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层控矽卡岩型——福建省永定县大排矿区铅锌多金属矿
1.矿区地质特征
大排矿区是以铅锌矿为主并伴生有铁、锰、银、铜、钼等多金属矿产的大型矿床。位于永(安)-梅(县)上古生界坳陷带中段,政和-大埔深断裂带西侧,闽西南坳陷带之大田-龙岩次级坳陷中。其所处的闽西南地区是特提斯东西向构造与环太平洋亚洲大陆边缘北东向构造时空演化交替的典型地区,是永(安)-梅(县)-会(昌)多金属成矿带的主体,也是中国东南部重要成矿集中区。区域上发育的矿床有马坑超大型铁矿、紫金山超大型金矿、阳山铁矿、岩背锡矿等。
2.矿体地质特征
铅锌矿体主要赋存于下二叠统栖霞组中上部破碎大理岩、硅质岩、矽卡岩、滑石化糜棱岩等组成的破碎带中。栖霞组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沉积,由于遭受强烈的变质作用,岩石大部分已变质成大理岩、矽卡岩,该层位为矿区铅锌矿的主要赋存层位。矿体受破碎带控制,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平行产出(图1-7)。矿区共圈定铅锌矿体42个,其中,硫化铅锌矿体有35个,独立氧化铅锌矿体有7个。全区查明的铅锌资源储量中,硫化铅锌矿金属量占86.05%,氧化铅锌矿金属量占13.95%。此外,矿区还圈定了磁铁矿体9个、钼矿体8个、铜矿体5个、银矿体1个。
图1-7 福建省永定县大排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剖面简图
(据许乃政等,2008)
1—第四纪残坡积物;2—燕山晚期花岗闪长斑岩;3—硫化铅锌矿;4—氧化铅锌矿;5—硫化铜钼矿;6—地层界线;7—断层及其编号;8—构造破碎带;9—下二叠统文笔山组;10—下二叠统柯霞组
根据野外观察,结合镜下鉴定,大排铅锌矿按矿石物质成分可分为硫化铅锌矿石、氧化矿石、铁矿石。硫化铅锌矿石主要为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镜下可见脉状结构、尖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包含结构、镶边结构、共结边结构、乳浊状—定向乳浊状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团块状)、条带状、层纹状、浸染状;金属矿物以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辉钼矿、磁铁矿为主,次为黄铁矿;脉石矿物为透辉石、石英、绿泥石、方解石等。氧化矿石以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为主,镜下可见放射状结构、交代假象结构等;矿石构造以土状、块状及角砾状为主;金属矿物有硬锰矿、白铅矿和褐铁矿,次为黄铁矿、黑铅矿、铅矾、异极矿、软锰矿、硬锰矿、水软锰矿等;脉石矿物有玉髓-微晶石英、绿高岭石、高岭石、萤石等。铁矿石主要为半自形粒状结构,次为自形、他形结构,镜下可见脉状结构、尖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包含结构等;矿石构造有块状结构、斑杂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条带状、层纹状构造等;主要金属矿物为磁铁矿,伴生少量赤铁矿、尖晶石、菱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榴子石、透辉石、次透辉石、方解石、金云母、绿泥石及石英等。
3.成因模式
通过成矿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床特征、矿石分布特征、矿石及围岩结构构造和成矿作用的分析,认为大排铅锌多金属矿床主要属层控矽卡岩矿床,成矿经历了沉积期、变质热液期、岩浆热液期、表生风化淋滤期。作为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成矿主要受构造、地层和岩浆岩控制。在构造控矿方面,矿体形态受浅层次褶皱逆冲推覆构造体系的一系列规模不等、倾向南东东的叠瓦状逆冲断裂和层间裂隙(破碎带)控制明显。在地层控矿方面,矿体赋存于一定的层位,即上石炭统经畲组—下二叠统栖霞组,该地层岩石基本以碳酸盐岩为主,含钙泥岩、凝灰质细碎屑岩、凝灰质硅泥岩等,是易于破碎并受交代的岩石。在岩浆岩控矿方面,区内主要岩浆岩为燕山晚期二长花岗斑岩,提供含多金属矿化热液,对沉积介质中的铁铅锌多金属起到活化、叠加、转移和富集的作用。
4.矿床系列标本简述
2012年,在深入研究了福建省永定县大排矿区铅锌多金属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及岩矿石类型后,采用矿区拣块法共采集标本20块(表1-3),类型主要分为矿石、围岩和岩石3类。其中,采集矿石标本8块,岩性主要为黄铜硫铁矿矿石、硫化铅锌矿矿石、硫化铜铅锌矿矿石、氧化锰铅锌矿矿石、磁铁矿矿石、黄铁黄铜矿矿石和黄铜矿矿石;采集围岩标本8块,岩性主要为大理岩、硅质岩、炭质粉砂岩、石灰岩、黄铁磁铁矿化辉绿岩、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粉砂岩、矽卡岩化大理岩;采集岩石标本4块,岩性主要为二长花岗斑岩、强硅化花岗斑岩、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斑岩。本次采集的标本涵盖了大排矿区铅锌多金属矿的不同矿石标本、地层标本、顶板围岩及岩体标本类型,基本反映了该铅锌多金属矿的地质特征及成矿背景。
