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中国金矿地质找矿及金矿基地建设
1.中国大中型金矿空间分布的主要地质特征及识别标志
1)大型金矿带的形成必须有丰富的矿质来源;极其有利的构造环境;较大规模的、长期活动的热源及有利于沉淀的物理化学条件。我国特大型、大、中型金矿床的形成多具有明显的后生性质,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矿源层(岩)。一般来说矿源层(岩)的规模愈大愈有利于形成特大型金矿床。如前太古宙的原始陆壳;太古宙变质绿岩建造;元古宙形成的中基性火山岩和元古宙盆地或凹陷区内的太古宙陆源碎屑岩系;古生代以后火山岩、次火山岩及碳硅泥岩系沉积及侵入岩皆可构成大规模的矿源层(岩)。太古宇、部分元古宇变质中基性火山岩,一般含金背景值较高,是较为理想的矿源层。因此,这些老地层分布区是寻找大型金矿床的有利地区,上述矿源层(岩)含金背景值较高,这种特征是决定区域找矿方向的必要条件。
2)区域性矿产分布受控于大型断裂带,同生断裂带,韧性、脆韧性剪切带及巨大断裂交切带,这些断裂带主要有:属板块结合带的伊林哈别尔妥-西拉木伦断裂带、康西瓦-商南-荣成断裂带、空格拉-澜沧江断裂带、雅鲁藏布江断裂带、台东纵谷断裂带。属地壳拼接带的有:额尔齐斯-德尔布干断裂带、克拉麦里-二连断裂带、达拉布特断裂带、祁连北缘断裂、商南-商城断裂带、中祁连山南缘断裂带、康西瓦-商南-荣成断裂带、金沙江-红河断裂带、班公错-怒江断裂带、宜春-柳州断裂带、藤县-北海断裂带、绍兴-萍乡断裂带、歙县-德兴断裂带。此外,诸如华北地台北缘断裂带、集宁-凌源断裂带、阿尔金断裂、龙首山-固始断裂、北祁连山南缘断裂、道孚-康定断裂、右江断裂、大兴安岭-太行山断裂、伊兰-舒兰断裂、郯-庐断裂、四会-吴川断裂、丽水-莲花山断裂等对我国金矿的区域分布有着极重要的意义,也是今后找矿值得进一步关注的地区,断裂围限区是寻找大型金矿床的有利地区。如华北地块北缘的康保-围场-赤峰-开原大断裂与张家口-承德-平泉-宁城-北票深断裂围限区;豫西的夏馆-槐树断裂与商南-西峡断裂围限区;滇西三江断裂带等皆是寻找大型金矿床的有利地区。
3)就我国特大型矿床而言,它们主要受大型构造的控制,翟裕生等(1997)统计了我国特大型矿床(含金矿床)表明,这些构造主要有裂谷、裂陷槽;古陆内部及边缘的深断裂;古陆绿岩带韧性剪切带;陆内断褶-岩浆复合构造活动陆缘构造岩浆带;大陆边缘海盆及陆架斜坡带;陆壳花岗岩穹窿;陆相火山岩带的火山机构;陆内和陆缘沉积盆地;陆壳浅层脆性变形构造带。
4)大型聚矿构造常具有下述识别标志:①大面积水热蚀变带沿构造线分布,如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粘土化等;②大面积热水沉积沿构造带分布,如南秦岭泥盆系中的钠长石岩、硅质岩、铁锰碳酸盐等;③大规模热动力变质带沿构造线分布;④区域性分布的水热成因构造带、热液矿脉、火成岩脉呈线性分布;⑤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线性异常带。
5)在老变质岩区寻找特大型金矿床时,应集中在板块边缘的活动带,区域性大断裂带(如郯庐断裂带),较晚期侵入的深熔型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附近,糜棱岩带、基性脉岩发育的地区。
6)在中生代以后的地层中寻找特大型金矿床时,应注意各种凹陷、盆地中的中基性火山岩、次火山岩的活动特点及分布范围,其在大地构造上多属于地台边缘及台内活动带。
7)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接壤部位及长期隆起区,是寻找大型金矿床的有利地区。如华北地台北缘,准噶尔地台、塔里木地台的周边地区,扬子地台的北西、西南边缘,佳木斯地块边缘及胶东隆起、铁岭-靖宇隆起、雪峰隆起等,皆是寻找大型金矿床的有利地区。(韦永福等,1994)。
8)大型金矿床分布区,一般多为大型糜棱岩带或大型破碎带出露区,断裂变动强度大,在破碎带中常可见到断层泥,破碎带的宽度沿走向和倾向都比较稳定。金矿化沿其走向和倾斜也比较稳定。
9)成矿作用是壳幔作用,即物质场、能量场转移的结果,它必须有恒久的动热环境支持,矿化往往是多次预富集的结果,因此区内多阶段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并伴随有序的变质、沉积和岩浆活动是大型矿床生成的必要条件,因此构造、建造分析,热动力场的研究是成矿识别的重要方法,应密切注意成矿的叠加与复合作用,在我国东部地区燕山期热事件对金矿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10)地幔信息是成矿研究的重要课题,地壳减薄带,幔隆、幔坳过渡带,地幔斜坡带,地幔热柱出露区,地幔物质涌流带及其附近地区次级断裂带,中基性脉岩发育区,煌斑岩脉赋集区均是值得关注的地段,地幔射气测量、流体包体的特性研究、地球物理场(重力、磁、电、放射性、地震波)研究都是有效的研究手段。
11)大型金矿床的形成,是将大体积内的大量成矿物质,通过大规模的溶液流动沉淀在较小的范围内,因此,要有一个更适合沉淀的物理化学环境。这个环境除构造条件外,围岩的物理化学特征也很重要,如围岩的性质,铁、硫的大量存在,地下水的涌现及特点,不透水层的阻挡等都将起到重要作用(韦永福等,1994)。
2. 金成矿远景区带
关于金矿远景区带的划分,不少单位和个人都做了大量的工作,1994 年潘辉逖将我国金矿划分出45 个成矿远景区,1993 年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地质研究所划分出43个岩金成矿远景区,1995 年陈毓川、王全明等划分出41 个矿远景区和相应的成矿系列,从而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金矿的时空分布和潜在资源,现引用如下(表8-5)。
重要远景区带主要特征和工作重点(一般地质特征请参阅第四节):
(1)胶东金成矿区
