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炒股开户 » 聊城莘县外汇开户
扩展阅读
渭南市天然气开户手续 2021-12-16 12:20:24
井冈山期货开户 2021-12-16 12:02:48

聊城莘县外汇开户

发布时间: 2021-07-19 11:44:52

㈠ 河南濮阳或山东聊城哪里有收购十字绣成品的

卖十字绣的店里应该都收吧

㈡ 山东有哪三县

相关资料,希望有所帮助
http://tieba..com/f?kz=80571583
山东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除汉族外,还有回族、满族、蒙古族等三十八个少数民族成份。全省总人口74,419,054人,少数民族四十一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千分之五点五。其中以回族为最多,有三十九万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为发展山东的历史和文化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长期的反压迫、抗外侮的斗争中,建立了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亲密关系。
一、山东回族的分布状况
目前,山东省回族人口约占全国回族人口7,219,352的百分之五点四。其中约三分之二居住在农村,三分之一居住在城镇。其分布特点同全国一样是“大分散,小集中。”在农村多系自成村落,在城镇多自成街道。全省十四个市、地都有回族,但人口差异较大:济南市有58,842人I青岛市有1,826人;淄博市有11,368人;枣庄市有11,472人;烟台市有497人;潍坊市有17,965人;济宁市有34,322人;泰安市有59,097人;东营市有2,200人;德州地区69,664人,惠民地区11,203人;聊城地区38,835人;临沂地区29,746人;菏泽地区44,669人①。
回族人口在二千人以上的县(市、区)有六十多个。其中济南市市中区,泰安市泰山区、陵县、曹县、临清市、冠县、益都等县(市、区)均在一万五千人以上。回族聚居的村镇、街道有六百八十多个。他们多数居住在鲁西南、鲁西北和鲁、苏、豫、冀交界处。沿黄河故道和运河两岸以及行旅要道,回族居住的城镇也比较多。
二、山东回族的徙居
徙居山东的回族,历史悠久。他们多系元朝从西域东来的“回部人”。不论自西往东,或从南到北,其迁徙的过程大致为如下几种类型:
(一)随着元帝国的崛起和覆灭,少数贵族携妻子眷属迁入山东.如济南赛氏就是这一类型。赛典赤·赡思丁(公元1211年—一1279年)是元代回族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忽必烈西征时,他率部千骑降元。在元朝统一中国的战争中,他屡建战功。济南赛氏,是他的孙子沙不丁的后人,因务商,在元朝就卜居济南②。
(二)元朝编迁屯垦的“深马赤军”与当地汉族女子通婚而定居者。十二世纪初叶,成吉思汗西征时,被迫东迁的中亚细亚人(其中多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当时有不战而降者,但大量是战俘和被劫掠的艺人、工匠),除一部分作为奴隶使用外,大都被编为“探马赤军”,参加了忽必烈统一中国的战争。元帝国建立后,蒙古贵族规定“探马赤军”“上马则备战,下马
则电聚牧养”。据《元史·世祖本纪》载: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元世祖下令;“河洛,山东居天下腹心,则以蒙古探马赤军列大府以屯之”。从此以后,就有一部分回回军士过着兵农合一的生活,并在“社”的编制下,逐渐由“兵农”转为农民。现在山东省境内有许多回族聚居的村镇,仍保持着编民屯垦的称呼。如无核县的五营;阳信县的六营,大、小营;济阳县的刘家营、马家营,泰安市的前营;甄城县的军电,禹城县的韩家寨;齐河县的老寨子、小寨子。陵县的亚虎寨、柳福寨以及冠县的七甲、八甲等,就是原来屯垦定居的例证。
这些长期过着军屯生活的回族人,到了明朝还部分地被统治阶级使用。那时,也被称为“鞑子兵”。当时为了安排回回官兵的眷属,在平原县专设了一个回回村,即现在的“达(辙)官营”。
迁徙山东的回族人,除达官贵族携带眷属外,其余的军士、编民、商人等和部分宗教职业者与当地汉族女子通婚繁衍后代,才定居下来。这也是构成回回民族的重要来源。
(三)因更换朝代泯名隐姓而来的。益都杨、赵二氏系元末、明初由北京迁来的。其原因是明太祖驱逐元顺帝,收复大都(今北京)后,下令“都人”(北京仕官的后裔)一律南迁,有的迁入山东。据益都县《杨氏世谱》载:“至大明洪武元年,兵取大都,大将军令都人南迁,六世祖遂协(携)莫苏及二女奔青州。……以尝居举市,易姓为羊,复改为杨。”杨家在青州(今益都县)落户是被迫迁来的。徙居后隐姓埋名,甚至两代都不读书,以农耕为生。至明正德时,杨家才出了一个有才学的人,名杨应奎,举进士,先后任陕西林洮和河南南阳的知府,因得罪嘉靖帝被革职归里。益都赵氏是纳速拉丁的长子伯颜的后人,伯颜在元朝官至荣禄大夫,中书省平章政事,拜左丞相,封淮王。元灭宋后;搜缉皇室赵姓极严,姓赵者为避祸纷纷改姓,元宪帝为释民惧,乃将当时执政的平章政事伯颜赐姓为赵。回族中之有赵姓,即由此始。元代伯颜族人因仕官就有至青州者。元被灭后,赵氏奉命南迁至青州。