表1-3 福建省永定县大排矿区铅锌多金属矿采集标本
续表
注:表中PbZn3-B代表福建省永定县大排矿区铅锌多金属矿标本,PbZn3-b代表该标本薄片编号,PbZn3-g代表该标本光片编号。
5.图版
(1)标本照片及其特征描述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B01
黄铜硫铁矿矿石。矿石呈黄绿色,他形粒状结构,斑杂状构造。矿石矿物以黄铁矿为主,少量黄铜矿。黄铁矿呈黄绿色,他形粒状,粒径1~3mm,含量20%左右。黄铜矿,呈铜黄色,他形粒状,星散状分布。脉石矿物以石英、透辉石为主,少量绿泥石、云母、透辉石等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B02
硫化铅锌矿矿石。矿石呈灰绿色、黄绿色、灰黑色、白色等杂色,半自形—自形粒状结构,条带状、斑杂状构造。矿石矿物以方铅矿为主,次为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呈铅灰色,半自形—自形粒状,粒径3~20mm,解理发育,含量10%左右。闪锌矿,黑灰色,少量。黄铜矿,铜黄色,呈团块状分布。脉石矿物为透辉石、石英、方解石等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B03
硫化铜铅锌矿矿石。矿石呈灰绿色、灰黑色,他形粒状结构,斑杂状构造。矿石矿物以闪锌矿为主,次为黄铜矿、方铅矿、黄铁矿。闪锌矿,黑灰色—黑色,他形粒状结构、粒径1~4mm,含量15%左右。黄铜矿,铜黄色,氧化面见锖色,他形粒状结构,粒径0.5~1.5mm。脉石矿物以透辉石为主,次为石英、方解石、绿泥石等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B04
大理岩。矿石呈灰白色—白色,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呈灰白色—白色,他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0.5~2mm,个别较大,含量95%以上。少量白云石、石英、绿泥石等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B05
硅质岩。矿石呈灰白色—浅紫色,隐晶质结构,块状、条带状构造。矿物成分几乎全部由隐晶质石英组成,见少量绿泥石等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B06
氧化锰铅锌矿矿石。矿石表现为构造角砾岩,氧化铅锌锰主要以胶结物形式赋存。构造角砾岩呈黑色、橙色、灰黑色等杂色,角砾状构造。角砾成分为砂岩、粉砂岩、硅质岩、灰岩等,砾径2~10mm不等,个别较大,含量60%~75%。胶结物以锰质为主,次为铁质、黏土质等。岩石中普遍含氧化铅锌矿,肉眼无法分辨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B07
氧化锰铅锌矿矿石。矿石表现为构造角砾岩,氧化铅锌锰主要以胶结物形式赋存。构造角砾岩呈橙色、黑色、灰色、灰黑色等杂色,角砾状构造。角砾成分为砂岩、粉砂岩、硅质岩、灰岩等,砾径2~10mm不等,个别较大,含量60%~75%。胶结物以锰质为主,次为铁质、黏土质等,普遍含氧化铅锌矿,肉眼无法分辨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B08
二长花岗斑岩。岩石呈浅紫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成分为长石、石英。长石,呈灰白色、灰绿色、肉红色、暗绿色等杂色,短柱状,粒径1.5~6mm,含量20%左右。石英,无色透明,他形粒状结构,粒径约2mm,含量约5%。基质为长英质,全晶质或细粒结构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B09
炭质粉砂岩。岩石呈黑色,粉砂状结构,纹层状、板状构造。碎屑成分为粉砂级石英,含量约85%。胶结物为炭质,含量约15%。岩石发育2mm左右薄纹层,层面遍布植物茎、叶化石,并见不规则团块状黄铁矿零星分布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B10
石灰岩。岩石呈灰黑色,微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含量约95%,少量白云石。岩石发育网状方解石细脉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B11