胶东金矿集中区地处古地块边缘隆起带,目前已累计探明岩金储量913.84t,本区预测储量为1500t,招掖矿带,招掖矿带招平断裂北段,蓬莱-栖霞的韧性剪切带,牟平-乳山构造带,荣登-文登构造带以及莱阳盆地及其他中、新生代盆缘断裂带是本区重要的找矿区域,莱阳盆地边缘金矿是新的找矿类型。
(2)燕辽成矿带
此带包括内蒙古地轴和燕辽裂谷带,是我国金矿的主要成矿区之一,也是重要的黄金生产基地,此带内已知岩金矿床100余处,累探储量200余吨。本区岩金矿床以绿岩带型金矿、产于侵入体内外接触带型金矿、与中生代火山岩、次火山岩有关的金矿最为主要,而东坪、后沟等金矿床则以其产于碱性侵入杂岩内而闻名。区内东西向的大断裂,如康保-赤峰断裂、丰宁-隆化断裂、崇礼-平泉断裂、密云-青龙等断裂和燕山期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了区内金矿的分布。
赤城-崇礼、努鲁儿虎山、峪尔崖-毛家店、兴龙-青龙、丰宁-平泉、朝阳湾-红花沟、热水-撰山子、锦西-锦州等矿带具有进一步工作价值。
(3)小秦岭金成矿区
在我国此区是仅次于胶东的金成矿区,它包括小秦岭、熊耳山、崤山等三个小区。区内累计探明储量达400余吨。已发现金矿床(点)160余处。有众多著名矿床,如文峪、杨寨峪、潼关、桐峪、竹峪、金洞岔、东闯、四范沟、大湖、上宫、康山-星星印、瑶沟、潭头、抢马峪、老鸭岔等。本区金矿主要属绿岩带再生金矿,金矿的分布受控于太古宙绿岩建造,燕山期岩浆热事件对矿质富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域性东西向的褶皱-断裂构造及北东向断裂是控矿的基本构造,崤山金矿田则主要是受控于东西向和北西向构造。容矿地层主要是太古宇太华群之下亚群和元古宇熊耳山群火山岩系。
表8-5 全国金矿远景区带一览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区内石英脉达1000余条,现已评价的主要是中亚带老鸭岔背斜轴部,其他近半数石英脉尚未及评价,这是本区最主要的找矿方向,本区勘探深度一般为400~500m,据现有矿体出露标高对比,本区深部尚有很大找矿潜力;应注意新类型的找矿工作。在熊耳山区除应关注太华群以外,尚应注意熊耳群的找矿工作,应加强熊耳山南坡的地质工作。
(4)鄂皖赣三角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本区金矿以伴生金矿为主,是我国伴生金矿主要集中区,伴生金矿占全国伴生金矿储量的64%。伴生金矿主要分布在铜、硫、铁铜、铜、铜钼、铅锌矿床中,以铜硫(金)矿床为主。除此以外,此区还产有洋鸡山、鸡笼山、鸡冠嘴、金山、马山、黄狮涝山等岩金矿床或共生金矿床。
金矿分布主要集中在:栖霞、铜陵、大冶、九江-瑞昌、婺源-德兴;马鞍山、茅山-铜山、枞阳-怀宁、铜山-马头等地。
本区金矿主要分布在鄂东、赣东北和铜陵地区,这是进一步找矿的重点。
(5)滇黔桂三角区
本区位于华南加里东造山带西南部,属右江造山带,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为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而区内岩浆活动相对较弱。金矿主要产于上古生界—三叠系粉砂岩、泥质岩及碳酸盐岩中,按含矿建造可分为:①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如紫木凼、戈塘、烂泥塘、金牙等;②石英-方解石脉型金矿,典型矿床为广西田阳叫曼。
本区在黔西南、右江等地区广泛分布有沉积岩型金矿,尤其是在黔西南金矿床(点)颇多,是我国有潜力的找矿靶区。在该区应注意在黔西南、南盘江-右江、乐业-巴马、田东-德保的找矿工作。
(6)陕甘川金三角区
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区,地处扬子地台龙门-大巴台褶带,南秦岭冒地槽造山带和松潘-甘孜造山系巴颜喀拉冒地槽造山带的交汇部位。
本区是我国重要金矿产区之一,中元古界碧口群、志留系白龙江群(包括茂县群)、中上三叠统炭质和泥质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是重要的赋矿层位。金矿主要属变碎屑岩型,微细浸染型和砂金矿。凤县-镇安、勉宁略、岷江、龙门山、白龙江、文县-荷叶、雪山、石泉、安康等地具有较大的找矿前景。在区域上应关注临潭-凤县、玛沁-略阳、龙门山等深大断裂及白龙江、月河断裂和印支-燕山期岩浆作用强烈地区。
(7)粤桂琼地区
金矿化主要集中在粤西-海南及广西的大瑶山地区。可分为5个构造成矿区,即:大瑶山成矿区,位于大瑶山隆起;罗定成矿区,位于罗定坳陷;云开成矿区,地处云开隆起;台山成矿区,位于台山隆起及花县坳陷,位于海南西南的詹县地穹。
本区的金矿主要分布在云开隆起及大瑶山隆起中,与中新元古界云开群、鹰阳关群、乐昌峡群及寒武系有关,受控于吴川-四会断裂带及广宁-罗定断裂的中段,位于广州上地幔隆起与信宜幔坳交接处,其南、北有怀集-佛岗、高要-惠来东西向断裂通过。在大瑶山北段金矿主要是寒武系变碎屑岩型金矿床及花岗岩内外接触带型金矿。本区金矿主要有下述类型:①变碎屑岩型,如河台、庞西洞-金山、桃花、高凤;②变质热水沉积岩型,如大沟谷,金矿产于钠长石岩中;③热水沉积岩型,以长坑金矿为代表,金产于含金硅质岩中(王秀璋等,1994);④花岗岩类侵入体内及内外接触带型金矿,如张公岭-龙水金矿床。
本区的各矿带具有下述特征:①连山地区的AgAu多金属矿带,具有Ag-Au-Pb-Zn成矿组合,典型矿床有金山、梅洞;②德庆 清远金矿带,具AuAs和AuCu等矿化组合,代表性矿床有新洲、京村、河台;③罗定 云浮Ag(Au)多金属矿带,代表性矿床有茶洞(Ag-Au-As-Pb-Zn 组合)、金子窝(Sn-Ag-Pb-Zn-Cu 组合)、高杖(Ag-Pb-Zn-Sn组合);④高州 信宜金矿带(Au-As Ag组合)典型矿床有八甲、顿棱;⑤廉江地区Ag-Au多金属矿带,代表性矿床有庞西洞(Ag-Au-Pb Zn组合);⑥琼西南戈枕金矿带,此带北起昌江县石碌矿区,向西南达东方县的布磨,长60 多公里,宽6~12 km,此带中有水尾、土外山、抱板、牛岭、二甲、大田、布磨(不磨)、公爱等一系列金矿。上述6个区带是值得进一步关注的找矿靶区。
(8)阿尔泰-吉木乃金成矿远景区