作者: 撒马尔罕回回人 2006-1-28 01:19 回复此发言

--------------------------------------------------------------------------------

2 山东回族的今昔
(四)在明、清统治阶级“分而治之”政策下被迫东迁的。历代统治阶级对回民防范甚严,限制回族自由居住,更不准他们过度集中,因而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状况。西北起义的部分回族被迫迁到山西后,又由山西迁居山东。济南《金氏族谱》记:原系山西人氏,先迁入长清县小合庄,时在明朝初年,祖以农耕为生,后人以军功发迹。鲁西南地区的回族人,大都由外省迁入。菏泽马氏为两宗:一宗自山西省洪洞县迁人,称郸城马;一宗自湖北省武昌迁入,称曹州马。
(五)汉族人因信仰伊斯兰教而成为回族的。益都城里马氏一支,系由金岭镇(今淄博市临淄区辖)迁往。而金岭镇这支马姓,原又住于临淄谭家店子。该处马姓本为汉族旺户,迁往金岭镇的这部分人因信仰伊斯兰教,遂成为回族人。这种情况,各地回族中都有。如金岭镇孟氏,原张店洪沟人。后因经商与回民结交,成为伊斯兰教徒,后人与当地回族女子通婚,遂成为回回家族,至今仅有五十年的历史。
(六)外籍人归化为回族的。德州市北营村的回族温、安二姓,原系菲律宾人。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苏禄国(现菲律宾一部分)的苏禄东王巴都噶·叭嗒刺率领庞大使团到北京访问,归途中病逝于德州附近。永乐皇帝命按王礼厚葬于北营村,留下王妃和次子温嗒刺、三子安都鲁等守墓,因之定居下来,娶妻生子,直到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才正式加入中国国籍。后人遂取温、安二姓。因他们信仰伊斯兰教,生活习惯又与当地回族相同,加上与回族通婚关系,便成为回族人。
此外,因黄河水患或天灾人祸被迫徙居山东,而形成回族世家的也很多。
三、山东回族的斗争史
明、清统治阶级一方面利用少数民族充当兵役,到处征战,另一方面采取“分而治之”的手段,迫使回回民族大批迁徙流亡。回回民族中除一小部分上层人物外,绝大多数深受歧视、凌辱。在清朝的官府文书中,常把“回”字加上“#”旁,以示回族“不侔于人类”。回族中也有受压迫而改变其民族成份的。如乐陵县铁家营铁氏,本是回族旺户,在清朝因与李国老发生争讼,一部分人为避免杀身之祸,被迫改变其民族成份、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而成为汉族。其余则迁徙他乡,至今仍是回族人。
政治上的歧视压迫,激起了回族群众的强烈反抗。自明代起,山东回民就参加了反抗统治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斗争。公元一八六一年,宋景诗在鲁西一带领导黑旗军起义,当时朝城县(今宰县)张鲁镇的回民组成“西域回回大队”,加入了黑旗军的队伍,共同对清军作战。与此同时,鲁南的幅军也有回族人民参加。如费县回回李八率领群众于公元一八六一年攻打民团就是一例。
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战争中,有不少回民创建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费县回回将领左宝贵,原是清朝的总兵,公元一八九四年,中日战争在朝鲜发生后,他带兵镇守平壤,连战四昼夜,亲自发炮,杀伤很多日本侵略兵。后因寡不敌众,战死疆场。
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山东回族革命斗争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山东回族先进分子和爱国青年积极参加了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其中最优秀的代表便是回族女青年郭隆真(河北大名人)。她曾与山东各界代表联合北京的学生代表向总统府请愿,要求释放被捕学生代表和严惩反动军阀马良。后在青岛纱厂从事工运时,惨遭反动军阀韩复渠杀害。
公元一九一九年,济南回民马云亭等人,激干爱国义愤,在回民中组织“山东回教救国后援会”,下设许多“救国十人团”,进行反帝爱国活动。马云亭与回族来春泰、朱春祥兄弟二人一起不幸被马良逮捕杀害。当时在天津的周恩来同志曾发表了文章,谴责反动派的罪行,声援山东回民的正义爱国行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回族人民除与汉族人民一起参加革命斗争外,还组织少数民族武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事业贡献了力量。
一九三o年前后,泰安周围各县、鲁北的无棣、盐山等县的回族村庄以及枣庄煤矿区,先后建立了党的组织,开展了革命活动。“七七事变”后,广大回民积极参加抗日战争。当时渤海一分区回民支队有一千三百多人,二分区回民大队有一百多人。临沭县建立了伊斯兰大队。鲁中地区、泰运军分区组织了回民主力连和回民基于大队;在沂水、沂源成立了回民警卫连,在东平、朝城、定陶沙海、菏泽马埃、沂南大成庄等回民聚居村,建立了回民游击队。在郯城县马头镇还建立了伊斯兰抗日协会。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英勇抗日杀敌,转战冀、鲁、豫边区,战功卓著,多次荣获上级嘉奖。一九四四年二月七日,马本斋同志不幸病逝,安葬于宰县张鲁镇。

