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开户费用 » 鄂尔多斯杭锦旗原油开户
扩展阅读
渭南市天然气开户手续 2021-12-16 12:20:24
井冈山期货开户 2021-12-16 12:02:48

鄂尔多斯杭锦旗原油开户

发布时间: 2021-04-15 01:02:36

A.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雄风石油有限责任公司怎么样

简介: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雄风石油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8年06月27日。
法定代表人:丁志清
成立时间:2008-06-27
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152726000001601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1130)
公司地址: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巴拉贡镇建设路东杭锦路西

B.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重点谈地矿部系统)

1.第一阶段(1950~1968)

(1)大量系统的石油地质调查和勘探工作,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自1950~1954年,前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CNPC前身)陕北地质大队首先进入盆地,为何首先以清涧河以南和铜川以北的陕北作地区首选,自然有历史的渊源。不仅因为这里有已出油的延长油田,更有铜川-黄陵盆地的南缘几排背斜带的吸引(图3-1)。

图3-1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挠褶带构造纲要图

图中把渭北分成7个二级带,真正有意义的是马家河—苏家店以北的两个带★表示在J1f至T3面上流出石油的采煤坑道(上石节)位置

遵循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前苏联传来的习惯,陕北大队在未开展盆地整体调查的情况下,工作重点放在了延安的枣园、桥儿沟、青化砭,延长的甘谷驿、胡家村、子长的清涧,甘泉石门子,宜君四郎庙,以及黄陵的七里镇等若干个点上,以勘探目的层三叠系延长组(T3y)和侏罗系延安组(J1-2y)为目的层,首先对以上几个点进行1:5万—1:1万的地面详查和细测,并从中选择永坪、枣园、四郎庙及七里镇进行了钻探验证(共打探井142口)。除钻探进一步证实永坪是个小油田外(T3y4),包括四郎庙构造上的9口钻井,虽然遍见T3y的油气显示,终因测试无价值而放弃。至1954年底,CNPC撤出陕北,将工区工作的重点转到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

(2)前地质部系统在盆地的普查工作,与全国一起开始于1955年。开始工作时是两支队伍,由关士聪担任技术领导的633队(属西北地质局)的工区,在“地台边缘”找油思想指导下,首选盆地西部边缘以固原为中心的六盘山区;而以王永焱为首的206队的首选工区,是在“基岩隆起”指导下的盆地北部的乌兰格尔(隆起)。633队在1955~1957年期间,以白垩系六盘山组(K1l)为主要目的层并兼顾第三系的评价。在南起泾川、陇县,北至同心、海原的K1l,裸露区,开展了1:20万普查。并对发现的寺口子、冯川里、王大寺套等构造,进行了详查和浅井钻探。仅在固原西南庙山构造61号构造井,井深30~40m处见油气显示,在寺口子手摇钻20m深见少量气显示。应该说,由于手段上的限制,此期间对六盘山的深部,包括对固原-同心地区的清水河流域覆盖区(重力低)并无深入的了解。

致力于“东胜基岩隆起”的206队,第1年在伊盟隆起顶上,进行了1:20万普查,第二年将普查范围扩大到北至大青山、东至准格尔旗、西到桌子山、南至杭锦旗、鄂托克旗以南。主要一项成果,是发现了东西长达56km的分布于“基岩隆起”顶部的早白垩世地层中的“油砂”(可闻而难见),同时圈定了柳沟和长盛源为代表的4个局部构造(实系膝状挠曲)。此期间,钻浅井8口,并在吴1井至吴5井中见早白垩世油气显示,同时在吴1井、吴6井、吴7井见石盒子组(P1-2sh)油砂。还在吴l井井深107.9m下白垩统/太古宇不整合面上下见显示。

根据地质部的指示,放下六盘山,633队与206队于1957年合并,在东胜成立了鄂尔多斯石油普查大队。在1957~1960年期间,该队以鄂尔多斯北部为重点,继续在“基岩隆起”思想下,进行1:20万普查和1:5万详查。并对基岩隆起东西,较系统的开展了钻探工作,继续发现了下白垩统和二叠系石盒子组中的油气显示,在吴6井还见到了二叠系山西组中的显示,并在吴19井土法试油中,见少量气喷。

根据地质部的决定,1959年在延安成立了由陕西省地质局领导的陕西石油队,从1959~1960年两年内,在以延安为中心的南起邞(富)县,北至绥德,东至黄河地区内,开展普查、详查工作。同时进入对沟门、甘泉一带,针对侏罗系进行钻探,发现了侏罗系延安组的油气显示。

(3)1960年12月,地质部决定将鄂尔多斯石油普查大队和陕西石油队合并,组成第三普查勘探大队(以下简称三普),队部由东胜迁往延安。虽然此时的技术指导思想,开始注意到盆地的整体研究,工作范围是整个鄂尔多斯及其外围。然而,由于受到当时“长垣”思想的影响,在三普1960~1963年的设计思想中,以志丹-麒麟沟重磁力异常为重点的“二级长垣构造”思想,写进了三普的设计。4年当中,三普和地质部第三物探大队协同作战,以集中优势打歼灭战的办法,部署三条区域性剖面对该异常进行解剖。企图了解中生界对基底“隆起”的继承。同时在异常带的东段,开展1:5万地面面积详查,企图以局部构造间的关系为基础,结合钻探,弄清异常带的性质,对该区含油气远景作出评价。

正像在出版的地质图上所见到的鄂尔多斯,从1961年到1962年,在异常带东段打井21口,证实志丹-麒麟沟重磁力异常带在中生代并无隆起反映,整个陕北是一个倾角不到1°的西倾大单斜,是鄂尔多斯中生代陕北斜坡的一部分(图3-2)。

钻井和地面详查在否定长垣思想的同时,在重磁力异常东段志21井、22井、23井、25井,在上三叠统延长组中普遍钻遇油砂,中段的志5井、6井、8井也见延长组油砂,其中志8井油砂总厚达31.8m。还在延安以西的招4井、6井、公8井及柳l井中见到中上侏罗统延安组的油砂,在吴参井延长组及延安组见良好显示。

(4)地面地质、钻井、盆地的整体研究和全盆地的编图工作,在此期间,获得以下几点认识:

从盆地整体研究出发,对盆地构造单元第一次进行了明确的划分,指出占盆地面积2/3的陕北,是一个局部构造并不存在的单斜,这就是图3-3中的“东部斜坡”。

通过编图(全盆地),认识到北纬38°线,或横2-刀4一线,也就是盆地南部黄土塬区与北部沙漠区的分界,既是区内中生界上三叠统延长组—中上侏罗统延安组含油的北界,也是延长组河流相区与湖泊相区的分界,界线以南的三边—延安以北一线是延长组缓坡的河口三角洲地区。

大单斜上,延长组及延安组油藏的特点,具有“平面上一块一块”和“剖面上一条一条”的典型的岩性油藏的特点。由于延长组的孔隙、渗透率极低,不经常规压裂(当时的钻井及试油都无此条件)只能是“孔孔见油,孔孔不流”。

图3-2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大气田分布位置

示西倾大单斜

1—盆地边界;2—延6等深线;3—下古生界气田;4—上古生界气田

此一时期,还通过盆地整体研究,提出几个重要的直到现在仍然应该重视的成果。

图3-3 鄂尔多斯盆地内部构造单元划分及周缘新生代地堑系的分布图

——根据盆地东西部古生代特别是上部古生代沉积和构造古地理的研究提出,在现在盆地中央存在一个“古中央古隆起”(图3-4)。

——在研究延长组及延安组沉积和沉降中心不吻合,以及每有迁移基础上,提出中生代沉积由西向东迁移的时空观念。

CNPC的队伍,自1954年离开陕北,进入西部以马家滩为据点的灵盐工区后,在以银川为基地主攻马家滩断褶带中部同时,也曾于1964~1965年,北上盆地乌兰格尔及六盘山地区。同时将灵盐(灵武-盐池,下同)地区的工区,向东扩展到三边一带,还在驻地的银川地堑,以第三系为重点进行过勘探。主要成果是在灵盐地区,也就是在盆地西缘活动翼上的马家滩断褶带中部及紧邻天环向斜的西翼,发现了以马家滩、鸳鸯湖、刘家庄、李庄子,以及后来的大水坑、马坊等小油(气)田(图3-5)。

图3-4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厚度略图

在这一阶段后期(1964~1968年),地矿系统的队伍(三普)第一次离开了作为盆地主体的鄂尔多斯,于1964年进入渭河(汾渭盆地)地堑。

志丹-麒麟沟重磁力高带作为长垣的否定;“孔孔见油”、“孔孔不流”和“三低一无”现象的存在,加上认为“陕北基底太稳,盖层太平,岩石太硬”等认识,在1963年底的地质部系统的全国会议上,受到中国东部华北新生代裂谷盆地突破的影响(此时CNPC在华8井发现了沙河街的自喷油层),三普队伍于1964年离开了陕北,第一次来到了渭河。

1964~1968年,渭河工区经过先北后南、自东向西,包括7口深井、2口浅井,以及近12个地震队年的工作(这当中,在后期还抽调地震队和钻机北上河套盆地),证实渭河盆地的特点是:

图3-5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田分布图

1—钻井;2—构造分区线;3—油田;4—古生界气田;5—古河道;6—延长组(T3y)生油区

否定了过去认识上的浅、小、碎、红,证实这是一个既新又深(第三系沉积主体以中新统—上新统为主,第四系底界在WC-4井达到2400m,新近系底界在盆地西南部周至深达5200m以下)的依附于北秦岭的新生界的半地堑(图3-6a-b)。

盆地发生在中生代近东西向的属于“北秦岭”轴部的隆起背景上,盆地北部中新统—上新统以下就是奥陶系,盆地南部中新统或局部始新统—渐新统之下,是前寒武系。

没有找到类似华北沙河街组的湖相源岩,局部所见古近系(白鹿塬组、红河组)都是红层。唯一所见暗色湖相沉积(永乐店群1~3组),实际是第四系三门组的同时异相(图3-7)。

图3-6a 渭河WH-Ⅸ线解释简化示意图

图3-6b 渭河地堑中部示意横剖面

图3-7 通过渭南南北(地面—井下)三门系(永乐店群1~3组)岩相横剖面图

2.第二阶段(1969~1975年)

——“打回老家去”,迎来长庆油田大会战,突破庆、华、吴,盆地南部下、中侏罗统延安组(J1-2y)石油地质储量上了第一个大台阶。

地质部门在鄂尔多斯盆地的找油工作,如果将1964~1968年在渭河地区的工作包括进去,到1968年,已历经14年。这期间“曾用过地台边缘凹陷找油理论(指六盘山)和地台边缘隆起理论(指乌兰格尔),后来又运用找大庆式长垣和新生代断陷找油的经验(指陕北和渭河),在盆地内转了一大圈……虽然积累了大量地质资料和寻找油气工作的经验教训,但既未发现工业油气流和向国家提交一个油气田,也没有一个肯定能发现油气流的明确目标。整个队伍陷入了向何处去的困境”(《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勘查和发现》289页)。

“1968年底,大队领导王琳和孙肇才工程师为部署下一阶段油气勘查工作,围绕找油方向和怎样找油的问题,发动全队广大技术人员和职工展开了一场大讨论。讨论的焦点:一是是否留在渭河和河套继续工作;二是回到鄂尔多斯盆地的哪个地区;三是另选新区而新区又在哪里……(同上)”。大队派孙肇才和一位职工代表李海云去北京向李四光部长汇报。当部长听完孙肇才有关渭河、河套盆地情况以及大家讨论的意见后,根据他一贯的有关中国东部三条沉降带的理论说:“松辽、华北、江汉的第二沉降带均已出油,因此,第三沉降带的陕甘宁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以及北边到蒙古人民共和国也有两个盆地(指产油的东戈壁及乔巴山盆地),与东部的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是两个平行的含油远景带”。“陕甘宁盆地与四川盆地情况有些类似……这里存在生油层是没问题的,应该回到陕甘宁中去。作为伊陕地盾的盆地中部很值得搞,要接近它”。部长谈完后,李海云同志问部长:“是不是让俺们打回老家去?”部长说:“对,就是要打回老家去!”(详见1968年12月23日李四光部长的谈话记录,以及《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勘查与发现》289页)。三普广大职工的意见及李四光的指示,得到了一起听汇报的地质部领导的支持。三普1969年的石油普查工区,从渭河与河套转向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