此区位于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区及额尔齐斯河流域南西至吉木乃地区,地跨阿尔泰加里东地槽造山带和额尔齐斯海西造山带,它包括红山嘴成矿带、额尔齐斯成矿带、萨吾尔成矿带。其南北两带间的额尔齐斯深大断裂具有重要的成岩成矿意义。海西期火山喷发和侵入活动多沿该断裂展布。区内的图尔根-红山嘴大断裂、阿巴宫-库尔提断裂、额尔齐斯断裂、普里尔钦斯克-乌伦古断裂、克拉陶盖拉-巴尔雷克等断裂控制了本区的金矿化分布格局。这些断裂带的毗临地区是重要的找矿靶区,阿尔泰南缘是此区金矿的重要富集区。
(9)西准噶尔金成矿远景区
该带位于准噶尔盆地的西北,由加里东和海西两个构造期的复杂构造体系所组成。本带内已发现岩金矿床(点)近200处。主要分布于西准的哈图山区。金的成矿作用与海西期的火山活动和侵入作用关系密切,代表性矿床有托里县铬门沟、齐求Ⅰ、齐求Ⅱ、包古图、辉录山、萨尔托海等。
此区在找寻与海西期火山岩型和侵入体内外接触带型金矿有一定的前景。西准预测资源能力为341t。
(10)西天山金成矿远景区
此区是我国西部金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具有较大成矿前景的地区,本带向西延入哈萨克斯坦境内,与科克苏-捷克利铅锌(金)矿带相连,是寻找火山岩型金矿、微细浸染型金矿的重要靶区。火山岩型金矿主要产于伊宁盆地南北两侧,区内广泛分布的下石炭统火山岩产有火山热液型、火山沉积型、火山沉积-热液再造型金矿。特别应注意阿希金矿床东南部的阿吾拉勒、博罗克努山与哈尔克山相交的三角地带及和静北部地区。金矿床受区域性大断裂和火山机构的控制。此类金矿以阿希金矿为代表。
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主要分布在西天山南部地区,与古生界(含前古生界)含炭岩系有关,沈远超等(1994)将此区进一步分为6个小区:①特克斯-菁布拉克区;②科克苏河中游远景区;③科克苏河上游远景区;④库勒河-特达坂远景区;⑤克其克远景区;⑥孟克德萨依远景区。
此区的潜在资源约为1010.53t(陈毓川等,1999)。
(11)东天山-北山金成矿远景区
此区地处觉洛塔格古生代陆缘增生带和北山裂谷带,下石炭统海相火山岩和海西期花岗岩类发育,本区主要金矿化属火山岩型及产于侵入体内及内外接触带型,矿化赋存于泥盆系—石炭系岛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中,受控于大型韧性剪切带,知名矿床有石英滩、康古尔、210、马庄山和甘肃红石地区的双尖山、狼娃山等。甘肃的北山地区位于敦煌—酒泉以北,是一个极有远景的金、银贵金属成矿区,已发现金矿床20余处。金矿床主要分布在晚古生代(主要为石炭纪)海相火山岩中,容矿岩石以中酸性火山岩为主,矿化受构造带和韧性剪切带的控制。
(12)川滇西部地区
川滇西部地区包括北起川西的甘孜、理塘、义敦、乡成,南延至滇西哀牢山及其以西的地区,主要属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流域的川滇西部。地跨扬子地台边缘、印度板块边缘及其间的构造转换带。
该区金矿主要属:①碱性斑岩接触带(北衙)和火山热泉型金矿床(腾冲两河);②花岗岩内外接触带型金矿床(滇西拱丁山、元阳大坪、川西冕宁机器房);③沉积岩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滇西巍山扎村、潞西上芒冈、川西甘孜丘洛);④变碎屑岩型金矿床(镇元);⑤绿岩带型金矿床(川西康定黄金坪、三碉、灯盏窝、金台子、冕宁茶铺子)。
该区可分为:①腾冲成矿带;②保山-镇康成矿带;③昌宁-孟连成矿带;④哀牢山成矿带;⑤云岭山脉成矿带;⑥兰坪-思茅成矿带;⑦甘孜-义敦-中甸成矿带;⑧宁蒗-大理成矿带。在滇西、川西地区近年新发现一批金矿点或矿化异常区,它们是:①厂街-伟龙金矿化区;②邦东(云县)-半坡(景谷县)矿化区;③勐海西定-布朗山矿化区;④川西玉隆-新龙矿化区;⑤巍山紫金山-歪古村矿化区;⑥巍山-大佛山矿化区。这些矿化区已发现蕨坝山、色卡、尼亚达柯、雄龙西、小龙潭村等多处矿点,因此有必要做进一步的地质工作。对哀牢山北段的找矿工作尚应密切关注。
(13)唐古拉山脉东段金成矿远景区
该区位于藏滇板块冈底斯-腾冲活动带由东西转向南北的藏东波密-察隅地区。区内古生界出露较少,主要为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出露零星。而中生代火山杂岩、海西和印支期花岗闪长岩、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花岗岩广泛发育。本区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目前虽未发现金矿床,但区内存在较大规模的金化探异常,资源量估计较大,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
(14)日喀则-拉萨金成矿远景区
该带位于滇藏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结合部位,即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及其陆缘活动带,由北向南依次由冈底斯陆缘火山弧,日喀则弧前盆地复理石楔,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蓝片岩带和混杂岩带组成。在拉萨地区的冈底斯-腾冲火山岩带,广泛发育喜马拉雅期花岗岩和中生界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成矿地质条件有利,并有较好的化探异常存在,且在拉萨地区已发现与喜马拉雅期花岗岩有关的金矿床,此带砂金矿床分布较广,资源估计潜力较大。在此带应注意寻找岛弧型、火山岩型及与碰撞期花岗岩有关的破碎带蚀变岩型、夕卡岩型金矿床。
3.地质找矿工作应由一般的地质找矿转变到以目标(矿床、矿区、矿田)为中心的找矿地质工作中来