作者: 撒马尔罕回回人 2006-1-28 01:19 回复此发言

--------------------------------------------------------------------------------

3 山东回族的今昔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回民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全国闻名的铁道游击队政委张鸿仪,就是枣庄回族人,在~九四五年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肥城县县大队副大队长米英俊,回族,上级为表彰他的抗日功绩,县大队被命名为“朱英俊游击队”。其他,还有八十多岁高龄深入虎穴与敌顽强斗争的回族老英雄马东;有著名的神枪手、抗日民兵队长金维三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九四五年九月,成立了山东省统一的回民团体——“山东省回民协会”。之后,相继建立了鲁中、鲁南、渤海、滨海四个分会。还有两个支会十二个城镇会和七十四个村会。在扩军、参战、支前中都作出了贡献。
四、建国以来山东回族的发展变化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九八五年已经建立了益都县云峡河回族乡;淄博市临淄区金岭回族镇;莘县张鲁回族镇;曹县侯集回族镇和济阳县店子、辛集回族乡以及菏泽马坡回族乡等共七个回族乡、镇。还培养了一批回族干部和工人。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回族干部已达五千多人,有回族工人四万二千多人。
山东回族聚居地方和单位,都改变了回族过去贫穷落后的经济面貌。例如,济宁市新华皮厂是一九四九年由几十名失业的回族皮毛工人组织起来的生产自救的皮袄加工组。现巳发展成为拥有六百多人的半机械化生产的皮毛业先进单位,产品畅销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为国家换取外汇达五十多万元,荣获国家“名牌”产品证书,受到山东省人民政府的表扬。淄博市金岭民族镇金南回族g委会解放前是一个出名的“穷回回村”。解放后,他们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由于单一的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缓慢。党的三中全会以后,该地有了显著的变化。目前,全村有1,236户,4,247人。由一九八一年农副业总收入的一百五十多万元,人均分配186元,到一九八五年全年总收入为4,223,474元,除去税金、公共提留部分外,分配给居民2,633,818元,人均分配达620多元。一九八三年因30万吨乙烯厂占地,农民改为城镇户口后,已有回族中、青年700多人就业成了产业工人。全村现有皮毛厂、清真糕点厂、面粉加i厂各一处,拥有汽车12部(其中个人有7部),拖拉机48台,马车110辆,电影机壹套。建新居民房2500间,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居民住上了新砖瓦房。居民自行车有两千多辆,电视机有700多个,60%的户有了电风扇,40%的户有了缝纫机。家家购置了座钟、挂表、收录机。孤寡老人住进了舒适的敬老院。全村出现一派喜气洋洋、蒸蒸日上的新局面。
德州地区是全省回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有近七万人。全地区回族村镇一九八四年粮食生产总产量六千三百一十八万七千斤;棉花总产达一千零七十九万二千斤,农、副业总收入达四千七百七十八万三千元:粮食人均占九百八十七斤、棉花一百五十三斤,比一九八三年人均增加粮食一百斤、棉花四十三斤、钱七十七元。
潍坊市益都县回族人口一万六千八百多人,二十四个聚居村庄和两个街道居委会。该县一九八五年经济收入比一九七八年翻了一番多。他们新上综合经营项目一百五十多处,总收入一百四十一万二千多元。出现了“两户一体”五百一十多户。该县回族还兴建了清真罐头厂、回民罐头厂、回民糕点厂等乡镇企业。益都清真罐头厂是一个村办厂子,由三个回民村联合筹建。一九八五年完成产量400吨,总计达170万元,纯利润达十万元。该厂生产的红烧牛肉罐头,被评为“省优”;鸡、鸭罐头被评为“部优”。红烧鸡罐头荣获一九八五年全国一等奖。行销新疆、内蒙、宁夏、黑龙江和云南等地。为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民族经济,山东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采取了重点扶持的政策、措施。五年来,拨给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共四百多万元,地方财政及各主管部门也给予大力支持,促进了回族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又必然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山东回族聚居的地方,文教卫生体育事业日益繁荣。据统计,一九八五年在校回族学生:小学(包括幼儿园)有三万五千七百多人;中学(包括中专和技校)有一万四千多人;大专二百一十人;总数达四万九干九百多人,是建国初期的六倍还多。济南、淄博、莘县、陵县、益都县等地的回族儿童入学率已超过全省学生入学率的平均水平。山东省大、中、小学中,有回族教职员工三干五百多人,其中教师二干六百多人,是解放前的六倍。全省已恢复和新建回民中学三十多处,回民小学六十多处。
山东省回族对全省的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山东省美协副主席、山东省艺术学院副教授、回族国画家黑伯龙先生擅长山水,写意泼墨浑厚,颇有造诣。他的作品已被北京中国美术馆、山东省博物馆收藏。已故济南回族书法家金荣,写魏碑而不拘泥,独具一格,尤善榜书大字名著齐鲁。山东大学回族女讲师马瑞芳荣获1981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散文一等奖。回族著名举重健将马文广,在第八届亚运会上荣获九十公斤级挺举冠军。杨营林也荣获跳伞全国第一名。一九八六年全省少数民族书画展览,在180件作品中,回族作者的作品占了150件。30名获奖作者中,回族作者占了80%。
五、山东回族的风俗习佩和宗教信仰
祖居山东的回族群众普遍使用汉语、汉文,在日常生活中,还保留一些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词汇,夹杂在汉语中使用。在阿匐中,有的人还沿用阿拉伯字母拼成汉语在来往信函中使用。在回族住户的门楣上,有的用红纸书写或用长砖刻制阿文书体的“嘟哇”,内容多是表示“吉祥如意”。许多老年的穆斯林见面互道“赛俩目”,问候幸福,互祝安宁。
山东回族风俗习惯与全国回族一样:禁食猪肉、忌吃动物的血和自死的动物。习惯吃牛、羊肉。也吃鸡、鸭、鹅、鸽子等家禽。所食动物一般都请阿訇给宰,没有“清真”刀口。的肉食,视为不洁之物。回族喜欢吃面食,故善于经营面食业。
回族人对死人先用水洗,再用白布裹之《人们习惯叫“打整买衣太”),实行土葬深埋。各地还设置了回民公墓。回民死后不超过三日即出殡安葬,对已故的亲人做“日子”,分“当日”、“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五个纪念

㈢ 介绍山东聊城,例如环境、气候、就业情况、租房情况......

偶是聊城的,不是我打击你,在聊城混真没什么前途,就向楼上所说,鲁西化工和中通汽车还是比较强的,其他就没什么了。计算机,我连听都没听过有聊城人在聊城搞计算机的。

㈣ 聊城是哪个省的

聊城
聊城市地处经济发达的山东省,居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南北直距138公里,东西直距114公里。辖东昌府区、临清市和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下辖126个乡(镇、办事处),6596个行政村(居委会)。

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生产。 市境发现了距今约六七千年的8座龙山文化城,它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可见,古济水西岸是当时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夏商周时期,聊城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商初大臣伊尹曾“躬耕于有莘之野”,辅佐商汤灭夏桀,世称贤相。周时有“二十四孝”之一的闪子。

春秋时期,聊城为齐国西部重要城邑。有谋士计然。战国时期,聊城为诸侯争战之地。时有著名兵家孙膑、名士鲁仲连威名远播。

秦汉时期,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铜、铁、铝是主要生产工具,利用水井解决饮水和灌溉问题,豪富之家乘车马出行,铜镜、熏炉成为必需品,能制作工艺水平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有不少名士,如为西汉时为官清廉的御史尹齐、东汉时以方正著称的谢弼。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自然灾害较多,其间局部统一的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事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时有著名才人曹植、三国大将程昱、魏相华歆等。

隋大业4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当时临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唐代是市境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造就了许多名人,如马周、吕才、张镐、程咬金、路隋、王志愔等。北宋时有名相王旦、南宋忠义使臣王伦、医学家成无己等。