强硅化花岗斑岩。岩石呈浅紫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成分为石英、长石。石英,无色透明,他形粒状,粒径1~4mm,含量约25%。长石,浅紫、灰黄色,因硅化发育而使矿物颗粒边缘模糊,粒径为3~7mm,含量约10%。基质为长英质、隐晶质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B12
黄铁磁铁矿化辉绿岩。岩石呈灰黑色,辉绿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肉眼不易分辨。岩石中发育浸染状黄铁矿化,局部团块状,含量约5%。磁铁矿以稠密浸染状分布于岩石中,呈他形粒状结构,粒径1~2.5mm,含量约20%。岩石局部见星点状黄铜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B13
磁铁矿矿石。矿石呈黄绿色、铁黑色、褐黄色、白色等杂色,多呈半自形粒状结构,小部分为自形或他形粒状结构,条带状、斑杂状构造。矿石矿物为磁铁矿,铁黑色,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0.5~2.5mm,含量约40%。磁铁矿以稠密浸染状或团块状赋存。磁铁矿以条带状、团块状赋存。脉石矿物主要为透辉石,少量方解石、石榴子石、石英等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B14
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岩石总体呈灰绿色,夹铁色、白色、灰褐色等杂色,针状、放射状或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以透辉石为主,次为石榴子石、方解石、石英等。透辉石,呈灰绿或翠绿色,针状自形晶,集合体呈放射状,长径1.5~5mm,含量约70%。方解石,白色或无色,半自形粒状,粒径2~10mm,个别大至20mm,含量约20%。石榴子石,灰褐色,半自形粒状,粒径1~2.5mm,含量约10%。岩石中局部见团块状磁铁矿分布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B15
黄铁黄铜矿矿石。矿石呈白色、黄褐色、黄绿色、灰色等杂色,自形粒状结构,斑杂状构造。矿石矿物以黄铁黄铜矿为主,少量磁黄铁矿。黄铁黄铜矿呈黄褐色,氧化面具锖色,半自形—自形粒状,粒径1~10mm,含量约50%。磁黄铁矿,黄绿色,半自形粒状,粒径约1mm,含量5%~10%。脉石矿物基本为方解石,结晶程度高,多呈半自形晶,粒径5~20mm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B16
粉砂岩。岩石呈深灰色,氧化面呈褐黄色,细粒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碎屑成分以石英为主,少量云母,粒径约0.1mm,石英含量90%以上。胶结物以硅质为主,次为铁质。岩石中发育一条厚2mm的规则石英脉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B17
黄铜矿矿石。矿石呈灰—灰黑色、白色、黄绿色、铜黄色等杂色,他形粒状结构,斑杂状构造。矿石矿物以黄铜矿为主,含少量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等。黄铜矿,铜黄色,氧化面见锖色,他形粒状,粒径0.5~1mm,多呈浸染状或不规则团块状分布,含量约5%。脉石矿物为方解石、透辉石、石英等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B18
矽卡岩化大理岩。岩石呈暗绿色、灰色、白色等杂色,粒状变晶结构,斑杂状构造。原岩为石灰岩,经热变质作用、热液接触交代作用而发生矽卡岩化。矿物成分以方解石、透辉石为主,含少量石榴子石、石英、黄铁矿、铁闪锌矿等。方解石,白色,半自形粒状,粒径1~10mm,含量60%左右。透辉石,暗绿或黄绿色,针状,集合体呈放射状,长径2~7mm,含量约35%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B19
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岩石呈浅肉红色、青灰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组成。石英,无色透明或烟灰色,他形粒状,粒径2mm左右,含量约30%。钾长石,浅肉红色,短柱状,粒径1~3mm,含量约33%。斜长石,灰白或白色,短柱状,粒径1~3mm,含量约32%。云母以黑云母为主,多已蚀变为绿泥石,含量约5%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B20
花岗闪长斑岩。岩石呈灰黑色、浅肉红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由斑晶和基质组成。斑晶为长石和角闪石。长石,灰白色或浅肉红色,半自形晶,短柱状,粒径2~8mm,含量约10%。角闪石,黑或黑褐色,针柱状,长径3~8mm,含量约3%。基质隐晶质或细粒结构
(2)标本镜下鉴定照片及其特征描述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b05
