63‰~19.42‰之间,根据同一样品流体包裹体资料,按照O'Neil(1969)同位素分馏方程(即1000lnα=2.78×106T-2-2.89),计算所得
4.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对矿区硅质岩、脉岩矿石、热液方解石以及赋矿地层、岩浆岩体(脉)等各种地质体进行了系统采样和稀土元素测试分析,综合分析这些数据可以获得如下几点认识。
1)大水金矿区岩浆岩、灰岩、各种矿石及热液方解石等不同地质体稀土元素总量系统差别明显。岩体ΣREE最高,变化于148.32~352.79×10-6,平均为186.56×10-6。脉岩稀土元素总量在100.21~170.05×10-6之间,平均为127.32×10-6。灰岩ΣREE最低,为1.97×10-6。而各种蚀变矿化岩石及热液方解石ΣREE介于灰岩和岩浆岩之间。
图5 成矿流体氢氧同位素组成图解
(据韩春明等,2004)
2)所有样品的ΣLREE/ΣHREE,(La/Yb)N,(Ce/Yb)N比值均远>1,为轻稀土富集型,配分曲线右倾(图6)。与富含轻稀土的碱性—偏碱性岩浆岩稀土组成相似。
图6 大水金矿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图
(据闫升好等,2000)
3)自灰岩→硅化灰岩矿→硅质岩矿,随着蚀变矿化作用增强,ΣREE、ΣLREE和ΣHREE均呈显著增高的变化特点:即ΣREE 从1.97→20.77→54.46×10-6;ΣLREE 从1.73→17.59→49.09×10-6;ΣHREE从0.24→3.18→5.37mg/g。热液方解石ΣREE也明显高于灰岩。这些都充分说明成矿作用过程中伴随有大量稀土元素的带入。
4)由围岩到矿石,ΣLREE/ΣHREE、(La/Yb)N及(Ce/Yb)N等特征参数变化规律也非常明显,即从灰岩至矿石逐渐升高,从脉岩到矿石则逐渐降低。
5)从稀土配分曲线和δEu,δCe值看,岩浆岩和脉岩具较明显的弱—中等Eu负异常,δEu值在0.58~0.85之间,平均为0.67;Ce异常不明显,δCe值分别为0.78和0.85。灰岩则具较明显的Eu正异常和Ce负异常,δEu和δCe值分别为1.23,0.49。脉岩矿δEu和δCe值为0.69,0.82,硅质岩矿δEu和δCe值为0.69,0.84,硅化灰岩矿δEu和δCe值为0.89和0.84。因此,各种矿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和δEu,δCe值均与岩浆岩类似或接近(图6),而与灰岩存在较大差别,说明成矿物质来源与岩浆活动有关。
4.5 成岩和成矿时代
大水金矿北部格尔括合岩体的40Ar/39Ar坪年龄为235.4±1.3 Ma,等时线年龄为235.2±2.3 Ma(王平安等,2000),全岩K-Ar法年龄为190.0~190.6 Ma,Rb-Sr等时线年龄为174.3 Ma;大水金矿床花岗闪长岩脉体40Ar/39Ar坪年龄为222.5±2.6 Ma,等时线年龄为223.0±2.8 Ma;大水地区花岗岩中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117.9±4.9 Ma至189.4±5.2 Ma(33件)。上述成岩成矿时代表明:大水金矿床成岩时代为印支至燕山期,成矿经历了两期成矿作用,即该矿床是多次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
4.6 矿床类型
大水金矿床为浅成—超浅成氧化环境下形成的热液矿床,其热液方解石、硅质岩矿石、硅化灰岩及原岩、岩浆岩等地质体的碳、硅、氧、氢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物质中碳为氧化作用改造的深成岩浆碳,硅具深部岩浆或岩浆热水来源的特点,成矿流体兼有岩浆水与建造水混合之特点。
各种矿石和热液方解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和δEu,δCe值均与富轻稀土的碱性—偏碱性岩浆岩相似,而与地层灰岩差别较大,成矿流体富含稀土、特别是轻稀土元素,成矿物质来源与岩浆活动有关,岩浆侵入和矿液上升就位可能是燕山期陆内造山阶段同一构造-岩浆-热液体系演化的系列产物。
参考文献
韩春明,袁万明,于福生等.2004.甘肃省玛曲大水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地球学报,25(2):127~132
李红阳,李英杰,袁万明等.2007.甘肃大水闪长岩型金矿床的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地质与勘探,43(4):41~45
孙保平,潘振兴.2007.格尔珂金矿大水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内蒙古石油化工,(1):128~130
闫升好,王安建,高兰等.2000a.大水式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矿床地质,19(2):126~136
闫升好,王安建,高兰等.2000b.大水式金矿床稳定同位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矿床地质,19(1):37~45
赵彦庆,叶得金.2003.西秦岭大水金矿的花岗岩成矿作用特征.现代地质,17(2):151~156
(李文良编写)
E. 请问谁知道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历史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东南部,九曲黄河第一右旋弯曲部的弦部南端。东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碌曲县,南临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西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和海南州同德县毗连,北与本州泽库县毗连。辖优干宁镇、宁木特、托叶玛、赛尔龙、多松、柯生一镇五乡。全县总面积6997.45 平方公里,总人口2.93万,其中蒙古族占93%,是全国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200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7750.1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5364.58万元,第二产业646.46万元,第三产业1739.08万元。