明清两代是聊城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乐九年(1411)间曾数次兴工开通会通河,纵贯中国南北的大运河为聊城的发展繁荣带来勃勃生机,临清、聊城成为沿运九大商埠之一。聊城“廛市烟火之相望,不下十万户”、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帆樯如林、舳舻相接、车马络绎、货积如山。外籍商人会馆傍河而立,有崇楼高阁、殿宇名刹,清康熙帝4次来聊,乾隆帝9次驻跸聊城。市境商贸昌盛,农业、纺织业、印刷业、笔业、工艺品生产业、砖窑业、食品业、造船业、漕运业发达。当时较著名的民间工艺有木版年画、蝈蝈葫芦、聊城毛笔、茌平剪纸、临清哈达、董庄中堂画、金银制品。当时的风味名吃有八批果子、魏氏熏鸡、呱嗒、进京腐乳、甜酱瓜、高唐罗汉饼、五香驴肉、乌枣等。晚清有同盟会会员秘密组织民众进行革新。聊城教育发达,有书院、私塾和学馆3种办学方式,公元1905年聊城有6处书院:东林、光岳、龙湾、阳平、启文、摄西。中国清代四大藏书家之一杨以增的私人藏书楼海源阁藏书多达3705部,224600余卷。《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中记载有发生在聊城的人和事。明清之际.聊城人才荟萃,涌现了众多名人,如有明大臣于慎行、朱延禧,明末大将左良玉、抗税首领王朝佐、心学学者穆孔晖、“江右六君子”之一刘琰、博览群书的邓钟岳、书法家崔班、画家董立元、清代状元傅以渐、李孟悦,行乞兴学的武训。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有棉业研究所、讲习所、实验厂,修建了公路,成立了汽车运输公司、电灯公司、银行、织布厂、医院、官立中学堂、师范学校等,是鲁西政治、文化中心,后由于军阀混战、日军入侵,农工商各业遭受极大破坏。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聊城地方党组织与国民党第六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合作抗战,建立了华北最早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武装6万余人,与日军作战80余次,保卫收复了大片国土,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解放战争时期,聊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方基地,先后支持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陈粟大军往返黄河南北,东北野战军渡河南下进行渡江作战,有17万人参军入伍,有三千名干部北上南下支援新区建设;组织了数以万计的运输队、担架队全力支援解放军作战,全力支援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为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涌现出不少抗日民族英雄,如范筑先、张自忠、金方昌;也有不少著名革命烈士,如共产党员赵以政、王寅生;还有各行各业的著名人物,如著名学者张修一、傅斯年,杂技艺人李半仙、泥人李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建立后,聊城人民继承优秀历史传统,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近几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步伐加快,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对外经贸较快增长;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规模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旅游业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金融形势较好。科技教育和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新时期模范人物:如刘义发、卢恩光、齐炳起、张学信、刘学景等全国劳模,吕学堂、张淑芬、支德海等山东省劳动模范,获得“中国十大杰出检察官”、“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的东昌府区检察院副检察长白云同志,更有全国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血洒高原,他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光炳千秋!

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领导干部楷模孔繁森同志的故乡,是山东省卫生城市。聊城市从1999年开始展开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2003年3月19~28日已通过国家旅游局的验收。聊城 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聊城名胜古迹2700多处,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景观有470多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光岳楼、山陕会馆、临清运河钞关、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曹植墓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宋代铁塔、鳌头矶等14处。聊城城区独具“江北水城”特色,素有“中国北方的威尼斯”之称。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建设卓越秀美“江北水城”的战略定位,建设了一批靓点工程,水城特色日益鲜明。2002年旅游业年内接待国(境)外客人6532人次,国内客人521.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20亿元,其中外汇收入296万美元。全市主要旅游景点有东昌湖、光岳楼、山陕会馆、宋代铁塔、古运河、姜堤乐园、凤凰苑科技观光园、梦幻乐园、昌东公园、马颊河休闲度假村、临清运河钞关、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曹植墓、景阳冈、海源阁、舍利宝塔、鳌头矶、狮子楼、海慧寺、古阿井、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张自忠将军纪念馆、范筑先将军纪念馆、傅斯年纪念馆、季羡林先生资料馆、武训祠。全市人均居住面积27.3平方米,在岗职工总数32.98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9001元。全年平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7%。聊城社会治安稳定。聊城接待条件日渐完善,拥有一批高档宾馆、酒店;陆路口岸、海关、商检等涉外机构健全。供水、供热、供气、治污等市政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市功能有了质的提高,城市管理不断加强,城乡面貌明显改观,水利、交通、能源、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逐步加强。

㈤ 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战略研究

耕地后备资源是指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开发为耕地的未利用地和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闲置废弃地,是一组地类的组合。耕地后备资源是补充耕地、实现“占补平衡”的主要潜力所在,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以及开发利用战略都对全省土地利用产生重要影响。山东省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东部地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自2002年9月至2003年9月实施了全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这次调查评价所得数据较全面地反映了全省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状况,为制定全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战略提供了基础、完整、现势的资料。

1 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现状

1.1 总量与结构

根据调查,山东省全部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7590731.1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20%,其中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6484615.0亩,占全省耕地后备资源的85.43%;可复垦土地1106116.1亩,占14.57%。全部耕地后备资源中,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指相对集中连片面积大于600亩、单片面积大于100亩的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和相对集中连片面积大于300亩、单片面积大于50亩的可复垦耕地后备资源)5486255.9亩,占全部耕地后备资源的72.28%;其中可开垦后备资源4573598.9亩,占全省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的83.36%;可复垦后备资源912657.0亩,占16.64%。具体见表1。

可见,山东省的耕地后备资源主要是可开垦后备资源,以荒草地和盐碱地为主;可复垦耕地后备资源中的废弃压占地占有一定比重,主要是一些砖瓦窑场、村庄搬迁后的废弃地和工矿废弃地,塌陷地主要是采煤塌陷地。

1.2 空间分布

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大部分优质的耕地后备资源富集于鲁北黄河三角洲冲积洪积平原区。该区的滨州、东营两市的耕地后备资源总量就占了全省的40%,两市耕地后备资源面积要占到各自土地总面积的近10%和15%,而且该区耕地后备资源大都集中连片,国家级的后备资源要占到全省的45%以上。全省其他地区的后备资源存量则较为贫乏。详见表2。

表1 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及构成

表2 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分布 单位:亩

1.3 权属构成

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中集体所有6 577 553.3亩,占全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86.7%;国家所有耕地后备资源1 013 177.8亩,占全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13.3%。

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中集体所有477 3337.1亩,占全省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87.0%;国家所有712 918.8亩,占全省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13.0%。

1.4 质量分级

根据东部地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结合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的实际情况,将评价指数大于80的作为易开发土地,50~80的为较易开发土地,小于50的为较难开发土地。

根据调查评价结果,全省易开垦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2 385 383.4亩,占全省耕地后备资源的31.4%;较易开垦后备资源3 312 586.4亩,占43.6%;较难开垦土地786 645.2亩,占10.4%。易复垦土地734 559.4亩,占全部后备资源的9.7%;较易复垦土地325 260.6亩,占4.3%;较难复垦土地46 296.1亩,占0.6%(图1)。

图1 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质量构成

山东省后备资源以易开发和较易开发后备资源为主体。

2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约束因素及潜力分析

2.1 主要耕地后备资源类型与开发约束因素

可开垦荒草地、可开垦盐碱地、可开垦苇地、可开垦滩涂、可复垦废弃压占地和可复垦塌陷地是山东省最主要的几种耕地后备资源类型,六种类型面积总计达716.86万亩,占到全部耕地后备资源的94.45%,是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的主要潜力所在。