随现代科学的发展,边缘学科与地学的结合,孕育了很多新的找矿思路,发展了更多的预测方法,其中计算机技术对现代地学进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过去只能在理论上探讨的一些问题,如数学解析的一系列方法,现都能在微机中运算,于是,近年产生了许多矿量预测方法和大量的预测成果。但纵观这些成果均大同小异,只是圈定了成矿(远景)区带,这在没有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以前,我国地质工作者在这方面就已显露出超凡的聪明才智,并赢取了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地质找矿工作的巨大发展,从而奠定了现今金矿的发展格局。而今面临的不是有多少成矿预测区的问题,而是要确定具体的矿床、矿区、矿田。因此找矿及预测工作应以找到具体的矿床为中心,以增加可采储量为目的。目前所采用的矿量预测方法尽管各不相同,但主要是以矿化较好的已知区为模型区,然后通过未知区与模型区相似性的对比来确定未知区的得分,最后通过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获预测矿量。这其中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假设:①成矿作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地质作用过程,它不仅受成矿地质环境的制约,而且也受成矿物质来源、矿质的多少、热源、水源及成矿流体动力学体系的制约,此外矿质的沉积条件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矿化的空间定位,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矿床与另一个矿床完全相似,即便是同一矿体中不同矿段也有不同,在同一矿体中成矿环境基本相似(至少在小比例尺成矿预测中是不加区别的),那么有谁见过该矿体无限伸延的实例,由此可见各矿床间是存在一定差别的,传统的矿床的相似性的运用到底有多大可靠性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因此建立在这种背景上的成矿预测在理论上是不足取信的;②在同一个地区内,那些矿化强度大、矿体规模大、成矿特征明显的矿床总是被首先发现,如果在未知区内存在与之一样的矿床,何以地质工作者经反复的找矿而未能发现,这足以证明未知区存在的矿床与模型区是有一定差别的,或者其埋藏较深,地表暴露信息较少;③由于成矿过程的复杂性和不完全的相似性,从而使完全依靠地质标志进行类比的结果自身存在着不确定性;④预测区与模型区在地质研究程度上存在差异,地质资料的可靠性不对等,因此降低了成矿预测结果的可信程度。综上所述,目前所采用的矿量预测方法不独在理论上存在不完备性,且在实际应用上也有不少困难。总的给人的印象是预测矿量往往高于其实际矿量,甚至给地质找矿带来误导。因此,地质找矿工作应从一般的区域矿产总量预测转移到以目标为中心上来,以求我国金矿储量能有实际的增长。其中,深入研究成矿理论、矿化标志,以及在新理论指导下的预测方法有着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开拓以流体成矿学为着眼点的预测方法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林文蔚等,1998、1999;吕古贤等,1999)。
4.找矿工作应以详实的地质调查为重心
纵观我国五十年的地质工作历程,深觉基础地质工作的重要,因此在同等条件下应重视基础地质工作,在我国东部地区已普遍进行了较系统的地质测量工作和相应的普查找矿工作,然而在中西部地区尚未完成此项工作,从而使区域找矿工作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近年来各单位对金矿地质找矿模型做了不少工作,在遥感、航空物探、地面物化探地质解译、野外金属量及相关元素的测定、控矿构造的圈定等方面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新区系统地质调查工作能结合这些方面的成就进行,必然能得到更多的找矿信息,特别是地面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给地理条件较差地区的地质工作提供了极为方便的工具。我国东部地区的区测工作主要完成于50年代,一些重点地区的地质资料也有刷新的必要。
5.加速微细浸染型金矿的选冶方案研究,促成陕甘川金矿基地建设
近年来我国地质界对微细浸染型金矿的赋存状态和选冶方法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由于该类金矿特有的复杂性,目前尚没有一个效果好、成本低可供工业利用的方案,有鉴于此应集中地质、冶金、化学等相关学科的专家共同攻关,力争尽早突破,这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B. 特大暴雨夜袭四川冕宁,暴雨天气我们应该怎么办
那暴雨天气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笔者给大家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1、每日出门前关注天气预报,如果预报暴雨时尽量避免外出。2、准备相关的防雨装备:雨衣、雨鞋、伞、背包的防雨罩、手机、U盘和重要资料用的防水袋。
二、出门该注意的事如必须出门,城市里面的积水地方很多,要注意自身安全才行。
1、如果下暴雨时,正好在外面,那避雨要注意不要呆在桥下、铁架下,远离排洪沟或水井,尽快找到安全的避雨处,如高楼、商场等,到暴雨高峰过后再继续出行。
2、不要冒险走不认识的路,特别是积水较深路段。下暴雨时,有些不熟悉的路不要走,特别是看到路段已积水较深。
3、雨天路滑,容易摔倒,出门宜慢行,切忌快速奔跑。
三、注意做好避雷措施在雷雨中遭雷击的可能性非常小,但天有不测风云,雷电交加之时,还是小心防范为妙。在雷雨之中下面几点很关键:
1、雷雨天气注意不要在室外打电话。
2、不要在树下逗留 ,远离路灯、高压电线。
3、不要在雷雨中骑车,更不要放风筝,雨中放风筝,会引雷击身。
4、离开高地,但也要注意不要到低洼积水地区。