重返鄂尔多斯,突破口选在哪里,是能否打开局面的关键。我们从盆地区域整体分析入手,认为上三叠统延长组(T3y)沉积时的鄂尔多斯是个大型的内陆坳陷,是内地台基础上的上叠坳陷(前陆)盆地,庆、华、吴地区处于背靠稳定区(陕北)和面朝活动带(西部边缘)的枢纽地带,是个不粗不细,有粗有细的沉积地带。根据此一粗犷的思路,结合庆阳-华池一带老的电法以及新的地震成果,大胆地在庆阳、华池山庄部署了庆参井和华参1井。其中,打在华池电法隆起上的华参1井,因遭到夏天洪水的淹没,虽然在延长组上部见到10层总厚74.5m油砂,仍然不得不放弃,再根据三普342物探队在Sh—Z测线上的山庄“隆起”显示,钻探了山庄的华参2井。

庆参井在延长组和延安组中共发现油气显示19层。该井在试油过程中,汲收过去因低渗透,导致“孔孔不流”的教训。笔者与李炳刚一起远赴玉门油田,请来了CNPC系统玉门油田的压裂队伍。1970年8月,对该井2组4层,进行了压裂喷砂测试(是地矿部系统的第一口压裂井),使该井“从无产到有产,从有产到间歇自喷(1970年8月23日自喷高出井口40m)”,从而突破了陇东的出油关,引起了兰州军区及CNPC的重视。

1970年5月打在华池山庄的华参2井,因为首次在下、中侏罗统延安组中发现了很好的油砂,在井深1367.6m提前完钻试油。8月28日初,日产量达到了创纪录的30.3m3/日。

庆参井和华参2井的突破,加快了陇东的勘探步伐。燃料化学工业部于1970年9月向中央呈报了请兰州军区组织陕甘宁石油会战的报告。11月5~10日由兰州军区主持,在兰州召开了有陕甘宁三省军分区及40多个单位参加的会战协作会议。会上,笔者代表三普向燃化部副部长唐克及大会作了庆华吴油气勘探情况的谈话和汇报。唐克建议三普从庆阳、华池已突破区撤出,并以“威力侦察吴旗、火力侦察走马湾(渭北褶带)”任务,重返陕北。

从1971年2月,三普在吴旗工区,先突破了吴l井14方/日后,同年8月,吴2井以1.1方/日,以及吴8井(张坪)以108方/日的高产,圆满地完成了突破吴旗的任务。1974年,三普转战志丹,在永2井,以23.7方/日产量突破了志丹县的出油关。

从1969~1973年,三普在庆阳、华池、吴旗和志丹地区,共打探井22口,几乎每口井都钻遇了以延安组为主的油气显示,在经过试油的16口井中,有13口井获得了工业油气流。

这就是“打回老家去”及“庆华吴”概念的由来和前前后后。“由于庆华吴的突破,在国家计委地质局1973年6月召开的西安石油地质座谈会上,笔者代表三普介绍了突破鄂尔多斯盆地的经验,受到与会代表重视。1980年4月,地质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地质系统评功授奖大会上,三普被评为《在地质找矿工作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为了总结鄂尔多斯盆地20年来的石油地质普查工作,孙肇才、谢秋元、孙国凡、李龙云等于1974年完成了《陕甘宁盆地石油普查阶段地质成果总结报告》的编写,报告从盆地整体出发,以三叠系和侏罗系为中心,以庆华吴的发现为重点,总结了庆华吴地区的油气赋存规律,提出了以‘让开大道,占领两厢’为内涵的勘探侏罗系底部砂岩油气田的勘探模式,及以古河道和滨湖三角洲为主体的地层岩性油气藏赋存规律,丰富了我国陆相油气田的地质理论和勘探方法。《陕甘宁盆地油气田的发现与岩相古地理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图集(鄂尔多斯部分)》和《5200m的裸眼钻进工艺》,1978年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勘查和发现》291页)。

同一期间,属于CNPC的会战主体部队,先后组织了“围歼马岭,扩大城(壕)和华(池)”、“发展吴旗、出击姬塬”、“进军定边”、“开辟两河(洛河、葫芦河)”等战役。“探明了马岭、城壕、华池、南梁、吴旗、马坊等6个油田,找到了山庄、刘坪、五蛟、上里塬、合道川、黑河、演武、庆阳、姬塬、薛岔、顺宁等16个出油点”。“一个新兴的侏罗系古地貌披盖河道砂油区巍然屹立在中国黄土高原上”(杨俊杰,2002,P166)(图3-8,图3-9)。

3.第三阶段(1975~1982年)——再下渭河,突破内蒙古

再下渭河

1970年9月17日,国家计委地质局把三普下放到陕西省地质局,并更名为陕西省石油普查大队。因此,在前一阶段会战中,在接受唐克部长“威力侦察吴旗,火力侦察走马湾”时,根据省里的要求,笔者在1971年三普的地质设计中,又增加了地方色彩的“再探关中、调查陕南”8个字。这样一来,三普从陕北到关中再到陕南,都有了队伍。

二上渭河的步骤是先西后东。重点先放在西安凹陷古近系上。到1975年,在西安凹陷完成地震2546km,控制面积5700km2,打深井5口,进尺19501m。其中渭参10井,井深5205m,裸眼钻进井段4913m,创造了当时地质部系统钻井最深、裸眼钻进最长、取心最深三项纪录。该井井位紧靠秦岭,5210m未穿透新近系,(有的报告认为达渐新统顶)。后又在东部固市凹陷打深井5口,进尺14369m,地震2270km,除在下更新统(有人主张划在上新统)湖相沉积地层中局部见荧光显示,因而有所谓“三个月母鸡不能生蛋”(意思源岩不成熟)的评论外,二上渭河的勘探结论,是对一轮否定结论的进一步补充。

由于二上渭河的地质和钻井工作,向东进入了三门峡,并在依附于小秦岭一系列北东向小地堑中,发现了古近系的以项城组为代表的暗色地层,从而将项城组与横跨秦岭的南襄盆地中北东向的核桃园组联系在一起,分别将分布于豫西隆起上的北东向小地堑称“豫西地堑系”,而将包括周口、合肥盆地中的近东西或则NWW向的第三系称“豫皖地堑系”(孙肇才,1979)(图3-10)。