硅质岩。粒状变晶结构,条带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Qz,约80%)和斜长石(Pl,约15%)。石英,呈他形,粒径约为0.1mm,无色透明,表面光滑,无风化物,正低突起,无解理,无双晶。斜长石,三斜晶系,无色,负低突起,发育聚片双晶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b09
炭质粉砂岩。粉砂状结构,板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Qz,约80%)、斜长石(Pl,约15%)和少量石墨(约3%)。石英,呈他形,粒径约为0.02mm,无色透明,表面光滑,无风化物,正低突起,无解理,无双晶。斜长石,三斜晶系,无色,负低突起,发育聚片双晶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b11
强硅化花岗斑岩。斑状结构,块状(条带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Pl,约30%)、方解石(Cal,约30%)、石英(Qz,约20%)和绢云母(Se,约15%)。斑晶为斜长石,呈板状,粒径约为2mm,部分斜长石经历了绢云母化作用,方解石呈条带状产出,颗粒粒径约为0.5mm。斜长石,三斜晶系,无色,负低突起,发育聚片双晶。方解石,菱面体解理、明显的闪突起、珍珠晕高级白干涉色。石英,无色透明,表面光滑,无风化物,正低突起,无解理,无双晶。绢云母,集合体呈鳞片状,具丝绢光泽,其为一种细小鳞片状的白云母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b12
含方解石石榴子石二长岩。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Pl,约45%)、石榴子石(Grt,约30%)、方解石(Cal,约10%)、钾长石(Kfs,约5%)和石英(Q z,约5%)。斑晶为石榴子石,呈粒状,粒径约为6mm,斜长石颗粒粒径为2~3mm。斜长石,三斜晶系,无色,负低突起,发育聚片双晶。石榴子石,等轴晶系,无解理,常具不规则裂纹,正高突起,显均质体。方解石,菱面体解理、明显的闪突起、珍珠晕高级白干涉色。钾长石,三斜晶系,无色,负低突起,具不明显的格子双晶,斜消光。石英,无色透明,表面光滑,无风化物,正低突起,无解理,无双晶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b14
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榴子石(Grt,约65%)和方解石(Cal,约30%)。斑晶为石榴子石,呈粒状,裂纹发育,粒径约为6mm,方解石颗粒粒径约为0.5mm。石榴子石,等轴晶系,无解理,常具不规则裂纹,正高突起,显均质体。方解石,菱面体解理、明显的闪突起、珍珠晕高级白干涉色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b20
绿泥石化花岗闪长斑岩。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Kfs,约40%)、斜长石(Pl,约35%)、绿泥石(Chl,约15%)和少量石英(Qz,约5%)。斑晶为斜长石和钾长石,呈厚板状,粒径分别约为2mm和1.5mm,角闪石发生了明显的绿泥石化作用。钾长石,三斜晶系,负低突起,具不明显的格子双晶,斜消光。斜长石,三斜晶系,无色,负低突起,发育聚片双晶。绿泥石,单斜晶系,淡绿色,具弱多色性,干涉色低,为I级灰白,近平行消光。石英,无色透明,表面光滑,正低突起,无解理,无双晶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g01
主要金属矿物为磁铁矿、赤铁矿、黄铁矿、闪锌矿及黑柱石等,少量黄铜矿、黝铜矿及方铅矿等。磁铁矿(Mag)含量约15%,早期(Mag1)多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被赤铁矿交代呈残余结构,被闪锌矿、方铅矿交代呈尖角状,粒径介于0.002~0.3mm之间;晚期(Mag2)交代赤铁矿。赤铁矿(Hem)含量约15%,呈自形—半自形板状,针状结构,交代磁铁矿呈残余结构,粒径0.001~1.0mm不等。黄铁矿(Py)含量约25%,多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被赤铁矿交代呈脉状或镶边结构,被闪锌矿、方铅矿及黄铜矿交代呈尖角状,粒径介于0.01~2.0mm之间。黑柱石(Ilv)含量约5%,呈不规则粒状结构,交代溶蚀包裹早期磁铁矿、黄铁矿、赤铁矿等,并被闪锌矿、方铅矿等呈尖角状交代,粒径介于0.01~2.0mm之间。闪锌矿(Sp)含量约1%,呈不规则粒状结构,尖角状交代磁铁矿、黄铁矿及黑柱石等,粒径介于0.01~1.0mm之间。偶见黄铜矿(Ccp)、方铅矿(Gn)和黝铜矿(Td)
矿物生成顺序:磁铁矿→黄铁矿→赤铁矿→黑柱石→闪锌矿→黄铜矿-黝铜矿→方铅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g02