2.1.1 可开垦荒草地

全省共有可开垦荒草地总面积2994301.5万亩,占全省全部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39.45%,占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46.18%。根据地表起伏程度的差异,又可以分为可开垦平原荒草地和可开垦山区荒草地两种,前者主要分布在鲁西和鲁北平原区,后者集中在半岛丘陵区和鲁中南山地区。

大部分可开垦平原荒草地为易开垦土地,其开发主要受水文和土壤条件的制约。由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而且长期排水不畅,大部分土壤都有轻度盐碱化现象,影响农作物生长。其开发需要挖沟排水、深翻土地、建方田;盐碱较严重的地区可选种耐盐碱农作物,逐步改良土壤。平原荒草地开发的投入相对较少,特别是鲁北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可开发荒草地,单片面积大、分布广,便于集中大规模开发。通过完善的工程设施开发能保证所开发耕地的稳产高产。合理开发平原荒草地后备资源还可以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山区荒草地的制约因素较多,在评价结果中更多的属于较易和较难开垦土地。首先是地形坡度大,对其开发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一般情况下需要修筑梯田;其次山区荒草地土层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砾石含量高,开发为耕地的质量一般较差;另外,山区荒草地的灌溉水源保障程度普遍低,而且大都需要电力提灌,增加生产成本。可开发山区荒草地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山地区和山东半岛丘陵区,单片面积小,分布零散,开发的组织和协调难度大。

2.1.2 可开垦盐碱地

可开垦盐碱地为山东省第二大后备资源类型,总量达2071101.2亩,主要分布在鲁北冲积平原区,相对集中。

盐碱地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土壤的化学性状,由于土壤中盐、碱等化学物质含量高,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另外,盐碱产生的原因一般是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这也成为制约盐碱地开垦的因素。

可开垦盐碱地的开发必须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并重,挖沟排水、灌水压碱等水利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选种耐盐、耐碱物种也很重要,这是近年来盐碱地改良的主要方向。鲁西北平原区“上粮下鱼”的模式比较成功。盐碱化程度不同,开发的难易程度差别很大,开发为耕地的质量也不相同,一般轻度、中度盐碱化通过改良可以成为优质耕地,而重度盐碱化的改良则需要较长的时间和投入,直接开发为耕地的投入大,质量很难保证,一般先开发为园地和牧草地。

2.1.3 可开垦苇地和可开垦滩涂

根据全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结果,全省可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苇地和滩涂1016739.5亩,占全部后备资源的13.4%,大部分为易开垦后备资源。苇地和滩涂的地形平坦、土壤性状好,只要采取一些工程措施,一般可以改良成优质耕地。但苇地和滩涂是地表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重要载体,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近年来国际上对滩涂、湿地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对可开垦苇地和滩涂的开发必须谨慎,提前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估。

2.1.4 可复垦废弃压占地

根据调查,全省共有可复垦废弃压占地842056.7亩,主要类型为废砖瓦窑场、村庄搬迁废弃地和工矿废弃地,广泛分布在全省各地。

可复垦废弃压占地的复垦条件与地表堆积物的厚度、有害物质含量、耕作层破坏程度、覆土来源等要素密切相关。从全省情况看,废弃压占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像多数砖瓦窑场,生产时只是利用了耕作层下的一定厚度的生土层,因此只要将生土深翻,并将原耕作层返还覆盖,同时大量施用有机肥料,一般可以复垦为优质耕地,而且出地率高。

2.1.5 可复垦塌陷地

全省共有可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塌陷地244416.2亩,占全部耕地后备资源的3.2%,集中分布在枣庄、济宁等采煤塌陷区。塌陷地的复垦限制因素较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有些还没有沉稳,塌陷较严重地区积水较深,很难再全部复垦为耕地,而且复垦的工程量大,技术要求高,个人和一般组织没有能力复垦。塌陷地的复垦应坚持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渔则渔,不宜过分强调复垦为耕地和整理复垦的出地率,可以借鉴“桑基鱼塘”“果基鱼塘”的生产模式。塌陷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区,在塌陷前一般都是优质耕地,塌陷地的复垦不仅是一个经济技术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应引起重视。

2.2 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

根据近年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验,按易开发后备资源开发净增耕地65%、较易开发后备资源开发净增耕地60%、较难开发后备资源开发净增耕地55%的保守数字估计,全部后备资源开发可净增耕地470万亩左右,其中国家级340万亩(表3)。

表3 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估算 单位:万亩

3 耕地后备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

3.1 对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

3.1.1 关于山东省粮食生产目标

粮食生产不同于其他农产品,因为它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这也使它成为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资源,从根源上讲,保护耕地就是为了保护粮食生产。粮食又与其他的商品不同,它的需求弹性低,达到一定水平之后需求量不再有太大增长。因此确定一个合理的粮食生产目标是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

目前全国粮食供给已出现结构性过剩,粮食价格持续稳定在低水平,而且国际市场上的粮食价格比国内还要低,从这一角度看,再过分强调粮食生产似乎没有必要。但是我国作为一个近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需求基数大,农业基础仍然十分脆弱,特别是粮食生产的保证率和保障能力不够高,一旦发生全国性的自然灾害,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全球粮食市场都会造成巨大冲击;其次,我国目前的粮食过剩仅仅是结构性的,还面临提高粮食质量、丰富粮食结构的问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用过多的外汇大量进口粮食也是不现实的。山东省是一个人口和农业大省,也是我国农业生产条件较为优越的省份,维持一定的粮食产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对国家负责任的表现。但在农业产业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前提下,过分强调粮食生产,甚至把全省作为商品粮基地的设想是不利于全省经济发展的。

3.1.2 关于农业市场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后备资源开发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加快。山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各地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积极的探索,可以从近年来我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上反映出来。