5、暴雨天即使没有雷电,也不要接触任何金属物品,有雷电的时候更要避开金属物品。
C. 四川省冕宁县南河乡张家坪子金矿普查
(1)概况
勘查区位于冕宁县城西南225°方位平距44千米处,属四川省冕宁县泸宁区和里庄区管辖,面积56.17平方千米。由普查区至雅砻江边的司依诺和皮罗沟口仅有山间小道,步行8小时可达,工程运输全靠人背马驮。从雅砻江边有省道(S215)可至冕宁县城,交通较为方便。矿区气候垂直分带明显,雅砻江河谷地带温暖,高山地带寒冷,昼夜温差大。
2012年3月至2012年11月,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281大队承担开展了勘查工作,勘查矿种为金矿,工作程度为普查,勘查资金512万元。
(2)成果描述
矿床类型以蚀变岩型为主,也有石英脉型矿体发育。查明了主要矿体为12°方向展布,呈似层状产出,具分支复合,控制长度654.23米,控制标高2776~3145米,平均厚度7.73米,厚度变化系数96.89%,平均品位1.43×10-6,品位变化系数24.36%。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及少量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与自然金。通过工艺流程试验及与前人选矿试验对比,该区金矿石属易选、冶矿石。
共探获(333)金资源量19.23吨,平均品位为1.67×10-6,资源量未经过评审。
(3)成果取得的简要过程
项目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根据地质测量成果以及槽探、钻探等山地工程的揭露、验证情况,通过对控矿规律和因素的综合研究,总结出了该区的成矿模式,指导了金矿床的发现和勘查。
D. 四川有多少个市
35个。18个省辖市,17个县级市,具体如下:
18个省辖市:成都市、绵阳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广元市、遂宁市 、内江市、乐山市、资阳市、宜宾市、南充市、雅安市、达州市、广安市、巴中市、眉山市。
17个县级市: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崃市、简阳市 、江油市、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隆昌市 、峨眉山市、阆中市、万源市、马尔康市、康定市、西昌市、华蓥市。
一、成都
成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古蜀文明发祥地,中国十大古都之一。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二、绵阳
绵阳市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的科技城,重要的国防科研和电子工业生产基地,成都平原城市群北部中心城市、成渝经济圈七大区域中心之一。

三、自贡
自贡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国家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被称为“恐龙之乡”,以拥有世界三大恐龙博物馆之一的自贡恐龙博物馆而闻名于海内外。
四、攀枝花
攀枝花市享有“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的美誉;攀枝花是万里长江上游第一城,金沙江、雅砻江在此交汇;攀枝花是四川南向门户,是四川通往南亚、东南亚的最近点。
五、泸州
泸州市是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区域中心城市,成渝经济圈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两千多年历史文化。
E. 金属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西南地区金属矿山企业有3003个,占矿山总数14.2%。其中云南1076个,四川1210个,贵州506个,西藏89个,重庆122个。主要分布在滇中、滇东南、川西南、川北、黔中、黔东等地区。重要的矿山企业有攀枝花钒钛磁铁矿、个旧锡矿、遵义锰矿、罗布莎铬铁矿、合川锶矿、泸沽铁矿、东川铜矿、务川汞矿、拉拉铜矿、里伍铜矿、天宝山铅锌矿、大梁子铅锌矿、牦牛坪稀土矿、腾冲锡矿、会泽铅锌矿、兰坪铅锌矿、大红山铁矿、斗南锰矿、鹤庆锰矿、铜仁汞矿、万山汞矿、丹寨汞矿、赫章铁矿、大塘锰矿、清镇铝土矿、玉龙铜矿、藏南金矿等。小型矿山遍布各地。金属矿山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是重金属元素污染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
(一)金属矿山环境污染
西南地区金属矿山普遍存在重金属污染问题,尤以有色金属汞和铊污染最为严重,特别是贵州省万山汞矿、滥木厂汞矿、丹寨汞矿等矿山,汞元素、铊元素已进入食物链,危及人体健康,成为无形的杀手。
矿山开采过程中大量矿渣以及选冶过程中的尾矿、炉渣,是经过破碎、磨矿和不同方法处理后被弃置的矿石成分。同时许多矿山尾矿,尤其是浮选尾矿,其中残留的选矿药剂有氯化物、氰化物、硫化物、松油、有机絮凝剂、表面活性剂等。这些物质在堆放过程中,受到阳光、雨水、空气的作用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会产生有害气体、液体或酸性水,加剧了重金属的流失,污染了地下水和土壤,使周围及下游土壤中生长的作物受污染,有的农作物因此而使其中重金属含量成倍或几十倍地增加,从而进入人类的食物链中,破坏了生态平衡,产生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资料表明,肺癌的高发与大气中As,Cd,Ni,Mn,Tl,Be等微小颗粒有明显关系。Pb,Hg,As可导致人急性中毒死亡,Cd,Mn,Ni等还诱发心血管疾病。可以看出,不论是大气、水体还是土壤中,这些重金属物质,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人体,成为人类可怕的杀手。