主要金属矿物为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磁铁矿及赤铁矿等,偶见黑柱石、黄铁矿及黝铜矿等。闪锌矿(Sp)含量约8%,呈不规则粒状结构,交代包裹磁铁矿、赤铁矿,被黄铜矿、方铅矿穿插交代,粒径介于0.005~5.0mm之间。黄铜矿(Ccp)含量约5%,不规则粒状结构,呈乳浊状分布于闪锌矿中,尖角状穿插交代闪锌矿,交代包裹早期磁铁矿、赤铁矿,被方铅矿呈尖角状交代,粒径0.001~6.0mm不等。磁铁矿(Mag)含量约2%,早期多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被赤铁矿呈尖角状交代,被黄铜矿、方铅矿等交代包裹,粒径0.002~0.3mm不等,晚期交代赤铁矿。赤铁矿(Hem)含量约2%,早期呈自形—半自形板状、针状结构,呈尖角状交代磁铁矿,粒径0.01~2.0mm不等;晚期集合体呈脉状穿插分布于黄铜矿、方铅矿中。方铅矿(Gn)含量约1%,呈不规则粒状分布,交代黄铜矿、闪锌矿、赤铁矿及磁铁矿等,粒径0.002~3.0mm不等。偶见黝铜矿、黄铁矿(Py)和黑柱石
矿物生成顺序:磁铁矿→黄铁矿→赤铁矿→黑柱石→闪锌矿→黄铜矿-黝铜矿→方铅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g03
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少量黑柱石、磁铁矿及赤铁矿等。闪锌矿(Sp)含量约25%,呈不规则粒状结构,交代包裹磁铁矿、赤铁矿等,被黄铜矿、方铅矿呈尖角状或细脉状穿插交代,粒径0.005~3.0mm不等。黄铁矿(Py)含量约5%,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被黄铜矿、闪锌矿及方铅矿交代呈镶边结构,局部被黑柱石交代溶蚀,粒径0.01~1.5mm不等。黄铜矿(Ccp)含量约1%,呈不规则粒状结构,细脉状穿插交代闪锌矿、黄铁矿及黑柱石等,交代包裹早期磁铁矿、赤铁矿及黄铁矿呈包含结构,粒径0.001~0.5mm不等。方铅矿(Gn)含量约1%,呈不规则粒状结构,尖角状或细脉状穿插交代黄铜矿、闪锌矿及黑柱石等,粒径0.002~1.2mm不等。赤铁矿(Hem)含量约2%,早期呈自形—半自形板状、针状结构,尖角状交代磁铁矿,局部被方铅矿交代强烈呈残余结构,粒径0.01~0.2mm不等;晚期集合体呈脉状穿插于闪锌矿中。少量黑柱石(Ilv)和磁铁矿(Mag)
矿物生成顺序:磁铁矿→黄铁矿→赤铁矿→黑柱石→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g07
主要金属矿物为硬锰矿、白铅矿、褐铁矿,少量黄铁矿等。硬锰矿(Ps)含量约2%,呈微晶集合体分布于透明矿物中,局部可见其龟裂纹,内部结构呈放射状集合体,粒径介于0.001~0.02mm之间。白铅矿(Css)含量约8%,集合体呈纤维状、钟乳状分布,粒径小于0.02mm。褐铁矿(Lm)含量约2%,主要交代早期黄铁矿,自形颗粒完全保留其晶体形态呈假象结构特征,粒径介于0.01~0.2mm之间。黄铁矿(Py)少量,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分布于透明矿物中,多被褐铁矿交代完全呈假象结构,粒径为0.01~0.05mm
矿物生成顺序:黄铁矿→硬锰矿→白铅矿-褐铁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g12
主要金属矿物为辉钼矿、黄铜矿、方铅矿,少量黄铁矿、闪锌矿、赤铁矿及黝铜矿等。黄铜矿(Ccp)含量约1%,呈他形粒状结构,局部与黝铜矿、方铅矿呈共结边结构,粒径介于0.002~0.1mm之间。辉钼矿(Mot)少量,呈自形—半自形板状晶结构,可见方铅矿沿其颗粒边缘交代呈尖角状结构,粒径介于0.001~0.02mm之间。方铅矿(Gn)少量,呈他形粒状结构,沿辉钼矿颗粒间隙交代,局部与黄铜矿接触呈共边结构,粒径介于0.01~0.05mm之间。少量黄铁矿(Py)和赤铁矿(Hem),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分布于透明矿物中。黝铜矿(Td)偶见,呈不规则粒状结构与黄铜矿呈共结边结构产出,粒径约0.01mm。偶见闪锌矿
矿物生成顺序:黄铁矿→辉钼矿→闪锌矿-黄铜矿-黝铜矿-方铅矿→赤铁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g13
主要金属矿物为磁铁矿,少量赤铁矿、尖晶石及菱铁矿等。磁铁矿(Mag)含量约60%,多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颗粒较为破碎呈碎裂结构特征,局部包裹细小的尖晶石颗粒呈包含结构或固溶体分离结构,被晚期赤铁矿交代呈细脉状或尖角状结构等,局部交代强烈呈残余结构,被晚期菱铁矿沿磁铁矿颗粒边缘交代,粒径介于0.01~2.0mm之间。赤铁矿(Hem)少量,沿磁铁矿颗粒裂隙及边缘交代呈尖角状或细脉状结构,粒径0.001~0.01mm不等。尖晶石(Sn)少量,呈自形粒状结构分布于磁铁矿颗粒中,可见其三角形及四边形等晶体截面形态,粒径介于0.001~0.01mm之间。菱铁矿(Sd)少量,呈他形粒状结构,沿磁铁矿颗粒边缘交代分布,粒径介于0.002~0.5mm之间