关于农业市场化问题,现在普遍认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谷物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方面不具备竞争优势,但在需投入较多劳动力的蔬菜、园艺、林果、畜禽以及中草药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方面有优势,这些产业是今后发展的重点,相应的土地资源配置也应向这些产业倾斜。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另一个重点是种植业结构调整,即由粮(食)经(济)二元结构向粮(食)经(济)饲(料)三元结构转变,这已经取得广泛共识。传统的粮食生产,口粮与饲料不分,把人吃的粮食用作饲料粮,饲料生产完全依附于粮食生产,这既加剧了粮食供需结构的短缺,增加粮食压力,又制约了饲料产业的发展,致使畜牧业发展缓慢;既限制了粮食生产效益的提高,又制约了非粮食物和动物性食物的发展。据研究(梅方权,2001),在过去的20年中,粮食和食物的消费量和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预测到2010年人均粮食需求量也就在400~420千克,其中口粮不到200千克;到2030年人均粮食需求量在420~450千克,口粮下降到140千克,人均粮食需求量的30%~50%都是用作饲料,因此未来增加的主要是饲料用粮。

饲料除了包括一部分粮食类饲料(如玉米)外,还包括草类饲料,而后者的前景更为广泛。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世界范围内绿色饲料生产消费呈持续增加的态势,国际市场每年向我国求购草粉1000万吨,优质苜蓿干粉销价高出玉米20%,国内市场保持现有畜牧业水平每年草产品需求缺口达4500万吨,而且草地生态系统更接近自然生态系统,其生态意义要比耕地大的多。草类饲料的生产主要依靠牧草地,当然也可以在耕地上种植人工牧草,这就使得耕地和牧草地的界限趋于模糊,也对传统土地分类系统和耕地管制模式提出了挑战。

3.1.3 关于人口城镇化与城镇发展

我国在对人口城镇化的认识上长期存在误区,实际上城镇,特别是城市是一种高度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也是一种现代化的人居方式,人口城镇化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个必然现象。以山东省为例,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超过180平方米,而城市人均用地面积则不足120平方米。目前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约700~800万左右,向城市转移一个农村人口就相当于节省建设用地60平方米。如果能及时地通过土地整理和农村宅基地流转推进城镇化进程,减少建设占地的潜力是很大的,应该做好这篇大文章。

当前各级政府都已认识到城镇化的重要意义,相关的促进政策也逐步出台,而山东省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39%,超过了城镇化加速的临界点。可以设想未来几年是山东省城镇加速发展期。鉴于城镇在空间分布上的连续性,城镇发展大量占用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会空闲出大量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因此农村居民点整理复垦是实现土地利用良性循环的重要步骤,也是今后土地管理工作重点。

3.2 未来10年山东省土地供需的总量平衡控制预测

土地供需的关键是要解决好农用地和居民点建设用地这两个主要地类的用地问题,首要的是保障基本的粮食生产,其次是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1)农用地供需预测。根据有关机构的预测结果和山东省政府确定的人口控制目标,2010年全省人口总量达到9 500万人左右,粮食需求量按人均每年400千克计算,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目标,共需要生产粮食380亿千克,粮食单产按435千克/亩计算,需粮食播种面积8 735.6万亩,粮食复种指数按1.75计算,粮食生产需要占用耕地4 991.8万亩。现有耕地总量11 400万亩,完全能够满足粮食需求量。

(2)居民点用地预测。据预测,201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0%左右,全省总人口9 500万人,城镇和农村人口各4 750万。城镇人均占地按110平方米估算,共需建设用地780万亩左右,比目前多出255万亩左右;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按150平方米计算,共需农村居民点用地1 080万亩左右,比目前少出750万亩左右;二者内部平衡减少居民点用地300~450万亩。

(3)其他用地预测。山东省现有林地、园地面积3 495万亩;尚有可造林地1 485万亩(荒山荒地508.5万亩,退耕还林地976.5万亩);加上农田林网、林粮间作、地堰开发和四旁树共折实1 605万亩;森林覆盖总面积可以达到6 600万亩左右;再加上可调整林地和园地,2010年左右森林覆盖率可以达到28%以上,超过省政府确定的25%的目标。随着全省地级市间高速公路贯通,交通建设将会进入一个相对平稳期,交通用地的增长将放缓。

通过对耕地、林地、园地和居民点用地等几个主要用地方式的供需分析表明,只要合理利用,山东省现有的土地资源完全能够满足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3 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时序和策略

3.3.1 从利用手段看,优先考虑复垦,谨慎开发

土地开垦受资源总量的限制,难以持续,土地复垦和整理才是实现土地利用的良性循环和集约利用,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根本手段。

从生态效益的角度考虑,可开垦后备资源都是未利用地,它们目前的生态系统最接近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对其开发会或多或少地破坏这种自然生态环境,像苇地、滩涂、沼泽等地类都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应谨慎开发。而可复垦后备资源大部分地表裸露,有些积水,对其合理开发可以起到保护水土、改善环境的作用。综合考虑,山东省补充耕地应优先考虑复垦,谨慎开发。

3.3.2 从利用方式看,近期以开发为林地、园地和牧草地为主,以开发为耕地为辅

前面已对当前的粮食供需形势做了分析,耕地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比较收益低,有些地区农民自发将其转为林地、园地,在这种情况下再大规模投资开发耕地从经济效益上看是不合理的。较为现实的选择是先少量投入开发为林地、园地和牧草地,这样的投入产出效益会高一些,而且生态功能强于耕地;同时,通过种植林果、牧草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质量,为将来耕地开发奠定良好基础。

3.3.3 在改良方法上,以生物措施为主,辅以工程措施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方向,它对生态环境和生产设施有严格的要求,未来的土地开发、土壤改良应优先考虑采取生物措施,在盐碱地开发上尤其如此。近年我国在耐盐、耐碱物种培育方面取得较大突破,这对盐碱地的开发非常有利,另外,近来在盐碱地种植水稻、棉花等试验也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这些经验和措施应充分推广利用。一些海拔较高的耕地后备资源,水分缺乏,又不具备灌溉条件,种植耐旱植物是必要的。大规模的工程措施投资大、周期长,对周围环境影响强烈,应充分论证。能用生物措施替代的,尽量采用生物措施。

4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和机制保障

4.1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以科学规划为前提

规划作为土地管理工作的龙头,是宏观调控土地配置的主要手段,也是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实施强有力的规划管理。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制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合理定位,明确制定规划目标。在保障全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占补平衡”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把地方性的、阶段性的规划目标纳入总体规划、长远规划统筹考虑,以避免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不统一、不和谐。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问题,把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优化、对土地资源的需求等要素综合考虑,综合规划。山东省生态保护的重点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和生态条件恶化的部分山区。对这些地方的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规划开发时,一定要高度重视,反复研究、论证,不可盲目决策。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制要强化公众参与意识。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作为一项法规性的文本,既要充分考虑到规划实施后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同时,要引入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对于土地利用规划失误和规划中强制性内容执行不严,要追究领导责任,建立规划行政管理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土地利用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4.2 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不断创新管理运行机制