1.贵州万山汞矿山汞污染
贵州万山汞矿原属中央大型矿山企业,开采时间始于明洪武元年,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目前,该矿资源已枯竭,矿山关闭,但数百年采冶造成汞金属对环境的污染,破坏了该地区生物链的良性循环,由于矿山空气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农田污染、农作物污染,对矿区及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万山镇普通居民尿汞平均超标3.5倍,炼汞工人尿汞超标一个数量级。汞中毒患病率占冶炼工人的40%,乡镇企业炼汞人员超过50%。全区338km2的流域总面积中,有180km2不同程度受到了汞污染的危害。矿毒性稻田达433.29hm2,占水稻总面积的27%。玉米、水稻含汞量分别超标10.25倍和33.1倍,含汞量最高的小白菜超标达98.1倍。矿区采矿巷道总长达970km,形成大片采空区,造成地表水大量渗漏,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且多被污染,致使许多地区人畜饮水困难。当地特区政府不惜高价从17km以外的湖南省新冕县境内引水解决矿区饮水困难问题,但目前仍有3.5万人还在饮用被汞金属污染的水。由此可见,水资源和土壤一旦被污染,要恢复生态环境,治理难度很大,使当地人民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形成了矿山及其周围地区经济社会问题。贵州是汞矿大省,类似的情况在其他矿山亦复存在,问题相当严峻。
2.贵州滥木厂汞矿山铊污染
铊(Tl)在地壳中的赋存状态是以同价类质同象、异价类质同象、胶体吸附和独立矿物存在,在内生作用下主要以类质同象存在,在外生作用下以吸附状态存在。
在贵州黔西南、黔东北少数汞、锑、硫铁矿床及其附近的土壤里都含有铊组分,铊主要赋存于相关的矿床中,特别与汞矿床关系密切。贵州客寨含铊硒汞矿床、贵州戈塘含铊锑金矿床、贵州滥木厂汞铊共生矿床就含有铊的组分。尤以滥木厂汞铊矿床中铊的含量最高。
铊污染属于局部污染,但其毒性不亚于As,S,Hg等。在贵州兴仁滥木厂的汞铊矿区已形成铊污染区,区内的土壤、泉水、蔬菜及动物体内含量超标。滥木厂开采汞铊矿导致铊中毒在世界上是首例(张天付等,2005),中毒症状是头痛、肚子痛、浑身痛、失明、脱发、致死。人体只要摄入T12SO41g就会致死。滥木厂附近的村民仅在1960年1年中就有87例具有上述中毒症状,1961年至1962年间就有200多人有上述症状,严重的致死。直至1986年至1987年的研究才知道上述患者可能是铊中毒。滥木厂村民铊中毒主要是饮用了受铊污染的水和吃了含高铊粮食和蔬菜所致。
贵州滥木厂汞铊矿的开采始于明末清初。1957年至1960年,经地勘队伍勘明为大型汞矿,因为贫矿又是隐伏矿体,进一步探采较困难,就将其搁置。1958年以来,当地村民采矿炼汞,将堆积如山的矿石、矿渣堆置于山野。由于原生矿石、矿渣暴露地表,长期受风化淋滤,铊改变了赋存状态,从铊的硫化物、砷酸盐中进入土壤、水体、农作物和人体,由于铊的表生地球化学循环,污染了土壤、水体、粮食、蔬菜等,人们饮用铊污染水,食用了铊污染的粮食和蔬菜导致铊中毒。但当时还不知道是铊中毒,是1995年6月中央电视台和中国青年报道了清华大学21岁的女生朱令患急性铊中毒病状与滥木厂村民病状极其相似,才肯定了滥木厂村民病状为铊中毒。
3.贵州丹寨汞矿山环境污染
贵州丹寨汞矿,每年形成炼汞渣、尾矿、采矿废石等固体废弃物约21000t,其中含Hg0.001%~0.06%;选冶尾矿水、洗汞水、冲渣水、炉气凝结水等废水中,汞浓度为0.008~0.07mg/L;每年排放废气约达3500×104dm3,其汞浓度为50mg/dm3(林齐维等,1998)。由于“三废”排放,矿山周围土壤中汞含量为5.91~327.5mg/kg,而通过水体、大气携带的汞,其污染范围达数百平方千米。
4.云南省锡、铅矿山环境污染
云南都龙锡矿共有选厂11家,其中仅铜街、兴发、曼家寨、共和集团等约6家建有尾矿库,其余5家未建尾矿库。另外还有约10余家个体非法作坊式的小洗选厂,更是随意乱排废水尾矿。据统计,都龙锡矿每年直接排入河流的选洗矿污水达120×104m3,其中含有尾矿渣约27.8×104t。据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监测,污水中硫酸根离子含量高达1160mg/L,悬浮物>200mg/L,Zn为5.30mg/L,有8项指标超过GB8978—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云南个旧锡矿火谷都尾矿库1965年溃坝淹埋,污染的土地到2003年尚有8hm2“矿毒田”不能耕种。
云南会泽铅锌矿冶炼废水日排放总量7587m3,其中约1163m3的含酸废水仅加石灰处理就排入石咀落水洞及水库中。含酸废水酸含量为30180mg/L,锌4380mg/L,氟200.0mg/L,氮200.0mg/L,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水直接排入石咀落水洞中,从牛栏江黑鱼洞排出,从而使深层地下水受到污染。另外,不含酸的冶炼废水以882m3/d注入牛栏江中,不仅造成河水污染,还使河流两岸砂砾层潜水受到污染。
(二)金属矿山地质灾害
西南地区金属矿山环境地质灾害比较突出,尤以云南省最为严重。
1.金属矿山滑坡地质灾害
滑坡常发生于采空区,因塌陷引起地表陡坡失稳而致。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采空区位于山体下部,地下采空区面积过大,在重力、雨水或地震作用下产生冒顶,加之采空区地表山体坡度较陡,山体下部形成临空面,山体上部拉裂,在雨水渗入作用下山体产生崩塌滑坡;二是采空区位于山体上部,采空区地表塌陷形成滑坡。