河南县居高原亚寒带温湿气候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较大,年降水量597.3—615.5毫米。无绝对无霜期,平均气温9.2 —14.6℃。
河南县自然资源丰富。现已发现各种矿产10多种,有黄铁、黑铁、石膏、泥炭、金、锰、硝、锑、铜、汞、银等。其中已探明赫格楞锑矿储量1790金属吨,李卡如山北侧泥炭787万吨。
河南县河流众多,有大小河流27条,主要河流14条,其中较大河流为洮河、泽曲河、尕玛日河,这些河流水质好,分布广,流程长,流域大,水文地质稳定,落差大,水力蕴藏量十分丰富,年平均径流量总量13.87 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29.64万千瓦。泽曲河是我县最大的河流,全长232公里,境内河段落差253米,平均坡降1.70%,水能理论蕴藏量9.3万千瓦,可建梯级电站6处,总装机容量约为700千瓦,年发电量200万千瓦时;洮河在县境内流程83.5公里,落差400米,平均坡降 4.79%,年平均径流总量 40533.20万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44万千瓦,冬季不结冰,是河南县水能资源的“富矿带” 。
河南县是纯牧业县,有6471.81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场,5998.29平方公里的可利用草场,占草场总面积的92.68% 。有各类牲畜73万头(只),其中绵羊属藏系羊种的“欧拉羊”,是青藏高原土种羊中的优良品种,占全县牲畜头数的74%,被称为“雪山之舟”的牦牛占全县牲畜的第二位为24% 。河曲马是我国四大名马之一,河南县是河曲马的主产区。占全县牲畜头数的2% 。
全县仅陆栖脊椎动物就有100余种,珍贵毛皮兽有水獭、猞猁、赤狐、雪豹、沙狐等。药用兽 类有马鹿、白唇鹿、麝、马熊等。肉用兽类有黄羊、岩羊、草羚羊、獾猪等。主要野禽有天鹅、雪鸡、麻鸡、石鸡、鸭、苍鹰、百灵等。鱼类有青海裸鲤、厚唇鱼重唇及青海鱼鳅。野生植物和名贵药材有320余种,主要有冬虫夏草、雪莲、党参、掌参、大黄、射千、秦艽、贝母、黄芪、藿香、羌活、蘑菇、蕨麻等。
河南县自然风光雄奇壮美、旖旎迷人,具有青藏高原特色,蒙古族民族民俗风情别具一格。
河南县地处甘、青、川三省咽喉之地,河碌公路、河玛公路、五河公路为骨干的公路运输线已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已建成36公里泽—河35千伏输电线路和2×630千伏安装变电所,全县六乡全部实现与外联网的目标。全县实现程控自动化,可与国内各大城市及地区自动拨号,图文传真、数据交换。移动电话实现了全球通,无线寻呼实现了区内联网。
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的各族人民以勤劳、勇敢和智慧,使这片神奇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畜牧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工业长足进步,第三产业兴旺发达,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河南县地理位置优越、土地、矿产及畜产品资源丰富,交通通讯便利,市场体系健全,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河南县未来发展的目标是: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科教兴县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变畜牧业大县为经济强县,把团结富裕文明的河南带入二十一世纪。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河南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欢迎国内外企业成为这片热土的开发者,以开放促开放促发展取得成效。开放的河南将向国内外客商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优良的环境、开放的河南诚招国内外客商来开发建设这块宝地,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F. 甘肃玛曲格萨尔黄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玛曲格萨尔黄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位于举世闻名的“天下黄河第一湾”,由玛曲县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玛曲县卓格尼玛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甘南藏族自治州黄金公司、玛曲县格拉工贸有限责任公司5家股东组成。其粉煤灰免烧砖机、环保免烧砖机,大型液压免烧砖机;黄金产量在全省同类企业中排名第一位,并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4位。自建立健全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高效规范运作,不断提升公司经济效益和综合实力。实现了普通职工人均年收入5万、普通一线干部年收入7万元、公司领导年收入50万元的目标,近几年来,公司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于2010年底投资5000万改造旧车间,实现每日千吨的吃矿量。不惜重金聘请外界技术人才提高工艺流程,使今后的回收率达到75%,力争达到85%以上。
法定代表人:才项坚措
成立时间:2001-10-25
注册资本:8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620000000013607
企业类型: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团结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