4.2.1 开拓思路,改革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投入机制

山东省土地开发整理的资金现在主要是政府投入。随着全省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土地供需矛盾变化,要求加快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以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这种形势下,仅仅依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因此,要大胆创新,开拓思路,改革和完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投入机制。这方面不少地方摸索出了成功的经验。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东营市,是耕地后备资源的富集区,近年来采取“借鸡生蛋”的做法,引进外地大企业、大财团进行集中连片、规模化、产业化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应该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本着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鼓励、支持各种社会力量和资金参与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相对较小、开发难度不大、收益来得较快的地区,可以试行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鼓励、支持农民自主开发。经济实力较强、发展较快的地区,可以试行租赁承包制、风险投资制等,鼓励企业、社团等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开发。经济相对发达、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的地区,可以试行异地开发代理制,以商业化投入方式运作,加大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力度。

4.2.2 创新机制,实现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产业化运作

对于大面积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一定要做到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高质量施工,开发一片成功一片,高效利用一片。列入国家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地区的工程项目、跨区域工程项目,可以采取招投标制。从规划设计、现场施工到质量监理、成果验收,形成产业链,逐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运作,使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效益产出的产业化运作目的。县域内相对集中的耕地后备资源,在开发难度相对不大又能够形成规模的地区,也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施规模化、产业化运作。

4.2.3 统筹兼顾,实现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决策过程中,要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自觉服从、服务于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以取得最大综合效益为目的,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种植粮食作物。滨州市无棣县的水湾镇形成了规模化的专业芦苇市场,辐射周边数省;淄博市博山区的东部山区,农民开发沙石薄岭、河滩荒地种植中药材,每亩收益2000元左右,效益高于种植粮食作物;聊城市莘县开发窑场废弃地种植高效林果树,成为山东农业大学高效林果种植的示范基地。各地这样的例子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

4.2.4 强化管理,实现耕地后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应健全领导和指挥、调度机构,制定全省统一的后备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实施方案。市、县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也应健全相应的领导和指挥、调度机构,制定相应的开发利用规划和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管理,规范运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要充分运用成熟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将本次调查评价成果数字化,建立基础数据信息系统,实现数字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造福于人民群众和社会的民心工程,是一项保证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工程。一定要认真分析研究山东省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和保护战略,反复论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时序和策略,研究制定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目标任务,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开发利用的道路,保证山东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㈥ 莘县农行的定期存折不到期那个银行所都能取吗

定期存款
只能在省内办理,而且没有密码的定期存款只能在开户网点办理。

㈦ 莘县有多少乡镇

姓名:李发旺,男,39岁左右,小学4年级毕业,利用自家老婆关系自2005年至09年任莘县移动公司代办室主任。

李发旺,发旺发旺方法就是多,偷税、漏税、挣税方法多,莘县十八个乡镇报税找最不富裕的乡镇报,移动收入正常按9.4%,发旺高明能报4.5%,按莘县200家代理商计算,一家一年按征税5000元左右,一年我不说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1000000元的收入你可能不信!!听我慢慢说…

1、 私自凿刻胡萝卜公章、据了解公司和其他部门以及调查过,听说送了不少厚礼!影响极其恶劣声誉和名声大降! 上瞒下欺,利用职权私自代理开户,制遭假代理公司,私自存储移动号源,有要好号码的(尾数99999、8888、6666、11111、)可以直接联系本人。一号尚值千金!可以预想一年的号源有多少!

2、 收钱私自更改套餐和业务,收钱查询客户详单!这个也算得上收入。

3、 最严重利用职权霸占女员工,听说李发旺办公室里有一个美女,来历不明,叫李艳蓉据说是员工,是不是呢?只有他自己知道。请领导明查此事。

4、 挑拨离间,员工上下不敢言,莘县员工谁不知道有个叫李发旺的呢?做为正式工、做为中层领导。莘县上千家移动代理商谁不知道有李发旺呢,领导可以把代理商召集起来,匿名抽签调查一下。什么影响?什么素质?什么做风?吐不砍言!!

5、 利用公司的钱购买自行车,(自行车三无产品)一辆自行车用来换取电信手机一部,然后砸了,扔在水中!有这样的政策吗我问领导??国家支持他这样做吗?有那么多钱为什么不捐到四川灾区,有那么多的老百姓还用不到手机…

6、 给代理商签订单方合同。领导你来调查一下吧,看看移动专营的有没有合同,我告诉你,没有!!见过不过他都拿着呢,我纳闷为什么要签订合同呢用来干什么用??更严重的是对不满着利用职能部门,先差、后吓唬、在揍,天哪??天理何在?共产党管不了吗??这是党员干的好事?!

7、 请上级领导嫖娼,找三陪,送厚礼!如果我说的不属实请领导明察,桃园大酒店等…

8、 私人财产高达上千万元,有别克豪车,聊城市里房子数栋。

9、 找人砸、抬、撕、烧、等对待联通及电信的牌子。有自己的公司小金库,这个我还要告到其他部门查一下。

张相似水浒中高求,声音也像,作风似和珅,脾气暴躁,张开臭骂亲娘..

㈧ 莘县的公司法人变更流程和需要的材料是什么

莘县公司法人变更的流程和材料如下:
一、公司变更法人需要什么材料?
1.营业执照:
(1)公司变更申请表(盖章签名)
(2)股东会决议(盖章签名)
(3)公司章程(或章程修正案)(盖章签名)
(4)营业执照正/副本
(5)新旧法人身份证原件加复印件加盖公章
(6)涉及到变更股权变更的要提交转让合同
2.代码:
(1)代码证正副本
(2)组织机构代码申请表(盖章)
(3)法人身份证复印件(盖章)
(4)营业执照副本(盖章)
3.国税:
(1)国税证正副本
(2)变更税务申请表
(3)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加复印件)
(4)公司变更通知书(原件加复印件)
(5)股东会决议
(6)章程(或章程修正)
(7)新法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8)所以复印件加盖公章
(9)涉及到变更股权变更的要提交转让合同
4.地税:
(1)地税正副本
(2)变更税务申请表
(3)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加复印件)
(4)公司变更通知书(原件加复印件)
(5)股东会决议
(6)新法人身份证原件加复印件
(7)所以复印件加盖公章
(8)涉及到变更股权变更的要提交转让合同
二、企业法人变更的流程
1.整理需要变更的信息,并在工商局网上登记界面记性初审提交,3-5个工作日审核通过;
2.下载并打印审核通过的材料,进行相关的填写;
3.打电话到工商局预约递交材料的时间(目前北京市辖区基本都是电话预约交件时间);
4.按照预约的时间到工商局递交企业法人变更的材料;
5.等待5个工作日领取新的营业执照;
6.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的企业法人变更;
7.办理税务登记证的企业法人变更;
8.办理银行开户许可证企业法人变更。