矿物生成顺序:磁铁矿-尖晶石→赤铁矿→菱铁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g15
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磁铁矿、赤铁矿及褐铁矿,少量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及铜蓝等。黄铁矿(Py)含量约35%,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颗粒破碎呈碎裂结构,包裹磁铁矿颗粒呈包含结构,呈细脉状交代磁铁矿,被黄铜矿、闪锌矿及赤铁矿交代呈尖角状结构,局部交代较为强烈呈残余结构,粒径介于0.01~5.0mm之间。磁铁矿(Mag)含量约1%,多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被黄铁矿呈细脉状交代或交代包裹呈包含结构,被后期黄铜矿、赤铁矿等交代呈尖角状结构,粒径介于0.01~1.2mm之间。赤铁矿(Hem)含量约1%,呈自形长板状或针状自形粒状结构,可见其放射状集合体,交代磁铁矿、黄铁矿呈尖角状结构等,局部交代强烈呈残余结构,粒径介于0.001~0.2mm之间。黄铜矿(Ccp)少量,呈不规则粒状结构,与闪锌矿接触平缓呈共结边结构,局部呈尖角状交代黄铁矿、磁铁矿颗粒等,被铜蓝交代呈环边结构,粒径介于0.001~0.4mm之间。闪锌矿(Sp)少量,呈不规则粒状分布,与黄铜矿呈共结边结构,局部呈尖角状交代黄铁矿颗粒,被方铅矿交代呈尖角状结构,粒径0.002~0.2mm不等。少量铜蓝(Cv)和褐铁矿(Lm)。偶见方铅矿(Gn)
矿物生成顺序:磁铁矿→黄铁矿→赤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铜蓝→褐铁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铅锌锑银金矿
PbZn3-g17
主要金属矿物为闪锌矿、方铅矿与黄铜矿,少量黄铁矿、黝铜矿、磁铁矿、赤铁矿、铜蓝及褐铁矿等。闪锌矿(Sp)含量约20%,呈不规则粒状结构,尖角状交代早期磁铁矿,被黄铜矿、方铅矿呈尖角状或细脉状交代,局部交代强烈呈港湾-孤岛状结构,粒径介于0.005~2.5mm之间。黄铜矿(Ccp)含量约10%,不规则粒状结构,呈固溶体分离乳滴状分布于闪锌矿中,与闪锌矿、黝铜矿接触边缘平缓呈共结边结构,局部呈尖角状或细脉状交代闪锌矿、黄铁矿及磁铁矿颗粒等,粒径介于0.001~2.0mm之间。方铅矿(Gn)含量约10%,不规则粒状结构,呈尖角状结构或细脉状结构交代磁铁矿、黄铁矿、闪锌矿及黄铜矿等,局部交代较为强烈呈包含结构,粒径介于0.002~1.5mm之间。黄铁矿(Py)少量,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呈尖角状交代磁铁矿或赤铁矿化假象磁铁矿颗粒,并被晚期闪锌矿、黄铜矿、黝铜矿及方铅矿等交代包裹呈包含结构,粒径介于0.01~0.6mm之间。磁铁矿(Mag)少量,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被晚期黄铁矿、赤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等交代呈残余骸晶结构或包含结构,粒径介于0.01~0.3mm之间。赤铁矿(Hem)少量,多呈他形粒状结构,部分呈板状、针状半自形晶结构,主要呈尖角状交代磁铁矿,粒径0.001~0.2mm不等。少量黝铜矿(Td)、铜蓝和褐铁矿(Lm)
矿物生成顺序:磁铁矿→赤铁矿→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黄铜矿-黝铜矿→方铅矿→铜蓝→褐铁矿
Ⅱ 湖州大浦不锈钢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湖州大浦不锈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02月02日,主要经营范围为许可经营项目:无 一般经营项目:不锈钢材质管道、管件、棒材、金属材料(除稀贵金属)的批发零售等。
法定代表人:李强
成立时间:2010-02-02
注册资本:6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30508000037377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湖州金世纪大厦1241室
Ⅲ 大埔县锦绣山水城买房先交定金该注意那些事项
主要是合同,定金,订金区别很大
Ⅳ 大埔县湖寮镇润金高新建材厂怎么样
大埔县湖寮镇润金高新建材厂是2014-11-26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注册成立的个人独资企业,注册地址位于大埔县湖寮镇长教村趟耙头。
大埔县湖寮镇润金高新建材厂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414223247314593,企业法人梁红卫,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大埔县湖寮镇润金高新建材厂的经营范围是:环保砖生产、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大埔县湖寮镇润金高新建材厂更多信息和资讯。