图3-8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侏罗纪早期古地貌分区图

1—油田;2—古地貌分区;3—坡嘴;4—水汇三角;5—指状丘嘴;6—侧蚀斜坡;7—延10缺失区

突破内蒙古

1975年9月国家地质总局成立后,三普在回归国家地质总局的同时,又恢复三普名称。在1976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长沙会议上,总局给三普下达了1977年北上内蒙古并力争当年突破上部古生代出油关的任务。在三普1976年的设计书中,写进了包括“重点伊盟、准备河套、抓上古兼下古海陆并举”等大意的设计内容,当然,1977年的重点,是努力实现在长沙会议上,国家地质总局石油局副局长苏云山再次面嘱笔者的“力争突破内蒙古出油关”的任务。

图3-9 盆地南部延安组油田分布与延安组早期古河道关系图

(据长庆油田资料)

1—油田;2—古河道;3—有远景区;4—缺失延10或尖灭区

在选择北部突破井位上,也是北上内蒙古第一个井位上,遇到了4种以上完全不同的意见。笔者从前CNPC在北部石股壕所钻的石深1井报告中,获得启发,“为什么对二叠系石盒子组18m油砂不试而别?”,“岂不是陕北吴旗吴参井的翻版”。笔者再一次力排众议,在当时队领导王庆斌和内蒙古工区负责人李海云支持下,1976年1月,冒内蒙古冰雪的严冬,赴现场,将新的伊深1井,定在离老井不到100m处的“石股壕鼻状高点上”。该井1976年6月开钻,22962m进入基底前震旦纪片麻岩后完井。二叠系石盒子组直接不整合覆在太古宙变质岩之上。该井在二叠系石盒子组6—8砂层中普遍见油气显示,1977年7月进行测试,其中对底部4层合试,在未采取压裂工艺的条件下,获得日产天然气15920m3的自喷,上部砂层除日获10000m3气外,还获得1m3凝析油。

图3-10 豫西地堑系示意简图

三门峡属于汾渭(EW)地堑

虽然伊深1井突破后一段时期内的工作并不顺利,但仍然在一些钻井分别见到了奥陶系风化壳及内部(伊13井、15井)、中石炭、上石炭和二叠系山西组的荧光显示(伊3井、伊16井)。显示的范围从北部的东侧,扩大到了西部桌子山南段。

1982年5月,中日合作队(地震)成立后,在中日双方确定的合参井中(鄂托克旗大庙乡),在二叠系石盒子组底部砂层中,测试日产气2.07万方,凝析油0.4m3。同时还在伊17井、伊13井、榆林北伊24井发现从石盒子组到奥陶系的低产或显示。其中伊17井,初产仅2006方/日,压裂后达到日产3.7万方/日,伊24井奥陶系内发现4层气显示,测试日产267方。

此一时期末,长庆油田在会战期间对延安组的勘探上,在庆华吴地区取得突破,长庆油田年产原油超过100万吨,加上陕北地方浅油层的产量,总年产量接近200万吨。有总长近500km的3条向兰州输油的管线在此期间建成。

4.20世纪90年代以来(1983年至现在)——以CNPC为主导的盆地油气大发展时期(从简)

CNPC在“压开延长组、拿下大油田”以及“东抓三角洲、西找湖底扇”的指导思想下,拿下了地质储量10516万吨的安塞大油田

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盆地勘探侏罗系的储量高峰过去之后,扩大油气后备资源,又成了CNPC的当务之急。延长组“既是该区弥补延安组油气产量的理想接替层,同时也是一个需要经过攻坚啃硬的风险对象”。他们在总结1973~1975年“压开延长组,拿下大油田”未果的经验基础上,这次(1983)增加了“东抓三角洲”的思想,并将1964年编图得出的陕北延长组三角洲为对象,首先把安塞作为突破口。“结果第一批探井连连得手,其中塞l井(长2)日产油64吨、塞5井(长2、长6)日产18.3吨……后来(1985~1986年)塞37井和塞121井分别获得42.7吨和32.1吨高产”(杨俊杰,2002,P168)。从而证明安塞延长组是湖泊三角洲大油田,探明含油面积206km2,地质储量10156×104t,控制储量3300×104t,伴生气50×108m3(图3-11,图3-12)。

突破陕北大气田时期(1986~1994年)

20世纪80年代初,CNPC因“皮厚肉深”,从河套撤出,以及在“收缩灵、盐、陶”和晋西地区而进入盆地中部后,在陕北打了麒参1井和洲1井。分别在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顶部风化壳获天然气1.73和4万立方米/日产量。还在天环向斜天池构造上的天1井,在中奥陶统克里摩里组获16万立方米/日气流。

1988年,CNPC研究院与长庆油田合作,在靖边打了一个科学探井陕参1井。与此同时,1989年6月27日至7月1日,长庆油田在庆阳召开的天然气发展战略、战术研讨会上,经过讨论,明确了以下4个问题:

坚定在盆地中部找到大、中型气田信心。

统一寻找大气田的主攻方向——中部古隆起的认识(详见后)。

强调奥陶系顶面侵蚀面的作用及意义。

明确勘探战术(特别是压裂技术)的保证作用。

1989年,“勘探实践与综合研究凝结出的陕参1井和榆3井,分别在下奥陶统顶部风化壳获得日产28.3×104m3和13.8×104m3的高产天然气流,从而成功地发现了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顶部风化壳古潜台大气田中国陆上第一个世界级大气田”(杨俊杰,2002)。

自1969年到目前为止,CNPC以早中侏罗世古河道为对象开发的油田是22个,累计探明油田面积156.8km2,石油地质储量2.33×108t;继安塞延长组三角洲大油田发现后,相继又发现了靖安、安镇北、下寺湾和直罗柴窑等5个油田,累计探明油田面积1002.1km2,石油地质储量5.1077×108t,加上延长油矿5个小油田(延长、永坪、青化砭、姚店、甘谷驿)2.5×108t储量,延长组油田共13个(加上马家滩),地质储量增至8亿吨,目前仅长庆就年产油500万吨;已发现气田8个(刘家庄、胜利井、镇川堡、中部大气田,以及神木、榆林、乌审旗苏里格),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7504×108m3。其中,两年多以前发现的盆地北部中间地带上的苏里格大气田,已在20000km2内钻探井2l口,获天然气井11口,主力气层为盒8,砂体宽15~40km,长150km,厚20~45m,含气层厚度15~30m,孔隙度12%~14%,渗透率10×10-3—62.7×10-3μm2,单井无阻流量平均25×104m3/d,含气面积2500km2,已探明储量2204×108m3,控制储量1000×108m3(邱中健在2002年文中的探明储量是6000×108m3)(图3-13,图3-14)。