㈨ 山东阳谷县

阳谷县总面积1065平方千米。总人口75万人(2003年)。其中非农业人口17.02万人。男女性别比101:100。人口出生率8.99‰,死亡率4.75‰,人口自然增长率4.24‰。有少数民族27个,3080人。在山东省西部,东临大运河,南接河南省。
县人民政府驻地邮编:252300。行政区划代码:371521。区号:0635。拼音:Yanggu Xian。

阳谷县辖3个街道、10个镇、5个乡:博济桥街道、侨润街道、狮子楼街道、阎楼镇、阿城镇、七级镇、安乐镇、定水镇、石佛镇、李台镇、寿张镇、十五里园镇、张秋镇、郭店屯乡、大布乡、西湖乡、高庙王乡、金斗营乡。
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长汤锦程通过对张氏文化源流的详尽考证,进一步理清了蔺相如文化的传播轨迹,揭示了张氏家族发展缓慢的诸多原因。[现址岩楼N乡张岩寨村]

1999年底,阳谷县境内人口共有25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9.66%。回、布依、满、壮、蒙古、苗、土家、朝鲜、白、达翰尔等24个少数民族共3180人,占总人口的4‰。在各少数民族中,回族3145人,占各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8.9%。回族多系元、明、清时期因经商、婚姻等关系自江西吉安、山西洪洞及山东省泰安、济宁、冠县等地迁入张秋镇后又流散于沿大运河之七级、阿城及十五里园、范海等地,在集镇自成街道,在乡自成村落。其他各少数民族多系建国后因工作及婚姻关系来阳谷定居或流入。

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8.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12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11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03亿元,增长15.2%,三次产业比重为29.2:47.9:22.9。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19%。实现财政总收入2.8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5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8.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1.12亿元,比年初增加6.26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21亿元,比年初增加4.3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1.94亿元,比年初增加3.47亿元。
农业
阳谷农业资源丰富,是山东省主要产粮区之一,先后被国家和省确定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瘦肉型猪养殖基地县、食品加工百强县和山东省畜牧强县、放心畜产品基地县。现已形成肉鸡、蔬菜、林果、牧草等四大主导产业,其中肉鸡深加工能力处全国第二位。先后有 13 种农产品被评为山东名牌产品,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26.23亿元,增长3.2%。农业增加值14.61亿元,增长-0.01%。粮食总产35.89万吨,比上年增长—13.02%;棉花总产0.39万吨,增长8.33%;油料总产3.07万吨,增长—30.70%;水果总产3.46万吨,增长-9.66%;蔬菜总产122.05万吨,增长12.29%。肉类总产9.74万吨,禽蛋总产4.72万吨,奶类总产0.24万吨 。水产品总产0.51万吨,增长2%。全年造林2800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19.6%。全市农机总动力118.04万千瓦,增长0.1%。
工业
阳谷县工业基础雄厚,产品门类齐全,现已形成电缆、酿造、化工、服装、机械、蔬菜加工、水晶玻璃制品、塑料制品、畜禽产品加工等支柱行业,有凤祥牌肉鸡、日辉牌电缆、诺亚牌口杯、景阳冈牌白酒、鹤牌农膜等 20 多种产品分获国家、省级优质名牌产品称号,畅销国内,远销美国、日本、韩国、法国、俄罗斯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有多项技术和项目列入国家“ 863 ”计划、星火计划。为了实现工业强县战略,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现有工业产业化、外向型、高科技等特色优势,以增强关联度、提高竞争力为目的,规划建设了阳谷经济开发区,正在打造铜、钢、化工、机械制造和食品加工五大产业群体,工业经济发展已驶入快车道。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家,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5.35亿元,比上年增长24.38%。实现出口交货值2.65亿元,增长-12.5%。产品销售率99.57%,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1.02亿元,增长39.65%;实现利润2.41亿元,增长40.72%。实现利税4.34亿元,增长44.6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8.95%,比上年提高15.04个百分点。
建设 环保
完成基本建设投资0.29亿元,比上年增长-88.26%。更新改造投资1.05亿元,增长452.63%;房地产开发投资0.53亿元,增长-15.87%。资质五级及以上建筑企业14家,实现增加值2824万元,增长7.97%,实现利税458514万元,增长5.24%。
交通 邮电
公路通车里程1100公里,公路旅客运输量和周转量110万人、9400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0.92%和4.99%。公路货物运输量204万吨、周转量13571万吨公里,分别增长2.51%和5%。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815万元,比上年增长28.8%,其中电信业务总量5334万元,增长37.47%,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481万元,增长13.49%。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1.0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4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8.5部/百人,互联网用户0.4万户。
贸易 旅游
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5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城乡商品交易市场53处,同比增加0处,成交额7.202亿元,同比增长0.17%。实现进出口总额3900万美元,其中出口3000万美元。新签利用外资项目3项;合同外资额2201万美元,增长35.3%;实际利用外资1155万美元,增长13.2%。主要旅游景点有5处: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景阳冈、海源阁、狮子楼、海慧寺。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实现旅游总收入360万元,增长20%,其中外汇收入2万美元。
教科文卫
有中等专业学校3所,在校生3886人,普通中学34所,在校生5.78万人,其中义务教育学段在校生4.45万人;小学280所,在校生6.54万人。拥有各类科技人员13345人,其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3345人。共取得市(地)级以上各类重要科技成果2项。专利申请量61件,比上年增长3.45%;授权专利10件。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个,艺术表演场所3个,公共图书馆2个,文化馆2个,档案馆1个。拥有卫生机构28所,其中,医院、卫生院24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085张,卫生技术人员1700人,其中医生782人。有体育馆1座。
社会生活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0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83元;生活消费支出1353.78元;人均居住面积26.88平方米。全县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数为908人。其中城镇3929人,增长30%;农村4960人,增长3.55%。社会福利性收养单位(含敬老院)17个,床位1043张,收养1016人。社会福利企业4个,安置残疾人员25人。