Ⅳ 大埔县山心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一)矿区地质特征简介
山心矿床位于莲花山-大埔北东向深大断裂带的北东侧与大埔北西向断裂带及北西西向构造带交汇部位。矿区出露地层为侏罗系金鸡组和高基坪群(图2-9)。
图2-9大埔山心斑岩型铜矿区及其外围地质略图(据723地质队资料修改)
1—上侏罗统高基坪群上亚群第二段中酸性火山熔岩、碎屑岩;2—高基坪群上亚群第一段酸性火山熔岩及碎屑岩;3—高基坪群下亚群第二段中酸性火山熔岩及碎屑岩;4—高基坪群下亚群第一段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夹中性熔岩;5—下侏罗统金鸡组碎屑岩夹火山岩;6、7—喜马拉雅期石英闪长斑岩、玄武岩;8、9—燕山第五期石英斑岩和花岗斑岩;10、11、12—燕山第四期辉绿岩、花岗闪长斑岩和闪长岩、闪长斑岩、二长斑岩;13—含银硅质交代岩;14—断层;15—地层不整合界线;16—勘探线号及钻孔号;17—化探异常编号
下侏罗统金鸡组在矿区北、西、南面均有较广泛分布,似呈半环状展布,自下而上可分为三段:下部主要由厚层状含燧石条带的含砾砂岩、石英砂岩等组成;中部主要由安山质熔结火山角砾岩、流纹质熔结火山角砾岩和流纹斑岩、英安斑岩以及凝灰岩等组成,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上部主要由厚层状石英砂岩夹凝灰质砂岩等组成,与中部火山岩呈不整合接触。
上侏罗统高基坪群为一套复杂的陆相火山岩系,由中性、中酸性、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及正常碎屑岩夹层组成。在矿区及其外围则以酸性、中酸性火山熔岩为主,夹火山碎屑岩及碎屑岩。其下部为安山质英安质凝灰岩、角砾岩夹安山岩;上部为英安质、流纹质凝灰岩、角砾岩等。
山心矿区的断裂构造以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最为发育。其中之北东向断裂从矿区南部大水山南侧至白土乡东侧延伸长约30km(再向北进入福建长乐),是矿区内最长的一条断裂。沿该断裂有许多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石英闪长岩,以及Cu、Mo、Pb等化探异常分布。北北东向断裂带纵贯整个矿区,总体走向为北东8°左右,倾向东,倾角70°~85°,它们由3条张性断层组成,呈右行雁行排列,延伸长3500m,断裂破碎带宽6~30m不等,花岗闪长斑岩沿断裂带分布。除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断裂外,矿区内北西向断裂也较发育,并伴有许多石英斑岩、花岗斑岩脉和Cu、Mo、Pb化探异常沿断裂带分布。
山心矿区出露的侵入岩主要为燕山第四期和部分第五期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闪长岩、辉绿岩等小岩株、岩脉,沿北(北)东、北(北)西及其交汇部位分布。小岩体侵入最新地层为上侏罗统高基坪群火山岩。据对ZK12-3孔中较新鲜弱绢云母化的花岗闪长斑岩K-Ar稀释法测定,其年龄为107Ma。由此可见,本矿区出露的中酸性、酸性小岩体主要形成于燕山期第四期。
(二)蚀变类型及其矿化特征
蚀变类型主要是硅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青磐岩化、绿泥石化等热液蚀变。在山心矿区地表沿北北东向3条张性断裂带发育强烈硅化交代作用,伴有浸染状、斑点状黄铁矿化、黄铜矿化及镜铁矿化,蚀变带延长达3500m。蚀变带由三部分组成:一号硅化绢云母化石英细脉带,长1500m,厚10~25m。其Cu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为0.01%~0.50%,Pb含量为0.11%~0.558%,Zn含量为0.01%~0.22%,Ag含量0.4×10-6~121×10-6,Au含量0.007×10-6~0.595×10-6。二号青磐岩化硅化石英镜铁矿细脉带,延长2350m,厚13~42m。其含Cu0.01%~0.07%,Pb0.008%,Zn0.01%~0.17%,Ag0.4×10-6~12.3×10-6。三号硅化绢云母化带,长1400m,厚3~25m。其含Cu0.008%,Pb0.03%,Zn0.05%。
上述三条蚀变带中以一、二号蚀变带矿化强,延深大。在一号蚀变带的Tc3-1号探槽中有1.4m厚的硅化岩含Ag高达121×10-6铜矿化主要富集在构造带角砾岩和强烈蚀变的花岗闪长斑岩及安山岩中。如ZK0-7孔和ZK12-3孔中(表2-8)。
表2-8列出了山心矿区斑岩及火山岩的主要成矿元素丰度,由该表可知:①本区花岗闪长斑岩中主要成矿元素含量与粤东同类岩石十分相近,但Au含量约高出10倍左右;具有较强的黄铁矿化、绿帘石化和石英细脉发育的蚀变花岗闪长斑岩,Cu含量达2.82%,Au含量也显著增高(15.8×10-9~39.8×10-9),为原岩的30~80倍,为粤东地区同类岩石的530~1300倍以上。②安山岩、玄武岩中主要成矿元素含量与粤东地区相近,Cu含量为11×10-6~111×10-6,但是当岩石受到构造作用和热液蚀变作用时,Cu含量则增加几倍至数十倍,高者达2.88%;Au含量也增高几十至几百倍。