图3-11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古地理图

注意三角洲的位置

图3-12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晚三叠世三角洲体系区域解剖及钻探效果图

1—井位;2—出油井;3—砂体等厚线;4—湖岸线;5—三角洲前缘;6—剖面线

假如我们把1949年以来,工业部门与地质部在鄂尔多斯的工作和选区经历,画在一张图上则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点(图3-15)。

1968年底向李四光部长汇报“打回老家去”以后的历史,是这个盆地油气勘探历史上一条重要的界线。此以前的20年中,虽然扩大了陕北小油田的范围,发现了灵盐地区几个背斜型的小油气田,但对发展石油工业来讲,并无思想上及产储量上的飞跃。“打回老家去”后20年则不同,先以“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思想,在“老侏不够朋友(康部长语)”上拿下了以庆、华、吴为代表的6个侏罗系油田;接着,在三叠系三角洲概念下,拿下了以安塞为代表的延安—吴旗以北的5个上亿吨的大油田。在陕北榆3井和陕参1井发现下奥陶统顶部风化壳油流之后,又在认识到“古中央隆起”思想背景下,发现了盆地中部奥陶系的陕北(长庆)大气田。

图3-13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成果图

松辽盆地从几乎是一张白纸上进行调查到大庆油田发现,仅仅用了不到5年时间(1955~1959);华北从1955年开始到华8井出油,中间包括一个低潮和一段“先南后北”的经历,也仅用6年时间……为什么鄂尔多斯的勘探工作,从发现(1907年)到真正有大的突破,前前后后经历了长达几十年曲折的历史。

图3-14 鄂尔多斯盆地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砂岩等厚图

按照一个地区(盆地)油气田规模发现的规律,总是大油(气)田在阶段前期发现,为什么以鄂尔多斯中部大气田为代表的大油气田的发现是在勘探阶段的后期。

笔者想在介绍我所认识的鄂尔多斯盆地风格基础上,以强调指导勘探的观念为中心,展开从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出发的一些认识和讨论。

图3-15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普查工区(1955~1969)转移示意图

(CNPC工区见邱中建等,1999)

C. 从宝坻区到昌黎县有没有公共汽车

如果你认为这架飞机是太昂贵了,它是21时55分在株洲坐K1684长沙到福州的火车,大概在9点钟第二天上午在南平南站下车,坐车到车站入口三明车西站车,然后去到宁化在下午3点左右,运气好的话,将能够宁化县可以考虑在24小时内正确的。 。 。不这样做,重庆北至厦门的行程,在早晨至三明,住的是一个问题。

D. 鄂尔多斯杭锦旗阿日紫达木何时能找出石油几十年了都找不着

镜子也是无坚不

E. 鄂尔多斯市金泰通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怎么样

鄂尔多斯市金泰通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是2010-04-22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杭锦旗杭锦能源化工区。

鄂尔多斯市金泰通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506255528363326,企业法人霖霖,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鄂尔多斯市金泰通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范围是:许可经营项目:煤焦油深加工;人造原油制造(试生产期限为2013年10月25日至2014年5月31日); 一般经营项目:工程机械租赁;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金属包装容器及日用百货销售。

通过爱企查查看鄂尔多斯市金泰通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F. 中国石油在杭锦旗盐海子有加油站吗

有一家

G. 杭锦旗大众村镇银行贷款卡丢了可以补办吗

杭锦旗大众村镇银行贷款卡丢后可以补办
补办银行卡的方法:
1、在发现银行卡丢失后,切勿心情急躁。为避免损失,应立即通过身边的电话拨打银行电话服务热线进行口头挂失,如果身边没有电话,有些银行也支持网上挂失。
2、口头挂失之后,在有效日期之内,一般是5天。应及时去指定银行办理正式银行卡挂失。只要是同一家银行的营业网点就近就可以,不需要去开户银行。?
3、用户在办理完正式挂失后,还需办理补卡手续。需提交新卡申请表,银行提供。补卡手续办理的时间各个银行有所不同,一般在七个工作日内完成,有些银行在办理正式挂失的同时即可完成补卡手续办理。

H. 油气有利区(带)优选

6.2.1 优选区(带)的依据

1)构造体系和沉积体系特征及所处盆地原型的部位。

2)烃源岩发育状况及资源丰富程度。

3)已发现的油气田状况。

4)油气勘探程度等。

6.2.2 油气勘探选区预测

鄂尔多斯盆地具多时代多层系生、储油特征,已发现上百个油气田,大气田 6 个,大油田 5 个,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据近年来油气勘探新进展,笔者认为该盆地总体满盆含气,半盆含油(南部),对有利区(带)的优选,根据现有勘探现状进行研究确定(图 6-1)。

6.2.2.1 天然气

在盆地综合地质研究与区带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勘探程度和资源基础,优选 7 个目标进行勘探。盆地北部苏里格—杭锦旗地区,盆地东部子州—米脂地区、盆地西北部、盆地东部盐下、盆地西南部、盆地东南部(图 6-1)。

图6-1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评价选区图

(1)盆地北部苏里格—杭锦旗地区

该区勘探面积大,近几年已在东部、西部和北部勘探取得重大进展。建议下一步勘探目标主要向西部、南部和东北部发展。

1)西部:以往认为整个西部地区受天环坳陷影响,可能含水。近年勘探表明西部无统一的气、水边界,而且整个气层分布不受区域构造控制,向构造低部位甩开钻探的探井均见到好的含气显示。如在构造下倾方向甩开的多口探井如苏36 井、苏37 井、苏38 井、苏40 井和棋探 1 井均钻遇盒8 段气层,厚度为 6.9~12.3m;苏 175 井试气获 11.31×104m3/d(AOF)。今后以进一步扩大西部含气范围、落实储量规模为目标。

2)南部属苏里格沉积体系向南的延伸,主要处于三角洲前缘沉积相带,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该地区目前已整体落实苏 124、莲 5 两条含气砂带,岩性以中—粗粒石英砂岩为主,已有工业气流井11 口。目标扩大储量规模。