滑坡是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以云南元阳老金山金矿曾发生过规模较大的滑坡。该矿具有600多年的采矿历史,1992年群采活动剧烈,高峰期采矿人员达7000余人。矿区岩体结构破碎,风化强烈,山坡陡峻,雨量丰富,滑坡灾害发育。据云南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调查,在方圆27.6km2的范围内就发育有体积大于500m3的滑坡、崩塌36个。其中以1996年发生的老金山“5.31”和“6.3”滑坡危害最严重,数天之内接连两次滑坡共造成372人死亡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4亿余元。滑坡发生于老金山矿区金子河南西岸老金山的北东坡群采区大木岗—柒合金矿段,3天内2次滑动,其崩滑过程和堆积体分布于老金山北东坡,直达金子河河道,全长1614.5m,宽120~300m,总面积26×104m2,堆积物厚0.5~7m不等,滑坡周界清晰,滑坡后壁呈东西走向的波状陡立面,坡度70°~88°,长120m,高16~48m,标高1400~1210m;西侧壁长180m,高7~10m,坡度55°,东侧壁长120m,高10~15m,坡度55°,剪出口呈北西-南东向弧形展布,前缘为陡临空面,宽200m(图3-5,图3-6),滑坡主滑方向20°~23°,前后2次滑动总体积约43×104m3。该滑坡启动快,滑距短,崩解迅速,滑体离开剪出口解体后,具明显的碎屑流运动特征,滑面为中志留统硅质白云岩中、强风化带。目前滑坡后壁仍不稳定,在雨季常发生小规模的塌滑。
图3-5 云南元阳老金山滑坡平面图
(据武军等,2003)
1—滑体周界;2—滑坡-碎屑流边界;3—剪出口;4—冲壁陡坎;5—滑坡分区界线;6—次生滑坡;7—次生堆积扇;8—裸露基岩;9—滑动方向;10—泉;11—危岩体边界;12—采矿活动强烈区;13—滑坡分区代号;14—剖面及编号;15—断层;16—地质界线;17—假整合地质界线;18—泥盆系中统老阱寨组灰岩;19—泥盆系中统宋家寨组页岩夹灰岩;20—泥盆系中统马鹿硐组灰岩;21—志留系中统白云岩;22—闪长岩;23—辉长辉绿岩;24—河流
图3-6 云南元阳老金山滑坡纵剖面图(Ⅰ-Ⅰ′剖面)
(据武军等,2003)
1—白云岩;2—灰岩;3—泥页岩夹灰岩;4—闪长岩;5—滑坡巨块石堆积物;6—滑坡碎石、粘土堆积物;7—中泥盆统宋家寨组;8—中泥盆统马鹿硐组;9—中志留志统;10—闪长岩;11—泉;12—断层;13—地层界线;14—岩层产状;15—滑源区原地形线;16—滑坡分区代号:Ⅰ—滑源区线,Ⅱ—滑体崩解分离区,Ⅲ—平台阻容消能块石堆积区,Ⅳ—剥蚀沟槽垅岗堆积区,Ⅴ—表皮铲舌碎屑流堆积区,Ⅵ—金子河河道碎屑流扇堆积区
2.金属矿山泥石流地质灾害
西南地区金属矿山的泥石流以小型为主,中、大型较少,类型主要有暴雨型泥石流(四川泸沽铁矿山泥石流)和尾矿库溃坝型泥石流(云南富民钛矿和个旧火谷都泥石流)。其中暴雨型泥石流按物源又可分为以滑坡、崩塌、水土流失等松散堆积物为主和以采矿弃石土为主的两种类型。因采矿弃石土堆放不当引起的泥石流较常见,约占总数的90%以上;以滑坡、崩塌等松散堆积物为主引发的泥石流所占比例较少,约占总数的5%左右;尾矿库溃坝型泥石流约占总数的4%左右。
(1)采矿弃土弃石堆放不当引起的泥石流
以四川省冕宁县泸沽铁矿山泥石流地质灾害为例,泸沽铁矿山位于四川凉山州冕宁县泸沽镇,属中山区。该矿为20世纪60年代建设、70年代投产的中型国有矿山。由于建矿以来,大量的废渣堆积于铁矿山矿区和大顶山矿区之间的盐井沟内,致使1970~1984年间沟内暴发多次泥石流,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万元。其中1970年5月26日的泥石流就有104人死亡(刘希林等,2004),同时由于大量泥沙向下游输送,使成昆铁路、泸(沽)—越(西)公路中断运行,经济损失巨大。
四川省政府对此非常重视,于1982年投资30万元进行了应急治理,1986年开始进行全面治理,1990年5月治理工程完成。具体工程有:①修建3号拦渣坝一座(照片3-7);②修建5号拦渣坝一座;③修建排导堤一段;④盐井沟两侧山坡进行植树造林;⑤盐井沟铁路大桥加“鱼咀”工程;工程费用约500多万元。工程投入运行后,又修建了2号拦渣坝、大顶山支沟坝等工程。该治理工程效果显著,经过多年暴雨考验,特别是1987年7月10 日92.9mm降雨及1989年1月8日110.4mm暴雨,虽然沟内发生泥石流,但各大坝成功拦截,工程运行正常,坝体安然无恙,起到了防灾减灾作用,达到了“固床稳坡、拦排兼施”的目的。具体成效为:①铁矿山排土场坡脚趋于稳定;②沟床固体松散物质下运受到控制;3 号、5 号坝、大顶山支沟坝等拦蓄上游物质,回淤线大大上移,流失物减少,块石搬动能力降低;③沟床纵坡得到新的调整,坡度降低,流速减弱;④沟床中下游两侧的扩宽逐步减弱(姜建军等,2000)。
照片3-7 四川冕宁县泸沽铁矿盐井沟泥石流治理工程之一
尽管如此,但由于当地老乡在铁矿排土场挖矿、选矿,破坏了排土场的稳定,加上各拦渣坝内沙石已快堆满,拦渣坝即将失去作用,新的泥石流隐患又在形成中。
(2)溃坝型泥石流地质灾害
溃坝型泥石流主要发生在一些民营矿山,由于尾矿库未经正规设计、尾矿盲目堆放和管理不力所造成。如滇中地区的富民县、武定县近年来就发生两起尾矿库溃坝事件。一些国有矿山由于尾矿坝设计不合理,也曾发生过溃坝型泥石流事件,如滇南的个旧锡矿火都谷尾矿库等。
云南富民县单单箐罗仕德钛矿厂溃坝型泥石流:单单箐位于富民县北东部,为一“U”形冲沟,汇水面积2.8km2,纵坡降8.5%。罗仕德钛矿厂为民营企业,其尾矿库位于单单箐上游,尾矿库长150m,平均宽约70m。汇水面积0.2km2,坝体为机械碾压土坝,坝高19m,顶宽12m,背水坡坡比1∶1。由于坝体未经设计,尾矿堆放不合理(坝前为清水区,无干滩)导致坝体浸润线位置较高,加之库容小,坝体增高过快,导致压实度达不到要求而出现管涌,1999年7月坝体出现直径约2m的管涌后造成溃坝。溃坝后库中蓄积的尾矿和废水借助坝顶与坝底落差及较陡的沟谷纵坡,瞬间形成冲击力巨大的泥石流,约4×104m3的泥沙尾矿和废水急速下泄,冲入下游150m处的另一个民营企业的尾矿库中,在坝上冲出一缺口后继续下泄,最后冲出谷口,汇入散旦河,沿途扫荡沟中民房和农田。此次灾害共8人死亡、4户民房和下游两个村庄的饮水工程被冲毁,沟谷两岸长约3km的大片农田被淤埋,距坝体1km、库容约12000m3的农灌水库被淤满决堤,局部沟床被抬高1~2m,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万元。