表2-8大埔山心斑岩及火山岩中主要成矿元素及微量元素丰度
注:自92g-91-2及以上为ZK12-3钻孔取样,自92g-87-1及以下样均采自ZK0-7钻孔;凡是带有“H”的样号为723地质队化学分析结果。
(三)矿床流体包裹体温压地球化学特征
山心花岗闪长斑岩及其中的黄铜矿黄铁矿石英细网脉、黄铁矿镜铁矿石英细脉、硅化带中紫水晶和晚期方解石细脉中流体包裹体特征详见表2-9,不同地质体中石英包裹体温度、盐度测定结果见表2-10。由表2-9、10和图2-10、图2-11可以看出:①在花岗闪长斑岩中流体包裹体以负晶形、椭圆形为主,气液比为20%~35%者,约占80%左右,气液比>50%的气体包裹体,约占15%左右,含NaCl子矿物包裹体(图版Ⅱ-5)占2%~5%及液相包裹体。均一温度较高,为280~420℃,盐度为14%~48%;②含铜石英脉中包裹体为椭圆形、负晶形(图版Ⅱ-6),未见气体包裹体及含NaCl子矿物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20~290℃;③晚期方解石脉中包裹体多为不规则状,以液相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150~180℃)、盐度(6%~7%)低。
图2-10山心斑岩型铜矿床不同矿化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th)、盐度(S)直方图
1—花岗闪长斑岩中包裹体;2—含铜黄铁矿石英网脉中包裹体;3—晚期方解石石英脉中包裹体
图2-11山心斑岩型铜矿床流体包裹体温度(th)、盐度(S)、密度(ρ)相关图(据S.N.Ahmod,等,1980,p为密度曲线)
1—花岗闪长斑岩中包裹体;2—含铜黄矿石英网脉中包裹体;3—晚期方解石石英脉中包裹体;4—石盐饱和曲线
表2-9山心斑岩型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
表2-10山心斑岩铜矿床流体包裹体温度、盐度表
续表
含铜石英脉包裹体成分组成测定结果(详见后文表4-10)表明:其气相成分以H2O为主,占95.19%左右,其次为CO2,占4.53%,CH4占0.23%,H2约占0.005%;液相成分中,阳离子以Na+、Ca2+为主,分别为3.49g/l和2.91g/1,其次为Mg2+、K+,分别为1.29g/l和1.19g/1;阴离子以
(四)稳定同位素组成
山心矿床中黄铁矿、闪锌矿的δ34S值分别为0.308‰和0.43‰(表4-9),表明为深源硫。花岗闪长斑岩中全岩δ18O值为8.5‰(表4-10),以贫18O为特征,毗邻的钟腾斑岩型铜钼矿床中石英闪长(玢)岩的全岩δ18O值为9.5‰,闪长岩的全岩δ18O值为8.29‰,也以贫18O为特征。山心含铜石英脉中石英的δ18O值为13.6‰,成矿流体δ18OH2O值约为11.65‰;石英包裹体中的δDH2O值为—59.74‰(表4-10)。上述硫、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成矿热流体属于岩浆期后热液成因。
Ⅵ 喝茶的茶具里有小桶杯干嘛的
问题中的应该是指小品杯,所谓小品杯或者品茗杯就是用来品茶了,品的话就得慢慢品,才能品出茶香,茶滋味。真正喝茶嫌麻烦的话,当可以选用大茶杯咯。
茶杯使用:
茶杯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喝茶的杯子,成套茶具中的小茶杯又称品茗杯。有瓷、陶、紫砂、玻璃等质地,其中紫砂、玻璃、白瓷、青瓷的较多;款式有斗笠形、半圆形、碗形等,其中,碗形的最为常见。
杯子首先要和壶搭配,比如紫砂壶最好配紫砂杯,有些人用白瓷杯或玻璃杯,却总不如紫砂杯看起来和谐。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比如绿茶茶叶在水中飘飞,最好用大的玻璃杯,普洱茶汤红艳,适合用瓷杯等。
小茶杯使用的姿势也有讲究: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杯身,中指托杯底,无名指和小指收好,持杯品茶。
杯托有套杯和普通两种,成套的一般和茶杯或闻香杯同一材质,图案、颜色相合,普通的则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随意搭配。材质上,常见的有紫砂、瓷、竹、木等,品茶用的杯托一般不选择合成纤维或塑料材质。
杯托有防止烫手、取用方便、保护杯子、防止水溅到桌子上等多种作用。
闻香杯不单独出现,都是和品茗杯一起的,而且一般只在茶艺表演中才出现,家庭泡茶一般不使用,闻香杯多为圆柱体,也有其他形状的,比较小巧。瓷制闻香杯为上品,因为和茶壶茶杯不同,闻香杯是用来闻茶香的,所以最好一点也不吸收茶汤,以瓷制的闻香杯为最好。
使用的时候,先将茶汤倒入闻香杯,然后将品茗杯盖上,用手指按住两头,迅速翻转,闻香杯的茶汤就全部倒进品茗杯了,然后将闻香杯用双掌夹住,轻轻搓动,靠近鼻子嗅闻茶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