3)东北部近期又有新发现,须加大勘探力度,力争有新发现。

(2)盆地中部靖边-延安地区

该区勘探面积较大,是上、下古生界复合含气区。上古生界石盒子组盒 8 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具有厚度大、横向连片性好和分布稳定的特点。储层以石英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以溶孔、粒间孔为主,含气普遍,已有工业气流井28 口,含气范围超过 6000km2;下古生界马五1+2和马五4气层分布稳定,具有与靖边气田类似的岩溶储层特征;孔隙类型以膏模孔为主,物性、含气性较好,平均孔隙度为4.4%,渗透率为0.58×10-3μm2,已有工业气流井 9 口,已落实有利勘探面积超 1000km2

通过进一步勘探,该区可形成大气田规模。

(3)盆地东部子州—米脂地区

盆地东部具有多层系含气特征,勘探面积为15000km2,获工业气流井62 口。主要目的层为石盒子组、山西组和太原组。

该区生烃强度大,烃源供给充足;发育多套不同成因、类型的储集砂体。天然气以垂向运移为主,上古生界各层系均见气层分布,具有多层系复合含气特征。

针对盆地东部上古生界埋深浅、多层系含气特点,为进一步提高单井产量与勘探效益,充分发挥每一个气层的产能,宜开展多层系、大层段压裂改造工艺试验,为下一步天然气产能建设提供后备领域。

通过进一步勘探,东部地区预计可形成 6000×108m3的储量规模。

(4)盆地西北部地区

该区处于天环坳陷北部,有利勘探面积为6000km2,主要目的层为奥陶系克里摩里组、二叠系石盒子组和山西组。区内天然气勘探程度较低,完成二维地震 910km,完钻古生界探井 5 口,其中棋探 1 井在克里摩里组及上古生界均钻遇含气显示,铁 1 井在上古生界见到较好含气显示。

奥陶系克里摩里组发育礁滩相沉积,已落实礁滩体分布面积为 437km2;主要发育溶孔、晶间孔和生物礁骨架孔等孔隙类型,可形成良好储集体,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上古生界发育受NW向物源控制的储集砂体,盒8段砂体厚 15~40m,山1砂体厚10~20m,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储层平均孔隙度为 5%~11%,平均渗透率为(0.3~2)×10-3μm2,表明上古生界砂岩储层分布稳定,具有勘探潜力。

通过深化勘探,预计可开辟碳酸盐岩勘探新领域,可形成一定的储量规模和重要的勘探接替领域。

(5)盆地西南部华亭地区

该区勘探面积 16000km3,勘探程度低。其中镇探 1 井山 1 试气获工业气流。主要目的层为上古生界二叠系石盒子组和山西组。

二叠系山 1 段和盒8 段发育受西南物源控制的三角洲平原和前缘砂体,砂体规模较大,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孔隙以粒间孔及颗粒溶孔为主,物性和含气性均较好。纵向上山 1 与盒 8 砂体复合含气,相比之下,山 1 砂体横向分布较稳定,主力储集砂体厚 7~10m,含气性较好,其中镇探 1 井山1 段试气获工业气流,表明盆地西南部具有较好勘探前景,预计可形成大气田级的储量规模,是下一步重要的接替领域。

(6)盆地东部盐下目标区

该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构造位置处于伊陕斜坡,勘探面积约为 10000km2。区内完钻探井6 口(榆9、米1、镇川1、龙探1、府5 和陕钾1 井),其中龙探1 井在马五7 段试气并获407m3/d气流。

区内下古生界发育多套烃源岩,累计厚度大于 20m;储层主要为白云岩,晶间孔、晶间溶孔发育;奥陶系盐岩覆盖面积超过4×104km2,保存条件较好。经进一步勘探,可形成新的碳酸盐岩勘探领域,预计形成(3000~5000)×108m3的储量规模。

(7)盆地东南部富县—宜川地区

该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勘探面积为 12000km2,该区勘探程度较低,仅完钻古生界探井5 口(宜探 1,宜2,洛 1,宜 5 和宜 6 井),探区周边完钻古生界探井 5 口(红 3,富探 1,黄深 1,吉 1 和蒲 1 井),2004年在邻近的乡宁地区完钻煤层气探井8 口。

该区处在上古生界生烃中心南端,石炭-二叠系煤层厚度为 3~8m,暗色泥岩厚 30~70m,石炭系灰岩厚2~18m。其中煤层有机碳含量达 73.6%~83.2%,为区内主要的烃源层,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厚500~1000m以上,残余有机碳含量为0.13%~0.20%,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现今累计生烃强度为(15~45)×108m3/km2,累计生烃量为24.4×1012m3,烃源条件较为有利。

盆地东南部地区晚古生代主要接受来自古秦岭的物源供给,河流由南向北在富县—宜川一线注入湖区。有利储集砂体主要发育于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 8 段及山西组山 1 段,盒 8 砂体厚度可达 10~20m,孔隙度为8%~11%,渗透率为(0.2~0.6)×10-3μm2;山 1 砂体厚度可达 5~12m,岩性为浅灰色岩屑砂岩与灰白色长石岩屑砂岩,孔隙度为5%~10%,渗透率(0.1~0.4)×10-3μm2。宜探1 井盒8 产气 0.441×104m3/d。探区北部中原油田完钻的富古 5 井下石盒子组试气获得 3.500×104m3/d的工业气流;2004年钻探的洛 1 井在上古生界下石盒子组盒 8 钻遇 19m 岩屑质石英砂岩。钻探的宜5 井上古生界下石盒子组盒8 段钻遇砂岩6.6 m,山西组山2 段钻遇砂岩7.1 m,测井解释含气层 1.6 m。分析表明,区内上古生界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奥陶系马家沟组位于米脂盐湖南缘的中央古隆起北斜坡带,加里东风化壳岩溶期处于岩溶阶地建设性岩溶储层发育区。马家沟组顶部的潮坪相含膏白云岩和藻白云岩,通过准同生期的层间岩溶作用、风化壳岩溶作用和埋藏期酸性水岩溶作用等多重改造后,形成大面积展布的白云岩岩溶型储层。完钻的富探 1 井及邻区探井储层孔隙类型有晶间孔、晶间溶孔、溶孔(洞)、膏模孔和微裂隙等,孔隙度一般为3%~6%,渗透率为(0.10~2.48)×10-3μm2;宜 2 井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6解释含气层两段,共5.0m,平均孔隙度为3.27%,平均渗透率0.24×10-3μm2;宜 6 井顶部层位为奥陶系马家沟组马六段,马五1+2解释含气层4段,共9.6m,平均孔隙度为2.41%,平均渗透率为0.1×10-3μm2,试气获2.0820×104m3/d(井口)的工业气流。要进一步深化地质研究,预计可形成大型气田的储量规模。