云南个旧锡矿火谷都尾矿库溃坝型泥石流:1965年个旧锡矿火谷都尾矿坝发生坝前滑坡,造成溃坝,库内约370×104m3尾矿泥浆形成泥石流,冲毁下游乍甸农场及12个村庄的房屋575间、耕地35.53hm2,因灾死亡171人,伤92人,损失粮食67×104kg,伤耕牛37头,冲坏公路、桥梁和水利、输电设施多处,迫使云锡公司及地方厂矿停产10天,经济损失上千万元。
3.金属矿山地面塌陷地质灾害
西南地区金属矿山地面塌陷一般以小型规模为主,类型主要有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区地面塌陷两类。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发生于滇东和贵州碳酸盐岩半裸露区的矿山企业,其成因主要是矿山利用岩溶漏斗或岩溶洼地堆放尾矿,在尾矿压力及尾水侵蚀作用下,库底产生岩溶塌陷。岩溶塌陷具有突发性,往往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地下水污染。云南个旧锡矿、玉溪上厂铁矿和贵州遵义、松桃锰矿等都发生过地面塌陷。
(1)矿山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
个旧锡矿岩溶地面塌陷:个旧锡矿先后使用过31个尾矿库,设计总库容达19550.7×104m3,尾矿库大多位于岩溶漏斗或岩溶洼地中,其中有27个尾矿库先后发生过规模不一的岩溶塌陷,火都谷、牛坝荒、老厂等尾矿库岩溶塌陷危害较大。
玉溪上厂铁矿岩溶地面塌陷:玉溪上厂铁矿选择用选厂附近的岩溶洼地作尾矿库,岩溶洼地处于背斜轴部、地表分水岭地带,洼地西侧发育一落水洞,地下岩溶管道发育。尾矿库建成后,多次发生岩溶塌陷,其中危害最大的1次发生在1980年12月,这次塌陷使近10×104m3的矿泥和水沿落水洞灌入地下岩溶管道中,堵塞了地下暗河,使下游供应近万亩农田灌溉和3个自然村人畜饮水的大龙潭泉水断流,直接经济损失140万元。
(2)采空区地面塌陷地质灾害
易门铜矿塌陷:矿山开采的4个矿段均发生塌陷,塌陷面积达530hm2,其中狮子山矿段塌陷面积达400hm2,塌陷影响和破坏山林21hm2、耕地16.7hm2,威胁3个村庄安全,部分生产生活设施搬迁,14人死亡。
东川铜矿塌陷:塌陷面积达111.5hm2,严重威胁矿区生产生活安全。
都龙锡矿塌陷:有花石头等6个采空区地表发生塌陷,总面积大于50hm2,塌陷坑最大深度40m,有4人死亡,42户民房损坏,28hm2耕地被毁。
个旧矿区塌陷:地面塌陷总面积约19.5×104m2,破坏建筑物面积为4000m2,破坏森林、农田、耕地共约10hm2,仅老厂塌陷40余栋8000余m2房屋破坏,财产损失约2000万元。现在仍有居民1000余人和财产4000万元受到威胁。
4.金属矿山矿坑突水地质灾害
西南地区金属矿山矿坑突水地质灾害相对于能源矿山要少,一般形成于断裂破碎带或不规范、无设计开采的坑道。如云南省大理市鹤庆北衙金矿主斜井及通风井E211与E212接触带1789~1819m标高段发生的突水,其涌水量为80~120m3/h,瞬时最大突水量为150m3/h,造成1734m(1760m)中段车场及北沿脉和1774m(1800m)中段车场被淹,采场进水,部分坑段垮塌的严重后果,为处理事故停产达40天。该矿坑涌水的原因,主要是主斜井邻近东山河,在掘进过程中遇断裂破碎带,由于支护不及时,导致顶板隔水层变形、冒落而引起河流漏水而造成。
5.金属矿山地裂缝地质灾害
地裂缝一般与采空区有关,常常是采空区塌陷造成地面开裂。地面开裂将损坏民房,破坏耕地,威胁矿区生产安全。如云南省易门铜矿狮子山东南坡、凤山西北坡、东坡、起步郎山顶等伴随采空区塌陷,山体均发生开裂,裂缝长10~600m不等,宽0.5m至数米,最大的深不见底,裂缝发展主要在雨季,导致地表山体失稳,发生崩塌和滑坡。云南都龙锡矿曼家寨采区主要是民采区,有曼家寨和大地村两个相邻的村寨,共110户517 人,两村附近有采矿坑道83个,由于采矿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区,使地表发生不均匀沉降造成地面开裂,曼家寨和大地村共有42户民房发生开裂变形,其中有16户房屋墙体开裂、倾斜严重,曼家寨村后山坡开裂,形成一条长200m,宽20~30m的裂缝,使两村寨村民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目前村民已逐步搬迁。
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区和朗县铬铁矿都有地裂缝,前者有10条(照片3-8),后者有5条,长3~20m,宽0.1~0.5m,深0.4~1.0m(李震等,2005),形态上宽下窄,呈“V”字形,或漏斗形。其成因与采空区塌陷拉张应力有关。
(三)金属矿山对资源的破坏
西南地区金属矿山占用和破坏土地资源面积较能源矿山和非金属矿山为少。根据四川省统计的资料,四川矿山占用土地面积为91720.72hm2,其中能源矿山占用土地面积最大,达68251hm2,非金属矿山占用土地面积次之,为19386.2hm2,金属矿山占用土地面积最少,为4119.52hm2。金属矿山一般是采场、固体废弃物及尾矿库占用土地面积较大。如四川攀钢集团矿业公司攀枝花铁矿为全国有名的大型铁矿山,采场和固体废弃物堆放占压土地面积1039hm2。
西藏自治区矿业开发比较滞后,矿山企业较少,共有253个,但由于露采矿山较多,特别是砂金矿的开采,仍占压和破坏了大量土地。西藏自治区矿业开发共占压、破坏土地9940.46hm2,其中50%以上为砂金矿山所占压,对矿区草场破坏造成了严重后果(照片3-9至3-12)。
照片3-8 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区地裂缝
照片3-9 西藏达查砂金矿选矿场
照片3-10 西藏马攸木砂金矿采矿场
照片3-11 西藏崩纳藏布砂金矿选矿场
照片3-12 西藏崩纳藏布砂金矿采矿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