6.2.2.2 石油

(1)陕北地区

陕北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主力目的层为长 6 油层。长 6 期陕北地区湖盆地形平缓,物源供给充足,在三角洲的大规模建设期多期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相互叠置,形成了大型的三角洲群,这一认识有力地指导了陕北地区精细勘探,实现了油区复合连片。近年来,在前期研究及其勘探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沉积微相、储集砂体展布规律及石油运聚成藏机理研究,通过精细勘探,取得了新的进展。目前在长 61、长 62油层共发现 7 个含油富集区,面积为450km2,落实储量规模 2.0×m8t以上。

长8 油层是陕北老区新发现的含油层系,目前共有26口井钻遇油层,平均厚度为5.6 m,平均孔隙度为8.6%,渗透率为0.43×10-3μm2,获工业油流井15口,单井平均试油产量 6.44t/d,最高达20.66t/d(新237),初步落实了7个有利含油目标区,面积约300km2,展示出较好的勘探前景。

近年来,陕北地区针对长2 油层埋藏浅、压力温度低、压后返排难度大的难题,通过压裂技术攻关,有效地提高了破胶效果,使浅油层勘探取得了重要进展。3年来,陕北浅油层共获工业油流井 68口,单井平均油产量 12.5t/d,最高达 71.66t/d(镰41 井)。目前区内已发现 5 个有利区,储量潜力为2.0×108t,将成为长庆油田实现 5000×104t资源量发展目标的又一重要途径。

(2)西峰油田及周边地区

该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20世纪 70年代在区内探明的马岭油田以侏罗系油层为主。近年来,在深化该区沉积体系和油藏分布规模研究的基础上,石油勘探以“马岭下面找马岭”为目标,立足长8 主力目的层,兼探长3 油层,获得了重大发现。在长8 油层发现了镇83、里47、环42 等8 个含油富集区,有利含油面积约800km2,储量规模达 4.0×108t。在长 3 油层发现了 21 个长 3 含油有利区,面积约200km2,储量规模达 9000×104t。通过进一步勘探和评价,有望形成 10×108t以上储量规模,为陇东地区整体实现年产原油800×104t落实了新的建产目标。

长 7 为最大湖侵期油层,发育浊积砂体,成藏条件较好。陇东地区 2009年完试的里 17、城 71井在长 7 试油分获21.08t/d,10.46t/d的工业油流,勘探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有工业油流 79 口,单井平均试油产量8.58t/d,最高达 50.1t/d(里47),发现了6 个含油富集区,实现了马岭油田老区下部新层系的接替。

目前,盆地长 7 钻遇油层井 122 口,完试井 108 口,71 口井获工业油流,单井平均试油产量8.50t/d,最高达 56.45t/d,成为值得重视的勘探层系。

(3)姬塬地区

该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多层系复合含油富集区,在寻找大型岩性油藏的同时,注意古地貌和小幅度油藏。主要发育延长组长4+5,长6 及长8 油藏,部分区块长4+5,长6,长8 与长2 及侏罗系多层系复合含油。近几年,在该区坚持立体勘探,不断深化沉积体系及石油运聚成藏机理研究,加大整体勘探与评价的力度,储量规模得到快速落实。

长8 油层为浅水三角洲沉积,多期分流河道相互叠加,砂体分布稳定,延伸距离远,有利于形成大型岩性油藏。同时,该区属长 7 优质烃源岩发育区,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在主生烃期和排烃期,生烃最大,产生强大的排烃运移动力,具有上下排烃、大面积幕式充注的特点。

长4+5 油层属于退覆式三角洲沉积,为短暂湖侵背景下发育而成,河口坝和分流河道复合叠加,储集砂体较为发育。该沉积模式的构建为姬塬地区长 4+5 油层勘探突破起到了关键作用,为盆地寻找新的含油层系提供了新思路。

长 7 油层为该区的勘探接替层系。通过2010年的勘探,发现了安88 井区和远 140 井区2 个含油富集区。

长2 及侏罗系是该区勘探的老层系。20世纪 70年代,通过对侏罗系古地貌油藏和小幅度构造油藏勘探,发现一批小油田;近年来随着姬塬立体勘探和浅油层精细勘探,又新发现高产油藏 17 个,成为建产的有利目标。

(4)华庆地区

该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湖盆中部,主力目的层为延长组长 6 油层和长8 油层组。该区早期勘探以长4+5 以上油层为主,发现了元城、城壕、华池和南梁等油藏。近年来,通过深化湖盆中部沉积特征研究,首次获得了“坳陷湖盆中部发育三角洲分流河道与重力流复合成因储集砂体”的新认识,改变了以往“湖盆中部以泥质岩类为主”的传统认识。该理论有效地指导了勘探,拓展了勘探领域,使长 6 油层取得了重大突破。近年来围绕长 63含油主砂带整体勘探,整体评价,快速落实了元284,白209,白255 和山139 等4 个整装规模储量区,已提交探明地质储量2.63×108t,控制地质储量2.01×108t。2010年在其东、西两侧积极展开勘探,新发现了午58、午69 两条含油砂带,形成新的储量接替区。

在重点对长 6 油层勘探的同时,坚持立体勘探,长8 油层获得了重要发现。目前共有工业油流井50 口,发现了 6 个含油富集区,有利含油面积约400km2,预计储量规模可达亿吨。

特别关注新层系。盆地长 10 油层是中生界勘探程度最低的油层,截至目前,长 10 油层共完钻探井、评价井401 口,加上开发骨架井 15 口,合计 416 口,平均探井密度为 0.0042 口/km2。以往仅在盆地西缘马家滩油田发现长 10 油藏;近年来,随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钻井深度的不断加大,逐步认识到长 10 油层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含油层系,尤其是盆地东北部长 9 烃源岩分布区,长 10 油层具有形成油藏的必备条件,在油层过剩压力的驱动下,可望形成上生下储油藏。截至目前,在长 10 油层已获工业油流井 14 口,平均油层厚度 9.4m,平均孔隙度为 10.7%、渗透率为 19.96×10-3μm2,获得20t/d以上高产工业油流井 6 口,最高单井试油产油 113.73t/d(王 517)。今年完试的王 526 井和王 527 井分别获 31.54t/d 和 21.77t/d 的工业油流。目前初步落实了 9 个有利含油目标,面积约 150km2

盆地长 9 油层为延长期湖盆演化的第二旋回。近年来,通过深化盆地延长组下部层系沉积演化、砂体展布规律研究及加大勘探力度,长 9 油层获得新发现,已成为重要的储量接替层系。截至目前,长 9 油层共完钻探井、评价井 958 口,开发骨架井 34 口,合计 992 口,平均探井密度为 0.0099/km2。油藏类型属构造岩性油藏,鼻状隆起带和小幅度构造对油藏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现找到的油藏油层平均厚度为 14.5m,平均孔隙度为 13.0%,渗透率为 5.04×10-3μm2,最高试油34.34t/d(黄219 井),平均单井试油产量 11.6t/d。目前,该油层已有工业油流井 50 口,发现了 24个有利含油目标,面积约300km2

(5)西缘断褶带

该带是指马家滩段和沙井子段(受控于六盘山弧形构造体系),是值得重视的后备勘探领域。该区的勘探始于20世纪 70年代,主要针对构造油藏,先后发现了马家滩油田、李庄子油田、大水坑油田和摆宴井油田,探明含油面积20.4km2,探明地质储量 1151.97×104t。近年来,通过西缘断褶带的构造演化史、盆-山演化时空关系和油气运聚成藏条件的研究,认为该区是值得重视的一个勘探领域,①该区在中生界盆地形成过程中虽经多期构造改造,延长组中下部含油目的层和侏罗系延安组目的层保存较全;②在盆地生排烃高峰期,该区处于油气运移的指向区,且紧邻生烃区,该段的北、中、南都找到了油藏;③该区以构造油藏为主,易于形成多层系复合含油,提高储量丰度,较浅的埋深也利于节约勘探成本;④地震勘探技术的进步、多种测井资料的精细处理解释以及试油工艺的改进,使得发现描述局部构造圈闭、识别油气层有了技术保障。该区勘探突破对寻找后备勘探战场、拓宽勘探领域及深化西缘构造带的认识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盐池、靖边以北低勘探程度区是指马坊、油坊庄等老油田以北盐池—城川勘探范围。该区的勘探程度比较低,在以往的勘探生产中,由于该区离生烃区较远,对浅部油层的勘探效果不理想而投入工作量较少,勘探工作滞后多年,近年来,随着石油勘探不断向北延伸,并且在古生界天然气勘探中有中生界油层组的发现,该区成为值得深入勘探的领域。截至目前,该区多口探井获得工业油流,池 8井延10 获4.59t/d,产水18.3m3;定24 井延9 获26.44t/d,无水;安79 井延9 获20.83t/d,无水;定27 井长61 获4.31t/d,产水7.81m3。这些工业油流井的发现说明该区具备成藏条件。现需要研究的问题是:①该区的供油条件,长4+5 与长 7 两期湖盆发育期在该区有无形成烃源岩,若有,生烃能力如何?也就是说已经形成的油藏其油源来自那里,是自生的还是盆内南部的油气运聚;②该区的微裂隙展布与影响作用,该区属盆地北纬38°南北基底拼合带,此拼合带在地表已有明显的表现,形成南为黄土沟壑、北为盐硷戈壁沙漠两种地貌景观,而在后期多次的构造运动中,基底拼接带隐性运动对上覆中生界的地层有什么影响,形成裂缝系统的时间和平面分布有什么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已发现盆地中部侏罗系油田的分布走向与该拼合带延伸方向具有较好的匹配性。

(6)盆地东南部地区

该区北起甘泉、富县南到西安,西至陕甘交界,东至临汾,横跨陕西中南部和山西西南部,该区邻近渭北隆起,构造活动强烈,不同时期的断层、裂缝较为发育;地层变化复杂,出露层位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南部和东部有二叠系、石炭系或奥陶系出露。盆地东南部的石油勘探工作始于 20世纪 50年代初,大致分为4 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20世纪 50~60年代,在黄陵、铜川一带开展地质调查和重力测量,发现了一批构造及多处油苗,对四郎庙、七里镇等背斜构造进行构造细测并完钻了一批探井,仅获少量油气流。第二阶段指“会战”初期(20世纪 70年代初),继马栏钻探的马 1 井长2 油层(459.0~467.0m)获 1.17m3/d的工业油流,庙湾、伍房川、马栏、四郎庙、鸡儿嘴、崔家河等构造完钻探井33 口,出油 8 口,发现一批含油构造。第三阶段为 1998~2004年。其中 1998~2001年,在“三个重新认识”思想的指导下,对渭北地区石油成藏条件进行重新评价,优选庙湾、碾子院、老爷庙和四郎庙等构造,完钻探井 11 口,9 口完钻层位长 8-长 9,其中 8 口井发现长 2、长 6、长8 油层。庙38 井长2 压裂试油获得 1.7t/d的工业油流(井深 222m)。该阶段新增探明储量32×104t,控制储量459×104t,预测储量448×104t。2000~2004年,庙 38 井区长 2 油藏曾进行开发。该阶段的勘探表明,渭北地区延长组上部油层埋藏浅,裂缝发育,物性较差(长2 平均孔隙度为11.0%,渗透率为0.12×10-3μm2),油藏规模小,勘探领域应跃过渭北隆起从构造—岩性油藏向盆地本部岩性油藏勘探转移。第四阶段为 2005年至今,在“甩出去,打出去”思想的指导下,针对渭北低勘探程度区以延长组下部的勘探目的层完钻探井 34 口,钻达长10层位的探井有25口。发现延长组下部油藏,获工业油流3口(正25、旺9、旺18),获低产油流5口(正10、正12、旺1、旺19、店4)。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中生界资源探明率不足 1%,通过该区各油层组成藏条件分析,认为该区还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7)盆地西南部地区

即镇泾—彬县等地区,北邻油源,砂体发育。目前在三叠系发现多个油田,并发现天然气,表明该区有进一步扩大含油面积的可能,要关注新层系勘探,增加储量,还可发现新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